病毒、抗病毒藥物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

病毒是自然界生物的一種,近期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就是由於病毒引起的,伴隨著醫學進步,不斷有新的病毒被發現,人類同病毒的鬥爭也從未停止過。

病毒、抗病毒藥物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

一、病毒簡介

病毒是所有病原微生物中最小的一種,病毒的核心是核糖核酸(RNA)或脫氧核糖核酸(DNA),外殼是蛋白質,不具有細胞結構。

病毒寄生於宿主細胞內,依賴宿主細胞的代謝系統進行增殖複製,病毒離開宿主活不了多長時間,因此病毒只能在宿主的細胞內繁殖和長期存活,但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傳播給不同個體的宿主,而且其生長速度極快,常引起宿主的發病甚至死亡。

病毒、抗病毒藥物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

病毒所致的疾病大多是人類的主要傳染病,病毒可侵犯不同組織器官,感染細胞引起疾病,其中常見的疾病有:

①流行性疾病: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麻疹、腮腺炎、小兒麻痺症、傳染性甲型肝炎、小兒麻痺等;

②慢性感染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AIDS)等;

③潛伏感染:皰疹性角膜炎、性病皰疹病毒等。

病毒、抗病毒藥物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

二、病毒如何複製及怎樣去殺滅?

病毒複製過程並不簡單,包括以下八個步驟:

①病毒識別並吸附到宿主細胞的表面;

②通過宿主細胞膜穿入易感細胞;

③脫殼;

④合成早期的調控蛋白及核酸多聚酶;

⑤病毒基因組(DNA或RNA)複製;

⑥合成後期的結構蛋白;

⑦子代病毒的組裝;

⑧易感細胞釋放子代病毒。

病毒、抗病毒藥物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

上述過程為一個複製週期,抗病毒藥物可以針對病毒複製的任何一個步驟來設計。由於多數病毒缺乏酶系統,不能獨立自主生存,必須依靠宿主的酶系統才能使其自身繁殖(複製),病毒的核酸有時就整合於細胞的核算上,比如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不易消除,因此很多病毒的抗病毒藥研究發展緩慢。

要想殺滅細胞內的病毒可沒那麼容易,所謂消毒是用各種物理和化學方法來消滅體外和環境中的病毒,這些方法是不能用於人體內的。

病毒、抗病毒藥物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

三、抗病毒藥物分類

抗病毒感染的途徑很多,如直接抑制或殺滅病毒、干擾病毒吸附、阻止病毒穿入細胞、抑制病毒生物合成、抑制病毒釋放或增強宿主抗病毒能力等。抗病毒藥物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影響病毒複製週期的某個環節而實現的。根據抗病毒藥物的作用機制,可將目前的抗病毒藥物分為以下幾類:

1. 穿入和脫殼抑制劑:金剛烷胺、金剛乙胺、恩夫韋地、馬拉韋羅;

2. DNA多聚酶抑制劑:阿昔洛韋、更昔洛韋、伐昔洛韋、泛昔洛韋、膦甲酸鈉;

3. 逆轉錄酶抑制劑:核苷(酸)類——丙酚替諾福韋、恩替卡韋、替諾福韋脂、索磷布韋,非核苷類——依法韋侖、奈韋拉平;

4.蛋白質抑制劑:沙奎那韋;

5.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奧司他韋、扎那米韋;

6.廣譜抗病毒藥:利巴韋林、干擾素等。

病毒、抗病毒藥物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

慢性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血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血液傳播包括輸注血製品、共用注射器針頭、不潔牙科操作、紋身紋眉等;母嬰傳播是我國乙肝傳播的重要方式。

如果是成年人初次感染乙肝,通常表現為急性感染,90-95%可以治癒並完全清除病毒;而嬰幼兒和兒童時期感染乙肝則通常沒有症狀,容易形成慢性感染,感染來源主要是母嬰傳播。乙肝病毒一旦形成慢性感染,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悄悄進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病人可能在相當一段時間沒有任何症狀,而一旦出現不適,則往往已處於肝硬化晚期或肝癌晚期,常表現為腹水、嘔血、黑便、黃疸、肝性腦病、疼痛、腫瘤破裂出血、轉移等併發症,嚴重危及生命。

病毒、抗病毒藥物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

目前,對於慢性乙肝的治療目標是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乙肝脫氧核糖核酸(HBV DNA)的複製,減輕肝細胞炎性壞死,抑制肝臟纖維組織增生,延緩和減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償、肝癌(HCC)及其它併發症的發生,並通過對症治療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

我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批准的慢性乙肝抗病毒藥物分為兩類:一類為核苷(酸)類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韋、替諾福韋脂、丙酚替諾福韋;另一類為干擾素類,包括普通干擾素和聚乙二醇(Peg)干擾素。

病毒、抗病毒藥物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

根據《2019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薦的一線抗病毒藥物為丙酚替諾福韋、替諾福韋、恩替卡韋。不同藥物都有其適應證和優缺點,務必在專科醫生指導下使用,而且一旦開始使用則需長期用藥,萬不可自行停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