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抗病毒药物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病毒是自然界生物的一种,近期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就是由于病毒引起的,伴随着医学进步,不断有新的病毒被发现,人类同病毒的斗争也从未停止过。

病毒、抗病毒药物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一、病毒简介

病毒是所有病原微生物中最小的一种,病毒的核心是核糖核酸(RNA)或脱氧核糖核酸(DNA),外壳是蛋白质,不具有细胞结构。

病毒寄生于宿主细胞内,依赖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进行增殖复制,病毒离开宿主活不了多长时间,因此病毒只能在宿主的细胞内繁殖和长期存活,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不同个体的宿主,而且其生长速度极快,常引起宿主的发病甚至死亡。

病毒、抗病毒药物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病毒所致的疾病大多是人类的主要传染病,病毒可侵犯不同组织器官,感染细胞引起疾病,其中常见的疾病有:

①流行性疾病: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麻疹、腮腺炎、小儿麻痹症、传染性甲型肝炎、小儿麻痹等;

②慢性感染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AIDS)等;

③潜伏感染:疱疹性角膜炎、性病疱疹病毒等。

病毒、抗病毒药物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二、病毒如何复制及怎样去杀灭?

病毒复制过程并不简单,包括以下八个步骤:

①病毒识别并吸附到宿主细胞的表面;

②通过宿主细胞膜穿入易感细胞;

③脱壳;

④合成早期的调控蛋白及核酸多聚酶;

⑤病毒基因组(DNA或RNA)复制;

⑥合成后期的结构蛋白;

⑦子代病毒的组装;

⑧易感细胞释放子代病毒。

病毒、抗病毒药物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上述过程为一个复制周期,抗病毒药物可以针对病毒复制的任何一个步骤来设计。由于多数病毒缺乏酶系统,不能独立自主生存,必须依靠宿主的酶系统才能使其自身繁殖(复制),病毒的核酸有时就整合于细胞的核算上,比如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不易消除,因此很多病毒的抗病毒药研究发展缓慢。

要想杀灭细胞内的病毒可没那么容易,所谓消毒是用各种物理和化学方法来消灭体外和环境中的病毒,这些方法是不能用于人体内的。

病毒、抗病毒药物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三、抗病毒药物分类

抗病毒感染的途径很多,如直接抑制或杀灭病毒、干扰病毒吸附、阻止病毒穿入细胞、抑制病毒生物合成、抑制病毒释放或增强宿主抗病毒能力等。抗病毒药物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病毒复制周期的某个环节而实现的。根据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可将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1. 穿入和脱壳抑制剂: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恩夫韦地、马拉韦罗;

2. DNA多聚酶抑制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膦甲酸钠;

3. 逆转录酶抑制剂:核苷(酸)类——丙酚替诺福韦、恩替卡韦、替诺福韦脂、索磷布韦,非核苷类——依法韦仑、奈韦拉平;

4.蛋白质抑制剂:沙奎那韦;

5.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

6.广谱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干扰素等。

病毒、抗病毒药物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包括输注血制品、共用注射器针头、不洁牙科操作、纹身纹眉等;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传播的重要方式。

如果是成年人初次感染乙肝,通常表现为急性感染,90-95%可以治愈并完全清除病毒;而婴幼儿和儿童时期感染乙肝则通常没有症状,容易形成慢性感染,感染来源主要是母婴传播。乙肝病毒一旦形成慢性感染,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悄悄进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病人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没有任何症状,而一旦出现不适,则往往已处于肝硬化晚期或肝癌晚期,常表现为腹水、呕血、黑便、黄疸、肝性脑病、疼痛、肿瘤破裂出血、转移等并发症,严重危及生命。

病毒、抗病毒药物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目前,对于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的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抑制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癌(HCC)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并通过对症治疗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我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的慢性乙肝抗病毒药物分为两类:一类为核苷(酸)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脂、丙酚替诺福韦;另一类为干扰素类,包括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Peg)干扰素。

病毒、抗病毒药物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根据《2019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的一线抗病毒药物为丙酚替诺福韦、替诺福韦、恩替卡韦。不同药物都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务必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而且一旦开始使用则需长期用药,万不可自行停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