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城市布局——十二个省会城市,五个“一线城市”(下)

唐初期的关中本位布局使得帝国西部得到了较多的政策红利,五个“一线城市”有三个位于唐王朝版图的西侧。

用今天的眼光看唐朝的五大城市,长安相当于北京,洛阳相当于上海,晋阳相当于天津,益州相当于广州,扬州相当于深圳。

唐朝城市布局——十二个省会城市,五个“一线城市”(下)

剑南道——益州

剑南道治所益州(今四川成都),位于成都平原,自然条件优越,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都会之一,受到唐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唐王朝后期益州和扬州两座城市已经在经济实力上与长安洛阳不相上下,唐代谚语“一扬二益”就是对其最好的诠释。

政府政策的支持加之水陆交通的进一步完善,唐代益州地区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益州地区的区位经济优势在战时显得尤为重要,为唐朝廷退守成都时提供充足的战略供给,成为其反攻的重要支柱,唐王朝皇帝一出事就往益州跑已经成了定律。

唐朝城市布局——十二个省会城市,五个“一线城市”(下)

而益州经济的发展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益州鼎盛时人口已达40万,益州地区人口的增长主要源于本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外来人口的迁入,而外来人口的迁入促进了益州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

唐代益州在现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修缮的同时,修建了许多新的水利工程,从而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品,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商品性农作物的种植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经济收入,有利于益州地区产业性结构的形成。

制造业方面,益州生产技术的提高带动了传统丝织业的发展,实现了不断创新,益州制作的蜀绣,被誉为三大名绣之一。同时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如造纸业、印刷业。

唐朝城市布局——十二个省会城市,五个“一线城市”(下)

唐代益州通过水陆交通把今天的云南和贵州地区与帝国相连接起来,巩固了唐朝的西南疆域,并依靠着这些道路和长江带来的贸易,成都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了西南地区一个富裕的贸易中心,同时也成为了西南重要的政治中心。

益州还一度成为唐朝的“南京”,为唐王朝的兴盛、延续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持。

山南东道——襄州

山南东道治所襄州(今湖北襄阳),可以说是中央政府通往全国的交通枢纽,是贯穿东西、沟通南北的政治、经济、军事大动脉。

唐代的襄州城墙长九里,唐代元和年间,襄阳是全国4个人口达10万户以上的州治所之一。唐代诗人张九龄描述:“江汉间,州以十数,而襄阳为大,旧多三辅之家,今则一都之会”。

唐朝城市布局——十二个省会城市,五个“一线城市”(下)

襄阳在地理位置上临近关中,且连接四方之地,因距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较近,俨然如同“京城后花园”。从长安通向东南的驿路平线经过襄阳,导致南人到北方去,要在襄阳弃船上马;北人到南方去,要在襄阳下马登舟,故襄阳有“南船北马”之说。

唐时期,襄阳是南北客商云集的“一都之会”,唐时襄阳和东都洛阳一样重要,扬州、襄阳、洛阳、长安是当时的四个历史重镇,而且是物资集散地。

唐朝城市布局——十二个省会城市,五个“一线城市”(下)

唐代诗人中寓居荆楚、游历襄阳的还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们或为襄阳风物吸引,或被襄阳山河陶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的诗篇。襄阳如画的山川,更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才情,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某种诗情。而他们留下了许多诗篇又成为襄阳魅力的一部分。

山南西道——梁州

山南西道治所梁州(今陕西汉中)是唐王朝秦岭以南的一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城市。

梁州地处四川盆地与关中盆地之间,是长安通往剑南地区重要通道,蜀中得梁州进可图关中,退可割据一方,关中得梁州可直取蜀中。

唐朝城市布局——十二个省会城市,五个“一线城市”(下)

唐代山南西道只有梁州等少数中心城市及汉江川地区比较发达繁荣、相对富庶,距梁州较远的秦巴山区地狭人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汉中周边山区所居住的氐、羌、賨等少数民族,开元年间在籍唐民为15万。

北都——晋阳

晋阳是大唐的第三大城市,也是第三个都城。它不仅是北方的经济、军事重镇,并且因为是李唐起兵之地,又是国号的来源,政治意义同样十分重要。

李唐王朝历代君王都对晋阳进行扩建,鼎盛时的晋阳城市规模空前,周长四十二里,城门多达二十四座,东、西二城并列汾河两岸,中城跨汾居中,西城内囊括大明城、新城、仓城三座子城。西城中有并州治所、太原府治所及晋阳县治所,东城中有太原县治所,东、西、中三城,习惯上统称为晋阳、太原或北都。

唐朝城市布局——十二个省会城市,五个“一线城市”(下)

晋阳是李唐王朝打造的重要军事基地,安史之乱中李光弼在晋阳以一万人抵挡住了十万叛军,这是安史之乱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也成为这次叛乱的重要转折点,龙兴之地的晋阳为李唐王朝续命。

玄宗改北都太原为北京,称北京太原府,辖县14个,又与首都长安、东京洛阳并称“三京”,代宗宝应元年又复为北都,此后建制一直持续到唐王朝结束。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贞观十三年,晋阳户数为9.7万户,人口为20万人,到了开元二十九年,太原府户数增为12万户,人口数翻了三番,达到76万人。

太原地处盆地,气候条件适合农作物生长,再加上新修“晋渠”改善了汾河东岸灌溉用水条件,曲辕犁也被发明,太原地区农业呈现出精耕细作的特点,粮食连年丰收,“度支岁市粮于北都,以赡振武、天德、灵武、盐、夏之军”,可见当时太原仓储雄厚,丰实的库存使太原成为京师长安的粮仓。

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

翻翻走驿马,春尽是归期。

地失嘉禾处,风存蟋蟀辞。

暮齿良多感,无事涕垂颐。

是诗人韩愈对晋阳繁华的真实写照。

京兆府——长安

唐朝的长安可以说是古代城市发展的顶峰,用各种赞美的词来形容盛唐的长安都不为过。

长安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包括外郭城、皇城、宫城、禁院、坊市在内,面积近百平方公里,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城内百业兴旺、宫殿参差毗邻,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显示出古代中国民居建筑规划设计的高超水平。

唐朝城市布局——十二个省会城市,五个“一线城市”(下)

长安城面积就达到了84平方公里,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君士坦丁堡大7倍,连最为著名的古罗马城也只有它的五分之一。

外郭城呈长方形,城内东西14条大街,南北11条大街,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朱雀大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和主干道,以此为界将全城分成东西两半,朱雀大街是全城最宽的街道,约有150米。

东市和西市不但是唐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的中心,还是中外各国经济交流的重要场所。这里商贾云集,邸店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贸易极为繁荣。

唐朝城市布局——十二个省会城市,五个“一线城市”(下)

唐朝末年,朱温下令拆毁长安城,曾经宏伟壮丽的城池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我们只能透过斑驳的遗迹一窥它当年的风采了。

唐朝城市布局——十二个省会城市,五个“一线城市”(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