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曹操屠过几次城?杀了多少无辜百姓?

1江河湖海9


战争是无情的,总有很多无辜的生命被它夺去。作为历史上有名的诗人、军事家、政治家的曹操当然有他很辣的一面,我翻阅三国志的关于曹操屠城的记载分享给大家。

“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曹操的父亲曹嵩因为战乱辞官回到老家,董卓乱政时又迁到琅琊避难,在路上被陶谦的手下人给杀了。曹操要为夫报仇,讨伐陶谦,连攻下五座城池,直到东海,刘备驻守的郯东也被攻破。“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建安三年,吕布与刘备决裂,派高顺攻打刘备。曹操派夏侯惇去就刘备,刘备兵败,“九月公东征布,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也就是这一年,吕布与曹操战几次败几次,最终在下邳城被曹操活捉。

建安十九年,赵衢、尹奉讨伐马超,马超战败逃往汉中,他的妻子和孩子被杀。韩遂带领金城羌、胡的入氐王的部队于夏侯渊大战,夏侯渊兵败逃往西平,在途中却攻打兴国并屠城。“渊与诸将攻兴国,屠之。

建安“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驻守在宛城的侯音叛变,宛城周围的其他县有好几千人跟从,曹操派曹仁平定叛乱。不久曹仁取得了胜利,屠宛城并斩侯音。

至于曹操杀了多少百姓历史中没有记载,却有很多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东汉末年的战乱导致当时的人口仅剩下原来十分之一。俗话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战乱时期老百姓的性命就如草芥一般。现在我们处于和平时期,安享着太平盛世,更应该倍感珍惜现在的生活。


叶子写实


魏晋时代,“屠”字是有攻占的的意思的,在古人的道德观里,杀人是功绩,特别是当朝的史官笔下,杀敌越多,功劳越大,所以有些夸大成分也是难免的。历史上记载的刘邦屠咸阳,陈汤屠城,乐毅屠城,黄埔嵩屠三十六方等等都是这种描述的产物。至于这里的屠,有多少是敌军,有多少是无辜百姓,在通讯不发达,也没那么讲人权的古代,不知道多少平民老板姓受到迫害。据记载,曹操的屠城记录有以下几次:

1、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攻陶谦,徐州大屠城,“击谦……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2、兴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曹操破张邈,屠雍城。

3、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征吕布,屠彭城。

4、官渡之战,坑杀袁绍降兵七万(一说八万)。虽非屠城,但意思差不多。

5、建安九年(公元二○四年),攻袁尚,屠邺城。

6、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征乌丸,屠柳城。

7、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夏侯渊屠兴国、枹罕;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曹仁屠宛城。


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骑蚂蚁去西藏


曹操屠过的城大概有这几座

一、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曹操父亲被杀,攻陶谦,徐州大屠城”

二、兴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曹操破张邈,屠雍城。

三、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征吕布,屠彭城。

四、官渡之战,坑杀袁绍降兵七万(一说八万)。虽非屠城,但意思差不多。

五、建安九年(公元二○四年),攻袁尚,屠邺城。

六、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征乌丸,屠柳城。

七、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夏侯渊屠兴国、枹罕;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曹仁屠宛城。

因为没有史料相互佐证所以可信度都不高。

“城”是古代管理地方行政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市政府;“市”才是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宋代以后城和市才开始一体化。所以曹操屠城并没有傻多少无辜百姓。

以上内容只代表个人看法,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及时批评指正。


花有期


从史文记载中可看出这几次,第一次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曹操父亲被杀,攻陶谦,徐州大屠城”

第二次兴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曹操破张邈,屠雍城。第三次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征吕布,屠彭城。

第四次、官渡之战,坑杀袁绍降兵七万(一说八万)。虽非屠城,但意思差不多。

第五次、建安九年(公元二○四年),攻袁尚,屠邺城。

第六次、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征乌丸,屠柳城。

第七次、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夏侯渊屠兴国、枹罕;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曹仁屠宛城。

最惨的两次就是,徐州屠杀和官渡之战,据记载光是徐州那场,就杀了几万人,但只是保守估计,其实差不多就10万人左右吧。在加上官渡之战,死的那些人。死了是数万人。曹操聪明、智慧超出常人,懂得治国方法,又会广罗人才,量才任用,但是他生性残暴,死在他手上的几十万人应该有了,但这只是我们猜测的,真要有个大概数字,也许只有将来史学家们会告诉我们了吧。


星河看电影


壹零壹肆来回答。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魏国的奠基者。曹操一生征战四方,统一北方,在这个过程中,曹操确实屠过城,具体有几次呢?各位看官往下看!

第一次屠城:发生在初平四年,曹操父亲被杀,曹操攻陶谦,屠徐州城。

第二次屠城:兴平二年,曹操破张邈,屠雍城。

第三次屠城:建安三年,曹操征吕布,屠彭城。

第四次屠城(杀降):官渡之战,坑杀袁绍降兵七万。

第五次屠城:建安九年,曹操攻袁尚,屠邺城。

第六次屠城:建安十二年,曹操征乌丸,屠柳城。

史料记载,还有一些屠城事件是曹操手下人所为,在此就不多赘述。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战火连年,生灵涂炭,百姓遭受巨大灾难,人口锐减。

曹操曾有诗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壹零壹肆


最佳答案

曹操屠城,前科累累,《三国志》有些避讳未写,须综合其他数据,拼出全貌。

诛三族不算,光屠城纪录,至少有下列各项:

一、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攻陶谦,徐州大屠城,“击谦……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二、兴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曹操破张邈,屠雍城。

三、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征吕布,屠彭城。

四、官渡之战,坑杀袁绍降兵七万(一说八万)。虽非屠城,但意思差不多。

五、建安九年(公元二○四年),攻袁尚,屠邺城。

六、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征乌丸,屠柳城。

七、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夏侯渊屠兴国、枹罕;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曹仁屠宛城。不是曹操亲自所为,但若无曹操默许甚至下令,部将也不敢屠城。

以上这么多次的屠城,死伤老百姓不计其数


战斗大黄蜂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是曹操所作的汉乐府诗《蒿里行》的节选片段。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相互攻伐,给平民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身处于其中的曹操,满腔抱负,却依然改变不了国家四分五裂,百姓水深火热的现状。在对百姓遭遇的同情和悲愤中,作下了此诗。

然而,谁也想不到,如此忧国忧民的诗人,竟也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屠夫。

据史料记载,曹操或其治下,参与的屠城事件至少有七起以上:

一、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父亲被杀,攻陶谦,屠徐州。

二、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曹操破张邈,屠雍城。

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征吕布,屠彭城。

四、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攻袁尚,屠邺城。

五、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征乌丸,屠柳城。

六、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侯渊屠兴国、枹罕。

七、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仁屠宛城。

这其中,最骇人听闻的便是徐州大屠杀。

当时,曹操的父亲曹嵩业已弃官,为躲避董卓之乱,他来到徐州避难。却不曾想,他竟被徐州牧陶谦等人杀害。曹操大怒,誓要东征徐州,报陶谦等人的杀父之仇。

据《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曹军)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从后汉书可以看到,曹操在徐州大肆屠杀平民百姓,杀了徐州百姓共计数十万人,甚至连鸡犬也不剩下,而徐州的泗水因为尸体堆积的太多,都流不动了。从此徐州几乎是鲜有人迹。可以说,曹操屠杀徐州十分彻底,徐州百姓几乎悉数遭到屠戮。

而《三国志·武帝纪》中对徐州大屠杀也隐晦的提到过“所过多所残戮”六字,仅六字,却也能看出曹操对徐州百姓的累累罪行。

至于为何屠城,我们可以理解为,曹操为父报仇,又或者觉得时机已到,想趁机攻略徐州。但是,将屠刀伸向平民百姓,不分男女老少的进行屠杀,这确实为曹操光彩的一生抹上了洗不掉的黑点。

而我们也不必为此介怀,时代有时代的局限性。可能如今的我们大可站在上帝的视角去指责他,但在当时,或许他也有他不得不做的道理。或为了威慑周边,又或者为了减少一次可能发生的叛乱,还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想发泄丧父之痛。

历史的长河中,最终遗落的只有结局。而其中过程的酸甜苦辣,我们只能慢慢去揣测,去探寻。





贤君无德


曹操屠城有很多史料涉及,但是能够相互佐证的,或者说确凿的证据并不多。杀了多少人由于记录不详,无法统计。

一般来讲有记载的大概有:

一、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曹操父亲被杀,攻陶谦,徐州大屠城”

二、兴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曹操破张邈,屠雍城。

三、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征吕布,屠彭城。

四、官渡之战,坑杀袁绍降兵七万(一说八万)。虽非屠城,但意思差不多。

五、建安九年(公元二○四年),攻袁尚,屠邺城。

六、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征乌丸,屠柳城。

七、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夏侯渊屠兴国、枹罕。

八、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曹仁屠宛城。

一般来讲曹操屠城有几个特点,一,疑点多,很多史料对于曹操屠城记录很不详细;二,有目的,曹操屠城不是像有些暴君一样,而是有目的的,多是为了安慰部将,震慑群雄;三,有限度,曹操屠城并没有把人杀的精光,这是需要注意的。

所以虽然屠城很违背人道主义,但在没有人道主义意识的古代,还是不能以现代眼光来看,毕竟: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曹操攻城拔寨无数,凡是没有屠城的地方均有出榜安民政策,毕竟攻下来的土地,将来就是自己的,百姓将来也是为自己劳动的,人才也是从各地涌现的。



国家网文化


历史上曹操屠过几次城?杀了多少无辜百姓?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一生雄才大略,征战天下,统一了北方,功盖天下。但是呢,曹操有个很凶残的一面,他喜欢屠城,非常的残暴。

那么历史上曹操屠过几次城呢?

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或者历史小说。曹操这个人物在历史记载中都有浓厚的一笔。曹操屠城有很多史料涉及,但是能够相互佐证的,或者说确凿的证据并不多。

在史料记载中曹操亲自下令屠城的有

曹父被杀,攻陶谦,徐州大屠杀

公元193年,魏武帝曹操因为其父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害,产生了报复的行为。在攻下徐州之后,对徐州百姓大肆屠杀,造成数十万百姓遇难。当然,曹操的徐州大屠杀仍有争议,也不少人对此事件持怀疑的态度,认为曹操并没有屠徐州或者遇难人数不符合史实。

据裴松之注解中有记载“孙盛曰:夫伐罪吊民,古之令轨;罪谦之由,而残其属部,过矣。主”这里就说明了曹操杀的是什么人了, 曹操杀的是“罪谦之由,而残其属部,过矣。”翻译过来就是“这罪是陶谦干得,而曹操杀害陶谦的属部,这就过分了。”而属部也就是官属、部队,或者是属于陶谦的部队,反正跟百姓无关,也就是说曹操一路杀过了就是杀陶谦的士兵、俘虏、官员,并没有杀百姓。

曹操屠邺城,柳城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等到了曹操攻破邺城,曹军士兵表现如何呢?按照《后汉书》的记载就是【初,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说曹军在攻破邺城后有所掠夺。

所以实际情况很可能是在攻破邺城后,曹操默许士兵掠夺财物,袁家和一些富有人家都被洗劫了,期间如果遇到抵抗那应该就会将其杀死。不过这段时间持续不长,在曹操去祭祀袁绍墓,并安抚袁家时就应该停止了。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

蹋顿等人率数万骑兵从柳城迎击曹操到白狼,并遭到惨败,随后曹军乘胜进击夺取了柳城。《乐府鼓吹曲,屠柳城》:“屠柳城,功诚难,度越陇塞路漫漫。”

其实这两次记载的屠城应该不是真屠城,而是攻占而已。当然过程中也是杀了很多无辜百姓的。

夏侯渊屠兴国,枹罕,曹仁屠宛城。

建安十九年,夏侯渊与韩遂交战。后来,夏侯渊攻下了兴国,进行了屠城。《三国志 武帝记》记载:渊与诸将攻兴国,屠之。

同年,陇西宋建在枹罕自称河首平汉王,曹操派遣夏侯渊讨伐枹罕。攻破枹罕后,进行屠城。《三国志 武帝记》记载:遣夏侯渊自兴国讨之。冬十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

建安二十四年,宛城守将候音等反叛,曹仁屠宛城。《三国志 武帝记》记载: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

虽然这些都不是曹操曹操亲自干的,但没有曹操的允许或者默认,他们是不敢屠城的。之所以敢这么做,肯定是曹操下令的,所以,罪魁祸首就是曹操。

还有次是曹操亲自干的,发生在曹操西征张鲁之后,氐王窦茂等一万多人不投降曹操。曹操攻破之后,屠城。《三国志 武帝记》记载:氐王窦茂众万馀人,恃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

总结

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军阀割据,互相混战,逐鹿中原,生灵涂炭。人们遭受巨大灾难,死忙人口很多,人口锐减,到后来三国总人口才767万人。当然,屠城也不单曹操一个人这么干,其他势力也经常这么做。最受苦,最惨的还是老百姓。


历史杂谭


曹操屠城有很多史料涉及,但是能够相互佐证的,或者说确凿的证据并不多

一般来讲有记载的大概有:

一、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曹操父亲被杀,攻陶谦,徐州大屠城”

二、兴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曹操破张邈,屠雍城。

三、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征吕布,屠彭城。

四、官渡之战,坑杀袁绍降兵七万(一说八万)。虽非屠城,但意思差不多。

五、建安九年(公元二○四年),攻袁尚,屠邺城。

六、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征乌丸,屠柳城。

七、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夏侯渊屠兴国、枹罕;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曹仁屠宛城。

一般来讲曹操屠城有几个特点,1,疑点多,很多史料对于曹操屠城记录很不详细;二,有目的,曹操屠城不是像有些暴君一样而是有目的的,多是为了安慰部将,震慑群雄;三,有限度,曹操屠城并没有把人杀的精光,这是需要注意的

所以虽然屠城很违背人道主义,但在没有人道主义意识的古代,还是不能以现代眼光来看,毕竟: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曹操攻城拔寨无数,凡是没有屠城的地方均有出榜安民政策,毕竟攻下来的土地,将来就是自己的,百姓将来也是为自己劳动的,人才也是从各地涌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