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會為什麼要謀反?

炎烈日炎炎


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鍾會的謀反似乎讓人看不懂。如果仔細閱讀本文的話,你會發現鍾會的謀反就是臨時起意。

鍾會出身潁川鍾氏,他爸是太傅鍾繇,曹操時代的司隸校尉,他哥是鍾毓,司馬昭時代的青州刺史。



鍾會的升遷之路就是:才能+出身+博取司馬氏的信任。尤其是最後一點,博取司馬氏的信任,鍾會在二次淮南之叛中,都有為司馬氏謀劃的身影,並且還有阻止魏帝曹髦奪權的行為,以此鍾會獲利司馬昭的信任,隨之權利地位大大提供,官至司隸校尉,居然還有權力插手尚書令的工作,干擾朝廷大小事務及官員任命權,要不是司馬昭的默許,也沒有別的原因了。

鍾會的種種行為,在其它官員眼中,就是司馬昭的親信。而在司馬昭提出的伐蜀建議上大力支持司馬昭,也讓司馬昭對鍾會更加信任,尤其是在鄧艾等一大批名將都反對的情況下,鍾會的支持讓司馬昭更加有了底氣。



如果說鍾會的謀反事先有預謀的話,則完全不可接收。

鍾會可是出身世家大族的,其整個宗族全在司馬昭控制之下,他謀反不就是坑了整個宗族,要知道鍾會可不是馬超,鍾會是標準的文人士族,熟讀經典,通曉玄學,他一個在蜀地謀反,然後把整個宗族幾百口人坑了?換誰也不相信。



鍾會謀反打的是魏國郭太后的旗號,郭太后是魏明帝曹睿的皇后,出身河西大族,可是鍾會在伐蜀前後都沒有見過郭太后,並且鍾會在魏國是屬於司馬昭的親信一派,他在魏國也沒有同黨和內應一起來反對司馬昭,如何謀反?

謀反要有兵權的吧!鍾會有嗎?沒有。看起來伐蜀有18萬大軍吧,可那並不是鍾會的私人軍隊,而是司馬昭的軍隊,雖然鍾會先是奪了諸葛緒的兵權,可這事沒有司馬昭同意,鍾會能成功嗎?然後鍾會接著誣陷鄧艾,但是鄧艾可不僅僅是鍾會一個人說他謀反,包括鄧艾的監軍師纂,鍾會的監軍衛瓘一起上書司馬昭的,並且鄧艾有實實在在的謀逆行為,自作主張給蜀漢投降的君臣封官許願。



伐蜀三大將領只剩下主帥鍾會,可鍾會要說謀反,雖手握兵權,可仍然沒說服魏軍大多數將領,包括鍾會的死,最終就是死在沒有收復魏軍的軍心,換句話說,他手下的軍隊並不願意隨他一起謀反,反而卻聽從衛瓘的話,斬殺了主帥鍾會。

意思就是鍾會沒有謀反的基礎,連兵權都沒有搞定,哪來的謀反?難道要靠著鍾會自已幾百人的親信謀反不成?這些人在亂軍之中隨鍾會一起被殺。



別告訴我說姜維蠱惑的,鍾會只是欣賞姜維之才,並沒有完全相信姜維,直到亂軍要衝進來的時候,鍾會才給了姜維一點可憐兵權,可是為時已晚。

另外還有時間的匆忙,鍾會是正月十五到的成都,然後正月十六召集軍官開始謀反,正月十八被殺,如果這也算謀反的話,這簡直是中國歷史上預謀時間最短的謀反了,連衣帶詔也比不上。

鍾會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連兵權也沒有鞏固的情況下,舉起了謀反大旗,實在讓人不可理喻,但鍾會的確又有謀反的意圖,這個意圖只能是臨時起意,臨時決定謀反,才能符合一切推測。



鍾會為什麼要臨時起意謀反?

原因就是來自司馬昭。

諸葛緒兵權被奪,司馬昭同意了。鄧艾兵權被奪,司馬昭也同意了。那麼伐蜀的18萬魏軍和蜀地投降的近10萬蜀軍兵權理論上都掌握在鍾會手中,這可是28萬大軍,如果利用得當,建立政權也不是什麼難事。

有一種罪,叫懷璧其罪。有一種謀反,叫被逼謀反。



鍾會就是如此,鍾會臨時起意謀反最大的原因來自司馬昭的猜忌,手握28萬大軍,無論這些大軍是否忠心鍾會,都會讓司馬昭睡不著覺,要知道司馬昭的政權是怎麼來的?靠的就是謀反,人家司馬家可是謀反的鼻祖,這點小九九司馬昭會不知道。

所以司馬昭開始擔心鍾會獨大,所以司馬昭在鍾會入蜀前寫了一封信給鍾會,信的內容是:我讓賈充帶了1萬人駐守樂城,我在長安帶了十萬人馬,就等著和你相見了。



所以就有了鍾會趕緊向成都進發,接下來的事就是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發生的事,鍾會接到司馬昭的信在前,謀反在後,司馬昭的信是什麼意思?聰明人一眼就看得出來,是警告的意思,是防備的意思,鍾會是個聰明人,他非常明白,從接到信的那一刻起,鍾會起了謀反之心。鍾會從有謀反之意,到被殺僅僅只有15天時間。

鍾會了解司馬昭的手段,也開始擔心回去會不會被殺?又捨不得放棄到手的榮譽和兵權,於是臨時起意,先謀他一反,當然了,鍾會是仗著自已有謀略,有才能,同時鍾會也是自負的、驕傲的,但最終失敗。



從司馬昭處理鍾會謀反案的結果來看,司馬昭並沒有下狠手,僅僅處死鍾會的養子鍾毅和鍾邕,包括鍾邕的兒子,鍾邕可是在成都隨鍾會一起謀反,而鍾毅沒有隨軍,鍾氏家族其他人居然不受影響,有官爵的還是如同之前一樣,如果真是謀反,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狠毒,然後對謀反手下留情,也只有另有隱情之說了。

而這個隱情就是,鍾會之反是被司馬昭逼反的。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就一句,鍾會不反叛也得死。

鍾會和鄧艾當時聯手攻佔蜀國,各擁兵10萬人。

鍾會嫉妒鄧艾,誣告他試圖謀反。

多疑的司馬昭早就對擁兵自重的大將不滿,趁機利用鍾會下手幹掉了鄧艾。

為什麼之前不殺呢?主要鍾會、鄧艾還有利用價值。

但現在蜀國垮了,吳國滅亡就是必然的。

司馬昭的實力是吳國的四五倍,打垮了當時暴戾失掉民心的孫皓自然不困難。

但鄧艾一死,鍾會就非常危險了。

當時鄧艾的部下都歸屬鍾會,他就有軍隊20萬。雖然這些軍隊未必會聽鍾會的,但畢竟軍權在他手上。

同時,當時蜀國天高皇帝遠,如果鍾會立即叛

亂,司馬昭恐怕也要費一番心思才能收拾掉他。

所以,此時殺掉至少廢掉鍾會,也就是必然的。

這就是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可笑鍾會也多少懂這個道理。

他不願意坐以待斃,只能試試看反叛。

然而司馬昭早就有部署,軍隊士兵的家屬躲在司馬昭的控制下。

這種情況下,士兵不可能冒著家人被斬殺的危險,和鍾會一起去貌似叛亂。況且,有一半以上的部隊,壓根不是鍾會的部隊。

叛亂瞬間失敗,鍾會被斬成肉醬。

話說,在古代做武將,真的很難呢。


薩沙


事後看,鍾會謀反也忒不靠譜了,但在當時,鍾會絕對有足夠的理由進行謀反的:

1.軍權

我們知道,從司馬懿開始,曹魏的軍隊大權就一直牢牢掌握在司馬懿手裡,此後司馬師、司馬昭都一樣。他們幹別的事情或許不那麼積極,但一說打仗,那肯定沒得說,直接拉著隊伍就開打。

但是,這次為了攻打蜀國,司馬昭居然把自己手下的20萬部隊交給了鍾會;當然,為了制衡,司馬昭還在長安周邊放了10萬大軍。

2. 制衡

我們知道,古代將軍出征,家屬都必須要留在朝內的,結果鍾會並沒有留。因此謀反起來並沒壓力;其次是,謀反並不需要打下長安讓老鍾家的人上位啊!

在鍾會的戰略構想裡:

打下成都以後自稱”益州王“,走劉備的老路子不就完了。換句話說,團滅魏國做不到,但猥瑣發育,在接劉禪的班,並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畢竟司馬昭一直防著鍾會謀反,但自立為王這種事情,還是挺 方便的。

3. 反派

打下益州後,鍾會模仿鄧艾筆跡,寫了一封信。也是因為這封信,鄧艾就被監禁起來了。

鄧艾是三國後期的第一殺神,就這麼凋謝了?

4. 人心

在這個時候,姜維過來投降了。

實際上姜維和鍾會就是大忽悠遇到了小忽悠,一個詐騙犯碰到了傳銷組織。但不管怎麼樣,沒有鄧艾,姜維還是相當不錯的。而且姜維在成都的地位,也可以儘可能的減小鐘會謀反的阻力。

那麼問題來了:

現在是不是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呢?

這時候不謀反才是怪事。






酒騎風


鍾會是曹魏後期的名將之一,也是消滅蜀漢的功臣之一,功勞僅僅次於鄧艾。鍾會謀反的原因我猜有以下幾個:

第一,狼子野心。我們知道,“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鍾會出身很好,家族裡父親鍾繇、兄長鍾毓都是當時曹魏的名臣。鍾會自幼聰慧敏捷,志向很高,當志向太高了,對於當時的曹魏而言就是野心家。

第二,嫉妒作祟。鍾會是滅蜀的主將,率領主力部隊進攻漢中,而鄧艾、諸葛緒都是偏師,主要的任務是牽制姜維。鍾會經過浴血奮戰拿下來漢中,但是在劍閣和姜維相持不下,戰鬥非常慘烈。最厲害的敵人姜維是鍾會在對付,最難打的劍閣是鍾會在進攻,最嚴重的傷亡是鍾會軍隊在承受,偏偏讓鄧艾撿漏,奇襲成都,頭功被鄧艾奪走了……你說憋屈不?

第三,姜維攛掇。姜維是蜀漢後期的頂樑柱,劉禪投降以後命令姜維投降鄧艾,姜維為了復國,詐降鍾會,天天在鍾會面前煽風點火,讓本來就有野心、嫉妒心的鐘會終於向鄧艾下手。只不過最後沒有成功……


史學夾Louis


在鍾會與鄧艾的合力下,蜀國最終滅了國,鍾會與鄧艾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獎,可鍾會沒有對此感恩戴德,反倒是企圖造反,但不到三天叛亂就被鎮壓了,那受到重賞的鐘會為什麼要謀反?

鍾會野心的膨脹。鍾會滅掉蜀國以後,與鄧艾共同駐守蜀國,鍾會與鄧艾共事下不敢有所妄動,因為鄧艾對魏國是忠心耿耿別無二心,鄧艾的存在制約了鍾會的野心,鍾會忌憚鄧艾,但鄧艾因鍾會與其他人的誣陷被押往京城受審,鍾會在蜀地就沒有掣肘的人,他獨自掌握了蜀國的軍政大權,所以他自認為功名天下無比,不願意只當一個將領,並且猛將精兵都控制在自己手中,他覺得有足夠的實力抗拒魏國,於是鍾會舉兵反叛。鍾會決定叛亂也少不了一個人的煽動,那就是蜀國的姜維,姜維在蜀國滅了以後,他洞察到鍾會有謀反之心,就鼓動鍾會謀反,並且想通過鍾會復蜀國,但事情敗露,鍾會與姜維都被殺。


外界條件的作用也誘發了鍾會的叛亂。鄧艾被押送回京城後,司馬昭派賈充軍隊駐紮到樂城,他自己也率十萬大軍駐紮長安,這就引起了鍾會的恐慌,因為這很明顯地顯示了司馬昭對鍾會的不信任,鍾會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鍾會叛亂是必然的,因為鍾會並不是一個願意居於人下的人,他是一個“心大志迂,不慮禍難”的人,他一旦有機會,就會伺機而動,將自己的野心暴露出來。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歷史百家爭鳴


鍾會出身名門,少年得志,滅蜀收姜維捕鄧艾父子後,自以為不世之功,再加上姜維從旁鼓動,又手握重兵,以為謀反輕而易舉,所以錯誤地發動了叛亂,最後落得身死亂箭之下的結局。

出身名門,少年得志

鍾會是魏太傅鍾繇的小兒子,由於是老來得子,鍾繇又偏愛鍾會的母親,所以鍾會應是從小就十分受寵。同時,鍾會年少聰穎,天資過人,少幼年時隨父親覲見魏文帝,就有“戰戰慄慄,汗不敢出。”的妙語,得到蔣濟等人的讚賞。在這種官二代加富二代的家庭出身,自身條件又好,所以鍾會從小養成了孤高自傲、目空一切的性格。

平步青雲,志得意滿

鍾會由於家庭出身加上自身的條件,紀稍長後因為博學勤奮獲得了很大聲譽,官場上更是一帆風順,年紀輕輕就做到尚書這樣的高官。在討伐諸葛誕的時候,他曾多次巧出計謀,被人比作“小張良”,這樣一帆風順、眾星捧月般的經歷,使得鍾會更加志得意滿,自以為是。

常伴司馬,野心初露

鍾會早年就跟隨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經常參與司馬氏兄弟的多項出謀劃策,為師馬兄弟掌握曹魏實權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在司馬氏兄弟這樣的野心家手下耳濡目染,積累了十分豐富的政治經驗,開始尚能掩飾自己的政治野心,慢慢地便不甘心了,其政治野心也逐步顯現。

滅蜀捕鄧,野心膨脹

公元263年,在鍾會的一再鼓動下,司馬昭決定出兵伐蜀,並封鍾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各軍,鄧艾巧計偷渡陰平取得成功後,鍾會馬上趕到成都,統率大軍,又用計搜捕了鄧艾父子。到這時候,鍾會野心膨脹到了極點,手握十多萬重兵的他在蜀漢降將姜維的慫恿下,自以為功名蓋世,威震天下,不願再屈居人下,加之猛將精兵都控制在自己手中,於是錯誤估計形勢,舉兵反叛,最後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慣與長夜


鄧艾很有軍事天才,他出奇不意,翻過陰山,穿過七百里無人區,在綿竹擊敗諸葛瞻,長驅直入進入成都。後主劉禪捆了自己,向鄧艾投降了。鄧艾立下入蜀第一功。

隨後,劉禪向前線的姜維下達投降詔書。消息傳到軍中,全體將士都氣得"拔刀砍石“。姜維遵旨,在綿陽向追來的鐘會投降。鍾會步鄧艾之後,也立下了大功。

鄧艾鍾會滅了蜀國,二人的聲望空前大漲,讓司馬昭隱隱有了二人功高蓋主的威脅,心裡開始琢磨怎麼收拾這兩個人。鄧艾鍾會帶兵二十餘萬在外,且二人足智多謀,能征慣戰,一旦這二人有不臣之心,聯起手來,也的確夠司馬昭喝上一壺的。

司馬昭不愧是搞陰謀鬼計的高手,他把整個事情權衡再三,決定對二人各個擊破。首先是離間二人的關係,讓他們二人彼此猜疑,無法結成同盟。他有意揚鄧抑鍾,升鄧艾為太尉,增邑兩萬戶。而對鍾會只晉為司徒,增邑萬戶。這樣一來,一個歡天喜地,好不得意;一個垂頭喪氣,滿腹怨氣。二人由此產生了矛盾,這正是司馬昭想要的效果。然後,司馬昭派心腹衛瓘到了鍾會軍中。不久,就發生了鍾會舉報鄧艾的事情發生。鄧艾被囚,半路被殺。

解決掉鄧艾,司馬昭便準備對付鍾會。鍾會前腳進了成都,司馬昭後腳就親自帶十萬大軍到長安,並派賈充帶五萬大軍由斜谷先行由漢中入蜀。司馬昭的這一套,鍾會一眼就看明白了,這都是衝著他來的。現在,擺在鍾會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像鄧艾一樣,聽憑司馬昭擺佈,是死是活天知道。一條就是扯旗造反,以魏國忠臣的名義,申討奸賊司馬昭。

鍾會決定走第二條,而促使他下決心的人是蜀國降將姜維。姜維不是真心投降,他是有目的的。他要利用鍾會造反,然而再殺掉鍾會,恢復蜀國。他給劉禪寫了一封密信,信中說: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在姜維的策反下,鍾會準備起事。不料,一個叫胡烈的中級軍官,利用魏軍官兵怕受鍾會牽連的心理,在軍中散佈說,鍾會不再信任魏軍將領,只信任姜維。又說鍾會己經挖好了一個大坑,要將魏軍將領全部活埋。於是,軍中發生暴動,在混亂中姜維被殺,鍾會也被殺了。

看到這一切,司馬昭發出了冷笑:小樣,玩陰謀耍鬼計這一套,你們還嫩著呢。


濱城老王


鍾會謀反的動機,按說也只有他本人最清楚了,謀劃過程,發動時機都是他自己決定的,以伐蜀的歷程來看,鍾會被姜維攛掇的可能性很大。

曹魏帝國伐蜀一戰,起因也是司馬昭為了想因功上位,提高自己的聲望,好稱公、登上相國之位。事實也是如此,鍾會大軍進入漢中之後,捷報傳來,司馬昭也等不及大軍凱旋,就在洛陽興沖沖的“接受”了魏帝曹奐授予的晉公、相國。

然後呢?鍾會就藉口糧食補給困難,奪了漢中也算是“完成既定戰略目標”,大功告成,準備宣佈撤軍,可以說,在這時候,鍾會是絕對沒有動造反心思的。

要不是那個不識時務的鄧艾非要提出自己帶兵走陰平小道,後面的種種事根本就不會出現。鄧艾自陰平入蜀地後居然像中了大獎一般,順利過關斬將,一路殺到成都城下,蜀帝劉禪宣佈投降,姜維也只得投降鍾會,鍾會的大軍這才得以進入成都。

可以說,鍾會謀反的種子從這時候才開始種下了。


鍾會與姜維

陳壽寫《三國志》是寫了鍾會謀反之時是讓姜維領兵的事,此亂也導致了鍾會和姜維相繼被殺。而在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中,則寫姜維是想利用鍾會作亂,來殺害魏國將領,從而再除掉鍾會,替劉禪復國。

《漢晉春秋》:(鍾)會陰懷異圖,(姜)維見而知其心,謂可構成擾亂以圖克復也,乃詭說會曰:“聞君自淮南已來,算無遺策,晉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復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謀,欲以此安歸乎!夫韓信不背漢於擾攘,以見疑於既平,大夫種不從范蠡於五湖,卒伏劍而妄死,彼豈闇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絕跡,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嶺,而從赤松遊乎?”會曰:“君言遠矣,我不能行,且為今之道,或未盡於此也。”維曰:“其他則君智力之所能,無煩於老夫矣。”由是情好歡甚。

在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中,也寫了這件事,甚至說姜維還私下給劉禪寫信說:“請陛下再忍耐幾日,我一定能夠復國的。”

《華陽國志》:(姜)維教(鍾)會誅北來諸將,既死,徐欲殺(鍾)會,盡坑魏兵,還復蜀祚,密書與後主(劉禪)曰:“原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孫盛在《晉陽秋》中寫自己入蜀後,在當地人口中打聽這件事,當時的蜀人都說這件事是真的。

(孫)盛以永和初從安西將軍平蜀,見諸故老,及姜維既降之後密與劉禪表疏,說欲偽服事鍾會,因殺之以復蜀土,會事不捷,遂至泯滅,蜀人於今傷之。

如此看來,鼓動鍾會謀反的心思,姜維是脫不了干係的。


鍾會與司馬昭

如我在前面所說,鍾會在伐蜀一開始,是沒有異心的,他想做的,無非是幫司馬昭成就霸業,完成稱相的政治目標。

——之前魏帝曹奐多次授予司馬昭相國,司馬昭都推辭不肯接受,實際上是司馬昭明白自己的聲望還有所欠缺,畢竟殺害前任皇帝曹髦的惡名,讓他難以面對社會輿論的道德譴責。

所以,司馬昭期望在伐蜀這件事上獲得重大突破,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名聲,糾轉當時的輿論風向。

鍾會就是幫助司馬昭達成目的的心腹之人。

鍾會在淮南三叛之壽春之戰時,他就作為司馬昭的首席謀士,出謀劃策,甚至還會模仿偽造他人書信,破壞諸葛誕與孫吳盟軍之間的聯繫。

諸葛誕滅亡之後,當時的人稱鍾會為“子房”(張良),司馬昭還讓鍾會在自己大將軍府掌管文書事,成為心腹。

《鍾會傳》:壽春之破,(鍾)會謀居多,親待日隆,時人謂之“子房”。軍還,(鍾會)遷為太僕,固辭不就,以中郎在大將軍(司馬昭)府管記室事,為腹心之任。

可以說,司馬昭對鍾會是相當信任的,所以伐蜀大軍中鍾會為主帥之一,也是這種信任的體現。

等到破蜀後,成都方面的各種流言四起,鍾會和鄧艾兩人之間的不和的書信紛紛送達司馬昭面前,司馬昭按捺不住了,率軍抵達長安,觀望成都局勢,並派賈充領軍進入漢中,以備不測。


鍾會與鄧艾

在伐蜀大軍中的另外兩位主帥就是徵西將軍鄧艾和雍州刺史諸葛緒。

在劍閣作戰之時,鍾會就秘密向司馬昭誣告諸葛緒膽小怯懦,不敢進軍,然後將他的兵馬奪下據為己有,諸葛緒被用囚車送往朝廷。

在《三國志》原文中,陳壽明確寫了鍾會的動機是“欲專軍勢”,這算是曹魏官方後來的定論吧。

《鍾會傳》:(鍾)會與(諸葛)緒軍向劍閣,會欲專軍勢,密白緒畏懦不進,檻車徵還,軍悉屬會。

再到鄧艾破蜀之後,鄧艾的功勞明顯高於鍾會,這一點是讓鍾會非常不爽的,鄧艾後來獲罪,鍾會從中做了不少工作,例如發揮自己善於模仿他人書信的本領,他把鄧艾的書信篡改成狂妄悖逆之詞,以此激怒司馬昭。

果然,司馬昭下令將鄧艾也用囚車徵回長安(司馬昭也率軍進駐長安,觀望蜀地形勢)。

至此,鍾會在成都,統帥所有的魏軍,加上姜維的慫恿,他便動了謀反的心思。

陳壽寫鍾會的動機是:(鍾會)自謂功名蓋世,不可復為人下,加猛將銳卒皆在己手,遂謀反。


結論

如上所見,鍾會謀反就是倉促起事的結果,其動機也與自身的政治願望有關,如果他沒有野心,光憑姜維的嘴皮子也是難以說動他的心思。

也正因為他起事倉促,而魏軍上下,人心思歸,大部分人不肯參與,最終發生內訌,鍾會死於亂軍之中,也算是咎由自取了吧。


有一說一談歷史,不偏不倚話蒼生。

歡迎喜歡三國故事的朋友關注我。


潯陽鹹魚



在三國後期,諸葛亮去世後,似乎三國豪傑已經全部隕落,再無看點了。實則不然,在諸葛亮去世後,諸葛亮學生薑維的北伐已經成為了當時政治軍事的中心,而魏國足以與姜維相對抗的,只有新秀鍾會和鄧艾。


鍾會是魏國重臣鍾繇之子,是魏國朝野中文武兼資、頭角崢嶸的新秀,也是陳群所確立的九品中正制下最為得利的世家公子。而他在南征蜀國勝利之後,除掉了滅蜀最大的功臣鄧艾,手握軍權,獨享大功,可以說是春風得意,那他為什麼卻在這個時候謀反,最終使自己陷入深淵呢?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鐘會形象


史書記載,鍾會在伐蜀成功後已經有了反心,他命令降將姜維等帶著投降的蜀軍出斜谷,而自己帶著大軍緊隨其後。此時的關中地區沒有任何阻礙,他便可以唾手可得長安,從渭水和黃河順流而下,五天便可到孟律,和騎兵在洛陽相會,一舉而大事可定。


正在鍾會籌謀之時,他卻得到了一封司馬昭的信,信中說司馬昭擔心鄧艾不肯就範,於是派遣了賈充帶著一萬軍士進駐樂城,自己帶著十萬兵駐紮在長安。鍾會見信大驚失色,對其親近的人說,只收拾鄧艾自己是可以辦到的,司馬昭不會不清楚這一點。如今他卻帶著大軍前來,必定是對自己起了疑心。

電視劇《虎嘯龍吟》中的鐘會鄧艾形象


恰在此時,郭太后去世,鍾會詐傳太后遺詔,起兵討滅司馬昭。他召集了北來的諸將領,把他們都關在官署之中,要全部滅口。然而鍾會猶豫之間還未能決斷,他的部下中有一人受過一位將領的恩惠,於是請求鍾放一個親兵進來傳遞飲食,其餘諸將領也援用此例,各放了一個人進來。結果消息就這樣走漏出去,鍾會和姜維都被亂軍所殺。


鍾會一直是司馬師和司馬昭的心腹重臣,頗多計謀,被司馬昭視為像張良一樣的人物。歷史學家推測,鍾會明知司馬氏勢大卻還要謀反,根本原因還是忠於魏國。鍾會是鍾繇的幼子,其父親受魏朝恩惠極深,才能位極人臣。鍾會是鍾家公子,當時的世家大族都推崇儒家的道德,鍾會也應當是從小受這種觀念影響很深,才決定謀反,除掉司馬家族。

鍾繇書法作品


鍾會的謀反絕非一時的頭腦發熱,而是有著精心的考量的。鍾會頗長於謀略,而且掌握了魏國和蜀國的大軍,如果沒有北兵的意外叛變,真恐怕的能夠取得長安,直指洛陽,那麼司馬家族恐怕就岌岌可危了。史書上說,姜維投降後和鍾會關係親密,出則同車,坐則同席。姜維密謀詐降而恢復蜀漢,鍾會密謀造反而滅司馬氏,都是忠臣的典範,最終也死在一起,實在可歌可泣。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呂思勉:《三國史話》


生猛歷史


相信許多人在看三國曆史時,都對鍾會的橫空出世,都會感到非常奇怪,為什麼這個人一出場就能成為司馬昭的首席謀士,還能夠領銜伐蜀?

其實,只要我們對李榷、郭汜之後的關中歷史,有足夠的瞭解,自然會知道鍾會為什麼能橫空出世。 因為,李榷郭汜之後,關中的首席大佬,就是鍾會的老爸。

後來曹操可以打敗袁紹,就是因為鍾會的老爸坐鎮關中。鍾會的老爸是誰呢?他叫做鍾繇。

鍾繇在歷史上的地位實際上是被嚴重低估,他在曹操集團中的真實地位,雖然不能與韓信相比,但是也相差無幾;甚至曹操自認為,鍾繇的地位,與當年的蕭何相似。

因為,鍾繇獨當一面坐鎮關中地區,曹操才可以放心與袁紹相爭;否則,曹操在官渡一線打的再好,那也是白搭。因為,袁紹如果席捲了關中,曹操一系當時就得崩盤。



據史書上記載,曹操曾經鍾繇寫信說:“得到你送來的馬匹,很是應部隊的急需。關右地區平定,朝廷沒有西顧之憂,都是足下的功勳。當年蕭何鎮守關中,糧供充足,以至大軍獲勝,也不過與你功勞相當。”

因為鍾繇這樣牛逼,所以曹氏篡位時,自然離不開鍾氏家族的支持。在曹丕即王位後,鍾繇被任命為大理。等到曹丕稱帝后,改任廷尉,晉升爵位被封為崇高鄉侯。又升遷為太尉,轉封為平陽鄉侯。

當時鍾繇和司徒華歆、司空王朗,直接被曹丕感嘆道:“這三個人,都是一個時代的偉大人物,後世大概難以為繼了!”

等到曹睿即位後,給鍾繇晉升爵位為定陵侯,增加封邑五百戶,連同以前共一千八百戶,升遷為太傅。

鍾繇有腿病,下拜起身不方便。當時華歆也因為年老患病,上朝進見時都讓他們乘車坐轎,由衛士抬著上殿就坐。這以後三公有病,就把這種做法當成了舊例。



從相關內容,我們大約可以看出來,曹氏之所以能篡位,與鍾繇等人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當然,司馬家族想架空曹氏皇帝,也離不開鍾氏家族的支持。只要我們知道這種基本的歷史事實,看到鍾會後來橫空出世,自然就沒有什麼奇怪的。

因為,鍾會作為鍾氏家族的嫡系傳人,自然有資格領銜伐蜀。而且因為鍾會是標準的豪門貴族首腦,所以許禇雖然也是標準的大哥級人物,但畢竟是窮二代修成正果的;在這種背景下,鍾會率軍出征時,直接就拿許禇兒子的腦袋立威了。

當然,鍾氏家族爬到那個位置上,實際已到了人臣的頂點。再向上是什麼呢?

鍾會很想看一看,於是在滅蜀之後,在姜維的慫恿執行,鍾會終於忍不住打開了心中的惡魔,企圖發動叛亂割據川蜀,結果被手下士兵殺死,鍾氏家族遂也從此迅速由勝轉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