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的留都,崩潰的南明:百萬義軍為何守不住弘光朝廷

弘光王朝作為一個建立僅僅一年的短暫王朝,它的滅亡使得明朝想要效仿東晉南宋劃江而治的想法徹底破滅。

我們不禁要問同樣擁有長江天險,同樣面對外來政權,弘光朝為何沒能守住江山呢?

作為明朝滅亡之後建立的新朝廷,弘光政權受到了南方各省的支持。坐擁半壁江山,百萬義軍,南明朝原本可以奮發圖強重新振興明朝。然而這個剛剛建立的小朝廷卻並沒有一般王朝剛剛建立時的勃勃生機,他的腐朽無能遠勝崇禎時期。僅僅不到一年就喪失了淮北防線,長江天險,弘光朝廷的快速滅亡不禁讓人們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才使得這個新生的王朝快速滅亡。

混亂的留都,崩潰的南明:百萬義軍為何守不住弘光朝廷

一 大好機會竟然錯失,詳列南明初期的種種優勢

公元1644年,起義的農民軍李自成攻陷了明王朝的首都北京,崇禎皇帝自殺殉國,無數大臣投降農民軍,明王朝二百多年的全國統治即將崩潰。彷佛跟歷朝歷代的新舊更替一樣,一個新的朝代就將建立,一箇舊的朝代即將結束。然而此時的明朝在南方已經快速成立了新的朝廷,人們看到似乎南宋劃江而治的情景再次重現,歷史好像也給南明弘光朝廷創造了有利的機會,弘光朝能夠把握住嗎?

富裕的江南與災害不斷的北方,丟失了北方之後明朝的實力反而更加強大。崇禎自縊,明王朝的首都北京被攻陷之後殘存的明朝勢力仍然控制著南方的大部分地區。不包括被大西軍攻佔的巴蜀之地之外,南明弘光朝仍然佔據了江淮以南的所有土地。

論面積南明朝廷的土地面積並不比李自成的少,論人口也毫不遜色甚至還猶有過之,論財政收入南方更是遠超北京。

明朝末年的時候由於遇到罕見的小冰河時期,極端天氣不斷髮生,陝西河南等地天災頻頻,到了1644年北方的省份已經由於多年的災害與戰亂損失慘重,相反的是南方各省由於各種原因並沒有受到多大的損失,仍然具備比較強的實力,一個富裕繁榮的南方與一個多災多難的北方似乎南明弘光朝廷還處於優勢之中。

混亂的留都,崩潰的南明:百萬義軍為何守不住弘光朝廷

甩掉了遼東這塊大包袱如果說要列舉導致明朝滅亡的幾個原因的話遼東的“無底洞”一定能夠上榜,自從薩爾滸之戰明朝戰敗之後,明朝的國運就開始走向了倒計時。後金的崛起使得明王朝大量的軍費被用在遼東,不管是軍隊的供養還是關寧防線的修建都使明朝每年要在遼東花費數百萬兩的錢財進去,這對於明王朝本就脆弱不堪的財政形勢雪上加霜。

不僅僅是財政,明朝時期為了對抗清朝無數的精兵強將都損失在了遼東,可以說遼東就是一個大包袱,如今退守江南對抗清朝的責任就被甩到了李自成的身上,兩面夾擊的對象由明朝變成了大順。

江淮防線的天險使得南明弘光朝廷可以更加輕鬆的應對李自成的軍隊。自古以來長江天險便是南朝應對北朝的絕佳利器。由於古代科技落後,戰爭很大程度上受地理因素的限制,古時候的北方朝廷往往缺少戰船,而南方王朝依託湍流不息的長江可以很好的抵抗北方的進攻,同時長江橫貫東西溝通了南朝的統治地區,

南方朝廷在面對北方的進攻之時可以通過長江運送士兵,佔據很大的優勢。

三國時期的孫權、東晉時期的司馬家、南北朝時期的宋齊梁陳、五代時期的南唐、北宋被滅後的南宋都是在實力不如北方的基礎之上通過長江天險長期抵抗北朝的攻擊,南明弘光朝江淮兩道防線都掌握在手中要想對抗北方十分簡單。

李自成犯下的嚴重錯誤使得官僚與士人階層對他離心,無數北方官員紛紛南下。李自成起義之初的政策是打擊官僚地主的利益,這一政策使得李自成在起義的時候收穫了農民的支持。然而在他攻佔北京之後卻並沒有意識到此時他的主要任務不是打天下而是如何坐穩天下。

他不應該繼續堅持以前對於官僚統治階級的打擊態度而應該即時改變政策拉攏官僚地主階級的支持,儘快的恢復生產,安定國家。然而李自成顯然沒有意識到這點繼續堅持甚至加劇他對官僚階級的打擊,擴大對所有官紳的追餉政策,

這一失誤使得大順對於自身的統治出現了紕漏。“人人飲恨,未及發也。”王度的《偽官據城記》中的當時官員對於李自成的評價可以看出李自成逐漸失去了官僚階級的信任。

混亂的留都,崩潰的南明:百萬義軍為何守不住弘光朝廷

完整的官員辦事機構,明朝時期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即使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仍然在南

京保留了一套完整的領導班子。特別是明朝中期的土木堡之變之後明王朝的統治者擔心在發生都城被圍之後導致國家滅亡於是正式確立了“兩京制”,這樣至少可以在明王朝遇到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可以像南宋那樣割據一方,因此作為南直隸的南京制度完備,可以快速的建立一個完整的行政機構。

上文我們列舉了許多的南明弘光朝廷的優勢所在,按照歷史的發展南明至少也應該可以劃江而治,可是為何南明弘光政權沒有充分利用好這些優勢,反而短短時間就滅亡了呢?下面為大傢俱體分析南明弘光朝廷的失敗原因。

二 先天不足的弘光朝廷

一個朝代的建立往往對這個朝代有很深的影響,弘光朝廷的建立並不是想象中的一番風順,它遭遇到了無數巨大的危機。首先是究竟是誰接替成為大明皇帝,本來崇禎皇帝的太子朱慈烺是毋庸置疑的人選,然而他卻未能逃出北京,使得南明的皇帝位置空懸其上。

南京由於實行了兩京制,在南京有六部督察院等一系列可以作決定的機構。在聽說了北京淪陷,崇禎皇帝自縊,他的三個孩子也被大順軍給抓住之後南京的大臣、太監、武將等都陷入了空前的混亂之中。由於崇禎帝的三個孩子沒有逃出來,明朝的皇帝有誰來接替成為了一件難以決斷的事情,從龍之功使得南京陷入了巨大的內鬥之中。

混亂的留都,崩潰的南明:百萬義軍為何守不住弘光朝廷

當時有條件接任崇禎的有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潤、潞王朱常淓、桂王朱常瀛等人。本來由於朝廷對於福王、潞王僵持不下之際史可法等人是有意擁立桂王為皇帝,誰知道鳳陽太監盧九德勾結黃得功等總兵擁立福王朱由崧為皇帝,由於他們掌握了全部得兵權所以南京只得不情願的立福王朱由崧為帝,一個風雨飄搖的弘光朝就這樣建立起來了,然而這個朝廷從建立之初就充滿了爭鬥

三 “聯虜平寇”,弘光朝面對形勢的錯誤判斷

古代由於通訊手段的限制消息的傳遞缺乏時效性,弘光朝廷建立初期所有官員的認知是李自成佔據北方空前強大,他們的當務之急便是解決李自成的大順軍威脅。於是一條“聯虜平寇”多的政策成為所有人的共識,然而弘光朝廷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最終威脅並不是大順軍而是清朝。

弘光朝建立之際的局勢變化十分之快,

從李自成佔據京城到吳三桂降清、李自成被清朝擊敗、北京被清朝佔領,短短的幾個月之內天下局勢飛快變化。然而等到清朝佔據北京之後弘光政權的所有人都還沒有意識到清朝的巨大戰鬥力對他們才是真正致命的威脅。再加上清朝進入中原之時仍然偽裝成為崇禎帝報仇的旗號使得所有人都被清朝所矇蔽了,於是弘光政權不知道拉攏李自成共同抗清反而派使節前往北京聯盟清朝。弘光朝廷的君臣上下缺乏遠見,犯下了巨大的戰略錯誤。

混亂的留都,崩潰的南明:百萬義軍為何守不住弘光朝廷

四 清朝對待南明朝態度發生的大轉變

清王朝初期大戰李自成獲勝後輕易佔據了京畿之地,然而此時的清朝並沒有形成明確的戰略,對於佔據多大的地盤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看法。

《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中有這樣一段話“若得北京,當即徙都,可無後患。”可見當時的清朝上層官員還尚未有吞併全國的野心。清朝入關初期由於自身的人口兵力有限並未有統一全國的看法,對於敵對的大順勢力以及割據江南的弘光朝勢力也十分的忌憚,因此多爾袞為代表的清王朝此時的心態是與南明弘光政權一起消滅大順政權,實現南北分治。

如果是這樣的話弘光朝廷說不定真能成功割據江南,再現當初的南宋場景。然而清朝的方針再一次的起了變化,前面提到江南是當時全國的糧草錢財的主要徵收地,整個國家都要依靠江南的財政收入維持平衡,於是清王朝發現它要想長久的統治中原必須奪取江南之地,弘光政權必須消滅

然而悲哀的是渾渾噩噩的弘光政權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重大變化,仍然作著“聯虜平寇”的白日夢,對清朝毫無防備。

混亂的留都,崩潰的南明:百萬義軍為何守不住弘光朝廷

五 統治集團的無能與腐朽

首先是統治集團的代表弘光帝,作為在危難之中登基的皇帝,弘光帝卻並沒有認真的處理政務,每天只知道貪圖享樂,荒淫無度,令人大失所望。談遷的

《棗林雜俎》中記載“上初立,……不數月,大失,有蘇臺麋鹿之懼”。所謂上行下效,整個弘光小朝廷處於一片歌舞昇平之中,完全沒有一點的焦急之心。

混亂的留都,崩潰的南明:百萬義軍為何守不住弘光朝廷

另外便是佔據高官決定國家政策的東林黨發動的爭鬥使得弘光朝陷入激烈的黨爭之中,開始弘光朝建立之時的東林黨是由一批正人君子組成,然而隨著張慎言等人被不斷的排擠之後東林黨便開始了激烈的黨爭。

受此影響弘光朝廷從中央到地方、從文臣到武將都陷入了這場激烈的黨爭之中,使得弘光朝廷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極大的削弱了弘光朝廷跌倒的戰鬥力。

地方武將的擁兵自重

由於在爭奪皇位的爭鬥之中高傑、劉良佐、劉澤清、黃得功都有擁立之功,因此在福王繼位之後便開始大肆的封賞支持他的武將,將他們分在繁華的江北之地。由於受到皇帝的寵信再加上擁立之功四鎮將軍都十分的飛揚跋扈,他們擁兵自重甚至為了爭奪地盤而相互攻伐,弘光朝對於武將的放縱使得之後的南明朝深受其苦,中央的權威不斷受損,難以節制武將。

六 意外連連!迅速敗亡的李自成以及意外反叛的左良玉

前文提到李自成雖然攻佔了京城卻在與清朝的交戰之中落敗被迫退出京畿地區,然而此時的李自成還有著以陝西為老家的廣大地盤,自身仍然有許多的精銳兵力,按照道理清王朝想要滅掉李自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然而李自成自身缺乏勇氣,在遭遇到第一次慘敗之後便開始不斷的往難逃,甚至放棄了自己登基稱帝的老巢陝西,僅命部分武將駐守,完全放棄了陝西這個戰略重地。

在不斷的撤退之中遭遇到多次的失敗,兵馬損失許多,然而即便如此李自成由於地盤廣闊也仍然應該可以堅持相當長的時間,不過令人感嘆的是前期起義所向無敵,數次逃生的李自成這次竟然在與清軍的交戰之中由於迷路而不幸喪命,這使得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勢力立即分崩離析,清王朝在消滅了李自成之後弘光朝庭就再也沒有緩衝的時間了。

另外一個意外便是左良玉的反叛

左良玉自崇禎朝就開始佔據武昌等地,成為地方軍閥勢力。對於在南京成立的弘光朝廷左良玉並不認可,不斷的猜忌以及黨爭使得左良玉與朝廷的隔閡越來越深。1645年由於“假太子”等案子的不斷髮生,左良玉十分不滿的馬士英等人執政,左良玉便以“假太子”為藉口揮師東下進攻南京。左良玉的反叛極大的打擊了南京朝廷在江淮之地的部署,使得弘光朝廷難以維持對於清朝的防線,被清朝一擊即破,直接導致了南京等地的失守,弘光朝廷的覆滅。

混亂的留都,崩潰的南明:百萬義軍為何守不住弘光朝廷

結束

南明弘光政權的覆滅既有他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弘光政權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其實便是明朝末年的種種問題,既得利益者佔據高位卻又沒有相匹配的品性與能力,只知道一味的爭鬥,最後受苦的確是老百姓。我們後人讀這段歷史的時候往往會不自然的感到悲涼與傷感之情,我要說的是不要沉浸於各種情感之中。歷史的潮流滾滾向前,我們回顧歷史的作用是為了更好的向前看。

混亂的留都,崩潰的南明:百萬義軍為何守不住弘光朝廷

1、《偽官據城記》

2、《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

3、《棗林雜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