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三大疑案——费祎之死

蜀汉三大疑案看似是毫不相干的个案,但其背后暗含着一条鲜为人知的主线,它在不知不觉中把三大疑案串联起来,左右着蜀汉的兴衰,并一直延续到灭亡。本期将结合蜀汉最后一大疑案——费祎之死,为大家揭示这其中的关键所在。

蜀汉三大疑案——费祎之死

费祎

司马师的借花献佛

“费祎之死”是三蜀汉大疑案之中最匪夷所思的案件,由于史料的严重缺失和人为的刻意掩饰,致使关于“费祎之死”的诸多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要解决这桩疑案我们只有换一种非常规的思路才会有所突破。既然“费祎之死”是一个政治事件,我们不妨就从政治方面找突破口,或许能得到想要的答案。答疑解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弄清楚整个事件的经过。

据《三国志费祎传》记载: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

《三国志三少帝纪》记载:

八月(公元253年),诏曰:“故中郎西平郭修,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抄修郡,为所执略。往岁伪大将军费祎驱率群众,阴图窥窬,道经汉寿,请会众宾,修于广坐之中手刃击祎,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其追封修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谥曰威侯。

以上是关于“费祎之死”的正史记载,乍看之下这一切都是魏国指使的,似乎没什么疑问。但仔细品读之后,就会发现问题还真没那么简单。我们先看曹魏这份诏书都有哪些疑点。

蜀汉三大疑案——费祎之死

曹魏诏书

疑点一:同书竟然不同名

在同一史书中居然对同一人的名字有着不同的记载。《三国志费祎传》记载的是“郭循”,而《三国志三少帝纪》中记载的是“郭修”,这在正史中并不常见。很多人认为蜀汉不置史官,应该是陈寿道听途说,把名字给记错了,故应以魏书中记载的“郭修”为准。

但笔者却不这么认为,郭循在蜀汉的官职是左将军,这个职位已经相当高了,而陈寿当时在蜀汉任卫将军府的主簿,怎么会连自己国家左将军的名字都弄不清呢?显然刺客的名字应该以《三国志费祎传》为准。既然陈寿知道刺客真实的名字叫郭循,为什么在《三国志三少帝纪》中还要用郭修呢?恐怕这是陈寿的故意为之,目的就是告诉后人,这个叫

郭循的刺客有问题。

蜀汉三大疑案——费祎之死

刺客

疑点二:令人费解的刺杀行动

费祎是公元253年正月被杀的,而曹魏的诏书是同年八月下达的,中间时隔七个月才下诏褒奖郭循,未免有些太过拖沓。刺杀蜀国大将军费祎可是一件大事,魏国绝不可能七个月后才接到消息。既然魏国早就知道费祎被刺杀了,为什么七个月后才下诏褒奖呢?郭循生前在魏国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魏国对他并没有多大的恩典,反而他在蜀汉却得到了重用提拔,怎么会替魏国做死士呢?而且蜀汉在费祎被刺杀后,并没有什么反应,更没有对外宣扬魏国的罪状,这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

还有一件更令人想不通的事,世人都知道费祎是温和派,不主张对外用兵,姜维是激进派,时刻都想着北伐曹魏。费祎死后,姜维掌权反而对曹魏的威胁更大,郭循一直在姜维手下任职,按说刺杀姜维应该更加方便,对魏国也是最有利的。为什么魏国会选择刺杀一个难度更大,对自己威胁更小的费祎呢?

蜀汉三大疑案——费祎之死

司马师

疑点三、曹魏居然认为费祎想要发动北伐

曹魏在诏书中说:“往岁伪大将军费祎驱率群众,阴图窥窬,道经汉寿,请会众宾,修于广坐之中手刃击祎。”这里说大将军费祎打算侵略魏国边境,途经汉寿县时,大宴宾客,郭修在大庭广众之下亲手杀死费祎。事实上费祎在公元251年冬天就已经屯兵汉寿,直到公元253年正月被杀,也一直没离开过汉寿。

汉寿县就是之前的葭萌关,刘备称帝后将其改为汉寿县,位于现在的四川省广元市昭化镇。在三国时期这里是从成都到汉中的必经之路,但是汉寿距离汉中至少还有三百多里的路程,而且汉寿与汉中之间的山路崎岖难行,如果费祎打算进犯曹魏边境,应该像诸葛亮一样屯兵更北部的汉中,而并非汉寿。曹魏与蜀汉打了这么多年仗,难道连这点常识都傻傻的分不清?很明显费祎屯兵汉寿是另有原因,具体情况将会在后面做详细论述。费祎不但没有进犯曹魏的计划,反而还经常限制姜维的北伐行动。因此,曹魏诏书上说,费祎想要进犯曹魏,途径汉寿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蜀汉三大疑案——费祎之死

司马师

以上种种不合理的地方说明了,魏国想要利用“费祎被杀”这件事来达到某种目的。那么魏国当时到底发生什么大事了呢?

在公元252年底到253年初,魏吴两国爆发了著名的东兴之战,结果以魏国大败而终。当时司马懿已经去世,司马师以大将军的身份执掌魏国朝政,面对紊乱的朝政,司马师便想用对外发动战争的方式,来加强自己对军队的掌控。恰巧此时吴主孙权病逝,东吴正处于主少国疑的境地,而且魏强吴弱,司马师认为这是一个建功立业的绝好机会,于是便派三路大军伐吴,由于魏军轻敌冒进,被诸葛恪大败于东兴,作为这场战争的统帅司马昭也因此被削去爵位。面对如此惨败,司马师在朝中的威望大减,此时急需一个建功立威的机会,来为自己抵御各方的压力,稳定朝中局势。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心里明白了,司马师正是利用郭循刺杀费祎之事来为自己邀功立威。只是这个郭循在曹魏实在是个不起眼的角色,以至于司马师把名字都搞错了,所以在曹魏的诏书里就出现了“郭修”这个名字。由于魏国常置史官,

“郭修”的名字又出现在皇帝的诏书里,后人自然会认可“郭修”这个名字。既然郭循不是魏国派去的刺客,那么到底谁是幕后指使呢?

蜀汉三大疑案——费祎之死

司马昭

千夫所指的姜维

郭循大约是在公元249年至250年间,姜维对魏国的一次小规模战争中被俘获的。但其在公元253年正月刺杀费祎的时候已经是蜀汉的左将军,这就不免让人产生深思。左将军这个职位在蜀汉可是相当高的,当年刘备入川时就是左将军,后来给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的马超,也担任过这一职位。一个不起眼的魏国降将,居然在短短两三年内就被升任为蜀汉的左将军,不得不让人怀疑这背后存在着某种势力的支持。当时在蜀汉有能力把一个敌国降将,在短时间内升任到左将军位置的只有刘禅、费祎和姜维这三个人,从费祎被杀这件事上来看,肯定是姜维的嫌疑最大,毕竟郭循是姜维俘获的,并且他也是最大受益者。

那姜维到底有没刺杀费祎的动机呢?

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

(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姜维是个激进的北伐派,而费祎却主张休兵养息。每当姜维准备对曹魏发动战争时,费祎总会出面制止。这么看来姜维和费祎之间确实有矛盾。

据《三国志姜维传》裴松之引《傅子》记载:

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

从郭循刺杀费祎的行动来看,这明显就是死士行为。姜维俘获郭循后,又在短时间内把他提拔到蜀汉左将军的职位,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郭循可能就是姜维豢养的死士。

蜀汉三大疑案——费祎之死

姜维

另外,《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受到过姜维的赏识,在姜维的卫将军府做主簿,出于对昔日故主的感激,陈寿完全有可能替姜维隐瞒这背后的真相。但陈寿同样也是一个正直的人,当年黄皓专权,大臣都阿谀迎奉,陈寿就是因为不屈从黄皓而屡遭遣黜。作为一个良史官,有责任将历史的真相告诉后人,正是由于这种内心的纠结,所以陈寿在《三国志的费祎传》和《三国志三少帝传》刻意留下“郭循”“郭修”这个明显的破绽,给后人一个了解历史真相的机会。

以上种种迹象都把矛头指向了姜维。但是姜维也并非是个阴险小人,诸葛亮对人才的道德品德要求非常严格,从诸葛亮对姜维非常器重来看,其道德品质应该没问题。姜维对蜀汉的忠心也是有目共睹的,后来刘禅下诏投降后,姜维依然没有放弃光复汉室的希望。难道这样一个人真会因为与费祎之间的政见不同,而去派死士杀死他吗?总感觉这个动机似乎有些牵强。既然姜维嫌疑这么大,为什么刘禅和朝中大臣不但没有怀疑姜维,反而还让他接替费祎执掌军权呢?到底是我们忽略了哪些重要的线索,以至于“费祎之死”这桩疑案总是围绕着姜维来回转?

蜀汉三大疑案——费祎之死

姜维

诸葛亮的控人之术

历史的真相远没有我们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任何一个政治事件背后都有权利的尔虞我诈。要想找到关于“费祎之死”的一些蛛丝马迹,恐怕还要从蜀汉的政治体制开始说起。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大家对“丞相”一职都比较了解,这里不多做解释。“假节”意思就是可以代替皇帝行使特定职权,类似于后来的尚方宝剑。至于“录尚书事”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但这是解决“费祎之死”这桩疑案的突破口,所以一定要弄清楚它到底是什么。

在东汉至魏晋时期,尚书台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尚书台权力极重,既出诏令,又出政令,朝臣选举,都由尚书台主管,同时还拥有纠察、举劾、典案百官之权,也可以参预国家重大政事的谋议、决策,对朝政有着重大影响。掌管了尚书台就意味着掌管了帝国的行政权力,“录尚书事”的意思就是可以行事尚书台的一切权利。因此,三国时期很多权臣的官职后面都加有“录尚书事”这项职权。

蜀汉三大疑案——费祎之死

权臣曹操

刘禅即位后,诸葛亮又有了开府治事的权力,“开府治事”的意思是建立自己的府署,并选拔出官员进入府署来管理国家。说通俗点就是有了一套独立管理国家的机构班子,选拔出来的官员可以不经过皇帝批准就能上任。诸葛亮不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还牢牢掌握了蜀汉的人事任免权,而刘禅手里几乎没有任何权力,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皇帝。

由于诸葛亮常年在外参与军事行动,府中和宫中就需要有人代替他行使这些权力。诸葛亮把相府的权力交给了留在成都的张裔和蒋琬,宫中的事务则由董允和郭攸之负责。

据《三国蒋琬传》记载:

五年,亮驻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留府统事。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

《三国志董允传》记载:

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允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领宿卫亲兵。攸之性素和顺,备员而已。献纳之任,允皆专之矣。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为什么会多次提到,让后主刘禅亲近郭攸之和董允的原因了吧!刘禅这个皇帝做的真是够憋屈的,不但什么权力也没有,还要被诸葛亮指派的大臣监视在宫里,一旦犯了错误,就要被董允批评教育。这么看来刘禅跟汉献帝刘协还真有几分相似之处。

蜀汉三大疑案——费祎之死

诸葛亮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蒋琬成为蜀汉的接班人,被任命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录尚书事。“迁大将军”意味着掌握了整个国家的军事权力,“录尚书事”代表着掌握了整个国家的政治权力。没过多久,即公元238年,蒋琬便可以开府治事,并加大司马。这就意味着蒋琬又掌握了蜀汉的人事任免权。在刘禅看来蒋琬又是一个大权独揽的权臣,当初被诸葛亮架空也就认了,毕竟他是先帝的托孤大臣,在蜀中威望甚高。而如今又被蒋琬架空,心里能好受吗?于是刘禅决定要表达一下自己的不满,诸葛亮一死就废除了“丞相制度”,对外给出的理由是,诸葛亮对蜀汉的功绩无人能及,故应空出丞相之位给以最崇高的敬重,因此蒋琬最终只能以大司马的身份统领国事。蒋琬依然延续着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监控政策,府中事务由费祎主持,宫中之事由董允处理。

公元243年大司马蒋琬自汉中返回涪县后,病情突然加重,便命费祎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要想掌管整个蜀汉政权,“录尚书事”这一职权是必经之路。蒋琬在病重时命费祎录尚书事,显然是要让费祎成为蜀汉的下一任接班人。此时的后主刘禅已经将近四十岁,却从来没掌管过蜀汉的真正权力,面对蜀汉的下一位权臣,刘禅不甘心再做任人宰割的羔羊,开始了他的逆袭夺权之路。

蜀汉三大疑案——费祎之死

刘禅与诸葛亮

刘禅与陈袛幕后的玩家

蒋琬死后刘禅首先废除了大司马之职,因此费祎只能以大将军身份执掌朝政。费祎同样想延续诸葛亮和蒋琬的办法,利用董允继续监控刘禅。因此在蒋琬病重时,命董允以侍中身份兼职尚书令,这就意味着董允既可以以侍中身份在宫中监控刘禅,又可以替费祎处理国家政事,可惜董允没两年就病死了。费祎似乎感觉到了压抑多年的刘禅即将爆发,便把应对策略改为投其所好,试图让刘禅专注于享乐,而无暇顾及夺权之事。这就使得另外一位重要人物陈袛登向了历史的舞台。

据《三国志陈袛传》记载:

(陈袛)少孤,长于靖(许靖)家。弱冠知名,稍迁至选曹郎,矜厉有威容。多技艺,挟数术,费祎甚异之,故超继允内侍。

刘禅对图谶、占卜等术数非常感兴趣,而陈袛是这方面的行家,费祎便破格提拔陈袛,接替董允为侍中,寄希望于陈袛能够充当他在宫中的棋子,以缓解自己与后主刘禅之间的矛盾。不过陈袛可不是费祎的提线木偶,在接替董允为侍中后,便与黄皓互通表里,沆瀣一气,很快就得到了刘禅的宠爱。

据《三国志陈袛传》记载:

自袛之有宠,后主追怨允日深,谓为自轻,由袛媚兹一人,皓构间浸润故耳。

陈袛看出了刘禅对一直大权旁落十分不满,便投桃报李,向刘禅提出应当限制大将军费祎权力的想法,两人自然是一拍即合。于是在公元247年姜维被升为卫将军,与费祎共录尚书事。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陈袛这个人真不简单,一出手就从大将军费祎手中夺走了一半的行政权力和禁军的统兵权,还给费祎与姜维之间造成了不可调和矛盾。

蜀汉三大疑案——费祎之死

刘禅

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这不是让姜维担任卫将军和录尚书事吗?怎么会是陈袛夺权呢?

前边提到了,蒋琬病重后,让董允以侍中身份兼尚书令,侍中是皇帝身边得近臣,既可以出入禁宫,又能够参与朝政,与尚书令共同成为了联系宫中和府中的纽带。在三国时期,很多重要的官职后边都会加上“侍中”,其目的就是可以随时出入禁宫面见皇上。比如,曹魏的司马懿和曹爽受命辅政后都加衔侍中。尚书令本来是执掌尚书台的最高官员,可是自从诸葛亮大权独揽以后,可以录尚书事,尚书令的权力开始被削减,后来蒋琬、费祎掌权后第一要务就是“录尚书事”,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尚书令。之前的尚书令一职也就成为了诸葛亮、蒋琬和费祎在尚书台的提线木偶。董允死后权力被一分为二,陈袛接替了侍中的职位,吕乂则成为了尚书令。费祎常年在外,有什么重大决策就会交给陈袛和吕乂去执行。

据《三国志费祎传》记载:

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谘断,然后乃行。

现在陈袛让姜维与费祎共录尚书事,而姜维身为前线将领又兼凉州刺史,几乎很少回到成都。由于常年在外,姜维对成都的政治形势不太了解,对国家的重大政策也很少参与决断。因此,姜维的“录尚书事”只是个空头衔,实际职权落在了身处宫中的陈袛身上,本质上就成为了陈袛与费祎“共录尚书事”。此时的情形是,陈袛以侍中身份和尚书令吕乂共同掌管尚书台,而吕乂听从费祎的命令,姜维却管不了陈袛。

蜀汉三大疑案——费祎之死

陈袛

卫将军的主要职责是统领禁军,一般都是由皇帝的亲信所担任。既然统领禁军,自然要一直待在宫中,而姜维常年外出带兵打仗,如何能统领禁军的呢?由此推测,姜维只有一个卫将军的头衔,他依然只是一个地方将领,真正行使卫将军职权,统领禁军的是身处宫中的陈袛。因此,姜维只是陈袛与费祎夺权的一个跳板。

此事之后,费祎认为姜维是在联合陈袛与自己争权,虽然在政权方面费祎被摆了一刀,但是军权还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费祎便开始在军事方面处处打压姜维,姜维对费祎的怨恨也就日益加剧,两人之间的矛盾最终不可调和,陈袛这波操作真是一石三鸟。

蜀汉三大疑案——费祎之死

黄皓

权臣之间的争斗

陈袛成功从费祎手中分得“录尚书事”的权力后并没有善罢甘休。公元251年,尚书令吕乂去世,陈袛又以侍中的身份兼职尚书令,这就意味着费祎虽然名义上可以录尚书事,但实际执行的权力却在陈袛手中,陈袛的背后是刘禅。自此费祎“录尚书事”的权力完全被架空了,宫中的禁军也被陈袛所掌控,费祎意识到成都已经成为陈袛的天下,便移屯至远离成都的汉寿。

《三国志费祎传》记载:

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东复北屯汉寿。

蜀汉的政权和禁军都被陈袛所掌控,成都当然没有宰相的位置了,费祎留在成都只会授人以柄。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陈袛的掌权和诸葛亮、蒋琬有所不同,陈袛完全依附于后主刘禅,因此陈袛掌权也就意味着是刘禅亲政。

费祎“录尚书事”的权力被陈袛架空后,也不甘示弱,一直希望能够翻盘夺回政权。而此时想要反败为胜的唯一希望,就是像诸葛亮和蒋琬一样开府治事。但是开府治事需要皇帝的授权,刘禅忍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才成为一个“真正的皇帝”,怎么会同意呢?不过确实在费祎被杀的前一年(公元252年),刘禅命费祎开府治事了,这又该作何解释?如果站在陈袛的立场上就会很容易想明白这个问题,陈袛是费祎提拔任用到刘禅身边的,目的就是让陈袛帮自己监视控制刘禅,可陈袛竟然忘恩负义,靠着阿谀谄媚在取得刘禅信任之后反咬费祎一口,费祎能轻易放过陈袛吗?

蜀汉三大疑案——费祎之死

陈袛

刘禅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弱智,他不敢轻易与诸葛亮、蒋琬夺权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有外患的威胁。就连后来利用陈袛与费祎夺权,也只是夺其政权,军权还牢牢掌握在费祎手里。面对曹魏和东吴的外患,刘禅又不得不依靠这些权臣,毕竟保证蜀汉政权的存在才是最重要的。当初蒋琬获得“开府治事”的权力也是受了外部因素的影响。

据《三国志蒋琬传》记载: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诏琬曰“寇难未弭,曹叡骄凶,辽东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叡大兴众役,还相攻伐。曩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又命琬开府,明年就加为大司马。

公元238年至239年,曹魏发生了两件大事:公元年238正月,曹睿命司马懿征辽东,第二年正月曹睿就病逝于洛阳。蜀汉认为这是北伐曹魏的绝佳机会,便命蒋琬屯兵汉中,伺机北伐。蒋琬借此机会获得了“开府治事”和“加大司马”的职权。结果蒋琬屯兵汉中后却迟迟没有出兵,看来蒋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开府治事”也!

蜀汉三大疑案——费祎之死

费祎

费祎屯兵汉寿后便一直要求能够开府治事,虽然刘禅不希望费祎开府治事,但是谁也不敢保证费祎会不会利用曹魏与东吴的外患来要挟刘禅,一旦哪天让费祎得逞,陈袛的末日也就到了。陈袛就是因为想通了这一点,才有了除掉费祎的想法。当时费祎已经屯兵汉寿,要想除掉他,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调回成都来,毕竟在自己地盘好下手,于是就有了费祎开府治事的任命,其目的就是要把费祎调回成都,设法控制。

陈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费祎是一清二楚,他的应对之策也很简单,就是不回成都,直接在汉寿开府治事。这一下可把陈袛的计划给打乱了,费祎远在汉寿,又统领着蜀汉军队,陈袛拿他还真是一点没办法也没有。眼看费祎已经开府治事,逐渐掌握了蜀汉政权的主动,下一步很可能会拿陈袛开刀,无奈之下陈袛就想起了姜维。虽然姜维和费祎之间有矛盾,但还没有到必须杀死费祎的地步,陈袛要想拉姜维下水,就只能拿蜀汉未来的军权与之交换。

蜀汉三大疑案——费祎之死

费祎开府

姜维是个理想主义者,这一点恐怕是受到了诸葛亮的影响。在理想面前任何事情都要让路,为了成就自己的大事,绝对不会拘泥于小节。一旦姜维掌握了蜀汉的军权,就可以实施自己梦寐以求的北伐战略。在这种功名和理想的诱惑之下,姜维选择了与陈袛合作,便命自己的死士郭循在汉寿岁首大会上刺杀费祎。费祎死后仅过了三个月,姜维就开启了自己的北伐模式。

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

十六年(公元253年),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维粮尽退还。明年(公元254年),加督中外军事。

费祎死后陈袛没有了后顾之忧,姜维也顺利的执掌了蜀汉的军权。然而蜀汉的灭亡却进入了倒计时,陈袛与黄皓在内互通表里,排斥忠良,姜维在外穷兵黩武,劳民伤财,蜀汉的国力就这样慢慢被消耗殆尽。

表面上看费祎是死于用人不察,不该用陈袛这种小人来投后主之所好。但是这场权力的斗争,并不是费祎能左右控制的,所有的一切似乎早已在冥冥之中注定。

蜀汉三大疑案——费祎之死

费祎

蜀汉的症结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蜀汉三大疑案,“李严被废”是由于李严与诸葛亮争权所致;“魏延谋反”是由于诸葛亮突然病逝,魏延与杨仪争权所致;“费祎之死”是由于陈袛、姜维与费祎三人争权所致。三大疑案全都围绕着权力斗争展开,每次权力斗争之后,都会让本就人才匮乏的蜀汉雪上加霜。李严、魏延、杨仪、费祎都成为了权力争斗的牺牲品,我们不禁要问蜀汉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其实这与诸葛亮治理蜀汉的一项重要制度有关——“君主立相制”,意思就是君主只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真正治理国家的权力在相府,这与当代的“君主立宪制”有类似之处。这种看似超前的政治制度却暗含着巨大的隐患。

首先,诸葛亮“君主立相制”的关键问题在于其相权没有一个合理的继位规则。我们知道古代的君主都有一整套完整的继位规则,其目的就是保证国家权力的顺利交接。诸葛亮的相权代替了皇权,但是他并没有解决相权平稳交接的问题,这就导致了每当在权力交接的时刻,必然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诸葛亮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临时采用了上届指认下届的方法,即诸葛亮指任蒋琬,蒋琬指任费祎。不过这种方法最大的缺陷就是,缺少制度的保证,完全靠上届领导人的意愿来选拔接班人,时间长了难保不会出现“相权”成为某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而且一旦上届领导人突然病逝或者死亡,就会引起大规模的权力斗争,给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蜀汉三大疑案——费祎之死

蜀汉四相

另外,诸葛亮的“君主立相制”使得“相权”变得比“皇权”还要大。这不仅让官员与将领之间的斗争变得异常激烈,也把皇权卷入到这场残酷的斗争之中。结果就是下面的官员一心想夺权,上面的皇帝一心想收权,于是在皇帝、权臣、官员之间就上演了一幕幕争权夺利的政治大戏,让原本就复杂的形势变得更加不可控。

诸葛亮想要在蜀汉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这就需要把国家政权集相府于一身,作为托孤大臣的李严首先看不过去,非要出来与诸葛亮一较高下,结果被废为平民。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都对这“至高无上”的相权垂涎三尺,结果一个兵败被杀,一个畏罪自杀。刘禅也不甘心于大权旁落,在诸葛亮死后便开始削弱蜀汉权臣的权力,使得陈袛、黄皓这样阿谀谄媚的小人开始得志,忠良遭到排斥,结果造成陈袛、姜维和费祎之间矛盾四起,直接导致了费祎被杀这一幕的发生。费祎死后,蜀汉的军政大权被陈袛和姜维一分为二,一个阿谀谄媚于内,一个穷兵黩武于外,蜀汉的国力就在这无尽的内斗中逐渐被拖垮。诸葛亮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手建立得高效廉洁的政府,却成为了蜀汉灭亡的催化剂。

蜀汉三大疑案——费祎之死

诸葛亮

天下大势分合有因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为了保证收成的稳定,就需要有一个高度集权和统一的国家,建立一个这样的政权,就必须要强化皇权的统治作用,很显然诸葛亮的“君主立相制”并不符合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凡是皇权弱化的时候,天下就会出现动荡;皇权强化的时候,往往会造就盛世。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皇权的弱化,地方将领名义上尊奉天子,暗地里却招兵买马。以至于一介武夫出身的董卓,在进京后就敢废立皇帝,大权独揽。

在中国古代集权制发展的大势之下,弱化皇权或许能够增加政府的运行效率,但是同样也会给国家政权带来极大的不稳,相比之下后者对国家的危害要更大。皇权强化与弱化之间的循环反复,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造就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灿烂。这就是“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根本原因。

蜀汉三大疑案——费祎之死

天下大势

关于蜀汉三大疑案的一系列问题已逐一解答,本文旨在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为大家还原一个不同的蜀汉,这或许只是蜀汉的冰山一角,也并非是其灭亡的唯一原因。蜀汉的灭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感谢诸位品读,后期还会对曹魏和东吴存在的疑难事件进行解疑,敬请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