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想要,而是太過於雞肋,朱瞻基放棄安南後面的深層次原因

縱觀歷史上各個朝代的皇帝,奇葩的數量當屬明朝無疑,蟋蟀皇帝朱瞻基,俘虜皇帝朱祁鎮,罷工皇帝朱翊鈞,木匠皇帝朱由校等等……然而儘管這些明朝中後期的皇帝都個個奇葩,但是明朝的前期卻是聖君賢君明君仁君人才濟濟。

不是不想要,而是太過於雞肋,朱瞻基放棄安南後面的深層次原因

《國史唯疑》載:宣宗特好蟋蟀戲,採之江南,蘇守況鍾嘗被敕索千個,不許違誤。時為語日:“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蘇人至有以一蟋蟀隕其家三命者,上行下效,習已成風。

朱元璋的“驅逐韃靼,恢復中華”,一舉奠定了明朝的國基,明成祖朱棣的五徵蒙古,鄭和下西洋使得萬國來朝,之後的明仁宗儘管在位了只有九個月,卻掀開了接下來明朝盛世的大幕。

漢朝有文景之治,隋朝有開皇之治,唐朝有貞觀之治,同樣的明朝也有仁宣之治。而其中仁宣之治的主角除了只在為了九個月的明仁宗,明宣宗朱瞻基更是在其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輕徭薄賦,減少用兵”,在朱瞻基的休養生息之下,明朝的國力迅速的得到了提升。朱瞻基也博得了一個賢君的稱號。

不是不想要,而是太過於雞肋,朱瞻基放棄安南後面的深層次原因

然而朱瞻基的一些措施則也使得後世自身遭受到了很大的詬病。除了設置內書堂使得太監讀書寫字,開啟了後世的黨政之禍以外,朱瞻基的軍事眼光也遠遠不如自己的爺爺明成祖朱棣。撤除了奴兒干都司,使得明軍沒有了進攻草原的據點,朱瞻基甚至將自己爺爺時期經歷過多次大戰才得以納入中國版圖的領地安南放棄了,使得安南重新恢復了附屬國的地位。

那麼,朱瞻基放棄安南真的是錯誤嗎?他到底為什麼要放棄安南地區的疆土呢?

一、安南叛亂反覆,朝廷多次征討

明成祖朱棣時期,英國公張輔收復了安南,從此安南成為了明朝版圖的一部分。於是朝廷之內開始派官員進行管理。

然而封建王朝時期,由於人們的鄉土觀念濃重,以及在當時對於明朝來說,屬於天朝上國,人們對於安南這樣的邊遠小國,儘管已經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但在明朝官員的意識中,仍然認為他們是關外蠻夷,所以皆是充滿了鄙夷。

不是不想要,而是太過於雞肋,朱瞻基放棄安南後面的深層次原因

在朝廷派遣的官員到達安南之後,由於明朝剛剛佔領安南,百姓並不歸心,這個時候的明朝官員應該以安撫為主。在古代由於交通的阻礙,這些偏遠地方在官員的心目中,認為被派遣到這種偏遠的地方為官,就相當於流放。例如宋朝時期大詞人蘇軾就曾經被流放到儋洲為官。

《瓊臺紀實史》稱:“宋蘇文忠公之謫居儋耳,講學明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

這些被派遣的明朝官員來到安南之後則滿含抱怨,對於安南地區的百姓採取了高壓政策,於是激起了很大的民憤。再加上在明成祖朱棣將安南納入版圖之前,安南經過上百年的自主發展,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文化語言等,所以對於明朝的強行佔據安南百姓有著很大的怨言。

正是因為明朝政府官員的高壓政策,以及以往安南勳貴王族的趁機作亂,妄圖重新恢復統治,加上漢族與安南之間所存在的民族問題等使得安南經常發生叛亂。甚至在安南人的心目中,將明朝比作賊寇。

不是不想要,而是太過於雞肋,朱瞻基放棄安南後面的深層次原因


安南的《大越史記全書》裡記載:“北寇兇殘,南民困屈。”

因為安南的叛亂,明朝不得不多次派遣軍隊去進行鎮壓,然而這種情況畢竟治標不治本,尤其是一旦明朝一時不查,安南就會再次反叛,使得明朝對此感到厭煩。

再加上因為地理偏遠,並且明朝的大部分軍事實力都主要集中在北方用來抵禦草原部落,所以每一次明朝的出兵平叛都會消耗大量的財力民力,使得明朝的財政支出往往入不敷出。

而在明仁宗以及明宣宗時期,由於明成祖朱棣和鄭和下西洋,親征蒙古,修著《永樂大典》等各種事情,明朝的財政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所以明仁宗以及明宣宗接下來做的事情就是休養生息,使得國家財政恢復過來。

不是不想要,而是太過於雞肋,朱瞻基放棄安南後面的深層次原因

然而因為多了一個安南的問題,財政是一大筆支出,並且因為安南地區並不能為朝廷提供太多的賦稅,反而要消耗國庫,於是明宣宗朱瞻基就有了想要放棄安南的想法。

“反覆思之,只欲如洪武中、永樂初,使(安南)自為一國,歲奉常貢,以全一方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明宣宗實錄》

二、安南反叛勢力壯大,明朝不得不議和

明成祖朱棣時期曾經派遣李彬處理安南叛亂問題,但是由於叛軍的不斷增加,李彬也是勉強應付。

然而李彬的突發身亡使得安南的叛軍得到了喘息的時間,等到明朝政府收到消息並且再次派人去頂替李彬位置的時候,安南以黎利為首的叛亂勢力已經做大,等到明軍到來之時,黎利依仗著地形之利大敗明軍。

於是因為這場戰爭的失敗,明宣宗朱瞻基決定放棄安南,如果再次出兵進行鎮壓朝廷不得不繼續勞師遠征。

並且因為黎利的反叛勢力已經做大,對於朝廷而言遠征更是一次巨大的損耗,於是朱瞻基的心中就起了撤銷安南的心思。

然而明成祖朱棣時期,明朝南征北戰,成為了眾多國家的宗主國,如果因為明朝擔心損耗而使得安南徹底的獨立出去,這會對明朝宗主國的國威造成損傷,那些臣服明朝的藩國也不由得會起別樣得心思。

於是朱瞻基儘管有這個想法,但是卻不能實施。

不是不想要,而是太過於雞肋,朱瞻基放棄安南後面的深層次原因

若以二十年之勤力,一旦棄之,豈不上損威望.願更思之.” 《明宣宗實錄》

隨後明朝只能再次出擊,然而儘管大勝,但卻並沒有殺掉黎利,安南得反叛勢力仍然會死灰復燃,如果繼續進行下去,這對於明朝而言是一個巨大的經濟負擔。

這時朱瞻基得目的已經達到了,這次的勝利向安南以及其他得藩國證明了明朝得軍事實力仍在,在這之後裁撤安南,則體現得是明朝體恤民情,並且已經在藩國之中展示了兵鋒,所以這個時期朱瞻基則實行了裁撤安南的政策。

三、兩害取其輕,裁撤安南

中國封建王朝以來,草原上的勢力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生死大敵。朱瞻基時期,由於仁宗以及宣宗所實行的戰略收縮,給了草原部落休養生息的時期。於是草原部落的勢力在朱瞻基時期已經逐漸壯大了起來。

儘管朱瞻基是守成之君,但是也曾經跟隨明成祖朱棣南征北戰,有著一定的軍事眼光,他清楚的認識到了草原勢力對於中原的威脅。

相比較而言,南方的安南叛亂對於明朝而言無足輕重,北方的蒙古才是明朝的心頭大患。

宣宗迫切的需要國內南方的穩定,才能有更多的精力來防備來自北方的威脅

不是不想要,而是太過於雞肋,朱瞻基放棄安南後面的深層次原因

再加上當初明成祖朱棣佔據安南是為鄭和下西洋做準備,安南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要遠遠高於國家賦稅的收入,但是隨著明宣宗時期的戰略收縮,下西洋已經不再繼續,那麼安南的地理重要性也得到了消失,於是這個時候朝廷的目光集中到了它所能貢獻的賦稅上面。

然而安南地區因為人民的反抗叛亂的不斷髮生,朝廷往往收不到賦稅,反而還要進行額外的補貼,這也是大問題。

四、總結

正是因為以上這些方面的原因,朱瞻基才不得不放棄安南。

一直以來,開疆擴土是皇帝們的畢生追求,然而朱瞻基卻反其道而行。不得不說朱瞻基的決斷,使得明朝收穫了南方的穩定,對於明朝的休養生息之策有著巨大的影響。

雖說失去了不得不放棄的安南,但換回了當時不可多得的盛世,也算是不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