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500萬閱讀高贊:你知道麼,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這是這兩天知乎上一個高讚的話題,吸引了500多萬人瀏覽。


得到很多讚的是這個故事:作者小時候疊了滿滿一罐幸運星,想帶回老家家送爺爺。


親戚家的孩子喜歡,幸運星倒了出來,撒滿地地玩,作者的心都要碎了,不過不能作聲。因為家長不袒護他,覺得孩子的小玩意,怎麼玩都行。


知乎500萬閱讀高贊:你知道麼,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知乎500萬閱讀高贊:你知道麼,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對這個故事感同身受的,多數也是有過類似經歷的、心碎了一地的朋友,我很能理解他們的想法,那種覺得大人無法感同身受,無法珍視自己的那種感覺。更或者,他們覺得大人的表現完全不配尊重。


看看這些小可憐的吐槽。


知乎500萬閱讀高贊:你知道麼,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知乎500萬閱讀高贊:你知道麼,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也有的刻骨銘心的對待來自老師,比如:


知乎500萬閱讀高贊:你知道麼,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去年曾經有個讓人痛心的新聞,母子在車上發生爭執,十幾歲的男孩拉開車門跳橋了。真的是很痛心,輿論幾乎眾口一詞地罵這位母親。


我很能理解那位感覺不到愛的孩子。


也很能夠理解很多時候,父母因為工作上、感情上、家庭裡各種裡裡外外的事情要應付,難免心浮氣躁,有時候對孩子沒那麼耐心。


因為在大多數的父母看來,我養你已經很不易,我自己還有很多壓力,其他的你不能要求我太多,“你最好乖乖的”。


知乎500萬閱讀高贊:你知道麼,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這樣的父母,有時候遇到不順心,還會把工作中、人際交往中的一些壓力和痛苦,傳導給孩子。


如果家庭中發生一些事,夫妻不睦,那就更可能把氣撒到孩子身上。作為為人父母者,相信你我,偶爾都幹過。


那麼,站在孩子的立場,偶爾如此還可以,但是長期如此,孩子會沒有存在感,會焦慮,會無所適從,自我評價偏低,甚至打擊自信心。感覺不到愛,也無法付出愛。


心理學者通常把這種狀態叫做存在性焦慮,就是質疑自己的價值和存在,並且還引發一系列的官能性疾病。


有的時候,有的孩子,突然就吃手或者變得很暴力或者巨愛玩遊戲,也就是內心情緒的一種轉移和發洩,源頭在您那,親愛的父母親。



孩子的心是柔軟的,他們希望更多溫柔的對待。而其實大人也很脆弱,那麼,兩代人如何和解?


我想首先,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面對各方面的壓力,大人自身要做好對自己的關愛,夫妻之間、同事之間、鄰里朋友之間,有更多的善待、關心。


儘量不那麼壞地對別人,彼此傳遞更多的善意,才能不把這種戾氣帶回到家裡。


大人感受到滿滿的愛之後,到了家裡,才能更好地把這種愛和能量,傳遞給我們的孩子。


知乎500萬閱讀高贊:你知道麼,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當然,這個大前提往往不能夠充分滿足,大人的狀態,是個動態調整的過程。


那麼,也有一些短期性的措施,來保證對孩子儘量給予愛,而不是傷害。


首先,就是在每天、至少每週劃定一些固定的親子活動時間,比如一起做家務、讀繪本、逛圖書館書店、逛商場、外出體育活動。(現在非常時期,宅家跳繩也行噢,下面是一款宅家陪娃利器)



給娃安排活動的時候,一定要有儘量固定的幾項活動,儘量在固定時間進行,讓孩子對家庭有參與感,這樣可以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愛的期待。


一位美國華德福教育專家就說過,孩子是需要更多節奏感和儀式感,來確認安全的。


其次,如果實在太忙,在能夠觸碰到孩子的時候,儘量多多抱抱他們,讓他們撒撒嬌,玩玩鬧鬧,哪怕一兩分鐘,這也是對孩子很好的愛的表達。


再次,如果偶爾不在孩子身邊,可以通過電話、視頻給孩子持續交流。也可以不定期地給孩子一些禮物——好的書、耐玩的玩具等等,給他們一些驚喜。


最後,就是多觀照孩子的表情。


每個孩子心裡是不是不舒服,其實做家長的最清楚啦。


知乎500萬閱讀高贊:你知道麼,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

每當他們默不作聲,小臉暗淡了,其實就是不太高興了,這時候需要的不是持續性灌輸、責罵,而是先疏導他們的情緒。等情緒疏導好了,再告知別的道理,就容易多了。


末了再提醒一點,都說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父母個人之力是有限的。


我們應該儘可能創造環境,讓孩子接觸正能量的人和環境,這樣他們自己就會懂得愛和感恩,變得越來越好。


一起共勉噢~


○ 知乎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寶媽加油站:P大小碩、前21報編輯,娃7歲,傳遞不焦慮的育兒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