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ddc_
諸葛亮生於漢靈帝光和四年,祖籍是山東臨沂沂南附近,他出身於清流名門。諸葛亮的祖上是西漢元帝時司隸校尉諸葛豐,為人耿直,不畏權貴,口啤很好。諸葛亮的父親早亡,他的叔父諸葛玄是豫章太守,收留了他,後兩人一起投奔了荊洲牧劉表。諸葛亮和郭嘉在人格信仰和政治理念方面截然不同,所以兩人分屬於不同陣營。諸葛亮在未出山前肯定對曹操有所瞭解,曹操野心勃勃,對漢室江山早已垂涎三尺,為當時正統知識分子所不能接受的。所以,無論郭嘉在與否,都不會與諸葛亮有任何交集,也就談不上“奉孝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
郭嘉對於曹操的貢獻是巨大的,剛加入曹操的陣營就給曹操提出了《十勝十敗論》,他通過袁紹集團和曹操集團的對比,例舉了袁紹必敗,曹操必勝的十條理由,袁紹得知後氣的要吐血,他真後悔沒殺掉郭嘉,以致於自己的底細被曹操摸的一清二楚。袁紹雖然是曹操在北方的頭號敵人,但是近在咫尺還有一個地方武裝軍閥呂布,曹操知道呂布是個難啃的骨頭,而且在征討呂布的時候吃了不少的虧,曹操想撤軍,被郭嘉及時阻止,終於滅掉呂布,解除了後顧之憂。
曹操雖然消滅了呂布,在中原取得了一些政治和軍事上的優勢,但生存空間依然險惡。南有江東小霸王孫策,驍勇剽悍,時刻想過江與曹操決戰。北有袁紹,勢力也向南擴展,兩邊都在擠壓曹操的生存空間,但曹操卻拿不定主意先攻打哪一邊。
還是郭嘉告訴曹操:勿憂孫伯符,儘可放心地同袁紹周旋。他的理由是,孫策雖然大度,但對人無防備之心,很容易被小人接近,果然,孫策不久後被刺身受重傷而亡。江東暫無軍事威脅。
曹操得以全力對付袁紹,公元200年,著名的“官渡之戰“拉開帷幕,曹操在郭嘉的邦助下打敗了袁紹,袁紹因遭到慘敗吐血而亡。統一河北後,郭嘉又敦促曹操繼續剷除袁氏的殘餘勢力,也就是袁紹的兒子袁譚和袁尚,他們手中依然握有重兵。
郭嘉隨同曹操遠征烏桓,既是開疆拓土也是為了消滅漏網的袁氏兄弟。最終曹軍在白狼山大破烏桓,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終於徹底地平定了北方,統一了整個黃河流域以北地區。
郭嘉最大的特點是看人很準,不但對袁紹和孫策如此,對曹操也瞭解的很透徹,郭嘉不像孔融那樣動不動就去挑戰曹操的底線,他只管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所以他同曹操的關係很親密,如好朋友一般。也正因為郭嘉的才幹出眾,曹操才對他寄予厚望。
喬江寶
這話就單純是同人向看多了吧,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都沒有這種說法。或許是民間為了抬高郭嘉而傳的說法,而且編得還挺帶玄幻色彩的,有點靠著跳大神的模式進行了。
在《三國演義》小說當中,我想也沒必要作比較,因為諸葛亮已經欽定了是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是智絕,借箭逗曹、借風破曹,八陣圖困陸遜,空城彈琴退仲達,關鍵七星燈還能續(雖然沒續上),就差撒豆成兵、行雲布雨了,這特喵可比跳大神牛呀,他特喵出山還用選日子嗎?
那說回正史,倒好像是有點為避郭嘉鋒芒的意思,但這就更扯了:
郭嘉是厲害,荀彧就不厲害嗎?賈詡就不厲害嗎?被曹操稱為“謀主”的荀攸就不厲害了嗎?曹操本人不厲害嗎?還有那良將千員、帶甲百萬……
曹操手下文臣武將何其多也,諸葛亮選擇劉備,可能有出於地位和話語權的考慮,但諸葛亮肯定明白如果不選擇曹操,早晚必然和實力最強的曹操對上,而且諸葛亮在隆中對也說到了如何應對:“此誠不可與之爭鋒”,應先發展鞏固自身實力,最後結盟孫權與曹操爭天下。
天下梟雄不怕、數位謀士不怕、百萬之眾不怕,到後來數出祁山,明知不可而為之,他諸葛亮都不怕,單單怕一個尚未謀面的郭嘉,那這個郭嘉得傳的多厲害啊?
再退一步說,就算這個郭嘉當年傳的神乎其神了,諸葛亮也聽過了郭嘉的一些事情,但就憑諸葛亮這股“每自比管樂”的心氣,他不應該更想和郭嘉鬥一鬥嗎?咋就縮回去自愧不如了呢?總之是實在說不通的。
關於郭嘉的真實實力,我始終認為,三國曆史上,郭嘉,周瑜,孔明,三個是排在一起的,當然,演繹裡誇大了孔明,但是史實上我認為他們三個都是差不多的,郭嘉死後曹操痛苦,死後的第二年,曹操赤壁大敗故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驚世大熊貓
楓葉滿山4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是因207年,27歲的諸葛亮出山,恰好這年,39歲的郭嘉病故。這句話具體出處不詳。但不是誇大,只是巧合!
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郭嘉同年投靠曹操,隨後曹操權勢如日中天,步入進入強盛時期。
郭嘉主要成就:
一、郭嘉獻出了歷史上著名的“十勝十敗”之策。
二、獻計乘袁紹攻擊公孫瓚之機,滅呂布。曹操依郭嘉之謀,出兵呂布。大敗呂布。因呂布堅守不出而久攻不下,曹操想退軍。郭嘉勸說曹操繼續攻城,理由是:“呂布勇而無謀,其軍銳氣已衰。陳宮有謀卻反應遲鈍。”曹操依計決水淹下邳,擒殺呂布、陳宮。
三、200年,曹操派劉備進攻袁術。郭嘉阻止晚了一步,導致劉備殺了徐州刺史車胄。曹操突然有多了一個敵人,而擔心劉袁夾擊,郭嘉則主張兵貴神速消滅劉備。理由是:袁紹優柔寡斷,不能迅速做出反應。劉備剛叛,眾心未歸,立足未穩。曹操從官渡抽兵,找時間差,一戰而破劉備,並“獲其妻子”,擒獲關羽。
四、曹袁相持官渡之時,有消息說:江東孫策準備偷襲許都。而郭嘉料定孫策必死於小人之手。孫策的軍事機密怎麼會到處流傳?根據史料推斷,很可能是郭嘉與揚州太守程登合謀,派刺客乾的。
五、袁紹臨終,將兵權分散。郭嘉力排眾議,獨建奇策,利用二袁兄弟之間的矛盾,建議回軍,“以待其變”。果然二袁為爭奪地盤而內鬥,曹操乘機回軍,二袁一死一逃。
六、袁尚逃至烏恆,曹軍將領普遍認為遠攻烏恆,會導致許昌空虛,給劉備偷襲創造機會。郭嘉慧眼獨到,認為劉表不會讓劉備偷襲許都。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終於統一了北方!其中也有了“遺計定遼東”的傳奇故事。
郭嘉、諸葛亮二人比較:
郭嘉和諸葛亮共同之處,二人前期都是隱居待機出山。兩人都是著眼大局的人才,也都擅長“心理學”。
郭嘉偏重於軍事,而諸葛亮側重於政治。
當時天下十三州,曹操得天下八個半州,皆有郭嘉之謀;而劉備集團僅有荊、益兩州及漢中郡。
郭嘉不操心曹操集團內部人員的權利分配問題,而劉備集團各種勢力混雜在一起,諸葛亮需要考量各人利益,平衡各部勢力。郭嘉不操心治國,而諸葛亮必須要為軍民的柴米油鹽著想。
故而,從軍事、開疆擴土及心理學角度看,郭嘉勝諸葛亮。但從政治、治國方面看,郭嘉遠不及諸葛亮。
碧水青山0
言過其實。因為這句話,《三國演義》、《三國志》裡面都沒有!是近人的牽強說法。
《三國志》中,郭嘉算無遺策;他的確是曹操最喜愛的謀士之一,死後可以“託付後事的那種”;
但在人才濟濟的曹魏,郭嘉可能不唯一;他死前雖然封侯,但軍中職位還是祭酒;死後也是在曹奐即曹魏滅亡的前夕,才配祀太祖廟。
一、算無遺策、幾無失手的郭嘉。
郭嘉(170年-207年),河南人。是曹操最心愛的謀士之一,也被後世推崇,其中有一位重量級粉絲——毛主席。
毛主席在1959年3月的鄭州會議上,指出:““世上沒有先知先覺,沒有什麼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劉伯溫,無非是多謀善斷,留有餘地。《三國志》裡《郭嘉傳》值得一讀。”——偉大領袖都為之打call。
(郭嘉▲)
我們先拋開諸葛亮,但看郭嘉牛在哪裡:
1、眼光深遠。早年郭嘉在袁紹賬下,但知道袁紹外強中乾,投奔曹操,新君臣一拍即合,相見恨晚;作為一個謀士,謀劃好自己,才能謀劃天下;而郭嘉對於天下大勢判斷極準。
2、“十勝十敗”之策。西晉《傅子》一書,說郭嘉在官渡之戰中,做出“十勝十敗”的論斷,為曹操堅定“以弱勝強”決心;但請注意,當時曹操的手下的謀士,荀彧,賈詡都有類似說法,並非是郭嘉一人獨算。
3、勸曹操東征呂布、劉備。袁紹攻打公孫瓚時,郭嘉勸曹操抓住機會,攻打呂布;當時士卒疲憊,但郭嘉力勸,曹操咬牙一鼓作氣地生擒呂布,消滅後患;攻滅弱小的劉備,郭嘉也堅定了曹操的出擊信心。
4、預見孫策死於平常人之手。
5、獻計曹操偽徵劉表,使袁譚、袁尚發生內訌。
6、建議曹操以輕兵擊烏桓。
總體來看,當時人記載了郭嘉的六次謀劃,從無失手,讓曹操在決戰前周全行事、果斷行事,功勞巨大;這體現了郭嘉過人軍事才能、參謀能力,放在今天,可能是頂級的參謀長。
但關鍵問題來了,為什麼郭嘉屢獻奇計,和曹操的關係親密,但和曹操從徵11年,臨死前的職位只是司空軍祭酒?
《三國志·郭嘉傳》
(曹操)乃表曰:"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戶,並前千戶。"要知道,在官渡之前,荀彧已經是尚書令,荀攸是汝南太守、尚書,賈詡是執金吾,程昱歷任尚書、東中郎將、濟陰太守、振武將軍……
2、郭嘉能力很強,但曹魏同樣人才濟濟
2.1 人才濟濟的曹魏
打個比方,如果官渡之戰中,“十勝十敗”是郭嘉一人獨創看法,那麼他可以後來居上;但實際情況,荀彧,賈詡都有做出正確判斷。
也就是說,郭嘉被《三國志》讚譽,被後人讚譽,於他和曹操的親密關係有關;其他曹魏謀士、將領並不比郭嘉差太多。這也就能理解在體制中,荀彧、鍾繇、夏侯惇、于禁、樂進、李通、荀衍(荀彧兄)、程昱、曹仁、徐晃、李典這些人,都在郭嘉之前封侯。
即是說,郭嘉不早逝,也會和其他人才競爭,很難獲得和諸葛亮一樣的地位。
2.2 另外,需要考慮郭嘉的缺點,考慮曹魏體制內複雜的人際關係。
(人才濟濟的曹魏 ▲)
郭嘉作為最高領導的喜愛的謀士,恃才傲物,被《三國志》提到“不治行檢”。放到今天大概是保養小蜜、公款吃喝、公車私用之類,這是一大缺點。陳群就數次向曹操控訴郭嘉,但郭嘉仗著受寵,不以為意。
另外,考慮整個體制的原因,我們可以發現,除了曹操外,其他同僚並不喜歡郭嘉。因為奉孝提出的一些謀略,不顧中下層的感受,如強行進兵攻擊呂布;這雖然是曹操的心裡話,但底下兵將執行多有怨言,這是郭嘉難以調和的矛盾。
3、回過頭再看諸葛亮。
深入分析了郭嘉的優缺點,我們再說諸葛亮。
諸葛亮是蜀漢丞相,朝中地位是遠高於郭嘉;諸葛亮因此有著廣大的空間施展政治能力,這是郭嘉所不具備的;在智謀方面,因為二人沒能在赤壁之戰直接面對,無法比較高下。沒有必要拉著諸葛亮襯托郭嘉。
因此綜合來看,無論《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都沒有“奉孝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
(諸葛亮▲)
濤說精彩歷史
“奉孝不死,臥龍不出”,這句話把郭嘉的才能與諸葛亮相提並論,甚至是說郭嘉的能力超過諸葛亮。如果郭嘉不死,諸葛亮都不敢出山輔佐劉備。這顯然是毫無歷史依據的,郭嘉是死於公元前207年九月、諸葛亮也是同年出山的,所以這種時間上的巧合銜接給人以遐想,加上此二人能力出眾,而且未有過碰撞交手的機會,所以民間才流傳這樣的一句話。其實換句話說,郭嘉死不死,諸葛亮還是會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
郭嘉的真實能力如何,真可與諸葛亮比肩甚至超過諸葛亮嗎?
- 郭嘉的才能更多的體現在慧眼識人心、出謀獻策和鼓勵士氣上面,水淹下邳擒呂布,是郭嘉和荀攸二人的功勞。郭嘉在官渡之戰前夕提出所謂的“十勝十敗論”,有效的鼓舞了曹操一方堅定迎戰袁紹的信心和軍隊的士氣,對戰局有一定的作用,但並沒有起到最關鍵的作用。在曹操與袁紹在官渡決戰的三年時間裡,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是許攸來降,告知袁紹屯糧之處,荀攸出奇策偷襲烏巢,燒了袁紹的糧草,才徹底迫使袁紹退兵。
- 郭嘉慧眼識人心表現在預言江東孫策會死於刺客之手,孫策沒有機會去偷襲許昌,幫助曹操解決後顧之憂。對劉備的堤防和警戒,劉備不可殺也不可放,只可軟禁,可曹操有自己打算,劉備借兵阻擊袁術而逃離曹操的控制。
- 曹操遠征烏桓時,郭嘉力主‘’兵貴神速,奇兵制勝‘’曹操聽之,一戰斬殺烏桓首領,踏平烏桓後,郭嘉因病死在回軍的路上年僅38歲。
以上郭嘉在幫助曹操統一北方確實立下了功勳,郭嘉也不負奇才之名。我個人覺得如果沒有郭嘉,曹操在其他謀士幫助下一樣可以統一北方,與郭嘉差不多的謀士比比皆是,如二荀、賈詡、劉曄、司馬懿、蔣濟、董昭等、之所以郭嘉會有如此高的評價完全依賴於曹操以及後人對其個人的稱讚與吹捧,看看曹操的吹捧就知曹操籠絡人心的手段高明
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故軍祭酒郭嘉,忠良淵淑,體通性達。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自在軍旅,十有餘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東禽呂布,西取眭固,斬袁譚之首,平朔土之眾,逾越險塞,蕩定烏丸,震威遼東,以梟袁尚。雖假天威,易為指麾,至於臨敵,發揚誓命,凶逆克殄,勳實由嘉。方將表顯,短命早終。上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喪失奇佐。看到這裡,曹操把擒呂布、斬二袁、平定河北、烏丸、遼東之功,全算在郭嘉一人身上,曹老闆是不是太有點偏心了。
三國演義中對其評價更高
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運籌如范蠡,決策似陳平。可惜身先喪,中原棟樑傾。雖然天數三分定,妙算神機亦可圖。若是當時存奉孝,難容西蜀與東吳。經天緯地實可誇,少年才學冠中華。曹公深識真樑棟,兵敗猶然想郭嘉按三國演義中的描述,只要郭嘉在世,曹操統一天下指日可待,把天下英雄放之何地,臥龍、鳳雛表示不服。
還是陳壽的評價更中肯些
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郭嘉的才能和謀略和荀攸差不多,善出奇謀,是一個頂級的謀士而已。
- 郭嘉的才能比之諸葛亮如何,我覺得兩人不在一個層次上。
- 人品上:同是讀書人,郭嘉生活不檢點,諸葛亮人品勝郭嘉百倍。軍事謀略上兩者不相上下,但郭嘉不善領軍打仗,諸葛會治軍,北伐雖未成功,並不能說明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差,而是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國力、民力、人才等因素。諸葛亮以一州之力能在北伐戰爭中以攻代守,迫使曹魏以舉國之力來抵抗實屬不易。其他方面如治國理政、安民定邦,郭嘉更不是其對手。在曹操一統北方、孫權一統江東的形勢下下,幫劉備佔據益州、漢中和荊州數郡並三分天下,可知諸葛亮的政治眼光和謀略遠勝郭嘉。
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陳壽對諸葛亮的軍事水平的評價來源於北伐未成功,說明諸葛亮不善軍事,有失偏頗,前面我闡述過,北伐失利諸葛亮有責任,但更多的還是在其他方面。
結語:“奉孝不死,臥龍不出”其實言過其實了,不否認郭嘉的才能,但不能為了抬高郭嘉,而去貶低諸葛亮,這樣就有失公允了。曹操有郭嘉,是曹操之幸,但終究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諸葛亮對於劉備:如果沒有諸葛亮,劉備能否在赤壁之戰前夕活下去,能否會有類似於諸葛亮的人物幫助其三分天下而成就其霸業!!!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郭嘉是東漢末年非常優秀的一個人才,諸葛亮也是東漢末年非常優秀的一個人才。郭嘉和諸葛亮並沒有在戰場上交過手,在郭嘉去世的同一年,諸葛亮出山幫助劉備,因此也留下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實際上郭嘉病死和諸葛亮出山,是兩件毫不相關的事情,郭嘉是否去世,不會影響到諸葛亮出山與否。
諸葛亮隱居隆中期間,經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管仲和樂毅都是輔佐君主成就霸業的人。從諸葛亮的自我評價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自信的年輕人,既然諸葛亮敢於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那麼諸葛亮肯定不會怕一個剛剛出名不久的郭嘉。
從諸葛亮出山前的履歷來看,諸葛亮對郭嘉並不熟悉,兩個人沒有見過面,也沒有共同的朋友。諸葛亮喜歡關注天下大事,肯定知道郭嘉的名聲,但是曹操手下的一流謀士眾多,諸葛亮對郭嘉的關注度不會太高。
雖然郭嘉去世和諸葛亮出山都發生在公元207年,不過郭嘉是在公元207年年初去世,諸葛亮是在公元207年年末出山,這兩件事間隔了接近一年的時間,顯然沒有太大的直接關係。
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已經27歲,在諸葛亮出山的同一年,曹操穩定了北方的局勢。諸葛亮明白曹操即將南下,荊州地區將不再是安穩,自己必須要選擇一個明主投靠,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才選擇投奔了劉備。
郭嘉在曹操手下的作用,類似於漢朝的張良和陳平,不過郭嘉並不是一個無可替代的人。曹操手下謀士非常多,程昱、賈詡、荀彧、荀攸這些人的能力都不亞於郭嘉,周不疑、司馬懿、楊修等人屬於後起之秀,即使缺少了一個郭嘉,曹操仍然擁有強大的謀士集團。
郭嘉和程昱的地位相當,兩個人經常提出相同的謀略,從曹操北伐張繡開始,一直到曹操平定北方,郭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郭嘉和諸葛亮沒有交過手,兩個人孰高孰低不好評論。不過郭嘉的才能主要體現在軍事上,類似於劉備手下的龐統,而諸葛亮在軍事和治國上都有建樹,類似於曹操手下的荀彧。
很多人都認為如果郭嘉不死,曹操不會在赤壁之戰戰敗,三足鼎立的局面不會形成。實際上魏蜀吳能夠三足鼎立,主要是因為三方的勢力相互牽制,沒有一方具備吞併另外兩方的勢力,這種平衡絕不是郭嘉一個人就能改變的。
史海泛舟擺渡人
郭嘉真實才能還不如荀彧,荀彧是個很穩重並謙遜的人。曹操公開提出戰術問題時,都是郭嘉先開口,荀彧都不開口。只有當曹操單獨與他討論時,他才會出謀劃策。自從郭嘉死後荀彧好像也很少露面了,曹操南下時也沒見到,反倒是徐庶與司馬仲達在身邊。而且曹操準備攻打徐州時,竟然會被陳宮偷襲成功。後來回頭攻打呂布時候竟然中了陳宮詐降之計差點死在呂布手下。攻打張繡被甲魚算計。可見曹操統一北方之前經常吃敗仗,被人算計。荀彧與郭嘉並沒有什麼過人之才,甚至和甲魚陳宮不相上下!軍事才能方面也沒有什麼突出的排兵佈陣之法。袁紹如果不是好謀無斷,手下如果不是小雞肚腸,曹操說不定還會死在田豐,許攸,審配,沮授這些人手裡。和諸葛亮整個一個天一個地,無法相提並論
鷹嘯雲間飛
呵呵,郭嘉死的早。所以,曹操給予了他無比的期望。事實上,三國時期智力最高的軍師並不是郭嘉。當時智力最高的軍師當屬董卓的女婿李儒。其次是賈詡或諸葛亮。還有司馬懿。郭嘉最多能排第四。甚至是更為靠後。只不過郭嘉死的早,曹操認為郭嘉的智謀心機還遠未發揮出來,而已。所以,曹操哭著說 ,郭嘉不死,赤壁不會敗。在當時,司馬懿還名不見經傳。賈詡又是剛投靠曹操。曹操對他的戒心太大,不敢重用,賈詡見曹操執意要進行赤壁大戰,便在勸說曹操無果下,裝病賴在淮南不走了。所以,赤壁之戰並沒有賈詡。賈詡號稱毒士,郭嘉號稱鬼才。這麼說吧,如果曹操完全信任賈詡的話。赤壁之戰曹操就不會失敗了。有沒有郭嘉都一樣。謝謝。
風雨中的梅雲
郭嘉是三國前的時期少有的軍事策略謀士,對曹操平定北方諸侯做出巨大貢獻。在奠定曹操北方霸主地位的,與袁紹的官渡之戰中,出謀劃策,幫助曹操取得勝利。一戰決定了北方的政治局勢走向。
郭嘉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是郭嘉不死,諸葛亮依然會強勢登場。僅憑《隆中對》,諸葛亮就夠得上戰略家的地位了。
如果用馬歇爾比作諸葛亮,郭嘉就是曼施坦因、尼米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