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总教孩子要“善良”,遇到这三种情况时,要教孩子去拒绝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很多时候都告诉我们:做人要善良。因此在我们长大后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我们也总是对他们说:做人要善良。

但是一味地善良真的好吗?当然不是了!善良的确可以让一个孩子变得乖巧懂事、乐于助人,但是过于善良的孩子却也很容易受到伤害。孩子善良的“度”需要家长帮他们好好丈量。

7岁小乖每天放学都会在学校门口等妈妈来接,这天也不例外。在他翘首以盼时,有个陌生的男人走过来,求问小乖这附近的卫生间在哪里。

别再总教孩子要“善良”,遇到这三种情况时,要教孩子去拒绝


小乖平时是个很乐于助人的小朋友,听到陌生的叔叔这么问,他也很乐意告诉叔叔,马路对面的大树后就有一个卫生间,只要走过去就可以了。但是陌生男人却要求小乖带他过去,说自己比较急,自己找比较浪费时间。

小乖这时候立马警惕了起来,摇头拒绝了叔叔,说自己可以让门卫叔叔帮他带路。陌生男人听后也摆摆手说不需要了,回头就走了。

可以看出小乖的家庭教育是十分成功的,家长既让小乖学会了善良,但又没有让小乖陷入了“愚善”的漩涡。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应该像小乖的父母一样,告诉孩子,有这三种情况的时候应该收起自己的善良。

情况1:拒绝比自己强势一方的求助

弱肉强食是这个世界的规矩,强势的人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向一个比自己弱势的群体求助,因为如果强势的群体都无法成功完成的事情,弱势群体又如何够帮助强势的群体完成任务呢?

因此家长在教导孩子善良时,要让他们学会拒绝大人不符合逻辑的请求。

孩子很天真,家长应该警惕,不要让这些坏人利用孩子的善良,做出伤害孩子的事情。

别再总教孩子要“善良”,遇到这三种情况时,要教孩子去拒绝


情况2:拒绝和陌生人进入封闭环境

大家都知道犯人总是在无人或者封闭的环境中作案,因此让孩子学会拒绝陌生人将自己带走的请求尤为重要。一旦孩子与陌生人一起进入封闭环境,就算是孩子懂的呼救,也很难成功逃脱。

别再总教孩子要“善良”,遇到这三种情况时,要教孩子去拒绝


家长要告诉孩子这样情况的危险性,即使要帮助别人,也应该多留心,不能跟着不认识的人走,更不要和不认识的人去比较偏僻、封闭的地方,如果发生危险,后悔都来不及了。

情况3:拒绝帮助别人做自己根本无法完成的事情

善良肯定是好事,但是并不能遇到别人有困难,就一腔热血地想去帮助别人。如果是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那么孩子伸出的就不是援助之手,更可能会搭上自己的性命。

别再总教孩子要“善良”,遇到这三种情况时,要教孩子去拒绝


家长要告诉孩子:我们可以善良,但是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先考虑清楚,如果做了会有怎样的结果,如果我们在行自己根本不可能达到的“善”,反而会有不好的结果,我们宁愿不去行善。

家长在告诉孩子善良的同时,也要让孩子保护好自己,家长预防上述情况的出现应该注意这几点:

注意点1:教育孩子分清是非

孩子有时候会对善良理解比较片面,有些时候觉得仗义也是善良的一种。

讲义气在孩子中间或许很仗义,但是这本身不一定是正确的行为。帮别人打架、替“兄弟”教训其他同学,这样做在孩子们的眼中都是“仗义”。但其实这些行为都不是真正的“善良”。

家长应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分清是非,不要因为错误的理解而做出难以挽回的结果。

别再总教孩子要“善良”,遇到这三种情况时,要教孩子去拒绝


注意点2:善良有度,量力而行

我们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需要先做出判断,不能不思考就盲目的去帮助别人。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也是弱势的一方,不管是帮助别人还是保护自身,以他们的年龄和能力都可能不太足够。

因此家长要告诉:在别人向自己请求帮助的时候,要首先思考自己是否可以做到这件事情,如果自己能力无法达到对方的请求,那么可以告诉对方在哪里有能够帮助他的人。这样还是别请求帮助的话,只能遗憾地告诉对方,自己做不到这件事情,让对方寻求他人的帮助。

别再总教孩子要“善良”,遇到这三种情况时,要教孩子去拒绝


说在最后:

善良其实是有一个度,如果解决问题超过自己的能力,就应该拒绝。孩子需要学会对人善良,但也要学会保护自己。

理智的拒绝并不是孩子善良路上的拦路石,家长除了教育孩子学会善良,也应该让孩子学会拒绝,学会判断善意的“请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