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謨:蔡氏名人東晉重臣

蔡謨,字道明,家族世代名門。他的曾祖蔡睦,在曹魏任尚書。祖父蔡德,官至樂平太守。蔡謨的父親蔡克,是當時的名士,官至車騎將軍從事中郎,與東嬴公司馬騰一同為汲桑所害。

蔡謨:蔡氏名人東晉重臣

蔡謨在弱冠時就被察舉為孝廉,州里徵辟他為從事,又被舉為秀才,東海王司馬越召他為掾屬,蔡謨都沒有接受就任。為避亂而南渡至江南,

晉元帝司馬睿被拜為丞相時,又闢蔡謨為掾屬,轉任參軍,後任中書侍郎。歷任義興太守、大將軍王敦的從事中郎、司徒左長史,再遷任侍中。

蔡謨:蔡氏名人東晉重臣

當時,兗州以蔡謨為朗伯,郗鑑為方伯,阮放為宏伯,胡毋輔之為達伯,卞壺為裁伯,阮孚為誕伯,劉綏為委伯,羊曼為濌伯,八人並稱"兗州八伯"。[7]蔡謨與荀闓、諸葛恢表字均為"道明",他們在當時都享有名譽,號稱"中興三明",時人為他們做歌謠說:"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

在冬蒸時,蔡謨領祠部尚書事務,負責的官員忘記設立晉明帝的牌位,蔡謨與太常張泉都因此被罷免,蔡謨以白衣身份領職。不久,遷任太常,又領秘書監,因病無法親自處理事務,蔡謨上疏請求解除職務,朝廷不許。成帝坐御前殿時,派使者拜太傅、太尉、司空。正好要在殿上作樂,但門下官員上奏認為不是祭祀和國宴就沒有設樂的例子。此事由太常議論,蔡謨認為帝王坐御前殿派使者時應有廟堂之樂,朝廷聽從。帝王坐御前殿而作樂的慣例,就從此開始。

彭城王司馬紘又向朝廷上疏,認為樂賢堂有明帝親手描畫的佛像,經歷屢次動亂,但此堂還在,應該由朝廷下詔為其作頌,成帝把此事交給群臣討論。蔡謨認為私下作賦頌就可以了,不用以朝廷的名義來作頌。此事於是就停止。

蔡謨:蔡氏名人東晉重臣

蔡謨在被免官廢黜後,便閉門不出,終日講經來教授子弟。數年後,褚太后下詔再任命蔡謨為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派謁者僕射孟洪就在蔡謨府中加以冊拜。蔡謨上疏表示謝意,於是託辭病重,從此不再朝見。朝廷下詔賜蔡謨几杖,允許在家門前放置行馬。

永和十二年(356年),蔡謨去世,享年七十六歲。朝廷助贈喪事的相關禮儀,全都按照當年太尉陸玩去世時的舊例。又追贈他為侍中、司空,諡號文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