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與喬布斯:雙雙創造商業奇蹟竟源自兩種差異巨大的思維

比爾·蓋茨和史蒂夫·喬布斯的職業生涯在某些方面是交匯的,這些交匯點譜寫了個人電腦產業的發展歷程,也說明了為什麼史蒂夫在NeXT如此失意,為什麼重回蘋果後卻能扭轉乾坤。儘管《財富》給採訪定下的基調主要是回顧過去,不過大部分時候都在探討未來的發展方向,探討這兩個男人將如何塑造未來的電腦產業。比爾和史蒂夫的個性截然不同,看待電腦產業的角度也不一樣,不同的角度正反映了他們不同的個性。

《財富》將兩人視為個人電腦產業革命的共同推動者,這一定位無疑是正確的,兩人還將攜手推動個人電腦產業未來20年的發展,不過在1991年,要做出這樣的預言還為時過早。從Apple II的推出到史蒂夫2011年去世,在這35年的時間裡,從智能手機到iPod(數字音樂播放器),從最便宜的筆記本電腦到推動500強公司發展的大型主機,兩人截然不同的理念將決定多類產品的設計、製造與營銷。


比爾·蓋茨與喬布斯:雙雙創造商業奇蹟竟源自兩種差異巨大的思維


1991年,不同的個性將這兩位30多歲的年輕人(史蒂夫大比爾8個月)推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史蒂夫的事業正處於下降期,比爾的事業則蒸蒸日上。一個簡單的事實足以證明比爾的地位:《財富》封面故事的主題是回顧IBM推出個人計算機以來,個人電腦產業的10年發展,但雜誌社根本沒打算採訪IBM員工,因為早在IBM推出第一臺個人計算機之前,比爾就把主動權牢牢地握在了自己手裡。IBM買了微軟的MS-DOS操作系統,卻沒有禁止微軟把操作系統賣給別人,從而拱手讓出了控制權。這樣的開局意味著到1991年,決定未來產業發展的人不是IBM,而是蓋茨。

比爾與IBM的過招兒意味著他看到了IBM沒有看到的一點:IBM正在尋找的操作系統軟件將成為整個電腦產業的基石。操作系統管理著數據流,讓程序員可以充分利用電腦的信息處理能力。程序員要完成一項任務,半導體芯片和電路是完成任務的載體,操作系統就如同在程序員和半導體芯片之間架起了橋樑。標準化的操作系統能讓整個電腦產業受益,也會給開發公司帶來鉅額利潤,只有比爾意識到了這一點,其他人都沒有。


比爾·蓋茨與喬布斯:雙雙創造商業奇蹟竟源自兩種差異巨大的思維


回到1981年,那時史蒂夫正在蘋果鑽研足以震撼世界的電腦,蓋茨卻在實施一項更偉大的計劃。IBM一直在大力推廣個人電腦,特別是向企業界推廣,它很快便超越了其他競爭對手,包括蘋果。隨著IBM個人電腦的普及,微軟MS-DOS操作系統的市場份額也在上升,只有蘋果的操作系統可以與之相匹敵。但蘋果沒有授權其他電腦生產商使用它的操作系統,蓋茨卻把MS-DOS操作系統授權給了很多生產商,比如康柏、戴爾和捷威(Gateway),這些新來者很快後來居上,超過了IBM。

微軟的程序員也在不斷地完善MS-DOS系統,為未來Windows的誕生奠定了基礎,Windows支持圖形界面,圖形界面正是史蒂夫在麗薩和麥金塔電腦上率先嚐試的。Windows很快成為除蘋果之外所有個人電腦的標準操作系統。到1991年,比爾·蓋茨的操作系統佔據了個人電腦90%的市場份額。另外10%的市場份額是誰的呢?是蘋果的,蘋果正變得越來越無關緊要,越來越沒有創新活力。

操作系統的絕對霸權地位給微軟帶來了很多其他好處。微軟早期開發的應用,比如Word(文字處理程序)和Excel(電子表格軟件)從設計之初就是與MS-DOS和後來的Windows相兼容的,與其他辦公軟件開發商比如Word Perfect(完美文書)和Lotus(蓮花)相比,微軟顯然佔了上風。1990年,蓋茨將所有辦公軟件打包成Microsoft Office銷售,Office的大賣讓其他軟件開發商只能靠邊站了。到1991年,微軟成為毫無爭議的軟件霸主,比爾還有更大的野心,他即將帶領微軟走向更高的巔峰,能夠制約微軟的只有美國政府了。


比爾·蓋茨與喬布斯:雙雙創造商業奇蹟竟源自兩種差異巨大的思維


蓋茨的成功也改變了公眾對他的印象。20世紀80年代初,微軟只不過是IBM和蘋果的供應商,地位遠不及IBM與蘋果。那時,史蒂夫才是電腦產業的代言人,公司上市後,他的身價為2.56億美元。1986年3月微軟上市後,蓋茨持有的45%的股權讓他的身價達到了3.5億美元。到這次採訪時,蓋茨的財富已經步入10億美元的行列,是這群超級富豪中最年輕的一位。而史蒂夫的財富卻在一次又一次失敗的嘗試後不斷縮水,在比爾稱雄的個人電腦產業,史蒂夫的影響力似乎越來越弱。

從理論上講,這兩個人很可能會在採訪時互掐,畢竟兩位是競爭對手,對手見面分外眼紅,而且兩人的脾氣都不太好。

在公眾場合,兩人經常互相攻擊,並且樂此不疲,未來很多年都是如此。史蒂夫攻擊比爾是個毫無審美品位與創意的俗人,終其一生,史蒂夫都是如此看待比爾的。史蒂夫一再告訴我,比爾除了砸錢、砸人力之外,根本不懂其他的解決辦法,這也是為什麼微軟會如此混亂、如此平庸。(史蒂夫愉快地忽略了自己在NeXT的大手大腳。)比爾攻擊史蒂夫自取滅亡,總是做些愚蠢的決定,他始終認為NeXT的產品毫無價值。到了90年代末,史蒂夫支持美國司法部打擊微軟的壟斷,蓋茨則把史蒂夫歸到“失敗者”之列,喋喋不休地“抱怨”微軟實至名歸的成功。


比爾·蓋茨與喬布斯:雙雙創造商業奇蹟竟源自兩種差異巨大的思維


不過,在那個7月的週日,兩位都比較剋制,沒產生什麼摩擦,也沒有公開評論雙方財富與地位的巨大差異。史蒂夫太驕傲了,不可能承認比爾的卓越成就,比爾則表現得彬彬有禮,沒有對史蒂夫最近的厄運幸災樂禍。他們表現出了對彼此的尊重,也瞭解彼此的優點。當天,兩人之間並沒有利害關係,還有《財富》這家主流商業週刊的記者在旁打圓場,因此兩人都沒有爆發出負面情緒。

即使偶爾有攻擊對方的言論,說得也比較委婉。約翰·斯卡利想把蘋果操作系統的使用許可賣給其他電腦生產商,讓它們生產克隆蘋果電腦,比爾攻擊了斯卡利的做法,這時史蒂夫抓住機會既攻擊了斯卡利,也攻擊了比爾。“我對於生產標準化的個人計算機沒什麼興趣,”史蒂夫說道,批評了比爾將電腦標準化的做法,“幾千萬人無可奈何地用著二流電腦,電腦的品質本應該高得多。”這段話引出了兩人之間唯一的一次互相侮辱,不過兩人都覺得這段對話很有趣。史蒂夫認為微軟的壟斷阻礙了產業的創新,他說,“在MS-DOS操作系統的世界裡,幾百家公司正在生產個人計算機。”

“沒錯。”比爾答道。

“還有幾百家公司在為個人計算機編寫軟件應用。”

“沒錯。”

“但這些人都必須通過一個叫微軟的小孔口才能互相交互。”

“這是個大孔口,”比爾答道,身子向後靠在椅子上,笑著說,“這個孔口在不斷擴大……其實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孔口,不應該用這個詞。”

“以前用的就是這個詞。”史蒂夫說道,像個孩子般咧嘴而笑。

“哪個孔口?”比爾問道,同樣咧嘴而笑,把身子前傾坐直了一點,“不管怎樣……”


比爾·蓋茨與喬布斯:雙雙創造商業奇蹟竟源自兩種差異巨大的思維


相比較而言,史蒂夫的想法比較多變,比爾的觀點則始終如一。對於未來電腦產業的發展,比爾有著清晰的看法。“我1975年剛創建微軟時,”他輕描淡寫地說道,彷彿自己的遠見卓識只不過是人人都能看到的事實,“認為電腦產業有兩個技術重點,一個是芯片,另一個是軟件。”他繼續補充道,“我的戰略始終如一,微軟的目標也始終如一,那就是為個人電腦建立標準。”他並沒有為微軟的壟斷地位而感到抱歉,也沒有公開承認微軟的壟斷,他堅定地認為標準化的微軟操作系統和英特爾芯片事實上讓各方都受益頗多。“消費者能夠以非常快的速度享受到最新的芯片技術”。

史蒂夫當時的發展路徑並不明確,其觀點自然比較多變。他願意承認自己犯過的一些錯誤,甚至認同比爾的看法,覺得蘋果當時應該更加重視IBM的個人計算機。

承認錯誤對史蒂夫來說非同尋常。他很少反省自己的錯誤,但在這次採訪中卻如此坦誠,而且還是在一位大家公認的電腦產業領袖面前承認錯誤,當然,史蒂夫本人並不承認比爾是行業領袖。談到後來,史蒂夫還拿出了從《新聞週刊》裡撕下的一篇報道,這篇報道寫道史蒂夫和比爾不再是朋友,史蒂夫想確認比爾沒有因此生氣,“我把這篇文章撕了下來,其實在這次採訪前我就想給你打電話的,”他說道,像律師一樣揮舞著手裡的報道,“這根本不是事實,不知道記者是從哪裡搞來的消息。”

當我們討論到個人電腦產業何時才能推出下一代和麥金塔一樣震驚世界的產品時,史蒂夫明顯來了勁,這是他最感興趣的話題。在生命的每個階段,他始終懷揣改變世界的夢想,希望能打造出足以重塑整個產業的產品。


比爾·蓋茨與喬布斯:雙雙創造商業奇蹟竟源自兩種差異巨大的思維


比爾對大變革並沒有什麼執念。他知道里程碑式的技術突破總會出現,因為這是技術發展的規律,也是人類的天性使然,但他更擔心這些大變革會對微軟的企業客戶造成負面影響。“我想做的是讓車開在現有的道路上,”他解釋道,“我希望看到的是循序漸進的改變。”“美國公司開始大力投資個人電腦和關鍵軟件應用,導致了比較獨特的狀態,”比爾說道,“5年後,任何一家軟件商店都不可能為6種不同類型的臺式機配備6種不同的軟件,我個人覺得應該只有一種主流機型,銷售的軟件主要都是為這種機型服務的,當然可能還有別的機型,但我覺得不太可能超過3種。”

史蒂夫1985年離開蘋果時,電腦硬件生產商都在爭先恐後地設計最佳機器,誰的機器好,誰就能佔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6年後,情況完全變了,但從史蒂夫在NeXT的經歷來看,他才剛剛開始意識到市場的變化。現在市場的主要競爭點在於向企業客戶提供幾百萬臺電腦。這些企業越來越依賴安裝了定製化軟件應用的電腦,以幫助公司開展複雜的數據密集型運算。企業希望這些定製化軟件應用能用在所有的新機器上。NeXT電腦與Windows操作系統並不兼容,要讓公司的數據在NeXT電腦上也能正常運作,就必須重新開發軟件,費時費錢,成本高昂。企業客戶想要的並不是那些花裡胡哨的附加功能,他們甚至覺得那些附加功能很可怕、無法駕馭,他們想要的是運算能力、運算速度以及電腦的穩定性。


比爾·蓋茨與喬布斯:雙雙創造商業奇蹟竟源自兩種差異巨大的思維


報道電腦產業的主流媒體記者似乎都沒有意識到,產業的重心已經在向公司和機構轉移。90年代初,大部分記者都津津樂道於電腦對個人的作用,因為這些故事更加振奮人心、奪人眼球,比如分析教育類軟件的前景、電腦如何管理個人財務、如何在“電子”廚房裡制定食譜、如何讓業餘建築師在自己的電腦上設計出時髦的房子。讓普通人擁有更強大的電腦,讓電腦成為大腦的延伸,成為史蒂夫所謂的“大腦的自行車”,哪個讀者會對這樣的話題不感興趣呢?幾乎所有的報道都是圍繞這些話題展開的,幾乎所有人都沉醉於此,包括史蒂夫。

但比爾·蓋茨卻不為所動,他覺得這些想法太幼稚,忽略了個人電腦對企業的影響。消費者市場固然有利可圖,因為消費者人數比企業數量要多得多,如果能把合適的產品推銷給消費者肯定能賺得盆滿缽滿。但是直到90年代初,對普通消費者來說,電腦的價格依然太貴,處理能力也不夠強大,不太可能讓他們產生非買不可的慾望,也無法從本質上改變他們的生活。但企業市場卻完全不同。幾千家大大小小的企業所擁有的臺式機正是比爾·蓋茨關注的重點和戰略的重心。安裝了Windows操作系統的臺式機性能穩定,公司普遍願意出高價購買,也希望看到產品循序漸進的改善,這正是比爾所擅長的。雖然史蒂夫口頭上也說要關注企業市場,但心思並不在這裡,他只關心如何打造出具有變革性的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