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三国英雄曹操


有时候不得不佩服和羡慕乾隆这个人,命真好。活了88岁,掌权中国这个老大帝国64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百位皇帝中最享福的了。

明明一代昏君,却靠着吃雍正的老本,再加上一帮无耻的如纪晓岚等御用文人,硬是被吹捧为圣明无比。

所以我觉得乾隆的一生过大于功,尤其是在晚年年老体衰以后。

大兴文字狱

提到清朝皇帝的过错,文字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乾隆时期的文字狱和他爷爷和老子一脉相承。

他自己没文化,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几乎都没有流传于世的(除了入选小学课本的那首)。却硬是要歪曲别人的文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本来是一位官员拍他马屁背出来的诗,却惹得他龙颜大怒,差点杀了这位官员。

有记录的乾隆时间的文字狱就有130多次,比他太爷爷、爷爷和老子加在一起还要多。他在位期间把文字狱发展到了巅峰。

妄自尊大,闭关锁国

乾隆曾经颁布“外洋通商案”,关闭了宁波等地的通商口岸,只允许欧美商人在广东一地贸易。正因为如此,国人对外部的了解越来越少,只活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能睁眼看世界。几十年后的鸦片战争开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百年屈辱史。

海外兰芳共和国本是一群中华移民建立的国家,曾要求加入中国,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却被乾隆无情的拒绝了。

贪腐横行、吏治不清

乾隆一生注重享乐,尤其是晚年。雍正留给他的遗产都用的差不多了。后来又有大小金川战争等花空了国库。

这时候为了享乐,他开始公然的买官卖官,对于官位明码标价,一个七品知县只需要4000多两银子。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花钱买了官,自然要在任上捞回来。所以满清从这个时候开始,吏治开始全面腐败。

不仅如此,他还重用如和珅这样的大贪官,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乾隆起了一个反面的表率。

他还推行议罪银制度,官员犯了事可以拿银子赎罪,真是前所未有。

好大喜功,贪图享乐

乾隆一生六下江南,开支巨大,耗费民脂民膏无数,很多沿途的老百姓都因此而破产。

晚年乾隆还举办过“千叟宴”,召集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到京城吃满汉全席。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治下的太平盛世,很多老人不堪舟车劳顿,途中病得奄奄一息。

他一生作诗几万首,流传于世的寥寥无几。还自封十全老人,真是厚颜无耻。

(乾隆六下江南)


历史小跟班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在位长达60年,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可圈可点,况且在位时间之长古今罕见,他对此亦十分得意。史载,乾隆四十五年(1780),弘历70岁,自称“古稀老人”,并制作了“古稀天子宝玺”。又因五世同堂,所以又镌刻了“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玺”。乾隆五十年 (1785),为庆贺自己登极50周年,他特地在紫禁城举办“千叟宴” ,特邀朝野1000名年过古稀的老者入宴,以粉饰太平。当他80高龄时,又镌刻了“八旬耄耋(念)之宝”。他自诩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年岁最高,执政时间最久,实乃前无古人。

乾隆盛世被戏称为“红薯盛世”

史载,乾隆五十八年(1793),大英帝国派使团访华,英使马戛尔尼率使团远涉重洋,从广州登陆后取路北上赴京觐见乾隆皇帝 。这是称霸地球的“日不落帝国”和清王朝的第一次正式接触。

英使此行的目的表面是给乾隆帝祝寿,但其真正的目的是前来探听虚实,以打破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僵化政策, 拓展英国的对华贸易。

从广州到北京,马戛尔尼一行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如实的记录了笼罩在“康乾盛世”光环下真实的中国,他在日记中描述道:“这个省(?)的农民大都一贫如洗。即便是那些被雇佣到船上来侍候使团的中国人,情景也好不了多少。我们把吃不完的残羹剩饭赏赐给他们,这些人都会跪地磕头,千恩万谢。(北京)城内房舍老旧,街道狭窄、肮脏,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到处是大片大片的空地,不是荒废了就是已沦为残垣断壁 ”。很明显,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的“乾隆盛世 ”在英使的眼里并不光鲜,马戛尔尼等人描述的大清是一个庞大 、古旧甚至有些落伍的东方大国。

史载,乾隆末年,中国总人口已达3亿多,这也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但彼时的中国人竟以红薯为主食,所以“乾隆盛世”被学者揶揄为“红薯盛世”。 乾隆帝却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正是在他的统治下中国才得以进入到一个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

晚年的乾隆,养肥了清朝第一巨贪和珅

乾隆帝对和珅异常宠信,30岁就担任御前大臣兼都统,兼领侍卫内大臣,本兼数职,势焰熏天。


和珅受乾隆倚重,遂有恃无恐,大开竞奔之门,大肆索贿敛财。史载,和珅位高权重,每天到他门前行贿求职的人络绎不绝,连门房、家人都跟着大发其财。据说,有人一次送上成百上千两银子,和珅竟然连他们的名字都记不住。在乾隆的默许、纵容下,和珅聚敛了庞大的家财,富可敌国。

1799年正月,乾隆驾崩。乾隆死后的第二天,大臣王念孙、广兴立即上书弹劾和珅贪赃枉法的罪行。 新君嘉庆迫不及待地罢黜和珅本兼官职,将其逮捕下狱治罪。当天还抄了他的家,并公布了和珅专权20多年来犯下的20大罪状,包括僭越、专权、违制、贪赃、纳贿等等。

和珅到底有多富?从事后公布的抄家清单看,和珅的全部身家大约在8——10亿两(萧一山)白银,相当于清廷10年的财政总收入。这个数字虽然不一定准确,但和珅在位期间聚敛了巨额财富,是大清第一巨贪,这点似乎是毋庸置疑的。

将康熙、雍正积攒下的家底挥霍一空,被史家称作“散财童子”

史载:康熙时,国库存银5000余万两;雍正六年(1723)时库银有6000万两;乾隆五十五年(1790)时达到8000万两。到乾隆末期,因他好大喜功,讲究排场,盛世急转直下,库存告匮,仅剩200万两。大修避暑山庄,耗银亿万;大修圆明园,又耗去亿万;为母亲孝圣宪皇后祝寿以及为自己贺寿,更是花钱如流水。6次南巡,从北京到杭州修建了30处行宫,加上每次带臣工2000多人出游,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所耗费巨资,是康熙南巡的10倍。

史载,乾隆曾5次巡幸五台山 、5次赴曲阜祭拜孔圣 、7次谒东陵、2次游天津、1次登嵩山、游正定,多次避暑热河,“十全”用兵,耗去军费一亿两千万两以上,到四十七年又增兵六万,増饷300万两,如此浩大的开销,大伤祖宗历年积累下的元气,屡屡奢华之举,将雍正、康熙攒下的“家底”耗尽,故人称“散财童子”。

毁书:清查销毁了大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乾隆晚年,也搞起了文字狱,还下令各地呈交“违碍”书籍,运到京城统一销毁。皇帝一声令下,各地纷纷查交禁书,转运北京,交到乾隆设立的“收书局”中,由四库馆从中查寻禁书。一旦查出违禁书刊,就送交军机处,然后由翰林院仔细甄别、检查,将“悖谬”之处写上黄签,贴在书眉上,由乾隆过目批准后,统一将书焚毁。据记载,仅浙江一省,从乾隆三十九年到四十七年,就毁书24次,达538种、13862部之多。乾隆晚年共销毁古代文化典籍3000多种,6、7万卷以上。乾隆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规模最大的一次焚书,实为对中华古代文化的一场浩劫与摧残。

乾隆逊位做太上皇,盛世转衰,给嘉庆留下一副烂摊子

乾隆末年,由于老皇帝日益昏昧,政治愈发腐败,破产农民也愈来愈多。嘉庆元年(1796),乾隆退位做太上皇,太子颙琰继位,是为清仁宗。亦称嘉庆帝。

乾隆退位后做太上皇4年。每有军国大事,均由乾隆裁决,嘉庆不过是傀儡皇帝。彼时,社会矛盾激化,湖北、四川等地爆发了白莲教起义,继而波及到全国各地。乾隆帝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嘉庆四年(1799),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帝寿终正寝,享年89岁。清王朝无可挽回的走上了一条下坡路。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乾隆皇帝,可不仅仅是晚年才开始昏庸,虽然普遍的认为,康乾时期是清王朝最鼎盛的时期,但实际上,康熙雍正才是开创了鼎盛大清王朝的最大功臣,而乾隆,只能算是一个二世祖,靠着祖上留下的基业,挥霍无度,肆意开战,肆意游玩,还给自己戴了一顶十全老人的高帽子。

当然了,尽管乾隆皇帝挥霍无度,打了不少仗,但这从另一方面来讲也确实是一件好事。

年轻时候的乾隆皇帝就像汉武帝一样,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准噶尔,也收获了新疆,西藏,大清虽然是从乾隆时期开始衰败的,但大清的领土也确实是在乾隆时期达到了巅峰。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这些与他而言,虽然极大的减缓了国力的发展,却让乾隆无比自豪。

当然了,早年的他可能跟汉武帝有相似之处,晚年的他,跟汉武帝也有相似之处,同样的晚年昏庸无为。

乾隆皇帝活了八十九岁,算是整个大清活的最久的皇帝了,他在位期间,朝政腐败,朝中大臣贪污事件频发,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和珅,相信对于和珅,不少人都是知之甚多的,和珅就是一个大贪官,但他同时也是乾隆皇帝手下最好使唤的人,即使是到了临终前,乾隆也告诫嘉庆,千万不要动和珅。

和珅也是一个靠着科举起家的人物,早年的他发奋图强,但年纪大了,步入高位了,反而开始贪污腐败,也说不清是乾隆害了和珅,还是和珅加剧了当时官员贪污腐败的风气。

乾隆当政期间,自然也少不了大兴文字狱,虽然清王朝大兴文字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但在雍正,乾隆期间,文字狱的严厉程度较之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文字狱,八股取士,不知摧残了多少士子文人。

乾隆皇帝是一个喜好使用微服私访形式调查民情的皇帝,这种方式当然有好处,那就是能够让乾隆不被百官蒙蔽。

但在晚年,乾隆虽然也时有出访,比如六下江南,却是不再那般低调,反而是大张旗鼓,铺张浪费,六下江南,可以说是乾隆腐败的巅峰,有人就认为六下江南是大清盛极转衰的标志。

本来大清王朝就已经开始衰微,但乾隆晚年依旧热衷于用兵,由于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各地开始出现农民起义,这时候,乾隆又开始计划对缅甸,安南用兵。

总体来讲,用兵四疆对大清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而乾隆虽然没有打败仗,却是损失惨重,国力衰微,整个强盛的大清王朝在晚年乾隆的手中走向了低谷。

当然了,大清王朝的灭亡并不仅仅是某一位皇帝的过错,大清实行文字狱,八股取士,闭关锁国,这一系列的措施都将大清逼上了绝路,大清的灭亡虽然并不仅仅是因为乾隆这样穷奢极欲的皇帝,但与这些皇帝的过失是脱不了干系的。

乾隆早年或许还有值得称颂的地方,但晚年的他,确实是将整个大清推向了衰落。


魏青衣


在古代历史中,乾隆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明星皇帝,他的人气甚至比开国立业的唐宗宋祖还高。

乾隆在位60年!在如此之长的执政时间里,乾隆将“康乾盛世”的局面推入顶峰。

乾隆时期,大清国的GDP达到世界总量的三成之多,国家富足、百姓幸福;乾隆时期,大清国疆域面积达到了1453平方公里,且实际控制力超强。

到了晚年,乾隆却晚节不保,做出了不少昏庸之事,致使大清国由盛转衰,渐渐落后于世界其他强国,甚至为大清国的灭亡埋下了大大伏笔。

究竟乾隆晚年做了哪些昏庸之事呢?二哥挨个给您说说。

大兴“文字狱”,禁锢民众思想

清朝的文字狱,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这是统治者控制民众思想的措施之一。

乾隆晚年兴起的文字狱竟有130多起!

乾隆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为彻底消除汉人的反清民族意识。文字狱大多是冤假错案,更多是统治者望文生义的结果,实属荒唐之举。

比如安徽贡生方芬,其生前写过一首抒情小诗,诗中因为有“清风”、有“明月”,竟然被刨坟掘墓、暴尸街头。看来,在清朝写诗是一个高危职业,稍不留神就会掉脑袋。

乾隆晚年对“老”、“死”很忌讳。直隶有一位才子名叫智天豹,他用了多年时间制作了一本万年历,为了讨得乾隆欢心,于是将其献给乾隆。

乾隆翻看后发现,这本万年历只编写到了乾隆五十七年!“这不是在诅咒我早死吗?”于是智天豹当即被斩首。这是史上拍马屁拍出祸端的第一人吧。

乾隆后期,受文字狱影响,人人自危,人们不敢出书写诗,甚至连说话交流都要格外注意,生怕陷入文字狱的惩罚之中。

乾隆晚年兴起的文字狱,使得中国人的思想被牢牢禁锢起来,也错失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大好时机。

重用和珅,贪污腐化之风横行

乾隆晚年喜欢亲小人,远贤臣!那些溜须拍马的官员往往得到重用,比如乾隆对和珅格外宠信。

有乾隆的关照,和珅敛财变得肆无忌惮。

他的贪婪腐化甚至带坏了满朝文武,贪污受贿的风气愈演愈烈。当时和珅甚至掌握着官员任免的权力!而且各级官员也是明码实价,想当官、想升职是需要花上大把银子的。

那些不想拿钱也不贪污的官员则在官场很难立足,渐渐被清理出官僚体系。贪污成风直接造成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局面,基层官员收刮民脂民膏变本加厉,军队之中军纪涣散,官员之间相互倾轧攀比,乾隆晚年的官场可谓乌烟瘴气。

乾隆当太上皇的几年里,已经头脑混乱,说话含混不清,和珅更是变成了乾隆的“传声筒”,乾隆有什么旨意要传达都是靠和珅来完成的,甚至有时和珅会假传圣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和珅通过这种方式把持了朝政,就连贵为皇帝的嘉庆也要对和珅陪着笑脸,可谓荒唐至极。

乾隆一死,和珅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

和珅被嘉庆革职抓入大牢。经过查点,和珅所贪污的黄金、白银、字画、古玩不计其数!贪污总额高达11亿两白银,这比大清国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总和还多。

和珅可谓祸国殃民的巨贪,而这也是乾隆晚年昏庸纵容的恶果。

乾隆晚年为下江南,甚至靠卖官筹措经费

乾隆六下江南,可谓劳民伤财。

乾隆每一次下江南都要耗时长达四五个月之久,随驾护卫的官兵基本在3000人左右,使用的骡马6000余匹,船只500余条,此外沿途还要征用大批纤夫、劳力,人数最多时竟能达到万人。

乾隆六下江南,总计花了2000余万两银子,而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军费开支也才2000万两银子,也就是说,乾隆六下江南的费用足够打一场鸦片战争了。

乾隆晚年的两次下江南,更是堪称荒唐至极。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四十九年的两次下江南,因为国库无钱可支,乾隆甚至靠“卖官”来筹措费用。

江浙一带的的盐商们可谓是最大的获利者,盐商们除了捐钱讨得皇帝欢心还买到了功名。

更为过分的是,乾隆还对盐商们实行了放开政策!要知道,在清朝,盐铁属于国家的专卖品,能得到乾隆的政策倾斜,就意味着财源广进。

不过,花在乾隆身上的钱,官员们是要变本加厉从百姓身上收刮回来的。可以说,乾隆的“下江南”极大加重了百姓负担,社会矛盾变得异常尖锐。

甚至有学者发表观点说,大清国的衰落是从乾隆下江南开始的。

闭关锁国、妄自尊大,错过了向先进国家学习的最佳时机

大清国一贯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这项政策在乾隆晚年时表现得尤为强烈。

以前,大清国实行四口通商,到乾隆晚年时却只开放广州一地对外通商,而且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种类和数量。

1791年,乾隆八十大寿!为能与大清国开展贸易,欧洲强国纷纷派人前来祝寿。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甚至派出了马葛尔尼作为特使。为了表达诚意,使团几乎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所有成果都带上了路,蒸汽机、火炮、织布机、战舰模型等先进之物应有尽有。

面对这些礼物,乾隆却以蔑视的眼神置之不理,内心的潜台词只有四个字:雕虫小技。

当马葛尔尼对乾隆提出在天津、青岛、宁波开展贸易,并在北京和广东建立贸易中转站时,乾隆不加思考便一口予以回绝。

在马葛尔尼提出开展贸易谈判的要求时,乾隆干脆不予理睬。乾隆觉得自己的帝国物产丰富,应有尽有,又何必和外国人通商。

没有了贸易,大清国也就失去了放眼看世界的机会,只能关起门来妄自尊大。

其实,闭关锁国也是乾隆强化自身统治的需要,因为乾隆晚期的社会矛盾已经变得十分尖锐,如果放开通商条件,势必西方的文化思想也会涌入国内!

民众的思想活跃起来,自然难以掌控。从某种角度讲,闭关锁国是大清国愚民政策的必然要求。

所以,当国门之外的世界正在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精进时,大清国在小农意识的自我陶醉中衰败也就成为了历史必然。

总结:可以说,乾隆晚年的昏庸直接导致了大清国由盛转衰。乾隆晚期刚好处于世界发生巨变的重要阶段,如果当时乾隆是有道明君,大清国一定会搭上世界快速发展的快车。

只可惜,晚年的乾隆昏庸无道,一个本可以成为世界强者的机会就这样被他断送了。


二月二的二龙头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清朝第六任“领导人”,享年89岁,在位60年(退休后还干了3年太上皇)。因此他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只比他爷爷康熙大帝少一年,算太上皇的总顾问时间那他就是双冠王了)。

康熙和雍正这两位前辈为他这个子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良好局面,祖孙三人联手打造出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康乾盛世”,让这个时期走上了清朝鼎盛期、封建社会历史的最高峰。乾隆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人口破3亿的记录,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捍卫了西藏的主权完整,保卫台湾的统一……这一切功不可没,名载千秋。

可这位工龄最长、活得最久的皇帝,没能善始善终,不管精力有限、心态变化,还是老糊涂了,晚年还是“留下不少遗憾”,有些还给大清留下致命隐患,因此有“成也乾隆,败也乾隆”一说。

什么生活腐化、贪图享乐这些不说,辛苦工作几十年,临老奢侈一点也无可厚非。有些人将圆明园建设和六下江南耗巨资也拿来说事,我不赞同。首先圆明园建设他爷爷和他爹地才是主力,乾隆干的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而且基本都是他执政中期就完成了。

至于六下江南只有乾隆四十五年和四十九年这两次是他晚年干的,而且就连最后一次,他还视察了江浙海防、接见越南使臣等。

而他晚年最大几个问题则是如下:

1,听信谗言,亲小人,远贤臣。朝中乌烟瘴气,朝纲败坏,和珅贪腐之流越来越多,整个官僚系统已系统性腐化。

2,不喑世事,对百姓艰苦和社会矛盾关注力严重下降,给后来农民起义创造了“动力”,白莲教起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盲目自大,毫无前瞻意识,错过历史机会。当时的世界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乾隆拒绝了马戛尔尼和平贸易的谈判,让接位的嘉庆也只好继续闭关锁国,这同时给四十年后鸦片战争埋下伏笔。

纵观上述,乾隆晚年所酿之错不容小觑,他接手一个方兴未艾的盛世,而留给嘉庆皇帝却是负遗产,一个烂摊子。


古今说史


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在位六十年,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长达六十三年。



乾隆从小才智过人,勤奋好学,他在位时,平定缅甸,准格尔,在他的统治下清朝版图大大扩张,到乾隆三十年大清帝国王朝国库充实,百姓生活富裕,史称乾隆盛世。

但是乾隆到了晚年的时候就变了。

他越来越贪图享乐,先后六次下江南,耗费了大量的资产,圆明园也是那个时候斥巨资建造的。他沉浸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贪婪各级官员呈上的奢侈贡品,导致贪污腐败之风盛行。

又比如不谙世事,听信谗言,乾隆晚年‘亲小人,远贤臣’,喜欢那些阿谀奉承之人,尤其宠信大贪官-和珅。

乾隆对百姓艰苦,社会矛盾的尖锐完全不顾及,而这也是造成了后来农民起义越来越多。川陕白莲教起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乾隆也因此在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也没能在有生之年等到大捷的喜讯。

同时,乾隆一再打击大臣的尊严并致力于奴化他们,导致整个官僚系统的道德极为败坏,加上百姓的发声渠道被完全阻断,等到乾隆晚年,整个官僚系统已经系统性的完整腐化。

纵观全清朝,在诸多皇帝中,只有乾隆最为高傲,乾隆晚年自诩“十全老人”,盲目自大,一味自足于自己创下的诸多历史之最,认为中国才是天朝帝国,外国都是蛮夷小国。

他看不见全球化的趋势,沉溺于繁荣昌盛的假象,殊不知,当时的世界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拒绝了马戛尔尼和平贸易的谈判,给四十年后鸦片战争埋下伏笔。

十八世纪的世界已经出现全球化趋势,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美国在华盛顿领导下蒸蒸日上,只有大清王朝故步自封,自视甚高。





他继位时雍正留下的是一个在严苛统治下井井有条的朝廷,而他留给嘉庆皇帝尽是负遗产——盛行的腐败之风,庞大的人口基数。

而嘉庆皇帝又是一个优柔寡断,知识结构封闭的人,纵使他保持禁欲和节俭,并且勤于朝政也没能阻碍大清国势日渐衰退。后来制定的闭关锁国国策,更是让清朝彻底落后于世界的步伐。

乾隆早期创下的丰功伟绩不能忘却,但乾隆晚年所酿成的大错也不容小觑。成也乾隆,败也乾隆!


夏目历史君


乾隆皇帝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乾隆在位期间,是清朝发展的最高峰,俗称“康乾盛世”西方称"High Qing" ,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不过很多人对此持不同的意见,认为可以称“康雍盛世”,这乾隆就是一个“富三代”,最懂得享受,生活奢靡,朝政腐败,他死后,大清朝也开始走向衰败。不过不管大家持何种意见吧,这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好命”皇帝。

爷爷稳固了江山,开拓了疆土。父亲发展了经济,充足了国库。到他做皇帝的时候,清朝的文治武功达到了顶点。不过乾隆也是做出了一定功绩的,持续发展了经济,平定了准噶尔与回疆大小和卓之乱,使川黔等地改土归流。清朝国土大大增加,史称“汉、唐以来未之有也”。不过这一切都无法掩盖乾隆晚年的问题。说乾隆晚年昏庸,大致涉及下面几个问题。

01 宠信权臣和珅

乾隆晚期,乾隆帝宠信和珅,在和珅的影响下,大批官员腐化,政治大坏。但乾隆对和珅极其信任。这里也有一段野史说乾隆和和珅有非同一般的关系。

据说弘历(乾隆)年轻时和一个小宫女嬉闹,不慎被小宫女的梳子打中额头。正巧被母亲钮钴禄氏看到,认为她是在勾引自己的儿子。而且这个所谓的小宫女就是年贵妃是雍正爷的女人,更是道德败坏,于是下令赐死。弘历知道后非常伤心,拿朱砂在小宫女耳朵后面点了一点,说是有缘来生再见。这一晃就过去了20年,弘历也继承了皇位成了大清国的乾隆爷。一次外出,仪仗队出现问题,乾隆大怒。这时一个年轻人跑了出来,说愿意承担所有责任。乾隆一听,声音好耳熟,就叫这个年轻人抬起头来,一看吃了一惊,这和小宫女何其相似。于是让他上前,一看耳朵后面果然有一粒朱砂痣。这个年轻人名字叫和珅。至此,乾隆宠信了和珅一辈子。当然,这只是野史记载,用来埋汰乾隆和和珅的,又不敢说他们有不伦之恋,于是借用故事隐喻。不过乾隆确实宠信和珅,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与和珅结成了儿女亲家。电视剧中王刚老师把和珅演的奸和诈演的入木三分。不过和珅可是一个美男子,而且才能卓越否则也不会做的这么大了。影视剧是把他丑化了。

乾隆皇帝做了60年,为避讳康熙,选择让位于嘉庆,不过他退而不休,依旧把持着朝政。后面几年乾隆话都说不清楚了,就靠和珅在旁边传达旨意。大家可以想想,这和珅权利大到什么程度了。嘉庆帝在他面前也要和颜悦色。所以乾隆死后,嘉庆马上抄了和珅的家。民间有句俗语叫“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据说和珅贪污的赃款是清朝15年的财政收入,大约为十亿白银,但具体数字却有待评估。和珅下面又有大批的官员买官卖官,波及之大,前所未有。大清朝至此也开始走下坡路了。

02文字狱达到了顶点

据统计乾隆时期与文字有关的案件共计一百三十余起,且判罚极重,死刑居多,文字狱达到了顶点。 而且很多案件,其牵强附会、捕风捉影,多数以皇帝的价值作为全部判断标准,这不仅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更弄得天下文士,人心惶惶。最后文字狱也被别有用心的人当成搞倒政敌的工具。一时间,满朝文武也是人人自危。

03国库空虚,闭关锁国

乾隆为体现自己关心民情,曾六下江南。每到一处,当地的官员极尽讨好,铺张浪费至极。而且扰民严重。连年的对缅甸征战,致使国库严重损耗。而同时期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蓬勃发展,从乾隆三十年到嘉庆年间,英国的纺纱机、蒸汽机、邮轮等工业逐步完善。中国老百姓还在手工制造产品的时候,英国人已经使用机器了,效率何止几十倍。乾隆末期,华盛顿就任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任总统。乾隆死于1799年,仅40余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大清朝彻底被英国人打懵了。而国内,由于人口暴增,土地兼并严重,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后无法生存,在乾隆晚期和嘉庆时期就陆续爆发民变。

内忧外患下,清朝国力日衰,这和乾隆晚年的好大喜功和自大狂妄有很大的关系。至此,中国遭受了长达百年的耻辱。乾隆的子孙无力改变这一现状,最后大清国也是轰然倒塌。


嘉兴微同城


不可否认,乾隆皇帝晚年的昏庸让清朝经历着王朝衰落的开始。昔日昌盛的辉煌仍浮现在表面,但在这表象下面,强盛的实质已经失去了。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轨迹看看乾隆皇帝是怎么样一步步走向昏庸。

乾隆皇帝(1736-1795 年), 雍正帝第四子。乾隆在孩提时深得祖父康熙的宠爱,他也立志要仿效祖父。 就性情而言,此二人确实非常相像,都很坦率、开朗,也相当宽厚。当 1735 年下半年乾隆 25 岁登基之时,他对天祈祷,希望尽可能像他祖父那样长时间地在位,但不超过其祖的六十一年。



乾隆具备当帝王的良好素质,因为在当王子时就已严格接受了完美君王角色的训练。10 岁半时受康熙之命进入上书房,在那里有十名汉族业师和五名满族业师悉心向他传授儒家伦理和满洲兵术。授课时间从黎明一直延续到正午或下午,课程包括研习 经典、历史、文学、哲学、宫仪、孝道、礼典,后来还有治国之术。另外,他也练习骑射。

乾隆非常爱好历史,尤其喜读编年史, 因为这类书籍提供了历史上完美的帝王之统治模式。他终身最喜爱的榜样是英武神勇的皇帝唐太宗(公元 627-647 年在位),唐太宗统治时期武功的显赫和物质的繁荣,加之太宗本人的谦逊和仁慈,令这位年轻的贝勒心驰神往。

在受业的岁月里,乾隆认识到完美的君主应具『识才举贤、 任用能臣之才智』,并能『竭彼等之智以佐国政』;还学会要避免偏信、提防朋党倾轧和宦官专权,并应任人唯贤不避贵贱、师事 智者而不吝封赏。 因此,乾隆在登基时已完全掌握了君王的统治术。他行事认真负责,虽然也略有点浮夸。

正如他父亲认为康熙朝太宽松一样, 乾隆认为他父亲的统治太过严厉,因此刻意宣称自己倾向于『执中之道』。 在统治的初期, 由一些老练大臣辅佐, 如鄂尔泰 (1680-1745 年)和张廷玉(1672-1755 年)等。先辈开创的事业在他的时代开花结果了,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库房充盈;王朝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富足景象。

在 1745 年鄂尔泰去世及四年后张廷玉致仕之后,乾隆开始亲自主政。他学祖父般巡幸全国,六次南巡,名义上是为视察河工,但实际上是要享受南方诸省的富庶繁华;四次东游,五次西 狩,多次参谒山东孔府,所到之处,都安排有精致盛典恭迎圣驾, 一片奢华气氛。 乾隆自视为文学的最高庇护人。他尊康熙之制开博学鸿词特科,并遍邀名儒隐逸参政。

他本人在艺文上的成就并不十分突出, 虽然自诩写了 43,000 首诗词——如果撇开真伪不谈,确是相当多产。 这些诗作中有一些无疑是由他手下的汉人学士帮忙写成的。此外,乾隆喜欢在古迹精品书画上赋诗题词或加盖印玺,这个嗜好颇让人对他的品味提出疑问。当他在一幅卷轴上挤上 54 条题词、在另一幅上盖上 13 个印章时,他并不顾忌艺术界对此的反应。 但无论如何,乾隆表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收藏了许多绘画、书法、瓷器和景泰蓝精品。他的御窑烧出一些世界最精美的瓷器和景泰蓝,其造型图案时时显露出受到欧洲风格的影响,因为有许多传教士向中国的宫廷艺术家传授了西洋绘画, 并以这些成就取悦乾隆皇帝。比如,蒋友仁(MiChel Benoist) 在 1747 年建造了一座西式喷泉,朗世宁(G.Castiglione)则在 北京城西北约五英里处的圆明园设计了一些意大利式样的建筑。

乾隆发起的最大的文字图书工程是编纂《四库全书》。全书 有三万六千多册,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光是为这部大型文库编印的《总目提要》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学术工作, 汇集了对 10,230 本图书所作的简要评论。《四库全书》一共抄录了七套,分藏于全国各处。

在某种程度上,乾隆发起各种文字图书工程是受到政治动机的推动;这些工程提供了对所有书写成文的东西进行有效控制和清除针对满洲人的煽动性资料的途径。假如发现有疑问和异端的观点,便即进行压制,至于作者将记录在案。据军机处的报告记载,在 1774-1782 年间,共发生了 24 次焚毁『禁书』的事件, 所毁图书达 538 种共 13,862 册。许多人认为乾隆的毁书是继公元前 213 年秦始皇焚书以来最大的浩劫。确实,在乾隆朝时期, 皇帝对学术的控制导致了六十多起文字狱。

乾隆的军事功绩是非常卓著的,他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自清初起一直困扰清廷的厄鲁特部问题。事实上,他对击败厄鲁特部信心十足,以至对俄国是否干预都不理会。1759 年,整个新疆被平定,随后实行了军事占领,在伊犁设置了『总管伊犁等处将军』,管辖天山南北两路。大批军队和一些领队、办事、协办大臣派驻要塞重地。1768 年,这个称作『西域』的地区更名为『新疆』。

乾隆将中国统治伸展到中亚心脏塔里木盆地的赫赫功业, 使清朝跻身于同汉、唐、元三朝一样的伟大王朝之列。 除了征服新疆外,乾隆在一些较小规模的军事征讨中也非常成功。

他对这些功绩十分自豪,1792 年,赋写了一篇夸耀这些成就的铭文,名曰。大肆宣扬自己的“十全武功”!

十全武功包括了两次在北疆平定准噶尔部(1755 年,1756-1757 年)、一次在南疆平定回部(1758-1759 年)、两次扑灭金川叛匪(1747-1749 年,1771-1776 年)、一次镇压台湾叛乱(1787-1788 年)、降伏缅甸(1766-1770 年)、征服安南(1788-1789 年)及两次收降廓尔喀人。

如果要正确地看待这些事件的话,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从什么标准来看,只有征服新疆才是巨大的军事成就,除此之外,上列举的其它胜利都只不过是一些绥靖性的行动或一些地方性战役,并不值得特别称道。但乾隆汇编这样一份记录,并自称为『十全老人』的行动, 本身即表明了他洋洋自得和酷爱炫耀的性格。

确实,乾隆大有值得骄傲和感恩戴德之处,他统治了一个从北面的外蒙古延伸到南面的广东、从东面的大海之滨延伸到西面的中亚的帝国。帝国内部一片安宁繁荣,还有无数周边的国家前来进贡。帝国东边、东南边和中亚的几十个国家都承认中国对它 们的宗主权:从东北边的朝鲜到南边的安南、缅甸和暹罗;西南边的不丹、尼泊尔和廓尔喀诸部;以及中亚的一些汗国如浩罕、 布哈尔、布鲁特、巴达克山、阿富汗和哈萨克诸部。乾隆自豪地掌管着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它的版图大过汉朝和唐朝,仅次于十三世纪的蒙古帝国。乾隆朝是清朝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 ——的一个黄金时代。

但就在这王朝鼎盛之时,清朝最终灭亡的因素也已呈现出来了。乾隆的年迈体衰和判断力减退,与王朝衰败有莫大的关系。 乾隆在 65 岁时,垂青一位年仅 25 岁、英俊潇洒的御前侍卫和坤 (1750-1799 年)。一年之内,和坤被连连擢升为户部侍郎,两个月后升任军机大臣,一个月后更荣升内务府大臣——这些职位通常都是由那些功勋最为卓著的大臣担任的。

1777 年,年仅 27 岁 的和坤便被授予了在紫禁城内跑马的少有特权,这一殊荣一般是赐予那些年迈走不动路的极品勋臣的。后来,他又执掌户部和工部,得以控制帝国的岁收,并能够将心腹亲信安插到一些要职和肥缺。1790 年,和坤的儿子迎娶乾隆最小的女儿,进一步加强了他对年迈皇帝的影响力。因为有皇帝的恩宠作后盾,和坤享受了充分的行动自由。他公开收受贿赂,大肆侵吞钱财。他在官场上的僚属起而仿效他的做法, 而带兵的同僚则毫无必要地拖延战事,以便从不断追加的军饷中大捞好处。

乾隆朝的最后年月真是体面丧尽,虽然他在当朝六十年后于 1795 年逊位,但他仍以太上皇的名义垂帘听政,一直到 1799 年 驾崩后,儿子嘉庆皇帝才得以处决和坤。从 1775 年得乾隆青睐到 1799 年去世,和坤肆意祸害朝纲,积聚了一笔令人难以置信的巨额财富,查抄的家产总值达 8 亿两——大致相当于 15 亿美 元。



和坤的行径如同靛青溶水一样四散扩展, 无论在京内或外省,无论是文臣或武将,也无论官阶高低,一时间贪污成风。旗人变得放荡不羁,玩物丧志,完全不能再充任行军打仗之职。汉军绿营兵也备受种种不当举措的困扰,从而大大丧失了以往的锐 气,边关军务被漠然置之。

追求享乐和挥霍浪费的习性导致了道德沦落和王朝的普遍衰败。乾隆的六次南巡至少耗费 2,000 万两, 而往东、西、北各方所作的其它诸次巡游,究竟花费多少银两尚不得而知。他的『十全武功』耗掉了 1.2 亿两的代价,而其时的 平均岁入只有 4,000 万两左右。这些巨额的开支和追求奢华的普遍风气,给日后的政府机制运转留下了巨大的财政困难。

这样,在乾隆朝行将结束之时,中国正经历着王朝衰落的开始。昔日昌盛的辉煌仍浮现在表面,但在这表象下面,强盛的实质已经失去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西方人开始加强了打开中国贸易和外交大门的努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


常棣tandy


乾隆执政63年,或许为国家带来了许多贡献,但近代的落后,乾隆也有这不可推卸的责任。桩桩件件也让晚年的乾隆彻底沦为一个昏聩的皇帝,可叹可悲也。

的确乾隆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早年的乾隆对国家多民族的巩固确有功劳,但晚年的乾隆,的确性情大变,昏聩无度。

说起乾隆晚年有多昏聩,我想的先从一个人说起,这个人就是和珅。

和珅-我国史上第一大贪官,我想我不用再多做介绍的,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晚年时期,出现公然卖官的行为,而始作俑者就是和珅,而且不仅于此,和珅更是将手伸入了科举。乾隆则是昏聩无比,对和珅的这些所作所为更是视而不见,一门心思想的就是写写打油诗、耍耍各类宝物。

乾隆这一生作诗足有上万首,不过其水平,像素却不敢苟同。然后乾隆还把自己的这些诗给出版了……但无论怎么推广,就是得不到人的认可。

除此之外,乾隆还喜欢“盖章”,凡是收集到什么宝物,乾隆爷必定要,刻个章、题个字,最多的可以在一幅作品上“贴个几十处的牛皮癣”,给这些创世魁宝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好吧可能说到这里,大家就会说,哪些皇帝没点“特殊的癖好”,最多这些只能说个人过失。

那接下来,我们来说乾隆真正的败笔与昏聩

我想大家都知道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吧,其实将这一政策真正发扬光大的是乾隆本人,那个时候想要通商的各国使者,皆被乾隆所打发走了,这才错过了与世界一同进步的机会,直接导致了清朝的衰败与落后。

再者,乾隆更是将“文字狱”发扬到了极致,乾隆晚年时期,一时间人人自危,每个人都谨言慎行,特别是我们汉人。在乾隆时期,此类案件就超过100件,大批的官员和文人学士,因为“文字狱”被抄家问斩。

当然乾隆晚年的昏庸,使得百姓们在贪官污吏的层层剥削之下,到了难于存活下去的地步。哪怕是那些赈灾所用的粮食,他们都要从中剥削,你说百姓们都没了活路,能不造反么?一时间各地出现了无数的义军,这也使得清朝的国力逐步的衰弱,为原本强盛的大清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晚年的乾隆给嘉庆留下的是一个国库空袭、民不聊生的烂摊子。当然我们对乾隆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因为他年少时所作的贡献就称他为明君,也不能因为他晚年的昏聩而称为暴君,一切留以后人评说吧。


像素说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王史论”

乾隆,原名爱新觉罗·弘历,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自称“十全老人”,享年89岁。很多人可能对他的印象并不好,但是,他在位期间,还是有很大的功绩的。当然,这主要表现在他年轻的时候,比如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准葛尔叛乱等,正式将新疆、西藏纳入中国的版图,清朝的疆域在他统治时期达到最大,东起大海,西达葱岭,南极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达到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由此,也奠定了近代中国疆域版图,如果不是清朝末期被割出去了好多,那么,现在的中国版图有可能是世界第一。而且,当时全国人口数一度达到三亿。



但是,有功就有过,当他步入中年以后,当时四海安定,国家稳定,国力蒸蒸日上。他逐渐开始好大喜功,于是便开始了腐化堕落、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的生活。正是他晚年所做的这些事情,硬生生将国力消耗一空,清王朝也逐渐由盛转衰,最后给他的儿子嘉庆皇帝留下了和烂摊子,那么,晚年的乾隆究竟昏庸到什么地步呢?我们来具体看看!

一、宠信和珅

和珅原是内务府銮仪卫中一个地位较低的拜唐阿。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乾隆皇帝,并很快获得了乾隆的赏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晚年的乾隆对和珅的信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和珅先是从一个小小的銮仪卫官至至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和授大学士,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前后专权二十四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利用晚年乾隆的年老昏聩,一方面结党营私、擅权弄政,导致朝廷上下乌烟瘴气;另一方面,他利用手中的权利大肆搜刮国库,贪污受贿。据统计,光和珅贪污的银子就有几亿两之多,这还不算各种奇珍异宝,真正的富可敌国。一时间,整个清王朝贪污腐败盛行,导致国家吏治非常腐败,国家摇摇欲坠。



二、六下江南

乾隆中年以后,他本人的生活便开始奢侈起来了,多次巡幸各地,游山玩水,花费甚巨。在北方玩着玩着没意思了,便想着要去江南看看。于是,在一个地方官的盛情邀请之下,乾隆开始了他下江南的旅程,你说你去一次就得了,但他这一去完全是迷上了江南,前前后后加起来一共去了六次。这六次下江南可以说是基本上将清朝的国库消耗一空了。当时他南巡的随从多达2500余人,每人配单马或双马,另外还有400辆骡车、800匹骆驼,还有纤夫达3600人。据统计,乾隆6次南巡花费总计竟达2000万两,当时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才有多少?如此铺张浪费,不仅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当地的地方官员为了巴结讨好他,大肆搜刮百姓,有些官员还乘机敛财,贪污受贿,导致江南地区百姓苦不堪言。在皇太后八十寿辰以及乾隆帝自己八十寿辰时,“京师巨典繁盛”,与皇太后六十寿辰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上行下效,当时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竞相效仿。一时间,整个京城奢靡之气盛行,从而,导致清王朝逐渐由盛转衰。



三、晚年用武

乾隆晚年以后,由于吏治腐败,贪污横行,导致民不聊生,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被进一步激化!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不同大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因此,乾隆不得不集中精力镇压农民起义,这样一来,对本来已经囊中羞涩的清政府无疑是雪上加霜。再到乾隆五十三年,安南阮氏篡国,开始挑战清政府权威。于是,乾隆又开始对安南用兵,这场战争最后并没有占着多大便宜,总体来说是失败的,在缅甸、安南之役损兵折将,最后是对方慑于清帝国的强大才主动议和。如此一来二去,在清朝财政最困难时大规模对外用兵,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力日衰,一个庞大的帝国逐渐开始由盛转衰,自乾隆手里开始走下坡路。



四、闭关锁国

自乾隆开始,中国对外贸易实行全面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一开始是四口通商,到后来只开放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其进出贸易,限制对外贸易货物的种类。当时,英国使者马葛尔尼访问中国,希望清朝对外通商,但乾隆以“天朝上国,无所不有”拒绝了英国使者的请求,最后完全断绝了中国最后一次与世界接轨的机会。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工业革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中国的统治者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

如果您觉得我写的还可以,麻烦大家点个赞或者关注吧,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