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街坊們時刻牽絆的這家泉州老字號滷料店,不敢隨便搬地方

泉州的新門街,也是一條文化街。“新門”一詞便始於南唐保大中“晉江王”留從效築羅城時,增築的臨漳門,百姓俗呼為“新門”,而從新門向東行至中山路的這條街,被稱為新門街。至今這裡依舊紅磚玉石輝映,古今建築交替,保有唐風的氣質,也有小城的文雅。

值得一提的是,住在新門街的街坊們,都有著“阿樹”滷味記憶。從1980年代到現在,即便城區新貌換舊顏,住在這裡的街坊來了又走,這家幾十平方的老店,還是依舊在老地方附近。

老闆李子慶,人稱阿慶,他說,在這個地方習慣了,也怕搬走了,以前的街坊們找不到他了。

被街坊們時刻牽絆的這家泉州老字號滷料店,不敢隨便搬地方

01

被街坊們叫出來的名字

泉州的滷味店,幾乎都是下午3點才營業的。每到夜幕降臨,滷味便是泉州人的一味“愛寵”,神奇的是,泉州大大小小滷味店,即使競爭激烈,卻依舊都保有各家的招牌味。

所以,走進泉州,滷味同一類,風味千千萬。而讓老泉州人耳熟能詳的,“阿樹”是一家。

被街坊們時刻牽絆的這家泉州老字號滷料店,不敢隨便搬地方

“阿樹滷料”的起源,得從創始人林卻(祖籍南安)生於清光緒十九年九月(1893年)說起,林卻從小隨父母遷居泉州新門街229號。清宣統元年(1909年),16歲的林卻師承挖角街德順李的名廚李愷,學得一手滷煮技藝。藝成後,在新門街沿街叫賣起了滷料。

後傳至第二代傳承人、林卻之子林玉樹(1927年出生)之手。林玉樹從小深受父親教誨,耳濡目染了整個滷製過程,16歲開始跟隨著父親學習滷製。

“阿樹”的名字便是林玉樹的小名,被街坊叫出來的。林玉樹喜歡研究中草藥,也喜歡創新研發,便用中草藥配出了一鍋滷湯,加以父親傳下來的技藝,也開始走街串巷做起了滷味生意,因其味道除中草藥滷製外,只有鹽巴和少量味精調味,口感清爽微甘,讓街坊們好評,名字就這樣傳了下來。

被街坊們時刻牽絆的這家泉州老字號滷料店,不敢隨便搬地方

02

夫妻合力經營,30年來一直都在老地方

林玉樹的女兒林淑芳(芳師傅)一直跟著父親,在新門街一帶打理滷料攤,1983年,正值小夥的李子慶出來謀生,給林玉樹當學徒,因為他吃苦耐勞、踏實肯幹,被林玉樹看中,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他,同時也把滷味攤傳給了他,他們成為了第四代傳承人。

小夫妻開始自己經營小攤位:在一個幾平方米的小屋裡,每天5點半起床採購食材,幾十道滷味要進入老滷湯裡慢燉。阿慶說,雖然很累,但是他們也很快樂,尤其是每天滷味都會被街坊稱讚,心裡更美。

被街坊們時刻牽絆的這家泉州老字號滷料店,不敢隨便搬地方

被街坊們時刻牽絆的這家泉州老字號滷料店,不敢隨便搬地方

被街坊們時刻牽絆的這家泉州老字號滷料店,不敢隨便搬地方

90年代,阿慶在新門街開起了門店,並傳承老丈人的技藝,把“藥借食力,食助藥威”理念提升運用到滷煮創新中,繼續研發新滷味,金錢肚、脆腸、豬尾、墨魚等成為了招牌,並將泉州老字號、中華名小吃、福建小吃名店、泉州風味小吃等榮譽收入囊中。

03

做有感情的滷味

老闆阿慶說,“阿樹滷料”的秘方在於滷湯和滷煮。

按各種藥材不同的藥性,先後入滷缽,以旺、中、微火三種火力進行熬煉, 直煨到滷缽內的藥物和湯汁融為一體,配上45度的廈門高梁酒熬煮而出的滷湯,讓滷煮後的滷味,會在舌尖處回味,在喉嚨回甘,蘸一口由醬油、醋和蒜配成的醬汁,更是回味無窮,這便是阿樹滷味幾十年經久不衰的金字口味。

被街坊們時刻牽絆的這家泉州老字號滷料店,不敢隨便搬地方

被街坊們時刻牽絆的這家泉州老字號滷料店,不敢隨便搬地方

被街坊們時刻牽絆的這家泉州老字號滷料店,不敢隨便搬地方

被街坊們時刻牽絆的這家泉州老字號滷料店,不敢隨便搬地方

而且來吃“阿樹滷料”的老客都知道,點上滷料,配點白酒,再喝上一口“阿樹”的小腸湯,美滋滋。

“對得起食客”,阿慶經常提起這句話。在阿樹滷料的店裡,你見到的是依舊保持著滷味攤風味的容貌,金燦燦的滷味,復古的點稱,木樁的切板,乾淨整潔的包裝袋,一如幾十年的服務微笑,為老泉州的街坊,守護一口傳統。

—— 泉州風味小吃同業公會權威推薦


《魯花·泉州小吃匠人計劃》敬請期待更多匠人風采!為這個城市的守藝人點贊!

被街坊們時刻牽絆的這家泉州老字號滷料店,不敢隨便搬地方

10月10日,泉州仟禧匯見,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