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街坊们时刻牵绊的这家泉州老字号卤料店,不敢随便搬地方

泉州的新门街,也是一条文化街。“新门”一词便始于南唐保大中“晋江王”留从效筑罗城时,增筑的临漳门,百姓俗呼为“新门”,而从新门向东行至中山路的这条街,被称为新门街。至今这里依旧红砖玉石辉映,古今建筑交替,保有唐风的气质,也有小城的文雅。

值得一提的是,住在新门街的街坊们,都有着“阿树”卤味记忆。从1980年代到现在,即便城区新貌换旧颜,住在这里的街坊来了又走,这家几十平方的老店,还是依旧在老地方附近。

老板李子庆,人称阿庆,他说,在这个地方习惯了,也怕搬走了,以前的街坊们找不到他了。

被街坊们时刻牵绊的这家泉州老字号卤料店,不敢随便搬地方

01

被街坊们叫出来的名字

泉州的卤味店,几乎都是下午3点才营业的。每到夜幕降临,卤味便是泉州人的一味“爱宠”,神奇的是,泉州大大小小卤味店,即使竞争激烈,却依旧都保有各家的招牌味。

所以,走进泉州,卤味同一类,风味千千万。而让老泉州人耳熟能详的,“阿树”是一家。

被街坊们时刻牵绊的这家泉州老字号卤料店,不敢随便搬地方

“阿树卤料”的起源,得从创始人林却(祖籍南安)生于清光绪十九年九月(1893年)说起,林却从小随父母迁居泉州新门街229号。清宣统元年(1909年),16岁的林却师承挖角街德顺李的名厨李恺,学得一手卤煮技艺。艺成后,在新门街沿街叫卖起了卤料。

后传至第二代传承人、林却之子林玉树(1927年出生)之手。林玉树从小深受父亲教诲,耳濡目染了整个卤制过程,16岁开始跟随着父亲学习卤制。

“阿树”的名字便是林玉树的小名,被街坊叫出来的。林玉树喜欢研究中草药,也喜欢创新研发,便用中草药配出了一锅卤汤,加以父亲传下来的技艺,也开始走街串巷做起了卤味生意,因其味道除中草药卤制外,只有盐巴和少量味精调味,口感清爽微甘,让街坊们好评,名字就这样传了下来。

被街坊们时刻牵绊的这家泉州老字号卤料店,不敢随便搬地方

02

夫妻合力经营,30年来一直都在老地方

林玉树的女儿林淑芳(芳师傅)一直跟着父亲,在新门街一带打理卤料摊,1983年,正值小伙的李子庆出来谋生,给林玉树当学徒,因为他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被林玉树看中,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同时也把卤味摊传给了他,他们成为了第四代传承人。

小夫妻开始自己经营小摊位:在一个几平方米的小屋里,每天5点半起床采购食材,几十道卤味要进入老卤汤里慢炖。阿庆说,虽然很累,但是他们也很快乐,尤其是每天卤味都会被街坊称赞,心里更美。

被街坊们时刻牵绊的这家泉州老字号卤料店,不敢随便搬地方

被街坊们时刻牵绊的这家泉州老字号卤料店,不敢随便搬地方

被街坊们时刻牵绊的这家泉州老字号卤料店,不敢随便搬地方

90年代,阿庆在新门街开起了门店,并传承老丈人的技艺,把“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理念提升运用到卤煮创新中,继续研发新卤味,金钱肚、脆肠、猪尾、墨鱼等成为了招牌,并将泉州老字号、中华名小吃、福建小吃名店、泉州风味小吃等荣誉收入囊中。

03

做有感情的卤味

老板阿庆说,“阿树卤料”的秘方在于卤汤和卤煮。

按各种药材不同的药性,先后入卤钵,以旺、中、微火三种火力进行熬炼, 直煨到卤钵内的药物和汤汁融为一体,配上45度的厦门高梁酒熬煮而出的卤汤,让卤煮后的卤味,会在舌尖处回味,在喉咙回甘,蘸一口由酱油、醋和蒜配成的酱汁,更是回味无穷,这便是阿树卤味几十年经久不衰的金字口味。

被街坊们时刻牵绊的这家泉州老字号卤料店,不敢随便搬地方

被街坊们时刻牵绊的这家泉州老字号卤料店,不敢随便搬地方

被街坊们时刻牵绊的这家泉州老字号卤料店,不敢随便搬地方

被街坊们时刻牵绊的这家泉州老字号卤料店,不敢随便搬地方

而且来吃“阿树卤料”的老客都知道,点上卤料,配点白酒,再喝上一口“阿树”的小肠汤,美滋滋。

“对得起食客”,阿庆经常提起这句话。在阿树卤料的店里,你见到的是依旧保持着卤味摊风味的容貌,金灿灿的卤味,复古的点称,木桩的切板,干净整洁的包装袋,一如几十年的服务微笑,为老泉州的街坊,守护一口传统。

—— 泉州风味小吃同业公会权威推荐


《鲁花·泉州小吃匠人计划》敬请期待更多匠人风采!为这个城市的守艺人点赞!

被街坊们时刻牵绊的这家泉州老字号卤料店,不敢随便搬地方

10月10日,泉州仟禧汇见,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