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嘲諷曹操的爺爺是太監,其實他自己也有個當太監的叔叔

咱們仔細捋一捋,好像三國創始人們的身份地位都不高,按現在的話來說都是“屌絲出身”。

袁紹嘲諷曹操的爺爺是太監,其實他自己也有個當太監的叔叔

(曹操祖父曹騰,歷史上第一個被堂而皇之追贈為高皇帝的太監)

劉備就不說了,雖然打著“帝室之胄”的名號總被人罵是“織蓆販履小兒”,孫堅小流氓出身,名聲不咋地,當然最慘的就是曹操,家裡倒是不缺錢,但人家有個當宦官的爺爺.......

袁紹嘲諷曹操的爺爺是太監,其實他自己也有個當太監的叔叔

(官渡之戰,袁紹和曹操在互拍磚頭的同時也開啟了嘴炮模式,陳琳就把曹操祖孫三代罵的狗血噴頭)

這在講究門第出身的東漢簡直是當著靶子被別人打,當年陳琳為袁紹寫檄文時就滔滔不絕的把曹家祖孫三代罵的狗血噴頭,我就隨便列幾句您看看:“祖父中常侍騰,與左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父嵩,乞匄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操贅閹遺醜,本無懿德,[犭票]狡鋒協,好亂樂禍。”

這篇文章可謂淋漓盡致的發揚了文人“用筆殺人”的高超罵人技術,把曹操祖孫三代的遮羞布徹底扯下,首先是點明曹操是宦官之後,東漢宦官禍國,兩次黨錮之禍讓天下的士子、門閥對閹宦痛恨無比,將曹操的汙點無限放大,真正讓曹操品嚐到了在你傷口上捅了一刀還不夠,再慢慢撒鹽的切膚之痛,也就難怪《三國演義》裡會寫曹操看到陳琳所寫的檄文後“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覺頭風頓愈”。

袁紹嘲諷曹操的爺爺是太監,其實他自己也有個當太監的叔叔

(袁紹罵曹操罵的爽,但問題是他自己也是太監的子孫)

那三國裡有沒有“高富帥”?那還真有,真要說地位高貴還得看袁紹和袁術這哥倆,袁家是“四世三公”天下第一世家,桃李門生遍地。而袁氏子弟中又以袁紹最為出色,畢竟人家不但長得好看,名氣也大,自身形象氣質俱佳,史書記載袁紹“容貌端正,威儀進止,動見仿效。弱冠除復陽長,有清能名。”有了這樣家世和長相上的優勢,難怪袁紹可以全方面對曹操開地圖炮。

只不過袁紹同志,您罵曹操是罵的爽,只不過你其實也是在罵自己,因為您老人家也是宦官的後人啊!

這什麼情況?高貴的“四世三公”袁家怎麼會和太監扯上關係?難道他們的祖上也和曹嵩一樣認了個太監當爸爸?

袁紹嘲諷曹操的爺爺是太監,其實他自己也有個當太監的叔叔

(袁安臥雪,憑藉著良好的品行和操守,袁家的初代目開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這倒不是,袁家也是打窮人一步一步才發展起來的。袁紹的高祖父(爺爺的爺爺)初代目袁安當年也是個窮書生,憑藉著良好的品德被舉薦為“孝廉”,自此正式步入官場。當官後的袁安仍堅守節操,他當官馭下極嚴,不準豪強欺壓凌辱百姓,同時又政令嚴明、斷獄公平深受百姓愛戴,一直從縣長這個崗位當到了首都市長(河南尹),最後更因為政績斐然再獲提拔進入中央擔任了司徒一職,正式成為朝廷“三公”,從此袁氏開始發跡。

袁安死後,他的三兒子袁敞後來又當上了司空,這也是袁氏家族的第二位“三公”(俗稱二代目),袁敞這人精研《易經》,本身就是一名大儒,他靠著父親的關係當上了太子舍人(只能算中級官員),一步一步憑藉著自己的政治能力才當上的司空,袁敞和父親類似,同樣的剛正不阿,不肯拍權貴的馬屁,最後被外戚逼迫自殺報國。

袁家的三代目是袁敞的侄子,袁京(袁安長子)之子袁湯(也是袁紹的祖父),憑藉著袁家三代的政壇辛苦耕耘,袁湯“少受家學,後入仕,多歷顯位。”,能力不見得有多高,但官職都不低,袁湯同志是當了司空當司徒,當了司徒當太尉,達成了“三公大滿貫”,此後袁家更是一發而不可收,袁湯的兩個兒子袁逢和袁隗一個做了太尉,一個做了司空,一門雙“三公”,袁氏真正做到了“四世三公”,桃李滿天下。

那問題件就來了,根據記錄袁家的四世三公來源清清白白,都是一代又一代袁家子弟奮鬥的結果,那為什麼說袁紹和太監有親戚關係呢?

袁紹嘲諷曹操的爺爺是太監,其實他自己也有個當太監的叔叔

(官場老油條袁隗)

問題就出在袁隗身上。

袁紹嘲諷曹操的爺爺是太監,其實他自己也有個當太監的叔叔

(東漢末年,宦官集團在皇帝的信任和支持下下呼風喚雨,驕橫不法)

自從漢桓帝誅殺囂張跋扈的外戚梁冀後,掌握官職升遷的世族門閥就成了皇帝的眼中釘,東漢時期還沒有後世的科舉考試,主要通過官員和士人們推薦選拔英傑,有個名頭叫“以德舉士”,上文中袁安被舉薦為“孝廉”,就說明他在道德上獲得認可能夠直接當官,這一制度到後期成了世家子弟們培植親信、任用私人的手段,袁家為什麼能出這麼多三公?還不是因為“自袁安以下,皆博愛容眾,無所揀擇;賓客入其門,無賢愚皆得所欲,為天下所歸。”

您看看,“無賢愚皆得所欲”,不管這人能力如何都能得到滿足,換句話來說老袁家沒少做徇私枉法的事兒,這還只是袁氏一族,天下這麼多士族,官員皆從中所出,那這天下究竟是朕的天下還是你們這些世家的天下?光想想就足夠讓皇帝不寒而慄,所以自漢桓帝始便極度寵幸宦官,試圖扶持宦官們與士族、外戚相抗衡。

袁紹嘲諷曹操的爺爺是太監,其實他自己也有個當太監的叔叔


袁紹嘲諷曹操的爺爺是太監,其實他自己也有個當太監的叔叔

一方面有著皇帝的指示和鼓勵,另一方面從宦官們也更想從士族口中奪取更多權力和利益,於是宦官集團們策劃了“黨錮之禍”等多起殘酷地政治行為對士族進行攻擊。對於這些世家大族,太監們的心態很矛盾,他們一方面對其切齒痛恨,另一方面又情不自禁的仰慕,畢竟人家禮樂世家,身份高貴啊!而他們自己雖有皇帝信任,但多數出身貧寒微賤不被人認可。

袁紹嘲諷曹操的爺爺是太監,其實他自己也有個當太監的叔叔

(袁家和袁赦各取所需,雙方一拍即合,袁赦也正式上了袁家的族譜)

太監袁赦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活躍於桓靈時期,還當上了中常侍(原本只是皇帝近臣的官銜,但發展到後期變成了宦官專屬,當上了中常侍就代表著有皇帝的信任且大權在握),但袁太監始終還想再進一步,身份尊貴了,家世自然也要尊貴一些啊!於是他盯上了袁家,在袁赦看來,袁家是天下第一士族,而自己又姓袁,說不定五百年前就是一家呢!這要是攀上了親戚......

您還別說,袁赦的這個提議也正中袁隗的下懷,現在宦官當道,要是把你當成了敵人不死也得脫層皮,管你什麼世家都屁用不頂,這“四世三公”說的好聽,但實際上也是黃連木做木魚-外頭體面心中苦。如果有了袁太監做外援,不說能撈點湯喝,起碼也不會成為太監們打擊的目標啊!於是雙方一拍即合,愉快的認了親,太監袁赦正式成為袁家子弟,也就是說,袁紹和袁術有了一個當太監的族叔......本初兄,您也別急著噴人家曹操,話說您自己不照樣是“閹豎之後”?

從此以後袁赦倒是攀上了高枝兒,時至今日,我還能在一些小說或文章裡這樣形容袁赦,這位袁姓本家子弟為了家族的利益不惜自宮成為宦官,這種犧牲奉獻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

袁紹嘲諷曹操的爺爺是太監,其實他自己也有個當太監的叔叔

(這些名士被打上“黨人”的稱呼,投入監牢拷打折磨致死)

袁紹嘲諷曹操的爺爺是太監,其實他自己也有個當太監的叔叔

(無數士人在東漢末年的政治鬥爭中死去,就連孔融一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牽連,其兄孔褒被殺)

對,是很感動,可惜是假的......而袁家因為這門認親也好處多多,《後漢書》就頗為冷幽默的記載“袁逢弟袁隗,少歷顯官,先逢為三公。時中常侍袁赦,隗之宗也,用事於中。以逢、隗世宰相家,推崇以為外援。故袁氏貴寵於世,富奢甚,不與它公族同。”也就是說在士族和宦官鬥爭最激烈的同時,天下第一士族老袁家卻在太監的庇護下官運亨通甚至達到了家族權勢的頂峰,袁家的子弟嚴守中立,明哲保身,任由宦官集團殺死、罷免大量忠臣義士,而袁家家主袁隗和兄長袁逢早早的當上了三公,這一當就是幾十年,享夠了榮華富貴。

袁紹嘲諷曹操的爺爺是太監,其實他自己也有個當太監的叔叔

(不過這事兒不止袁家幹過,就連王佐之才的荀彧也和宦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當然了,這事兒咱們也不必太指責袁隗,畢竟當時不止老袁家一家這麼幹。潁川荀氏詩書世家,荀彧祖父荀淑知名當世,生有八子號稱“八龍”,這口氣大不大?看見宦官照樣腿軟,荀彧的父親荀緄為了明哲保身讓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兒為妻,所以對於家族們來說,保存實力才是第一要務,咱們也不能站著說話不腰疼,聖人一般要求人家就得與宦官們拼個你死我活。

袁紹嘲諷曹操的爺爺是太監,其實他自己也有個當太監的叔叔

但老袁家雞賊還不止於此,他們兩頭下注,一面和宦官暗通款曲,同時袁家子弟始終和士人們保持著密切聯繫,袁紹哥倆不但交遊廣闊,暗中還和黨人、俠客相交,把太監們給噁心了個夠嗆,但袁赦聲望尚在,所以中常侍趙忠只能在言語上警告一番“袁本初坐作聲價,好養死士,不知此兒終欲何作。”

袁紹可能是急於想擺脫太監叔叔袁赦給家族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進入朝廷後一直充當“反宦官急先鋒”,歷史上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比如慫恿大將軍何進誅殺宦官,召董卓進京,在何進死後關閉宮門大肆屠殺宦官這樣的餿主意都是袁紹的傑作,只可惜這一番辛苦都為董卓做了嫁衣裳,這個西涼軍閥率軍進京,袁紹傻眼了。

同樣傻眼的還有袁隗,這位爺一輩子長袖善舞,明哲保身,在士人、宦官和皇帝三個雞蛋上跳舞,只可惜這次遇見了董卓這個不講道理的流氓,董卓廢漢少帝立漢獻帝,袁紹、袁術出逃京城後舉兵反對董卓,董卓一怒之下滅了袁隗全族......

這樣看來倒十分諷刺,叔叔袁隗靠著宦官保全了家族,侄子袁紹急著把宦官集團殺的一乾二淨,同時瞎出主意引狼入室,結果害死叔叔一家,最終自己也被宦官之後曹操消滅,四世三公的袁家就此成為歷史,袁家的霸業也隨風飄散,可悲,可嘆,可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