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上危害最嚴重的病害——稻瘟病,如何高效防治?

稻瘟病又稱稻熱病。是危害水稻最嚴重的病害之一,是一種真菌病害,屬世界性水稻病害,在 70 多個國家發生此病。我國凡有水稻栽培的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減產幅度一般為 10%一15%,發病嚴重地塊甚至顆粒不收。

1.發病特點

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借風雨傳播到稻株上,形成中心病株,並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播種帶菌種子可引起苗瘟。病稻草多,種子帶菌率高:偏施氮肥,稻株徒長,長期深灌或冷灌、土壤缺氧是發病的有利條件。適溫、高溼,有雨、霧、露存在的條件下有利於發病。在水稻分櫱期和抽穗期遇持續低溫、多雨、寡照天氣,易引起葉瘟和穗頸瘟的流行。

水稻上危害最嚴重的病害——稻瘟病,如何高效防治?

2.發病症狀

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和稻粒瘟等,其中以葉瘟發生最為普遍,穗頸瘟危害最重。

2.1 苗瘟:

秧苗 3 葉期前發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黃褐色,捲縮枯死。3 葉期後發生的多在葉片上形成明顯病斑,與葉瘟症狀相同,稱苗葉瘟。

2.2 葉瘟:

3 葉期後至穗期均可發生,有 4 種類型。

2.2.1 白點型在感病品種嫩葉上出現,呈圓形白色小點,無黴層,天氣有利可轉變為急性病斑。

2.2.2 急性型發生在適宜的發病條件下,感病品種的葉片常產生暗綠色近圓至橢圓形的病斑,正反兩面都有大量灰色黴層,這種病斑是大流行的先兆,但若天氣轉晴、溫度小,可轉為慢性型病斑。

2.2.3 慢性型是稻瘟病的典型症狀,病斑呈梭形,兩端常有沿葉脈延伸的褐色壞死線,邊緣褐色,中間灰白色,外圍有黃色暈圈。潮溼時背面常有灰綠色黴層。葉上病斑多時,可連接形成不規則大斑,發病重的葉片枯死。

2.2.4 褐點型多在氣候乾燥時抗病品種上產生,呈褐色小點,不產生孢子,無黴層。

2.3 稻粒瘟:

在稻粒的護穎、穎殼上發生黑褐色小斑點。稻粒瘟增加了種子的帶菌率,是次年苗瘟的重要初侵染源。

2.4 節瘟:

節間變黑,潮溼時節上產生灰綠色黴層。

水稻上危害最嚴重的病害——稻瘟病,如何高效防治?

3.防治方法

3.1 減少菌源:

及時處理病稻草,可將病稻草集甲燒掉,不可用病稻草苦房、蓋窩棚、墊池梗或入水口,對發病重的病種子應進行消毒,以減少菌源。

3.2 選用優質、高產、抗病或耐病品種:

最好不用單一品種,可以用 2-3 個抗病品種搭配種植。

3.3 加強田間肥、水管理,提高水稻抗病性:

在培育壯秧的前提下,要做到早插秧、多施基肥,並做到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過多、過遲,科學地施用氮、磷、鉀肥。要在平整土地的前提下,實行合理淺灌,分櫱末期進行排水曬田,孕穗到抽穗期要做到淺灌,以滿足水稻需水的要求,有條件的地區設置曬水池,以提高灌水溫度,有助於水稻生育與提高抗病性。

水稻上危害最嚴重的病害——稻瘟病,如何高效防治?

3.4 田間調查與藥劑防治:

為了準確及時用藥,首先應進行病情調查,一般於水稻分櫱期前,每逢降雨後到感病品種的高肥田、入水口以及糞堆底(生長茂密地段)等處進行調查,觀察有無急性型病斑出現,如有急性型病斑出現應立即進行藥劑防治,施藥後 10 天左右,病情仍在發展可再施藥 1 次。如葉瘟於孕穗期才開始發生,病情不重,可結合預防穗頸瘟進行藥劑防治。一般穗頸瘟防治在孕穗末期到抽穗始期進行,不論葉瘟發生輕或重均應進行藥劑防治一次,為了控制穗頸瘟的發展,最好在齊穗期再進行一次藥劑防治。

可選用的藥劑有:(1)40%富士 1 號 (稻瘟靈)可溼性粉劑,或 30%稻瘟靈乳油,每公頃900—1125 克,加水噴霧;(2)20%三環唑可溼性粉劑,每公頃 1125~1500 克,或75%比豔(三環唑)可溼性粉劑,每公頃300-450 克,加水噴霧;(3)25%施保克(咪鮮胺)乳油,每公頃 1125-1500 毫升,加水噴霧;(4)2%春雷黴素水劑,每公頃1125-1500 毫升,加水噴霧;(5)0.4%低聚寡糖水劑,每公頃 3000 毫升,加水噴霧。

為了保證高效,應注意下列事宜:對水量要足夠,以便噴得均勻周到。尤其飛機噴藥,對水量更應加大,每公頃噴藥液量不能少於 75 升。搶(趁)晴噴藥,因東北地區防治葉瘟、穗頸瘟時恰值雨季,降雨天多,影響正常噴藥,為了及時防治,應根據氣象預報,抓緊時間搶晴天(4 小時內不降雨)噴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