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面對沙俄入侵時,局勢更有利的清朝,為什麼還要割地求和?

《尼布楚條約》是我國與外國簽訂的第一份正式國際條約,這份條約規定了兩國(大清王朝和沙皇俄國)之領土邊境,某種意義上來說,它開啟了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外交先河。

這份條約雖然是雙方主權國家處於同一水平線上,經過談判而達成之共識,是一份平等條約,但是後世對於它之評價褒貶不一,似乎對於雙方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

從中方來看,我們已經做出了巨大讓步,將貝加爾湖地區拱手讓與俄國人,令這個世界上巨大淡水湖泊成為異域。

從俄方來看,貝加爾湖歸屬俄國"理所應當",而讓他們失去了黑龍江的航行權是巨大的損失,是如此難以接受,侵略者之嘴臉昭然若揭。

康熙面對沙俄入侵時,局勢更有利的清朝,為什麼還要割地求和?


康熙面對沙俄入侵時,局勢更有利的清朝,為什麼還要割地求和?

上圖_ 《尼布楚條約》滿文本影印件

作為一位華夏子孫,國土之損失固然痛心疾首,然而,好歹這《尼布楚條約》是雙方政府在平等條件下籤訂之條約。這份條約之簽訂,並非是一件簡單事情,是一次清政府反侵略的一次長期鬥爭勝利之結果。

有朋友不禁會問,為什麼我們勝利了還要做出巨大讓步?這樣的讓步我們是否能夠避免而爭取更大利益呢?讓我們帶著問題,回顧一下那一抵禦外國侵略的前因後果。

康熙面對沙俄入侵時,局勢更有利的清朝,為什麼還要割地求和?

上圖_ 《尼布楚條約》拉丁文原件影印件(俄方保存本)

沙皇俄國的虎視眈眈

沙皇俄國這個封建王朝,放在歐洲,經濟發展以及文明程度都是相對落後的。然而,沙皇俄國的帝王們都有一顆擴張領土的進取之心,要知道在以海洋文明為主流的歐洲,海域之意義,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不言而喻的。

有一個成語叫“望洋興嘆”,可在最初,沙俄帝國連“興嘆”的機會都沒有,如此尷尬之處境,激起了俄國人掠奪領土之野心,看到大洋成為了幾代沙皇的共同奮鬥目標。

在這樣的目標趨勢下,沙皇軍隊南征北戰,向西他們幹到波羅的海,建立了第二首都——聖彼得堡,向東沙皇征服了極寒之地西伯利亞平原,為了進一步看見東邊的海洋,“遠東地區”成為沙皇迫切想要征服之地,而這一地區當時隸屬於大清王朝之管轄,這無疑會與清政府產生摩擦。

“摩擦”從來不是沙皇擔心之事,多年的領土掠奪已經讓俄國人習以為常且肆無忌憚。俄國人率先發起了遠東侵略,他們依仗武器之先進,對地廣人稀的外興安嶺及庫頁島地區進行搶掠,甚至建立城池據點,尼布楚和雅克薩城就是這一時期俄國人建立。

雖然俄國人開啟了遠東經營,但是由於人力物力的投入有限,因此並沒有形成太大氣候,也就是說俄國人並沒有在遠東站穩腳跟。

康熙面對沙俄入侵時,局勢更有利的清朝,為什麼還要割地求和?

上圖_ 沙俄版圖

清政府抵禦侵略之應對措施

俄國人的入侵在清順治年間就已經開始,直至康熙初年形成規模,但是這一時期,清王朝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逐鹿中原之中,這也很好理解,問鼎中原是幾代清朝統治者之夢想,就如同沙皇渴望擁有領海權一樣。

至康熙年間,國內大部分抵抗勢力被消滅,但是康熙皇帝並沒有因此而鬆懈,在進一步地削平三藩和收復臺灣,使得大清王朝之統治基本穩固。大約在康熙二十二年之時,大清王朝終於“騰出手來”,開始著手處理東北俄國人入侵事務。

實際上,關於如何處理俄國人入侵,大清朝野上下意見並不統一,是戰是讓各持己見。主戰一方自然是認為保衛國土,義不容辭,而主讓一派主要是忌憚俄國人之武力以及不願意深入東北苦寒之地作戰,也就是缺乏精神動力。

在康熙皇帝認為,東北作為大清龍興之地且向來都是清朝領土怎能容忍外國人踐踏?所以康熙皇帝的意見是主戰,但最終目的還是以戰求和,這給對待俄國侵略之態度定下了基調。


康熙面對沙俄入侵時,局勢更有利的清朝,為什麼還要割地求和?

上圖_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1722年),即康熙皇帝

先戰後和的調子定下之後,怎麼戰又成了新問題,究竟是幹一仗將俄國人打跑了事,還是步步為營屯兵東北與俄國人長期對峙?

朝廷的官員,尤其是武將們又盤算起自己的“小九九”,駐軍東北邊境顯然是一件苦差,環境惡劣還得屯田生產,要是打一仗了事,時間短又可以請功領賞,顯然就他們個人而言更傾向後者,因此康熙皇帝收到的戰略建議多是速戰速決。

這樣的戰略康熙皇帝並不以為然,他很清楚,僅靠一時之勝很難將遊弋東北的俄國人全部趕跑,更何況一旦因為戰線過長,後勤補給跟不上,戰鬥很可能陷入尷尬境地,只有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才是穩中求勝之上策。

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大清王朝陸續屯兵東北邊境,並打響了抵禦俄國侵略者之戰爭。

儘管這些將領們不願意到東北地區打仗,但是當戰爭打響之時,這些人還是展現了八旗子弟尚武之精神,面對俄國人相對先進之武裝毫不畏懼,將俄國人打得節節敗退,直至龜縮至雅克薩城,大清軍隊一邊圍城迫使俄國人繳械投降,一邊朝廷派人給沙俄政府施壓。在強大的壓力之下,沙俄同意與清政府和談。

康熙面對沙俄入侵時,局勢更有利的清朝,為什麼還要割地求和?

上圖_ 雅克薩之戰

雙方都有難處

為什麼大清急於求和而沙俄不持續增兵遠東?

實際上雙方都有難處。

先說大清,東北邊塞畢竟遠離中央,持續作戰還是有不少困難的,就兵力投入而言,清政府各路軍隊總投入也就六七千人,這裡面還有不少蒙古兵。

蒙古兵很難長期停留東北邊境,因為大清王朝另一個更具威脅的敵人噶爾丹正蠢蠢欲動,這才是康熙皇帝真正擔心之勁敵。大清王朝希望儘早與俄國和解,就是為了防止噶爾丹趁虛而入,更擔心其與沙俄聯合而發動對清戰爭。

再看俄國,遠東地區距離莫斯科中央政府那就更是遙遠到不能再遙遠了,最早來到遠東侵犯大清邊境的多是一群烏合之眾,據說,這些人嚴寒之時找不到食物,竟然食人,又因人種差異,長相與黃種人不同,因此不少國人以為他們就是傳說中的羅剎鬼,加之俄國國名發音又與羅剎相似,所以在當時俄國被稱呼為羅剎國。

後來因為清政府對東北邊境開始屯兵,沙俄政府亦派遣正式軍隊駐守遠東,但據說正規軍與遠東的“烏合之眾”們關係很不融洽,正規軍並不被受歡迎。

另外,俄國西線這時與土耳其出現衝突,俄土戰爭一觸即發,西線對於俄國更加重要,顧此失彼,俄國在遠東根本無力繼續投入兵力與國力,顯然俄國處境較大清更為困難。

康熙面對沙俄入侵時,局勢更有利的清朝,為什麼還要割地求和?

上圖_ 《尼布楚條約》沙俄主要談判代表戈洛文

俄國人更懂得國際遊戲之規則與玩法

但是問題來了,為什麼與大清軍隊對峙還處於劣勢且處境相對更加困難的俄國人不急於求和呢?

其實不是俄國人不想和,而是俄國人更加了解對手,更懂得國際談判的“藝術”。大清王朝迫切求和的心態早已經被俄國人瞭如指掌,且俄國人與噶爾丹的暗中勾結,也讓他們從中瞭解了很多情報,俄國人以“倒驢不倒架”的方式讓俄國在談判中立於不敗之地。

而大清王朝對於俄國處境之瞭解幾乎是零,儘管康熙皇帝安排了幾位心腹西方傳教士作為談判代表,然而國際形式之變化絕非一兩個傳教士可以瞭解,更何況更加熟悉遊戲規則的俄國人,善於封鎖消息和製造假象而迷惑大清談判代表,更主要的是雙方對於爭議領土之態度是不一樣的,相對於大清王朝,俄國人對遠東地區更加渴望,因此他們的談判企圖更加主動,言辭更加堅決。

俄國人通過等等一系列之所為,使得大清王朝代表團與康熙皇帝都做出了一系列錯誤決斷,最終讓俄國人鑽了空子,成為這次所謂平等合約的更大受益者。這其實是俄國人外交能力上的一次勝利,與武力無關。

康熙面對沙俄入侵時,局勢更有利的清朝,為什麼還要割地求和?

上圖_ 貝加爾湖 位置所在

俄國人雖然在遠東已然攫取利益,但是他們並不滿足,終於在大清王朝沒落之際,沙皇俄國再次出兵侵略,最終將夢寐以求的遠東大片領土歸為己有,俄國人擁有了遠東領海權,更有了在黑龍江航駛權。

時至今日,那一片領土,華夏子孫只能隔江相望;那美麗富饒的貝加爾湖(歐亞大陸最大的淡水湖),也只能從歌聲中瞭解了。

歡迎大家觀看歷史雜誌!您對此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