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凭什么让刘邦把最心爱的儿子托付给他?

刘邦被毒箭所伤,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时候,还在为戚夫人与儿子刘如意的日后生活担忧。他终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某天,刘邦又想到自己作为一国之主,九五之尊,竟无力保护好自己的宠姬与爱子,悲从中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举杯长叹。

众人不知缘由,面面相觑。

有个叫赵尧的符玺御史,年纪轻轻,却心思缜密,颇有才华。当时他犹豫片刻,上前低声问:“陛下闷闷不乐,莫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和吕后不和?担心您万岁之后,赵王无法保全自己?”

刘邦点头说:“我实在放心不下他们呀!可能怎么办呢?”

“陛下应派一位坚强有力,具有一定社会地位,且吕后、太子,以及群臣都敬畏的人去辅佐赵王。周昌是最适合的人选。”赵尧建议。

刘邦觉得这主意不错,待宴席散去,就召周昌入宫说了自己的想法。

已是国家监察机构最高领导的周昌,被派去辅佐一个十岁的赵王,当然不太乐意。他是大汉王朝的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属同一级别、同为三公之一。如无意外,下一步就能取代萧何之位,成为大汉丞相的。可如今,皇上忽然要调任他为一个诸侯国的丞相,这从官场级别来说,完全是被“贬”。

周昌确实不愿离开。他在刘邦面前痛哭:“陛下,我从一开始就跟随陛下,您为什么要在半路上把我扔给诸侯王呢?"

”我非常清楚这是降职,但是我再三考虑,除您之外,其他人去我都不放心。真是迫不得已,您就为我勉强走一遭吧!"刘邦诚恳地说。

万个不愿意的周昌,觉得皇上既然这么信任自己,把最在乎的人与事托付给他照顾,再怎么说也是为人臣者的最大荣耀。

于是,周昌带着这份荣耀,随赵王到了属国。

周昌凭什么让刘邦把最心爱的儿子托付给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周昌论战功不如韩信和彭越等武将,评计谋比不上张良和陈平。可他在刘邦疑心加重,铲除可能危及江山社稷的有功之臣的时候,周昌仍能得到刘邦的信任与重用。与他耿直敢说敢做的性格有关。

有一次,周昌进宫奏事,急匆匆入宫,正好撞见刘邦正和戚夫人在大殿抱着亲热。尴尬之间,周昌扭头头便走。刘邦见状,连忙追上前,一把将周昌推倒在地,顺势骑在他的脖子上问:“周昌,你看我是怎样的皇帝?”

周昌挺直脖子,昂起头说:“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纣那样的皇帝。”刘邦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觉得周昌憨厚耿直得可以。刘邦用玩笑化解了令人尴尬的场面,也从此重加敬畏周昌。

高处不胜寒的帝皇,向来很难听到逆耳真言。周昌能这样对刘邦直言不讳,实属难得。刘邦向来识人用人不差,自然知道珍惜敢说敢做的周昌。

周昌也因此得到众多大臣的敬重。

几乎所有的大臣都知道:在几个皇子中,刘邦独爱刘如意。他没信心把大好江山交付给吕雉的儿子刘盈。

因为宠爱戚夫人,还因刘如意性情与他相近,刘邦一直有换太子的想法。苦于群臣反对,以及张良后来为刘盈出谋划策,请了商山四皓助阵,刘邦不得不放弃换太子的念头。

当初反对最为强烈的是周昌。

周昌凭什么让刘邦把最心爱的儿子托付给他?

周昌得知刘邦要换太子时,第一个冲出来反对。有些口吃的他在殿堂着急地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满朝文武被他连续的几个“期期”逗得笑了起来。

周昌的“期期”与三国魏将邓艾因口吃而习惯说的“艾艾”,就是今天我们用于形容一个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的“期期艾艾”。

刘邦之所以派周昌去辅佐如意,除因周昌直率敢做敢当,还因周昌曾力挺吕后与太子,让刘盈保住了太子位,也保全了吕氏家族。

刘邦正是利用这一点,想让吕雉对周昌所辅佐的赵王如意手下留情,达到最大限度保护赵王的目的。

人算不如天算。刘邦怎么也想不到,他为儿子准备的“保护伞”时效这么短。当他两眼一闭,两腿一蹬后不久,吕雉便开始谋害戚夫人母子了。

吕后先后几次派人去接赵王入宫,让赵王脱离“保护伞”后再伺机谋害。

在战场和政场跌爬滚打近十年的周昌,已看穿吕雉的阴谋。他对使者婉言道:“赵王尚小,身体不适,不宜入宫给太后请安。我怕太后对赵王……请回吧。”

吕雉很是恼火,不得不用调虎离山,声东击西,把周昌调回宫,臭骂一顿,再派人接赵王入宫。

无法留在赵王身边的周昌,只得求新帝刘盈帮忙。刘盈收到消息,亲自到宫外把如意接到自己寝宫,与如意同吃同住,尽力保护着弟弟。

有天清晨,刘盈外出守猎,看着正在睡梦中的如意,不忍唤醒,便带着侍卫出去了。等他回来时,如意已被吕后用毒酒害死了。他痛哭失声,后悔不已。

得知此事的周昌很是愤怒,觉得自己没能保护好赵王,有负先帝重托,称病引退,不再上朝拜见吕后。

三年后在家抑郁而终。

纵观西汉众臣,如果把他们分为忠臣、反臣或良臣的话,周昌绝对是良臣。

良臣只做对朝庭、对君主有益的事。但做这些事可能招惹麻烦,对自己没有好处。周昌就是这样的人。

他没有一味服从君主,有自己的心思和想法,帮君主辩明是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忠臣。而是比忠臣更胜一筹的良臣。

虽然周昌最终未能完成刘邦临死前交付的任务,但尽心尽力了。他没有见风使舵,依附于后来的当权者吕后。这气节,让人佩服。

几千年来,我国各朝各代的忠臣良将不少,可良臣不多。周昌算是为数不多者之一。

周昌凭什么让刘邦把最心爱的儿子托付给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