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医院急诊科和住院医生用电子血压计,普通门诊医生却用水银血压计?

用户72859213819

电子血压计使用起来更方便,一定程度上还能把医生的双手解放出来,同时做点别的事,提高了检查效率,大多数人都喜欢用。但是,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患者的血压极高或极低,或者有严重的心律紊乱,这个时候,多数医生则更信任自己手动用水银血压计测量的结果。

在急诊科,两种血压计可能会交替使用。特别是危重病人,医生首次亲自手动测量血压,心里会更有底,以后再用电子血压计监测,只要结果没有剧烈波动,都具有参考价值。

在住院部,由于患者也是每天测量血压,所以测量结果可以和之前的进行比对,只有在结果明显超出预期时,才怀疑测量是否受干扰,这个时候会复测一次或者换水银血压计复测。

门诊的病人大多是首次测量血压,有些医生选择水银血压计,我想可能是为了保证结果更可靠。毕竟单次测量,受到病人的干扰因素挺多的。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也是有可能的,那就是电子血压计放在很门诊容易丢。门诊医生每天可能都换人,而门诊病人多,又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公用的血压计由谁来负责保管成了问题,所以索性用相对便宜,大多数人又不怎么会用的水银血压计。


ZKpub

其实都应该使用电子血压计,尤其是门诊,应该让患者在外面测好血压后,再进入诊室找医生看病。就像国外和香港的诊疗中心一样,一般都是护士在外面量好血压和心率,记录在病历上,之后才到医生处进行诊治。

我国人力财力跟不上,所以一个门诊护士会给很多的科室进行分诊。这样护士就没办法进行测量血压的工作,而测量血压的工作只能交给医生,占用了医生给患者看病的宝贵时间。

其实水银血压计因为水银的毒性国外一般都已经停用了。电子血压计观测者误差和需要的训练均极少,优点突出。 但应注意使用获得(美国)医疗器械促进协会(AAMI)、英国高血压协会(BHS)或我国有关部门许可的电子血压计,一般测量还是比较准确的。


赵大夫说健康

提问者观察的挺仔细。

在我们急诊科,患者进入分诊环节,护士就会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并登记血压心率等信息,患者见到医生后,如果其血压明显异常,医生会用水银血压计复测。以我十几年急诊医生工作中观察到,两者基本一致。

在住院部,患者每日1-3次的血压测量,大多由护士执行,四五十人的住院部,挨个测下来,工作量比较大,电子血压计比较便捷,更受护士喜欢。


至于目前门诊医生为何用电子血压计,一是很多患者家里有电子血压计,有时血压高,自己不信,希望医生用水银计测量比较准确。此外,门诊医生接诊的患者,大多仅仅是挂号后等候,门诊护士几乎不会给患者测量血压,开到医生面前后,才开始生命体征采集,这挺耽搁医生时间的。

未来,电子血压计将是大势所趋。


更多急救,关注@急诊夜鹰


急诊夜鹰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如今血压是生命体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测量血压是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的必查项目哦。那么细心的人发现了类似题主问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不同医生使用不同类型的血压计来测量血压的情况呢?





第二,这个与医生的是否忙碌以及忙碌程度有关,一般急诊科和病房医生是很忙的,所以需要快速测量血压,而门诊医生一般不是那么忙碌,所以多采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



其实,如果电子血压计测量提示血压有异常,一般情况下需要水银血压计复测血压,来明确诊断哦。你说呢?


杏仁健康

看来你是一个细心人,也是一个爱问知识的人,这个问题都能注意到,结合临床我来给你解答。

血压是我们人体四大生命体征之一,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卫计委要求就诊患者年龄大于等于35岁,必须首诊测降血压。

第一、电子血压计:急诊科和住院部比较忙,利用电子血压计方便快捷,能随机大概的测量患者目前血压的数值。如果数值差异过大,还是会用水银血压计校正。


第二、水银血压计:一般普通门诊都用水银血压计,它的优点是测量的数值比较准确,缺点是麻烦费时间。

第三、需要手术的患者或心脏内科的患者,一般都用水银血压计,数值准确且误差小。

我的回答简明扼要,希望看的能清楚!


零点1008

病房的病人一部分属于手术后或重病号,测量不方便,噪音大,用电子测压计更方便和准确,急诊科的病人非常急,用电子测压计更快捷,不受急诊室里其他电子设备噪音的影响,更有效。普通门诊的病人一般比较轻,又安静,适合医生多次测试,能准确评估病人的血压状况。


高兴86568157

电子血压仪有误差。

个人用过,去药店买药,顺便测一下血压,高压150,低压忘了。吓死我了。心里马上就纠结了,估计也上火了,因为高血压不是好事

以前都是低血压,知道低血压也不好,但怎么也比血压高强吧。

再后来,虽然知道电子的不太精准,也买一个。实时监控吧。


畄畄咂

因为方便。因为病房病人太多。用水银测一次大概需要5分钟,但是用电子只需要2分钟。门诊用水银血压计是因为门诊基本上病号都不太多,对血压计的需求也不是太高。除非是心内科和神经内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