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一年给溥仪的400万两银元,有多少购买力呢?

看不见的角落


这句话换种意思就是说,400万银元,在北洋政府时期能买多少东西?北洋政府时期指的是1912年至1928年这16年间,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所建立的代表政治势力的称谓。



从清王朝覆灭,到新的政府成立,并没有经历多长的时间,3月份时就公布了《币治纲要》,确定以银元为货币进行流通。一开始,铸造的银元大多是以孙先生为标志的,不过由于数量较少,所以在市面上很难见到。

后来在1914年,,随后便开始铸造携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俗称“袁大头”。所以,北洋政府给溥仪的400万两银元指的应该是带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


虽然袁世凯恢复帝制,企图霸占江河,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基本上都是带有他头像的银元。就拿民国初期的北京来说,大部分人家都会用银元来计算家庭收支情况。民国青年,一位在清华大学工作的外国教员,从调查过北京西郊第1区,根据调查结果,它计算出一般5口之家每年至少需要100银元才能维持最低生活保障。据部分史料记载,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每月12元的伙食费,就足以让一个4口之家,维持小康水平。当时每月收入10银元以下,都会被视为贫困。





1923年清华学校和燕京大学对北京西郊城股权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这91家每年实际生活水平大约在135银元,即每月11银元,2角5分。1924年对北京平民,5口之家进行调查,发现每月生活费平均14亿元2角5分。同年清华大学也对北京市的人力车夫进行了调查,发现他自己每月的花销是5银元7角3分。从北京市普通居民的日常花销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费用在不断的提高,虽然幅度较小但这也代表着北京的物价也在提升。那么末代皇帝溥仪的400万两银元,又可以买多少东西呢?


以当时大米,猪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作为比较,我们可以在具体的时间段做一个大致的判断。1911年到1919年。大米的价格是每斤3.4分钱,一银元可以买上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斤一角二分或一角三分钱,一银元可以买8斤猪肉。年度的价格为1尺1角钱,而1银元元就可以买上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钱,植物油每斤7~9分钱,食盐每斤1~2分钱。这样算的话,400万银元就可以买到1200万斤上等大米。如果是生态大米的话,我每天应该是250克,如果是烹饪后的大米,可能需要700克左右,而成人每天大约需要一公斤大米,也就是两斤左右。


这样算的话,如果一天只吃米饭,溥仪的400万两银元至少可以养600万人,但这只是当时上海的物价,一般来说南方的物价比北方的物价高,而上海物价要比北京物价高至少10%,那么也就表示溥仪一天可以养600多万人。


而部队的标准编制一般是:一个班10名战士,一个排大约有三个班,人数在30~45之间。一个连大约三个排,人数在120~150人不等,一个营三个连人数在300~500人之间,一个团三个人,人数总计在1200~2000人。一个旅,有至少三个团组成,人数在3000~5000左右。一个是一般由3~5个旅组成,总计,1~2万人。


600多万人就相当于溥仪有300多个师,这在当时算是一个比较大的部队了,不过溥仪的这些钱也只是仅仅够供养这些军队一天的量,而且还是在不计算俸禄的情况下。所以说那些认为溥仪可以用这些钱组建军队的人,只是妄言之论。这些钱足以够他富足的度过一生,但若想组建军队的话,还是有点欠缺。


小姐姐讲史


北洋军阀的袁世凯答应溥仪一切照旧,并且承诺每年再给溥仪400万两银元作为清宫所有人员的吃喝拉撒费用,那么400块银元大概有多少购买力呢。大家随着我的文章一探究竟吧。


1919年鲁迅卖了绍兴老宅,和弟弟合伙在北京买了西直门八道湾胡同的一座四合院,院子特别大,有好多间房子,四合院花了三千块大洋,加上装修一共3500百块大洋,1924年鲁迅和二弟闹翻不得不从八道湾胡同搬了出来,又到阜成门的胡同中买下了另一座四合院,这回才花了800块大洋,当然这个比较小,毕竟当时鲁迅一个人没必要买大的。

四百万大洋购买,还是相当惊人的,按照当时的购买力一块大洋等于100块来算,四百万相当于现在四千万,当时清朝灭亡溥仪身边的人也不多了,四百万作为一年的费用足够了。



当然也比钱个慈禧太后那时候是不算多的,别的不说单从慈禧太后去世到下葬整整一年里,就花掉了二百万两白银,清朝末年掌管大内的内务府一年的开销高达二百四五十万两白银,袁世凯的银元和纯白银还是有所不同的,二百五十万两白银价值远远高于400百万的银元


总结:这笔钱对于溥仪的生活是够了,但是北洋军阀也不是每年都如数奉上有时候还克扣一些,但是再怎么说生活还是过的去的,溥仪要想招兵买马那是万万不行的。


佳宁姐姐说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400万元是巨款了,我们看看大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

1918到1919年,青年时代的毛主席曾在北大图书馆担任管理员,月薪8块银元。

他的工作其实很轻松,只需要管理15种报纸,清理书架,打扫房间,登记阅览者的姓名。

毛回忆因月薪经常拖延,导致生活有些困难。但客观来说,单身汉在北平每月拿着8元钱,生活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写到这里,想起有趣的事。

毛泽东曾经有一次被民团抓住,非常危险。然而毛泽东给了2块银元行贿,团丁就把他偷偷放了。

毛泽东说:“后来,我给了团丁两块银元才得以脱逃。看来还是银元管用!两块银元救了我一条命。”

看看,一条命不过2块银元,可见当年银元多值钱。

根据《民国经济史》提供的数据,在1919年1块大洋可以在北平买20斤米,8斤猪肉。

那么,一个成年男人光是吃饭,1个月2块大洋足够了,还剩下6块大洋用于租房和零花,绰绰有余。

其实我们可以大概类比,今天北京图书管理员月薪多少?

网上的薪资数据,至少5300元。

4块大洋就是2650元,400万大洋就是26.5亿元,很惊人了。

这笔钱,可以维持4万多个单身汉1年的生活。

那么,对于溥仪来说,这笔钱多吗?

并不算多,因为紫禁城的开销非常巨大。

大家也许不知道,即便是中国当时顶级军阀,全家不过一百多口人而已。

除了自己的妻妾、孩子、父母,一般最多二三十口人,其余的都是各种仆人。

然而,仆人数量终究是有限的,一般也就是七八十人,包括厨师到轿夫什么都有。

而就算养活着一百多人,开销也是不小的,军阀们都要减少仆人数量。

然而,溥仪手下的人是军阀的几十倍。

溥仪有个内务府,是清代宫廷为服事皇室而设立的机构,类似于今天的国务院办公厅。

但溥仪下台以后,内务府就无需处理任何政务,只需要维持紫禁城的日常生活即可。简而言之,内务府负责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

照常理来说,内务府的开销应该不大,因为溥仪只有一妻一妾,另外还有几个老太妃,主子级别的一共也不过六七人。

这区区六七人,有个一百多个仆人,应该足够了。

然而,内务府的规模却非常吓人。

溥仪时期的内务府,自己计算数据如下:除去王公大臣的薪水,民国4年内务府开销高达260多万两白银。

而溥仪一家六口吃饭,每月就要花费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只鸡鸭,加上招待客人的饭菜,就吃饭每个月就得一万四千七百九十四两一钱九分白银。

而内务府官员共计一千零二十三人(不算禁卫军、太监和苏拉),而溥仪时代的太监也有近千人。

仅仅是内务府官员和太监就有2000人,这样开销能小得了吗!

另外,内务府还有严重的贪污问题,而且有一二百年历史。

《南亭笔记》记载,咸丰皇帝登基,想修修尚书房的门枢。谁知内务府狮子大开口,张口就要五千两维修费。咸丰皇帝刚刚上台,想要立威,大怒之下命令重新计算费用。

内务府官员赶紧改口,五千两变了五十两。

看看,费用能够虚报100倍,就算金山银山也被他们贪污光了。

《光绪九年二月初五周德润折》里的记载,内务府堂郎中级别的官员,每年的灰色收入就在二百万两白银以上。除了贪污和盗窃以外,他们还会受到各种行贿,以保证自己物资对皇宫的供应。当时御用的货物等于是今天在央视做广告,很多商人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商品御用,自然要打点行贿内务府了。

如此奢侈加上贪污,雁过拔毛,溥仪就算一年有4000万两拨款,也一样剩不下几个钱。

溥仪拿着400万两这笔钱(且不谈能不能拿到),也就勉强维持收支平衡而已,招兵买马是做梦了。


萨沙


袁世凯:如果皇帝答应退位的话,我们每年给皇室400万两白银,怎么样?

隆裕皱了皱眉:400万两?

袁世凯:400万两已是一省收入,400万两可养一省之人,难道还养不了皇室?更何况,真让革命党打过来了,别说400万两了,恐怕一两也捞不到。

隆裕听到“革命党”三字,脸色顿时一变:好,我答应你。

不过,双方在谈判时虽然说的是400万两白银,可是所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中的数字实际上是400万元,毕竟是中华民国了,更何况中国当时白银流失太多,所以不再适合用白银充当流通货币了。

所以,清室优待条件中规定:“清帝逊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付。”

这个条件中所说的400万元,说的便是400万银元。

中华民国给溥仪的这400万元到底是多少,又具有怎样的购买力呢?

陈存仁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写到:我在中医专门学校读书的时节,每月由四伯父给我零用钱二元,包括鞋袜及膳费车费。那时一顿午餐,吃得省俭一些是铜元八枚,要是吃得丰富一些,要小洋二角。

当时,一块银元可兑十角小洋,可兑三百余枚铜元,所以,陈存仁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最低可能只用2元银元,如果偶尔奢侈一下,恐怕也不会超过5元。

试想一下,如果将陈存仁每月的生活费作为一个平均数去计算当时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费的话,这个五口之家每月最低也只是10元,最高也不过25元。

溥仪从中华民国政府手里拿到的400万银元工资,便足够这一个五口之家最多能够使用33333年,最少也能用13333年,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

后来,陈存仁又在上海愚园路5200块银元买了3亩7分地,每亩地也不过1400块银元,这便意味着溥仪能用400万银元购买近2900亩地皮,这近2900亩便差不多有3个紫禁城大小。

即便是陈存仁后来花了2万去购买一座位于繁华地段、占地一亩的房屋,溥仪手里的400万元也能购买200座这样的房屋。

鲁迅当时在北京每个月的工资只有350块银元,每年的收入在4200元左右。后来,鲁迅为了安置家人,特意在北京购置了一套“三进四合院”,花了3675块银元,差不多是他一年的工资了。

不过,鲁迅在买房的时候一次性可拿不出这么多钱,所以他还将绍兴的老宅给卖了。

可见,北洋政府给溥仪的400万,不论是放在当时,或是放到现在,也是一笔难以估算的财产。

当然了,这笔钱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是几辈子也赚不到的数目,可是对于溥仪来说,确实也不算什么。

为了保持所谓皇室的体面,溥仪退位之后花钱花的更厉害,因为他不用自己挣钱,更不用像清朝时期一样花个钱还得看看官员同不同意,各省支不支持。

溥仪在紫禁城中的生活,可谓是花钱如流水。

溥仪吃一餐,单单是菜肴便有三桌之多,再有点心、米膳、粥品又是三桌,开胃的咸菜一桌,不管吃不吃得完,先上了再说。

隆裕每一餐的菜肴更是多达百种,要用六张所谓的“膳桌”去摆放。

此外,算上宫里的太妃、皇亲和太监、宫女的伙食,紫禁城里单单只是伙食费便已经是一笔巨款了。

除了伙食之外,还得穿,反正一年到头在做衣服,只溥仪一人,每年用在做衣服上的钱便多达近2.6万。

这是溥仪和皇室为了享受生活,所花的钱。

此外,溥仪作为一个皇帝,即便是一个已经退位的皇帝,可是他想让人继续伺候他,便少不了要给人发工资,发了工资还得时不时给一些“小费”——赏赐。

1915年,溥仪给“内廷”发的工资总额高达52万两白银,用于赏赐的也高达10万两白银,用于东、西陵的钱也高达36万两白银,再加上林林总总的支出,溥仪这一年花费了2794718两白银。

这2794718两白银兑换成银元的话,按照晚清时期白银和银元的兑换比率,实际上也已经接近了400万银元,却还不包括皇室的日常开销。

所以,400万银元显然不够用,后来物价上涨,400万更加不够用了,这也是溥仪为了钱自己从皇宫里“偷”宝贝出去倒卖的原因。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皇宫,溥仪出宫时也偷偷带了不少好东西出去,否则的话,他在天津那几年恐怕更难过。

因为冯玉祥修正了清室优待条件,将溥仪的工资从400万元锐减到了50万元,这对于溥仪来说和打发要饭的没什么分别。

不过,溥仪早已经遣散了很多太监宫女,去了天津之后也低调了一点,不然的话,这50万还不够溥仪一个人花的。


流浪的侯爵


基本上,一个齐装满员的北洋满编陆军师一年需要170-190万银元左右。一个兵开几块银元月饷是至少的吧,军官要给更多,步枪,机枪,火炮如果要不断进行实弹射击训练,必然就要损耗。平时的吃喝拉撒也是开销吧,临战事了要给开拔费吧。

北洋陆军第四师编制是两旅加一个补充团。月军饷是十五万八千元。一万人师的话,估计100-150万元。所以,给溥仪皇帝的生活费,可以养2个北洋师,如果是杂牌师,那可以养至少4-5个师。

大清吃回扣价格日本30式步枪加刺刀不过25块银元送到家,子弹40元千发。到了北洋时期武器禁运经销商暴利,也不过是,美式1917步枪加千发子弹45美元,日式三八加千发子弹42美元。1门克氏野炮也不过是15000块银元,400万可以买至少200门野战炮。

在饭店当学徒,一年才能拿到8个银元。可想而知银元的珍惜程度!那会普遍吃不饱饭,生女多的家庭,就会把女儿送到家里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只为女儿能吃上一口饭做童养媳。十几块到几十块银元就能买丫鬟,取小妾。

民国时期,那些敢死队上战场前发大洋,一次才五个,十个的。民国13年徐海东在武汉帮人担水,干了半个多月累到大病一场,工资为2块银元。这两块银元徐海东舍不得用缝在棉袄里跟随他多年。民国15年,第七军北伐,当时第七军士兵工资为2角银元每天,可养活一家人含房租。

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里面描写祥子准备买一辆新洋车大概110块大洋,拉两年车才能回本。400万银元,在民国可以养活5-10万人。


深度军事


1912年,宣统皇帝溥仪下达退位诏书,将政权拱手让给袁世凯。但清朝灭亡后,袁世凯并没有把溥仪赶出紫禁城,而且还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待遇(仅限紫禁城后半段)。

作为溥仪的退位条件,北洋政府还在《清室优待条件》中承诺每年会支付清朝皇室生活费用400万银元。同时,还派了专门的卫戍部队来保护溥仪的安全。


当时北洋政府给溥仪每年400万银元的生活费用,平摊下来一天的生活费/1万多银元。对于当时的普通家庭来说,400万银元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完。不过,溥仪自幼当皇帝花钱大手大脚惯了,而且他又不会理财,所以经济方面总是捉襟见肘,竟然还要不断变卖宫里的古董和珠宝。

因为每年虽然有400万银元的生活补贴,但除了溥仪自己的开销以外,还要匀给那些太监、侍从、宫女,而且还要照顾前清的皇室遗老。所以这笔钱看似很多,但其实根本不够用,更别说用来招兵买马了。
(解放后,溥仪家也买了黑白电视剧)


不过,民国初年的一块大洋购买力倒是很高的,当时3块大洋就可以买一头耕牛,而且鲁迅在北京教书的时候买了一套四合院才花了800块大洋。

考虑到通货膨胀和房地产泡沫的缘故,民国初期的一块大洋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600块~800块。因此,400万银元就相当于现在的24亿到32亿左右。对于当时的普通百姓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世界人文通史


题主,白银是论两的,银元是面值壹元的大银币,没有400万两银元这个说法,民国时期流通发行量最大也是被各地仿造最多的莫过于印着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俗称“袁大头”,面值壹元,每个银元标准重量7钱2分,按当时的重量标准,50钱为1两。一个银元的购买力非常强,就说当时的北京,一个3口之家,顿顿能喝点儿酒天天能吃上肉,这样的小康水平一个月的生活费大约需要8个银元。酒店饭馆儿里10人一桌的家常菜酒席一般2个银元足够了,当时权贵大富豪才吃得起的鲍鱼海鲜宴也不过40个银元。米店里的1斤米不过几分钱,猪肉是3角钱左右。大致是这样,民国时期通货膨胀再剧烈,银元的购买力也是逐渐的慢速的下降,纸币能成废纸,银元还是民众青睐信任的硬通货。400万银元绝对是巨额的财富,只是没见过这么大的财富,具体有多大实在无法想象。不过民国政府许诺给清逊帝溥仪每年不管是400万两白银还是400万银元,基本上没怎么兑现过,溥仪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私人田产“皇庄”的收租子,更多的是变卖皇宫里的珍宝文物


立志成虫


1912年2月12日,清皇室颁布了《退位诏书》,宣告着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王朝覆灭。

同日中华民国通过了《清室优待条件》:

1、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2、岁用四百万两,由中华民国拨用; 3、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4、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5、大清皇帝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清室优待条件》里的400万银元到底值多少钱


其实民国初期的“袁大头”还是相当值钱的,6块银元在当时可以购买1石大米(约178斤),也就是说1块银元能得米大概30斤,按照米价3元1斤来算的话,1块银元能值人民币90元,400万银元就是3.6亿人民币!

400万银元够不够用

400万这个数字听起来惊人,用来维持“小朝廷”的开支肯定是绰绰有余的,但是事实上满清皇室一直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民国政府拖欠优待费:民国政府虽然之前承诺每年支付给清皇室400万银元的优待费,但是中华名国“口惠而实不至”,优待费年年拖欠,“小朝廷”自己又没有经济来源,久而久之经济形势自然困顿无比。

皇室开销大:溥仪虽然成了亡国之君,但是遗老们皇亲国戚的排场一点没减。溥仪、婉容、太妃这些人就豢养着八九百名的太监宫女,三四百名的护军,此外位皇家服务的师傅、侍卫、医生、花匠、画匠等等更是数不胜数,再加上内务府贪污的侵蚀,开支就更大了。

而且溥仪本人也是个挥金如土的角色,光宠物狗他就养了近百条。其中很多是国外进口名犬,一条就得好几千大洋,溥仪消费之巨由此可见一斑。

正是因为收不抵支,溥仪后来便让太监拿着很多古董去典当,
由此损失的珍宝不计其数,让国家财产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惜哉!痛哉!


晓史才能明事


溥仪退位后,南京临时政府规定的对满清皇室的优待条件里确实有一条是每年向其拨款400万元,但是且不说北洋政府从来没向皇室全款支付过这笔钱,就算是支付了,这些钱也不够紫禁城里满清遗老遗少的生活支出。

原因是,虽然清帝退位了,但在紫禁城里已然还存在着一个管理皇室生活的机构—内务府,内务府的官员负责皇室成员起居生活的一切费用支出,而他们本身是非常腐败的,这也就导致了溥仪不管有多少钱最终都会被这帮人所贪污,所以何谈用这些钱招兵买马?更何况,1924年北京政变后,冯玉祥修改了优待条件,其中将原先拨给清室的400万改为50万,说是每年继续给溥仪50万,但冯玉祥将他赶出紫禁城,这笔钱冯玉祥能给吗?后来溥仪不得已而逃到天津日租界,寻求日本人的庇护,由此可以看出北洋政府根本不会给溥仪钱了,事实上溥仪自退位后也经常变卖宫内的文物珍藏来支撑自己的生活。

当然了“溥仪没有钱”也只是相对于曾经的皇室生活,而在当时他还是非常富有的,因为优待条件规定紫禁城里的一切都属于他个人财产。但是从小在深宫中长大的溥仪如果没有外力的支持是根本不会想到要去复辟的,没这个心也没这个胆。

那么抛开溥仪有没有钱不谈,我们再来看看当时银元的购买力,以此来想象一下,400万银元是个什么概念。

1元袁大头重量是7钱2分,其中含银6钱4分,占到了整个银元的89%,由于成分含量都有严格要求,所以袁大头成为当时的主要流通货币。因为民国不同时期银元购买力也不同,所以这里也只能分析一个大概。

民国时期,一石大米在6~10块银元左右,一石是160斤,平均下来1元银元可买16~26斤米,如今的米价平均一斤3元,这么算来的话是不是就可以说一元银元就相当于今天的48~78元?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

我们不能忽略银元所在的那个特殊时代,那个时代大米还是比较贵的食物,普通人很难常常吃到,所以如果论购买力的话,一元银元可比现在的100块要强的多,而价值也绝对比今天的100块要值钱。

1918年,曾有外国学者调查过北京郊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最终得出维持一个五口之家一年的最低生活水平需要100块银元,平均下来每月还不到1块银元,如果以这个数据作为一个参考值的话,一元银元在那时候的购买力确实很强。


我们可以再来看一些数据,鲁迅先生在北大当教授时月薪是300块,他曾经花了800块在北京买了套四合院,而当时普通工人的工资平均在6块左右,毛主席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时月薪是5块。

所以400万银元的购买力有多强,大家心里应该有个大体认识了吧,能在北京买5000个四合院,但是4亿人民币能在今天的北京城买这么多四合院吗?


咸鱼闲聊


先说当时的大洋与白银的兑换,一块大洋可兑换小钱1000枚,一两银子可换小钱1670枚。也就是说一两银子约合1.67枚现大洋。

这个兑换比率大概就是清末明初时的兑换率,按此兑换比率计算,400万两银元约合668万现大洋,不过实际上民国政府后来就改为大洋400万元。

在民国时期,市场上流通的主要银元有四种,印着袁世凯头像的“袁大头”;印着孙中山头像的“孙小头”;还有海外流进来的墨西哥“鹰洋”;以及清末光绪元宝“龙洋”。

一块钱大洋,在1912年的北京,大约可以买60斤大米,大约可供100人吃一天,购买力大概相当于200元,不过由于当时生产力的问题,物价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当时的400万元大洋,还是一笔非常可观的巨款。要知道当时的北洋时期,云南一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才600万元。

不过溥仪想要招兵买马,先不说溥仪所处的环境,就单单说这400万元,想要在当时的情况下拉起一支军队是不可能的。

光绪三十三年,北洋陆军一镇的军费就需要大概160万,不过等到清朝灭亡之后,北洋时期编练的陆军,一个师一年所需军费就达300万元。

所以说一年给溥仪的400万元,是根本不够支撑一直可供复辟的成建制军队,溥仪想要靠这些钱组建军队是不可能的。

民国政府在答应支付溥仪每年的400万元,是经过考虑的可供溥仪最低消费的钱,一年下来,宫里的吃吃喝喝各种花费,就把钱花的差不多了,想要有余钱组建军队是不可能的。

也许可以假设溥仪为了复辟新王朝,省吃俭用(不过不太现实),那溥仪的处境也是有钱花不出去,根本买不来军火。

溥仪虽然可以以特殊的身份生活在紫禁城之内,但是对这样一位前朝的皇帝的监视还是非常严密的,溥仪自己想直接建立军队是不可能的。

以上为狼君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