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是孩子一生的性格底色,遵循孩子的心理特徵很重要

在生活中,家長常常打著為孩子好的旗幟,卻在無意間做出傷害孩子的事情,大多數的家長會把“我為你好。”這句話掛在嘴邊,比如說:晚上不讓看電視,要寫好作業和看課外書,家長說:“不要看電視浪費時,要好好寫作業,媽媽都是為你好。”

還有,當你在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大學和專業,家長會要求你改志願,說“這個專業不好,你還小不懂,爸媽幫你選的肯定不會錯。”這些事情在日常中經常發生,孩子經歷過,為此感到氣憤,試圖反抗過,但當孩子長大為人父母的時候,在不知不覺中對自己的孩子也做出同樣的事情。

原生家庭是孩子一生的性格底色,遵循孩子的心理特徵很重要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研究,把剛出生的幼猴從母猴身邊帶起,讓它和年齡相同的幼猴一起生活6個月,再和長在母猴身邊的幼猴做比較。

結果顯示,那些不在母猴身邊長大的孩子非常缺乏安全感,其表現是不敢接近新的事物還有怕生,他們無法融入到猴群中去生活,而且在猴群中的地位很低,之後,那些沒有在母猴身邊長大的孩子在撫養自己的孩子時,也會疏於照顧或虐待孩子。所以在早期缺乏母愛對幼猴的影響是巨大的。同樣的,人和猴的情況也是相似的。

奧地利的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曾講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可見原生家庭對我們的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原生家庭是孩子一生的性格底色,遵循孩子的心理特徵很重要


原生家庭是孩子一生的性格底色

在同一個家庭裡,因為性別、出生的順序、以及父母的觀念和對孩子的期望值不同,導致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同。

性別的不同。

男孩子和女孩子天生就不同,而且出生以後,世俗的觀念會導致家庭和社會對男人的期望值也不同,有的家庭,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非常的重,對於孩子會給予更多的關注,鼓勵孩子大膽去嘗試和探索。而女孩卻被要求在家安靜的待著,不要去亂跑。有的家庭,父母對孩子很嚴厲,對女兒卻十分寵愛,尊詢著“男孩要窮養,女孩子要富養”的教育理念。

為取悅權威。

孩子為了取悅家長或老師,自己會不自覺往權威期望的方向發展。

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有35%的英國曆屆首相在幼年有喪父或喪母的經歷,有34%的美國總統在在幼年有喪父或喪母的經歷。

通過這項研究告訴我們,惡劣的童年經歷可以磨鍊人促使成功。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取悅權威,當家庭重擔轉到家庭中的老大或獨生子女身上,他們被寄予了期望,取代了逝去者的角起,承擔起家庭重任,為此奮發圖強,完成逝去者的期望。

原生家庭是孩子一生的性格底色,遵循孩子的心理特徵很重要

出生順序不同。

出生的順序不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特別是中國式的家庭,家裡第一齣生的孩子,能重到父母的全心的照顧和關愛,在一般的情況下,家裡的第一個孩子會顯得更有自信,更有主見,甚至喜歡爭強好勝。

後面出生的孩子,相對而言,就會沒有那麼自信,責任心也沒有那麼強,但是卻富有同理心,冒險和批判精神,更願意去嘗試新事物。所以眾多的名人裡,領導崗位大多數是老大,而那些需要創新的革命家都是後出生的孩子。

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父母的關愛不同,還有就是家庭地位的變化,老大會比年齡小的弟弟妹妹更加的強壯,老大為了能保持自己的家庭地位,他不得不認同父母的權威和行為,而年齡小的弟弟妹妹懂事的程度和自信缺乏,使他們不得不走與老大不同的一條路。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父母的關愛。

原生家庭是孩子一生的性格底色,遵循孩子的心理特徵很重要


孩子在原生家庭環境中早期的心理特徵和教育方式

在人的一生成長環境中,6歲之前的教育和環境影響著孩子的一生。為了能夠讓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家長需要提供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原生家庭環境。

0至6個月自體感的形成期

孩子在剛出生時自我的界限非常薄弱,不明白什麼是“我”的概念。而0至6個月這個時期是嬰兒自體感形成,開始萌牙自我存在的時期。

所謂的自體,意思是指一個人內心真實的和固有的自己。《原生家庭生存之南》的作者認為母親的共情能力的強弱會影響到孩子自體感的強弱。

一個媽媽的共情能力很強,她就懂得如何調整自己的行為狀態,以便去更好的照顧嬰兒,以及有更多的親情互動。比如說,孩子在聲哭泣時,媽媽共情能力強,她會立刻去觀察孩子為什麼哭,是餓了還是想睡覺,或者是尿不溼太多尿讓他不舒服,當了解到孩子需求,又馬上去解決。媽媽的共情撫養能幫孩子更好的形成自體感。

所以,心理學家建議,孩子的養育者最好是媽媽,但因為孩子剛出生的幾個月,媽媽體內還存在孕激表,加上面對帶孩子的壓力,心理健康容易產生問題,有關的調查告訴我們有10%至15%的媽媽患上產後抑鬱。產後抑鬱不僅對孩子不利,而且會間接影響孩子。所以家人要給予媽媽必要的幫助和關注。

原生家庭是孩子一生的性格底色,遵循孩子的心理特徵很重要

5個月至3歲是“依戀模式”的形成期

5個月至3歲是孩子的成長敏感期,對他人的基本的期望也是這個時期形成的。這個時期的孩子會十分依賴養育他的人,如果養育的人對孩子照顧得好,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形成對應的依戀的模式。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將依戀模式分為四類,分別是迴避型依戀;纏人型依戀;混亂型依戀;安全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是因孩子在嬰幼兒時期這父母對他的養育方式是控制或否定式的,這類型的孩子表現在不願意和其他人有密切的交流,總覺得別人是帶有敵意的;

纏人型依戀:是因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常常和養育者分離,使他缺乏安全感,這類型的表現在內心很希望和別人有感情上有絕對的親密關係;

混亂型依戀:是因在成長中遭到養育人的忽視或者虐待,這類型的表現是渴望情感上的親密關係,但內心又很矛盾,不敢接近和信賴別人。和迴避型依戀、纏人型依戀有共同的一些地方;

安全型依戀:是因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得到了養育人的全面照顧,總能積極和敏感的回應孩子,滿足孩子的要求,讓孩子感到關愛和關懷。其表現為願意和人相處交流,很快能在情感和別人建良好的親密關係。

前三種依戀模式是屬於不安全型的模式,這三類型的孩子在人際關係交往中存在困難,容易產生極端的事情發生,比如,受別人的欺凌或欺凌別人。甚至可能會產生抑鬱或反社會傾向。

所以,要想你的孩子成為安全型依戀,需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和回應,多和孩子做溝通,關注孩子一些行為背後的動機,有時候孩子愛生氣不是因為性格問題,而是他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如果媽媽需要上班,這時家人應選擇一個有愛心,能持續照顧的人替代。

原生家庭是孩子一生的性格底色,遵循孩子的心理特徵很重要

3至6歲是孩子是非以及善惡的形成期

3至6歲是孩子形成是非和善惡觀念的重要時期,《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將是非感定義為良心,將其分為三種類型:懲罰性良心、善良良心以及脆弱的良心。

這三種有不同的體現,懲罰性良心是由專制性家庭教育出的孩子,他們害怕權威性,做事墨守成規;而善良良心是因家長能以理性的方法去教育和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他們會關心孩子的需求,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信和個性化。這類型的孩子長大以後有獨立的思想,能去規範好自己的行為。脆弱良心是由家長混亂和不穩定的養育方式造成,這類孩子會表現十分脆弱,但又不服管教,而且叛逆,有反社會的傾向。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書中指出權威型的教育方式有利用善良良心的型成,這樣的父母能更加全面的關心孩子,又對孩子做出一定的要求,能夠認可孩子的努力和成就,花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做親子互動,鼓勵孩子參與家庭的活動。並積極去回應孩子的要求,又能在行為思想上給孩子做好榜樣,用適當的方式教導孩子。

原生家庭是孩子一生的性格底色,遵循孩子的心理特徵很重要

通過上面的講述,讓我們知道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也讓我們瞭解到自己的童年經歷會在間接影響到孩子的教育,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原生家庭環境,家長需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以科學合理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以後在社會上才能成為了有用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