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跨性別者的疼痛式成長,一種新式探索

如何找到自我,接納真我?

​盧卡斯·德霍特的《女孩》在2018年入圍戛納電影節一種特別關注單元后,將LGBT群體、跨性別者等這些原本處於社會邊緣的群體帶到了主流視野。事實上,早在這部電影上映之前,LGBT群體、跨性別者、性別認同障礙者就已經從隱性轉向了顯性,但盧卡斯·德霍特這一影像化探索的方式,無論對影史,還是社會來說,都有著一種更為深遠的意義。


《女孩》:跨性別者的疼痛式成長,一種新式探索

《女孩》

作為處女作來講,盧卡斯·德霍特無疑是成功的。影片中芭蕾舞的場景在銜接、情緒上都恰到好處,並未看到大多數導演處女作中常見的青澀感、羞澀感或炫技感。而維克托·波爾斯特的演技也為影片添了不少彩,既不失芭蕾舞者的靈動,也不失變性者的矛盾與疼痛,暗流湧動之下,還體現出了諸多細膩的心理感受。


《女孩》:跨性別者的疼痛式成長,一種新式探索

注射荷爾蒙,服藥,手術切除陰莖,戳耳洞,用膠帶包裹下體...所有在其它影片中避之不及的鏡頭在《女孩》中都大大方方地呈現了出來。《女孩》在去戲劇化的日常之下,以緩慢的節奏探索了變形者內心的掙扎。


01 跨性別者的生存困境


《女孩》講述了一個性別認同障礙者的變性故事。主角Lara夢想成為一個芭蕾舞演員,卻由於性別、年齡而受到“阻礙”,在家人的支持下,她一方面苦練芭蕾舞,另一方面在成為一個“女性”的路上,不斷和自己、和旁人的眼光做鬥爭。


《女孩》:跨性別者的疼痛式成長,一種新式探索

《女孩》並未採用傳統的單線敘事,而是以Lara“想要成為芭蕾舞演員”和“想要成為女性”的渴望構建起了故事線,在雙線敘事之下搭建起了主要衝突:15歲老齡開始苦學芭蕾舞,究竟能否成為一個真正的芭蕾舞者?身為男性卻想變為女性,又能否突破身體的限制,成為真正的女性?


《女孩》:跨性別者的疼痛式成長,一種新式探索

在這樣的過程裡,Lara作為主角,要克服重重困難。她的人生好像走在懸崖邊,崖上是她想要成為的自己,崖下是大多數人正在度過的、世俗意義上的人生。


儘管影片採用了諸多去戲劇化的敘事元素,將大多數場景置於日常的生活之下,吃飯、練舞、洗澡、郊遊、家庭、聚餐、對話,但就是這樣平淡如水的元素,才更顯Lara的掙扎與疼痛。跨性別者所有的勇氣和力量,都是用來面對日常生活的。


《女孩》:跨性別者的疼痛式成長,一種新式探索

一方面,Lara在學芭蕾舞時,由於起步較晚,所以她需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下腰、旋轉、中跳、加速、在旋轉中變化手臂與腳腿、蹦腳尖...每一個動作,Lara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來練習,才能守住跳舞的資格。


導演盧卡斯·德霍特在拍攝芭蕾舞的鏡頭時集中採用了手持攝影,攝影機看似在不斷逼近Lara,實則在逼近Lara的內心,像是一種探索和詢問。很顯然,Lara的芭蕾舞夢想中已經有了更深的意味。這並不僅僅是一個追求夢想的故事,而成為了一個追求自我的故事。


《女孩》:跨性別者的疼痛式成長,一種新式探索

Lara在跳芭蕾舞過程中所展現出的隱忍、憧憬、質疑、堅定,是身體與精神的雙重表達。其實,並非只有Lara會面對這樣的難題,《女孩》是個關於成長與蛻變的故事。而她在追尋自我的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困境:他人的不理解、質疑、嘲笑,以及她在這個過程中的情緒起伏,是所有追尋自我的人都會經歷的。


《女孩》:跨性別者的疼痛式成長,一種新式探索

另一方面,從世俗意義上來看,Lara想要成為一個女性,似乎比她想要成為一個芭蕾舞者更難。她需要服用雌性激素,需要在跳舞時用膠帶包裹住自己的下體,再經歷艱難的手術,才能在身體意義的層面上變成一個女性。


《女孩》:跨性別者的疼痛式成長,一種新式探索

當鏡頭移到她在鏡子面前動手給自己戳出兩個耳洞,或是對著鏡子撕下下體的膠帶,抑或是避開洗澡的人群,所有觀眾都能直白地感受到Lara的“艱辛”。生理層面的疼痛和心理層面的疼痛是一齊湧來的。


《女孩》:跨性別者的疼痛式成長,一種新式探索

儘管Lara父母對Lara的支持和包容在影片的“疼痛感”之外展現出了歐洲社會的極大包容,但Lara同學反應則戳破了這種美與愛。他們的好奇,很多時候變成了一種傷害,以語言、表情的形式戳在Lara的心上,讓她開始質疑自我。


《女孩》:跨性別者的疼痛式成長,一種新式探索

進一步看,影片似乎引申出了一個更值得關注的問題:那些像Lara一樣的人們,是如何在現實世界的叢林法則中,仍然堅持夢想,堅持自我的?實際上,跨性別者當下的生存困境,一是在於身體本身的束縛,二是在於內心的衝突與矛盾。


現實世界有一套規則,規定女性應該成為女性,男性應該成為男性。一旦有人打破這樣的規則,就會被人視為異類。但一個真正包容、自由的社會,應該是允許所有想要成為自我的人,都能夠跨越先天的侷限,去成為自己真正想要成為的人。


《女孩》:跨性別者的疼痛式成長,一種新式探索


02 當身體成為枷鎖,先自我接納


《女孩》上映之後,性別認同障礙、跨性別者引起了小眾範圍內的討論。其實,在關注之外,也許所有人都應該重新思考:作為社會中“健康”個體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Lara們?又應該如何對待那些看起來與主流規則相違背的人?


影片中Lara的父母做了很好的示範,他們對Lara所展現出的愛與包容,讓人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女孩》:跨性別者的疼痛式成長,一種新式探索

Lara在影片中說:“我不想成為一個榜樣,我只想成為一個女孩兒”。父親說:“你就是個女孩,享受你的青春直到最後一刻,它可能稍縱即逝”。


《女孩》:跨性別者的疼痛式成長,一種新式探索

父親還對Lara說:“我現在看見的就是一個漂亮又討人喜歡的女孩。”


《女孩》:跨性別者的疼痛式成長,一種新式探索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樣的話或許不足為奇,但對Lara或者Lara們來說,這樣的話就是解藥,是勇氣的來源,也是她們能夠堅持自我的原力。


文明社會並不應該以政治、經濟的發達程度為標準來衡量,而是應該以其對社會個體的包容度來衡量。對於跨性別者,或者其他在尋求自我接納的群體來說,包容、愛與理解能夠衝破身體對人類先天的枷鎖,解開性別文化的結,讓人們重新定義自我。


如何成為女孩?

如何找到自我?


在客觀之外,跨性別者更需要自我接納。Lara在家人的包容下逐漸接受了自我,而那些像Lara一樣的人,似乎也應該先解開自我內心的束縛。身份焦慮、內在的自卑、隱藏起來的器官,這些外在的偽裝實際上並不能夠使跨性別者掙脫社會的眼光。


《女孩》:跨性別者的疼痛式成長,一種新式探索

身份認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但,這無疑是跨性別者、性別認知障礙者最需要突破的關卡。


圖片來源| 網絡

作者| 郭海強 葉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