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我所願》:好劇不是簡單拼貼

近年來,熒幕上掀起一陣青春短劇熱潮,在2月底播出的《非我所願》(I Am Not Okay with This)上,你能看到太多熟悉的影子:例如,同為喬納森·恩特威斯爾導演的《去他X的世界》,同樣的美國小鎮,同樣的絕望,不安,焦躁,喪勁十足的青少年,同樣每集不超過半小時;又例如,《性愛自修室》,對生命本源的好奇,對發育的困惑與探索。

甚至會讓你想到一些更久遠的校園青春,比較明顯的是《魔女嘉莉》,面對欺凌和羞辱,平時逆來順受、寡言少語的主角轟然爆發,用超能力將對方粉身碎骨,披著滿身血汙,身邊人群尖叫著四處逃竄。

《非我所願》對人物性格的塑造讓人想起1985年的電影《早餐俱樂部》,影片把美國高中校園分為5個基本類別:運動員、拉拉隊長、朋克、書呆子和怪胎,這也體現在《非我所願》中。女主西尼性格孤僻、獨來獨往,屬於同學眼中的怪胎,她的女友迪娜美貌、開朗,是人群的注意焦點,無疑是拉拉隊長那一類。

《非我所愿》:好剧不是简单拼贴

《非我所願》海報

迪娜的男友布蘭德有“雕刻版的下頜線”和“搓衣板一樣的腹肌”,屬於運動員。而那個一直注意西尼的男孩斯坦利,開著破舊的老爺車,穿著彩色短袖T恤,留著捲髮和圓框墨鏡,算是朋克和書呆子的混合體無誤了。

從配色和構圖的角度來說,劇中採用的高飽和度暖色調,讓人不禁想起韋斯·安德森,這位著名美國導演以善於在鏡頭前玩弄色彩出名;而不時出現的復古元素,例如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流行音樂、電影海報、流行遊戲等等,又很像《怪奇物語》,這部劇一經播出後,帶紅了一陣美式復古風潮流,許多服裝品牌推出了電視劇專屬T恤,Gucci甚至以此為主題,舉辦了一次走秀展。

就連女主角西尼本人也讓人聯想起什麼——她是《小丑回魂》的女主角,那同樣是一部講述青春與成長的電影,而且也是驚悚片。

總體而言,《非我所願》的一切,從開頭到結尾,從情節到時長,從構圖到配樂,無一不讓人感受到濃濃的借鑑氣息,彷彿一鍋糅合成的大雜燴。

《非我所愿》:好剧不是简单拼贴

有人戲稱《非我所願》是一部AI用大數據合成的作品,校園、迷茫、喪、科幻、超能力、驚悚、復古......出品方Netflix精準地計算了觀眾的口味,將所有痛點集合在一部劇中,但偏偏反響一般: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不算太壞,但,就是不夠好,打動不了人內心最脆弱的角落。

《非我所願》本質是一部青春片,核心就該講好屬於青春的故事。它試圖模仿的是《去他X的世界》裡的“喪”,但卻只學到皮毛,沒有精髓。在《去他X的世界中》,“喪”只是外殼,艾麗莎和詹姆斯為愛走天涯背後,是用漫不經心的荒誕來折射一個深刻的現實:本該由父母、教師、社會組成的保護膜,卻變成了束縛、傷害孩子的荊棘;本應該起到治療、幫助他們的成年人,卻成為了逼著孩子走向絕路的幕後推手。成年人對青少年心懷蔑視,而所謂的成年人未必比十八歲的孩子更懂得生而為人的意義。面對這樣冷酷、無理、絕望的世界,如果痛苦無法發洩,那麼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怎麼做才能找到生活的意義?

《非我所愿》:好剧不是简单拼贴

觸及內核的反思和覺醒,在《非我所願》中根本沒有引發,觀眾只能看到一個因為友情、愛情掙扎的孤僻少女,每天最大的煩惱就是大腿上長了痘痘,或是心愛的女友又對滿身腱子肉的運動員笑了一下。這樣的青春雖然真實,到底淺薄了一些。兩個女主和男性的感情線也莫名其妙,宛如一段沒剪乾淨的線頭,毛躁地開始,扭捏地結束。

人人都懷念的青春美好嗎?未必,青春更像是一部驚悚劇,不甘和困惑多於愛,抽枝拔髓的慾望壓抑在瘦小的軀體裡,傷害和歧視在校園這個高密度的容器裡頻繁地衝撞,刷洗著稚嫩和敏感的心靈,這些都被掩蓋在“他們還只是孩子”的外衣下。

可惜的是,《非我所願》的原著探討的正是關於性、友誼、親情、暴力和自殺的嚴肅問題。導演保留了原作中“喪”的元素,但進行大幅度弱化,這導致原有的複雜和深度被削減,每逢劇情迎來高潮,就被西尼爆發的超能力打斷,導致處處都有斷裂感。換句話說,這部劇雖然拿“喪”做噱頭,卻不敢揭示“喪”背後真正的內涵。

《非我所愿》:好剧不是简单拼贴

《非我所願》僅僅滿足於吸引觀眾的眼球,只提供了“宣洩”而不是“反思”,非常可惜。這也從側面給予我們反思:好的電視劇絕不是簡單的做“加減法”,什麼元素受歡迎,就粗暴地疊加,重要的永遠是精神和內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