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红颜祸水”,不过是“祸因美貌起,罪在帝王身”罢了。

历史上有许多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比如顺治帝为了董鄂妃而弃江山不顾相随而去,比如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上演烽火戏诸侯的把戏,最后不但江山不保,还因此送了性命,真是把命都给你;看了《封神榜》我们知道商纣王因宠幸妲己最后成了亡国之君。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但是,一个王朝的覆灭或者动乱真的只是因为一个女人嘛?拨开历史迷雾,带你分析一下到底美女们该不该为王朝覆灭或者动乱而背锅。

所谓的“红颜祸水”,不过是“祸因美貌起,罪在帝王身”罢了。

妲己:商朝灭亡更多因为积重难返,纣王也并非传说中的昏聩无能

商朝距离现在已有3600多年,历史年代太过久远,所以留下的史书典籍非常少。这就让我们很难了解商朝真正的历史,如今关于商朝的历史大多是来自于的和民间的封神演义,这两本著作中的苏妲己都是祸国殃民的形象,这也让苏妲己成为了遗臭万年的红颜祸水。

但在本世纪初,考古队在河南发现了一座商朝古墓,经研究发现墓地主人是商纣王,而在墓地旁边分别是苏妲己和姜皇后的墓,这足以说明苏妲己是真实存在的。而墓志铭所记载的内容更是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苏妲己的看法,根据墓志铭记载,纣王原名帝辛,孔武有力嗜好战争。登基之后四处征战,苏妲己就是他最得意的战果,根据墓志铭记载,苏妲己,己姓,,名妲苏国人,现在的河南温县人,公元前1047年帝辛发动大军攻击了苏部落,苏部落抵挡不住强大的商军进攻,在灭亡和投降之间苏部落的首领选择了投降,献出了牛羊马匹以及美女妲己。

所谓的“红颜祸水”,不过是“祸因美貌起,罪在帝王身”罢了。

那时的商纣王已经五六十岁,但妲己却是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苏妲己长相清秀,能歌善舞,进宫之后受到了纣王的宠爱。在历史记载当中苏妲己并没有那么狠毒,她只是政治手段下的一个牺牲品,而墓志铭所记载的时间也很关键,纣王得到苏妲己的时间是公元前1047年,而商朝灭亡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也就是说苏妲己进宫仅仅一年,商朝就灭亡了。

苏妲己一届女流之辈有何能在一年之内摧毁一个建国几百年的王朝呢,其实商朝的灭亡真相是纣王年轻时四处征战,树敌颇多,纣王早就对有所忌惮,便将姬昌囚禁起来。最后姬昌的大儿子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救下了父亲姬昌,其实商和周之间的矛盾很久,根本不是一个苏妲己可以左右的事情。如果说苏妲己有什么罪过,那可能就是他的长相太过美貌,使纣王难以自持,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把王朝的覆灭归咎于红颜祸水,这其实是统治者为自己推脱责任的做法,试想一下,在立法严苛女性地位低下的封建社会,一个女人如何能够干预一个庞大的王朝,甚至让其覆灭呢,苏妲己已经被骂了几千年,却不知苏妲己可能才是那个最可怜的人!

所谓的“红颜祸水”,不过是“祸因美貌起,罪在帝王身”罢了。

褒姒:烽火戏诸侯极可能是虚构,西周灭亡源于王室内乱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出自《史记》,《史记》是西汉司马迁写的,但在其前的史书,如《竹书纪年》、《国语》、《晋语》、《郑语》、《诗经》、《吕氏春秋》等只有周幽王宠溺褒姒的记载,而没有烽火戏诸侯的记载。只有周幽王死后600多年的《史记》写了这事儿。

隔了600多年经过口口相传,其真实度可想而知。

我们来看看国学大师钱穆在他的著作《国史大纲》里是怎么评价这一段的:

“史公言幽王宠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举烽,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为之数举烽。及犬戎之,举烽,诸侯救不至,遂杀幽王。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

翻译一下就是:1.诸侯们带着自己的兵马不可能在看到烽烟就立刻赶到,就算赶到,也不可能是一起来的;2.就算赶到以后没看到敌人,也可能是敌人已经退去,这有什么可笑?3.烽火预警是汉代为了防备匈奴才出现的预警方式,周代不可能有。

后世有学者认为,《史记》记载“烽火戏诸侯”应该确有其事。但是,史实却并不像司马迁所说的,西周的灭亡,在于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而是周幽王打乱了利益分配格局,才被推翻的。

西周的灭亡是因为立了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废除了原太子宜臼。但是,他们背后的力量却是失衡的,褒姒背后没啥势力,但太子宜臼不同,他母亲申后有着强大的家族势力,太子宜臼已经成年,已当太子多年,所以也培植了大量的利益团体。

因此,废宜臼,等于很大一个集团利益受损。结果就是,宜臼不服,遂联合了外公申侯在内的势力,并勾结犬戎,攻入镐京杀了自己老子周幽王。然后在诸侯们的支持下,自立为王,称为周平王。随后迁都洛阳,开启了东周王朝。

所以,西周灭亡的根本因为不是“烽火戏诸侯”,再点狼烟成了狼来了,而是周幽王太宠褒姒,而导致朝堂时局不稳而至。所以,烽火戏诸侯西周灭虽有夸大,但是根本原因不可否认,是因为周幽王宠褒姒,破坏了既有的利益格局。

故而,骊山一战,幽王无需举烽,即便是举了,也没用,因为局势变了。

所以,《竹书纪年》、《国语》、《晋语》、《郑语》、《诗经》、《吕氏春秋》都没有烽火戏诸侯的记载。他们认为这不重要。但是,他们也不好写宜臼造反弑父,只能把所有的账都记在没文化的犬戎身上。

至于司马迁为何这么写,有史学家说,是司马迁映射汉武帝,因为汉武帝也玩废长立幼。但又不好明写,只能曲笔,编出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也有人说汉武帝时期有个强大的外戚集团,卫子夫、卫青、霍去病等都是卫氏外戚的领军人物,对于烽火戏诸侯这个民间故事,司马迁选择收录在《史记》当中,也有提醒之意,避免女人干政。当然,还有人说,烽火戏诸侯正是司马迁总结西周灭亡的点睛之笔,用一个故事让后世全都知道:权力不能乱用,淫乱终会亡国!至于真实意图是什么,只有司马迁自己知道。

综上,仅仅一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让褒姒背上了红颜祸水的罪名,和西周亡国的黑锅。但这个故事本身就是有人故意编造和传播的,先是申侯为了政治正当性给她扣了祸水的帽子,接着就有人传播。当然,褒姒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所谓的“红颜祸水”,不过是“祸因美貌起,罪在帝王身”罢了。

杨玉环:安禄山因野心发动“安史之乱”,罪责反由杨贵妃来承担

古人总爱说。红颜祸水”,将一切的过错或者失败归根于女人身上。这话其实说得并不聪明,不仅妖魔化了女性,同时也将男性“色性”的一面放大。如果红颜真有那么大的本事,不过是反过来说男性的无能。红颜并不是祸水,国家的倾颓也不是一个红颜所能造成的,无疑,红额祸水的背后反映出的就是男性的无能。

都说杨玉环把唐玄宗拉下了马,却又不见柳下惠怀抱美人而不乱?可见,把唐玄宗拉下皇帝宝座,导致安史之乱的,正是唐玄宗自己。

如果唐玄宗能够一直励精图治,那么开元盛世必将会更加持久,也会将大唐的历史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然而,在取得了一些功绩之后,唐玄宗还是没能善始善终。“红颜祸水”“饱暖思淫欲”,这几乎是每一位帝王由盛转衰的表现,聪明如唐玄宗也没能躲过这个怪圈。

所谓的“红颜祸水”,不过是“祸因美貌起,罪在帝王身”罢了。

随着天下太平日久,便也就此荒于政事,再加上任用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导致朝政混乱不堪,最终导致各地节度使不断做大,最终引发“安史之乱”。虽然“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唐玄宗过度宠爱杨玉环,以致“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有关,但却很难说是根本原因。

幸亏大将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不然杨玉环还要背一口更大的锅——亡国红颜。纵然杨玉环多多少少跟“安史之乱”有些许关系,可是她更客观的讲她只是政治牺牲品而已,她没有权利,她只是君王的附属品,有错也在李隆基不务正业吧,“安史之乱”这口锅,对于一个弱女子未免有些重了。

如果说,李隆基是因为杨玉环,那唐僖宗再次被逼逃亡到马嵬坡,这脏水有该泼向哪个倒霉的女人?总不能还是泼向杨玉环吧?古人有首七绝甚妙:“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所谓的“红颜祸水”,不过是“祸因美貌起,罪在帝王身”罢了。

董鄂妃:是清史上十分少见的传奇女子。出身高贵,温柔善良,博学多才,一代君王竟然因为她的香消玉殒而弃江山不顾相随而去。

关于顺治和董鄂妃的爱情,后世早就传为一段佳话,不过这段美好感情的结局,却不尽人意,让人倍感惋惜。其悲惨结局的主要原因,就是顺治和母亲孝庄太后,两人意见不合造成的。

顺治宠爱董鄂妃,一心想立她为皇后,可是遭到母亲极力阻止。顺治对董鄂妃越好,孝庄对其印象就越坏,母子俩感情渐渐疏远。董鄂妃去世后,顺治更是无心理政,没多久也去了。

董鄂妃去世后,史书记载:“殁后,皇太后哀之甚。”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孝庄也并非不喜欢她,顺治立其为贤妃、皇贵妃时,都是经过孝庄同意的。后来她去世,孝庄也十分伤心。

所以说孝庄不喜欢她,只是不喜欢她当皇后,不喜欢顺治因为宠爱她,就强行要立其儿子为太子。没办法,这就是帝王家的无奈,如果他们只是平民,相信孝庄和董鄂妃两人,也能成为婆媳相处的表率。顺治和孝庄之间,也不会有这么多隔阂了。

所谓的“红颜祸水”,不过是“祸因美貌起,罪在帝王身”罢了。

如上所述,每个王朝的兴衰其实更多源于自身,就算帝王因美色而不顾江山社稷,难道责任不应该在于帝王自身吗?将王朝兴衰怪罪于这些女子,岂不可笑至极。所谓的“红颜祸水”,不过是“祸因美貌起,罪在帝王身”罢了。

鲁迅也曾在《且介亭杂文·阿金》中谈到:“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旦己亡殷,西施亡吴,杨贵妃乱唐那些古老的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性是绝不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由男的负。但向来男性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