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清朝人口從7000萬增到4億,存在這什麼原因

點右邊關注我們,每天都有古代歷史等你閱覽

在中國古代史上,曾經經歷好幾個盛世,如漢武盛世、光武中興、開元盛世、康熙盛世等等,這些盛世王朝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人口的大量增加。

如漢武盛世的時候,人口從漢初的不足千萬增長到了5000萬之巨;光武中興也讓人口達到了差不多五千萬,一改西漢末年以來的頹勢;到了開元盛世的時候,實際人口已經超過了7000萬。

但是到了康熙盛世的晚期,中國的人口一下子就猛增到了4億,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人口增長得如此之快呢?

為何清朝人口從7000萬增到4億,存在這什麼原因

第一個原因:稅負改革。

在清軍入關之後,改變了以往的收稅方式,採用“攤丁入畝”的方式,徹底地廢除了人頭稅。具體怎麼做呢?

政府將要徵收的丁銀攤入到田賦之中進行徵收,廢除了以前的“人頭稅”,這樣一來,無地的農民就不用再交人頭稅,而少地的勞動者則少交了很多的稅收,擺脫了千百年以來的丁役負擔;同時,地主的賦稅負擔加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緩和了土地的兼併。

根據《嘉興府志》的記載:“田畝起丁,田多則丁多,田少則丁少,計畝科算,無從欺隱,其利一,民間無包賠之苦,其利二,編審之年,照例造冊,無須再加稽核,其利三;各完各田之丁,無不能上下其手,其利四。”

更加重要的是,清王朝放鬆了對於戶籍的控制,有利於農民和手工業者的自由遷徙,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這種人才的流動對於推動經濟的發展有著很大的作用。

清政府施行的“攤丁入畝”政策是明朝政府“一條鞭法”的延續和擴展,由於清王朝是外來民族,再加上在中原初定的時候就極力推行“攤丁入畝”的政策,招致反對的勢力就很小,並且能夠收買廣大貧農的心。

因此,這個政策在實施的時候分外地順利。由此帶來的積極後果有效地緩和了社會矛盾,加強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

為何清朝人口從7000萬增到4億,存在這什麼原因

第二個原因:新的農作物的引進。

長期以來,中國人都是五穀(稻、黍、稷、麥、菽或麻、黍、稷、麥、菽)作為自己的口糧,這些糧食作物的種子在沒有得到改進之前,收成極差,要是遇到天災人禍的話,很容易絕收。面對“攤丁入畝”之後的人口增長,清政府急需要找到一種新的糧食作物。

這個時候,幾種從南洋傳到中國的農作物如玉米、甜薯以及馬鈴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三種作物都是明朝的時候傳入中國的,但是真正大面積種植則是在康熙年間。

《松溪縣志》食貨部就有相關的記述:康熙十八年縣府曾刊佈文告,曉諭民眾種植馬鈴薯。

那麼,康熙帝為什麼要大力推廣馬鈴薯的種植呢?這跟馬鈴薯的生存習性有很大的關係。

馬鈴薯性喜冷涼,不耐高溫,生長所需要的光照強度大,葉片的光合作用強度高。按照這樣的要求,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都能夠種植馬鈴薯。

除了能夠大面積種植之外,馬鈴薯塊莖產量和澱粉含量均較高也是它特別受歡迎的重要原因。很多人都喜歡吃馬鈴薯,一個成年人吃三到五枚馬鈴薯就能夠獲取足夠的能量。

其實,馬鈴薯對於人口的貢獻,不僅僅是在中國有著卓越的表現,在西歐同樣也如此。

為何清朝人口從7000萬增到4億,存在這什麼原因

第三個原因:政局穩定,和平時期較短。

從康熙到道光年間,清王朝的統治日趨穩定,全國範圍內的戰爭幾乎沒有發生,特別是在康熙平定雲南吳三桂之後,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就已經很少了。中原和南方的大部分地區,都獲得了長期的和平發展機會,這對於生產的迅速恢復和人口的快速增長創造了很好的外部條件。

儘管康乾盛世充滿了爭議,但是人口大增卻是不爭的事實。不過儘管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卻沒有出現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導致中國在新的生產力革命面前遲滯不前,這可能是後世人最為詬病的地方,也是滿清帶給中華民族最大的傷害,甚至能夠掩蓋人口大爆發所帶來的所有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