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建文帝不削藩,朱棣還會造反嗎?

  • 如果明朝只有兩位皇帝,第一位肯定是太祖朱元璋。他是大明王朝的奠基者,以一介寒門布衣,僅用十五年時間便創立了運行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歷史上唯此一人爾,並且他創立的一整套的制度一直到明亡都運轉不輟,他是大明朝最偉大的帝星,說他是千古一帝絲毫不為過。第二位是誰呢?毫無疑問,要數朱元璋的四兒子,通過靖難登上皇帝寶座的永樂皇帝朱棣了。開宗立業者朱元璋,發揚光大者朱棣。他們父子二位是大明王朝的兩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後世諸帝一代不如一代,一直在啃著他們爺倆留下的老本。
假如建文帝不削藩,朱棣還會造反嗎?


  • 朱元璋一代帝王,政治頭腦極為豐富,可謂是算無遺策。唯獨一件事恐怕到死他都沒有想到。那就是他死後僅僅數年,大明王朝便禍起蕭牆,同室操戈 ,江山易主。
假如建文帝不削藩,朱棣還會造反嗎?


  • 當日老朱大肆分封諸子,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鞏固朱家王朝。老朱為了大明王朝能夠流傳萬世,可謂是煞費苦心。不惜背上一個劊子手的惡名,舉起寶刀把他認為對他有威脅的老兄弟、老將領殺了個一乾二淨,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 ,執掌軍權,抵禦外侮,拱衛大明。老朱總結了兩宋滅亡的經驗,他認為兩宋之所以積貧積弱,屢屢被異族蹂躪。就是由於宋朝當日實行的強幹弱枝的國策,地方上太熊了。老朱絕不重蹈覆轍,把精銳放到諸將手中他又睡不著覺,想來想去也只有自己的骨肉靠得住,絕不會有二心。話又說回來了,老朱何等聰明!歷史上因為分封諸侯造成的動亂不在少數,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老朱難道一點警覺都沒有嗎?他當然想到了,但老朱卻是迷之自信,我老朱的子孫絕不會幹這種事。何等霸氣,王者之風隔了數百年依稀還能感覺的到。
  • 事實證明,老朱很快就被打了臉。他活著,威風八面,諸子噤若寒蟬,當然沒人敢早反,死後屍骨未寒,靖難之役便即打響。而且由於始作俑者朱棣的成功登頂,致使後世的諸侯王有了人生的奮鬥目標,好像這輩子不造一次反就愧對自己的老祖宗似的。以致後世有人說,一部《明史》,半部都是諸侯王的叛亂史。
  • 有人說,朱棣之所以會造反。是因為他的侄子建文帝逼迫太甚。朱棣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情勢所逼,朱棣不得不鋌而走險。也有人說,朱棣是受了和尚姚廣孝的蠱惑,一心想要戴上那頂白帽子,不管建文帝削不削藩,朱棣遲早會反。
假如建文帝不削藩,朱棣還會造反嗎?


  • 時光荏苒,朱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600多年,歷史的車輪早已碾碎了一切。相比建文帝的驚鴻一瞥,人們更為津津樂道的是永樂大帝的豐功偉績。修《永樂大典》、派鄭和下西洋、五次北征蒙古等等……
  • 在文化、外交、軍事等領域均有重大建樹,每一件都足以大書特書。瑕不掩瑜,朱棣確實比他的侄兒更適合做皇帝。他用一個個華麗的行動成功的洗白了自己,證明了自己。就像幾百年前的李世民一樣,後人只看到了貞觀之治,有誰又會在乎他當初為了上位,殺兄、屠帝、囚父呢?
  • 至於建文帝朱允炆,本來是歷史的幸運兒。由於老爹死得早,年紀輕輕的便做了大明帝國的掌舵人。正是躊躇滿志,大展宏圖的花樣年華。可惜他太操之過急了,爺爺墳土未乾,他舉起削藩之刀砍向了諸位皇叔,毫無鋪墊,一步到位。諸王的老父親新死,就被迫做這道選擇題,要麼交出兵權,要麼家破人亡。威逼太甚,以至於建文帝在皇室中人心大失。朱棣大軍打到了南京城,諸王依舊是隔岸觀火,無一人前來救援。這與當初朱元璋的皇明祖訓:‘’朝中有奸人作亂時,各地藩王須得帶兵勤王"可謂是大相徑庭。
假如建文帝不削藩,朱棣還會造反嗎?


  • 最終朱棣攻破了南京城,皇宮中的一把大火卻燒出了一個千古謎團。建文帝也著實火了一把,幾百年來,人們茶餘飯後,總會談論起他的去向。就連後來的萬曆皇帝也動了好奇心,忍不住向張居正打聽,遭到張老夫子好一頓訓斥。
假如建文帝不削藩,朱棣還會造反嗎?


  • 建文帝是生是死姑且不論,種種猜測爭論不休,早已掰扯不清。總之他早已作古,不知他閉眼的那一剎那作何感想?自己明明一手好牌,卻打的稀爛?也許他最大的不幸就是碰到了他的四叔吧?
  • 建文帝削藩並沒有錯,朱棣即位後也是這麼做的,為國家的長治久安考慮,削藩是必然。但要講究方式方法。假如當初不是這麼急躁,老四還會反嗎?
  • 歷史不能假設,卻可以想像。朱棣的性格不會甘居人下,他有瘋狂的權利慾望。更何況他戎馬半生,具備了造反的勢力。建文帝的突然發難,只不過使他的計劃提前了而已。
  • 歷史給我們最大的教訓就是我們熟讀歷史,卻很難從歷史之中吸取教訓。歷史上王爺造反成功的屈指可數,朱棣是幸運的那一個。他身後明朝的很多王爺都想效仿他,卻無一成功。落得個身死家亡的下場,但他們依然前赴後繼,悲劇總在不停的重演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