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寡母、強敵環伺之下,她帶著兒子登基為帝

蕭太后是契丹王朝的鐵腕太后,是大遼王朝的絕代女王,在她的統治下,大遼百姓們才能安居樂業,蕭太后,名叫蕭綽,小字燕燕,今天就講講蕭太后的故事。

孤兒寡母、強敵環伺之下,她帶著兒子登基為帝

1

蕭燕燕出生權貴之家,父親是當朝宰相,雖在軍事上沒有什麼大才,在朝堂政治上很有才幹。

父親擁護耶律賢登基為帝,為耶律賢的一大功臣,深得耶律賢的喜愛。

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也是為了遵守祖制,耶律家的後位皆是從蕭家所出,蕭燕燕成了耶律賢的妃子,蕭燕燕進宮不久就被封為皇后。

耶律賢就是遼景宗,耶律賢一登基,就面對著父親留下的爛攤子。

父親遼穆宗是位慘無人道的暴君,暴虐殘殺,熱衷各種刑罰,醉心於酗酒和打獵。

他的殘暴讓整個朝廷人員都處在人人自危,膽戰心驚的處境,他最終因殘暴被人弒殺,留給兒子耶律賢的就是這種局勢變得很緊張的朝廷。

登基後,遼景宗網羅人才,重用賢臣,安撫耶律皇室,使遼朝嫡長子繼承製確立,避免了皇位紛爭的再度上演。

孤兒寡母、強敵環伺之下,她帶著兒子登基為帝

因遼景宗一直體弱多病,常常力不從心,他非常信任妻子,他把權力分給自己的妻子蕭燕燕,使蕭燕燕擁有與自己同等決策的權力。

蕭燕燕自小就和兩位姐姐被父親細心教育,除了學習管理後宮的能力外,還學習各種政治方面的知識,父親以皇后的標準教育與要求三個女兒。

蕭燕燕在處理政事方面遊刃有餘,她建議遼景宗重用漢官,向其學習治國經驗,體察民情民意,重視納諫,使得平民冤屈得以申訴,重視農業發展,使遼國國力增強,遼國經濟復甦,社會穩定。

蕭燕燕雖為皇后,實際上和遼景宗並列為遼朝的兩個皇帝,兩人都被遼國百姓尊重。

遼景宗病逝後,蕭燕燕失去了靠山,皇太子當時12歲,寡母弱子沒有真正的實權,兒子能不能真正登基為帝是個未知數。

而這個時候,她的初戀愛人韓德讓和侄女婿耶律斜軫挺身而出,擁護皇太子登基為帝,蕭燕燕尊遺詔臨朝攝政。

自此,蕭燕燕真正走到歷史舞臺,處在政治權力中心。

孤兒寡母、強敵環伺之下,她帶著兒子登基為帝

2

蕭燕燕攝政後,對遼國的制度和風俗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這些改革改善了契丹族與漢族之間的關係。

她改變奴隸的生活環境,提高奴隸的地位,改革法律,這一變革使得生活在最底層的人們的生活大大得到了改善,緩和了國內不同民族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使社會處於安定。

她繼承丈夫的改革方針,重點放在改革法律上,減少了國家財政支出,解放閒置勞動力,給經濟帶來了好處,重用廉官和良吏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這些離不開韓德讓和耶律斜軫的大力支持,韓德讓在朝堂上支持她,耶律斜軫在軍事上支持她。

韓德讓是蕭燕燕的初戀,兩人在蕭燕燕未進宮之前就相識相戀,雙方家族默認兩人的戀情,就差舉行婚禮。

蕭燕燕的父親為了自己以及整個家族的利益著想,決定把她送進宮,蕭燕燕不得不為家族前途未來著想,不得不放棄與韓德讓的愛戀。

攝政期間,韓德讓就是她的右膀,耶律斜軫就是她的左臂。

好在韓德讓一直都沒有自己登基為帝的野心,他的出身限制了他無法成為皇帝。

他本人一直安於做個賢臣良將,這也就避免了蕭燕燕不會處於兩難之地,韓德讓全心全意輔佐她,她也全心信任韓德讓。

蕭燕燕不僅僅在朝堂之上處理好政事,她還是個膽識過人的女子,多次親披戎裝上陣,坐鎮軍隊,御駕親征。

孤兒寡母、強敵環伺之下,她帶著兒子登基為帝

3

蕭燕燕一生為遼國開拓疆土,北漢、西夏、女真、高麗都成為遼國的歸屬國,親征期間,打敗北宋兩次。

在戰將逝世後,遼國士兵大受打擊,蕭燕燕權衡利弊之下,決定求和,這就是"澶淵之盟"。

遼宋的求和,使遼國不再受戰亂的危害,蕭燕燕把國內國外的威脅都處理完了。

遼國處於一片繁榮穩定,蕭燕燕雖然也喜歡權力,不捨得放下權力,終於還是決定還政於兒子,兒子開始親征,不久後蕭燕燕逝世。

孤兒寡母、強敵環伺之下,她帶著兒子登基為帝

與武則天,呂太后,馮太后,慈禧相比,蕭燕燕起步就很高,一入宮不久就是皇后,深得丈夫的喜愛和信任,她的後位做得非常順利,沒有遭遇挫折,還得到丈夫分得的權力。

她攝政時,雖然她也喜權力,可是她最終還是把權力歸返給兒子了。

從母親的角度來看,她是個稱職的好母親,她自己不僅有政治才能,把朝堂治理得井井有條,還能上戰場指揮作戰,她還把皇太子教育得很好,騎射治國,她都讓人教會兒子。

親征時,她也把兒子帶在身邊,親身教育兒子,在她的教育之下,兒子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好皇帝。

她不像武則天貪戀權勢,不捨得放權,不像慈禧,把兒子死死壓制住,控制兒子的人生。

對自己兒子,她從未藏私,也未擔心兒子會奪了自己的權力。

在事業、愛情、婚姻上,她處理得都很好,她把三者平衡得很好。

她是一個好妻子,一個好母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