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兆和下嫁沈從文的婚姻裡,看一個女人的心酸愛情觀

現在,有很多女性不願意踏入婚姻的門檻,不是她們完全跳出了世俗,而是,遇見那個能託付終身的人,實在是太難得了。每個年代,對選擇一樁婚姻都有不同的的外在因素,比如說,在民國時期,門當戶對就是大多數家庭的共同選擇。

選擇下嫁,那是極為難得的,也是很少數家庭會給予支持的,但是,名門閨秀張兆和下嫁給湘西窮小子沈從文,張家父親張武齡十分開明的給出了他的態度:兒女的婚姻,當她自己做主。

張兆和是張武齡的第三個女兒,她出生時,張家還住在安徽合肥的老家,張武齡是他們這一支的獨脈,他的祖父張樹聲是晚清的洋務專家,歷任兩廣總督和直隸總督,到了張武齡這一代,張家良田萬頃,家底豐厚,是名副其實的名門望族。坐擁家財萬貫的張武齡,不喜從政也不喜經商,他熱愛結交蔡元培這樣有新生代思想的人物。

從張兆和下嫁沈從文的婚姻裡,看一個女人的心酸愛情觀

張家四姐妹

1912年,張武齡攜妻兒離開合肥的祖宅,一心到外面的大世界去看看。當時兆和還只有2歲,充滿童真的年紀,帶著一份懵懂跟隨著父母來到了上海。他們在上海一的棟洋房裡住下來了,小妹充和也在這裡出生,兩年後,他們一家又搬至蘇州,張武齡和妻子陸英在壽寧弄挑到了一所滿意的大宅子,陸英不僅給每個女兒安排了閨房,她還給她們都準備了專門讀書寫字的書房。

儘管張武齡是男兒身,他對待四個女兒的教育是極其重視的,在他的觀念裡,女子應該和男子一樣接受教育,應該讀書明理,長大後也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安家蘇州後,張武齡就開始了創辦學校的計劃。

陸英作為張家主母,更在兒女們的成長中,是一位極為重要的人物。她不僅鼓勵兒女們從小就要識字讀書,也讓家裡的女眷們一起加入到學習中來。為了激勵他們的學習興趣,她還會巧花心思,設置一些遊戲與比賽,讓兒女們及他們的女眷們爭相來比誰識得字多。

這就是張兆和的童年,在一個有著良好家風的成長環境中長大。

父親慈祥又開明,母親賢惠又十分的有大家風範,他們感情極好,是兒女們都羨慕的夫妻典範。父親後來創辦的樂益女中,課程設置豐富,涵蓋了各個學科,兆和就在此就讀。

從張兆和下嫁沈從文的婚姻裡,看一個女人的心酸愛情觀

​張家姐弟

之後兆和考入了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部外語系,兆和皮膚天生生得黑,但五官精緻,同學給她起了一個“黑牡丹”的外號。正值最美年華的兆和,有許多追求者,她還給這些人編排了號,沈從文被排為“癩蛤蟆第十三號”。

沈從文是兆和的老師,這是他第一次當老師,第一節課時,他講話靦腆,還帶有濃重的鄉音,被同學們笑話,18歲的兆和就是其中一名學生。沈從文在湘西長大,只有小學文化,因為在青年時期寫過一些文學作品,被時任中國公學校長鬍適賞識,聘他來當的老師。

沈從文第一次見兆和,就被她吸引,從此,他展開了瘋狂的情書攻擊,他愛得熱烈,求愛之勢有增無減。兆和偏偏不吃這一套,身為人師,如此之舉,她一急之下拿起收到的一疊情書找到了校長辦公室,胡適聽罷她的“狀告”,只是笑答:“他只是愛的頑固罷了。”兆和急道:“那我也不愛的頑固。”

這段老師追學生的戀情,胡適是支持沈從文的。於是乎,沈從文繼續他的情書傳遞,兆和無奈,也不再阻止。後來,就連兆和自己也說不清楚,自己是為何會答應沈從文的求愛的,也許是他的情書?可她對情書裡的故事並沒有多大興趣。那或許就是他的那份執著感動她了吧,總之,兆和最終是默許了這份感情。

他們的戀愛是在彼此的書信中度過的,沈從文離開學校後來到了北京,之後又輾轉到濱海城市青島,三年的時光,情書從未間斷。

從張兆和下嫁沈從文的婚姻裡,看一個女人的心酸愛情觀

1933年,兆和與沈從文結婚了,因為經濟狀況,婚禮十分簡單,甚至連婚禮該有的程序都去掉了,只是租住了一個房子,置了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品。本來張武齡是要給一筆嫁妝好讓女兒日子能好過點的,被沈從文拒絕了。

婚後,兩人的感情極好,浪漫文學家沈從文依然經常書信給兆和,他親切的呼兆和為“三三”,兆和則喚他為“二哥”。

進入婚姻後的兆和,沒有嫌棄沈家的家境,沈從文是一個浪漫的知識分子,但知識分子有時候就沒那麼務實。兆和一直包容他,甚至包容他的一家人。沈從文有一個九妹,十分嬌慣又淘氣,和他們生活在一起時,經常搞得家裡麻煩不斷,而她花錢的點子也層出不窮,兆和有時候不免吐苦水,可是,回過頭來,她還是繼續照顧著她。這一照顧,就是十五年,直到小妮子出嫁。

一直以來,兆和包容的又豈止是這些,沈從文平時熱愛收藏,他認為這能激發他的創作靈感,這樣的文人是註定現實不了的,那麼,兆和就必須是家裡應付好生活中一切的那個人,兆和真的做到了。

從張兆和下嫁沈從文的婚姻裡,看一個女人的心酸愛情觀

然而,從前如此炙熱的一段戀情,在婚後的第三年,就遭遇了紅燈。

1935年,一名叫高青子的女子走進了沈從文的世界,她模樣標緻,氣質俱佳,很是仰慕沈從文的才學。兩人因為文學,漸漸熟絡,高青子為了獲得沈從文的青睞,連穿著打扮都模仿起他文學作品裡的人物來。而對於打扮,兆和就文秀多了,曾經,沈從文還多次與她提意見,均未得到回應。

沈從文覺得自己無可救藥的愛上了這位高青子,在好友林徽因的建議下,他把自己這份感情告知了妻子兆和。沈從文是不願意他們這個家庭解散的,況且,他們已有了可愛的孩子,他期望妻子能理解他這份感情。

得知這樣的消息,兆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在她看來,這是背叛,是對她專一情感的褻瀆。儘管,在那樣的年代,三妻四妾是常事,但是兆和自小的家庭環境以及她所接受的教育,不容許有這樣的背叛,之後,她抱著孩子離開了他們在北平的家,很多年很多年,她沒未能真正的釋懷。

從張兆和下嫁沈從文的婚姻裡,看一個女人的心酸愛情觀

其實,他們本身就是兩類人,一個是出生於湘西的鄉下人,一個是合肥的名門,他們性格、氣質與愛好都不同。沈從文愛古董文物,愛交友,也愛打腫臉充胖子。而兆和,她愛崑曲,更期望生活中能有一份踏實感。婚姻生活久了,沈從文希望兆和能一直是他文字世界裡的靈魂,但是兆和被生活蹉跎的早已沒有昔日少女時期的那份閒心。

1937年,沈從文一人前往昆明,離開時,他們的大兒子才兩歲半,小兒子不過兩個月。一年後,兆和在親友的勸說下,決定帶著孩子搬至昆明,一來,兩個人帶孩子總好過她一人,二來,沈從文和那高青子的感情,也已不了了之。9月份兆和帶著兩個孩子出發,直到11月才到達昆明。

從張兆和下嫁沈從文的婚姻裡,看一個女人的心酸愛情觀

因為戰爭的緣故,幾個月後,他們一家又搬離昆明來到了更小的城市呈貢,兆和喜歡這裡,她在離家二十多公里外的一所學校,找到了一份教書的工作。兆和因為可以自立,感到前所未有的愉悅,孩子們也慢慢的學會自理,無需她過多操心。

1945年,沈從文回到北平,兆和與孩子們滯留了一年。1946年新時代來臨,而他們夫妻二人的分歧卻愈來愈明顯。沈從文是典型的理想主義者,而兆和則更冷靜與務實一些,她穿著列寧服,積極地與新社會靠攏,而沈從文不願接受任何新的變化。此後,他們正式分居了,沈從文只有在晚上吃飯的時候,才回家吃飯,並帶上第二天早、午飯。可以看出,儘管他們之間有裂痕,但是兆和依然對沈從文生活上給予照顧。

從張兆和下嫁沈從文的婚姻裡,看一個女人的心酸愛情觀

沈從文、張兆和

1969年,他們都接受了“文革”改造,那年冬天,張兆和已經被下放到湖北咸寧挑糞種田,沈從文也即將下放改造,張允和去看他,只見沒有了兆和的生活關照,沈從文的生活一團糟糕,屋子裡一片狼藉,無從下腳。允和聊了幾句,正準備要走,沈從文面帶羞澀又溫柔地舉起一封信,嘴裡唸叨:"三姐的第一封信--第一封。"接著,竟還溜溜地哭了起來,已然是一個年近七十歲的老著,此刻竟然像個三歲小孩子,哭得傷心又快樂……

這一生,他們終是攜手走過,中間的起起落落,早已雲飛飄散。晚年,他們有幸白頭,張兆和對沈從文一直溫柔以待。他們的婚姻,用林語堂的一句話再貼切不過了:男子只懂得人生哲學,女子卻懂得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