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唐代李世民的後人現在在什麼地方?

-獨行俠_Fish-


歷史上唐代李世民的後人,現在主要分佈在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土門保麥峪河黑溝及廣東省懷集冷坑鎮。

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亦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和詩人。號稱“千古一帝”“一代明君” 及“唐太宗”。

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戰功。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弟、侄子後,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52歲那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於含風殿,在位23年。他和以下的皇后及嬪妃一共育有14個兒子。

  • 皇后長孫氏生三子:

恆山王李承乾意欲謀反,被告發後死於獄中;

濮王李泰被改封為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縣,直到去世。

高宗李治繼位,後駕崩於紫微宮貞觀殿。

  • 楊妃生兩子:

吳王李恪在高宗李治即位後,被長孫無忌以謀反的罪名陷害至死。

蜀王李愔廢為庶人,流放巴州;不久之後又被改封涪陵王,後來死於流放地。

  • 陰妃生李祐舉兵謀反於齊州,被廢為庶人,賜死於長安太極宮內省。

  • 燕妃生兩子:

越王李貞在武則天當政時,因起兵失敗而飲毒自盡。

江王李囂632年去世,因無後嗣,死後封國被廢除。

  • 韋妃生紀王李慎,跟隨越王李貞起兵推翻武則天政權,受牽連而下獄,後在流放途中逝世。

  • 楊妃生趙王李福3歲時就被封為趙王。後來皇上把他安排到地方為官,37歲時,李福病死在梁州官署,他的靈柩運回長安後,在昭陵風光大葬。
  • 楊氏生曹王李明,因為和廢太子李賢通謀,降封零陵郡王,被流放至黔州。後來被都督謝佑逼迫自殺。
  • 王氏生蔣王李惲,被張君徹誣告謀反,惶恐自殺。
  • 後宮宮女生兩子:

楚王李寬,被過繼給唐高祖李淵第五子李智雲承繼香火。早逝。

代王李簡無子女。

從歷史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李世民所有的兒子中,結局最好的是繼承皇位的李治和趙王李福了。其他的結局都很悲哀。

公元904年,唐王朝已經風雨飄搖、日落西山了。大將朱溫將唐昭宗和皇室成員全部趕出了長安,讓他們遷往洛陽。在途中,唐昭宗讓王室成員分頭逃走,以延續李氏血脈。在後來的風雲變幻、朝代更迭中,李氏家族流散到全國各地。如今,相對有較清晰歷史脈絡的李氏後裔,主要分佈在這兩個地方:

  • 李恪的後裔: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土門保麥峪河黑溝

在鄖西縣的深山之中,有一個叫李家村的小村莊只有幾十戶人家,一共300來人,全都是李姓。有一次,一位名叫李洪領的村民在破敗不堪的祠堂裡,無意中找到了一本很舊的家譜,仔細一翻,發現自己整個村子裡的人竟都是皇家的後代,自己的祖先曾經創立了一個王朝當了皇帝,並且持續了300年。

這個家譜看起來很舊,一看就有很久的歷史了,但是並不破,反而十分精緻古樸。封面上寫著繁體的“李氏世傳家譜”幾個大字。

這個家譜由於記述詳細,可信性強,對研究唐朝以及五代十國曆史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李家後人經過商議,保留了複製品,將原件捐給了當地的文物局,受到了當地政府的表彰。

  • 李什八的後裔:廣東省冷坑鎮

在廣東省冷坑鎮,有4萬多李氏後人,而他們很少提起自己是大唐皇帝后裔的身份。最直接的證據,是一本《珠堂李氏族譜》,上面有詳細的記載。

按照族譜的記載來看,如今被推舉出來的官傘保管人正是李世民的第57代嫡孫。在新修建起來的李氏大宗祠的牆上,在一塊大理石上雕刻著序言榜,上面清楚地刻著:“始祖李什八,原籍福建上杭,乃隴西堂大唐皇帝世民三十二代嫡孫”。

在冷坑鎮譚拱村,有一處完好的磚木結構的古碉樓。它始建於明代成化年間,圍牆高2米,是用黃泥和石灰混合築成的。從該村以往的歷史佈局看,整個村的建築物呈“回”字形格局,在防禦上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他們之所以有這種設計,這也和他們祖輩的文韜武略的基因分不開。

據族譜記載,冷坑開基始祖李什八出生在南京與蘇州之間的筋竹巷,乃元朝末年名將,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李什八多次與明軍作殊死戰鬥,轉戰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等地,1372年兵敗後在懷集冷坑解甲歸田、繁衍後代。

至於前文中提到的“官傘”,本是古代統治者為炫耀權威、地位而設的儀仗之一。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習俗的變化,官傘的作用逐漸消退。後來衝破了社會等級,成了民間婚喪、做壽的執事和相互贈送的重禮。

而李氏代代相傳的這把官傘,是李什八第七代裔孫李永通在平定邊民叛亂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朝廷降旨敕封李永通為徵叛主帥,並賜帥旗一面、大小涼傘(即官傘)、戰袍、戰馬一批。後來,李永通戰死沙場後,後人便將官傘一直保存起來,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

如今在國內的一些地方,每逢春節,都還有官傘這一民俗活動。不知朋友們對官傘有沒有相關的記憶呢?歡迎留言討論。


名人史海觀心閣


很多人對李世民的後代現在在哪裡都十分感興趣,可是我想說的是,李世民的後代基本全國各地到處都有,只是有些連自己都不知道是李世民的後代。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唐朝近300年曆史,從李世民開始還有十幾位皇帝,李世民有14個兒子已經算比較低產的了,他的重孫李隆基有30多個兒子,他們的兒子再生兒子,你覺得後代會有多少人?

所以要是準確來說,李世民的後代必然是全國各地都會有的,不過很多我們尚且不清楚,今天就說一說目前民間流行版本比較多,尚且有史料可考的一些李世民後代現存地方吧。


一、李世民兒子結局

李世民是唐朝正式的第二個皇帝,高祖李淵之二子,在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將太子李建成與弟弟李元吉處決,自己成為太子,並且兩個月以後李淵禪位給他,李淵開始安心做太上皇生孩子。

李世民一生兒子不算多,總共有十四個兒子,其中結局分別如下:

長子李承乾(長孫皇后所生),出生不久就被李世民立為太子,並且請當時一些名流對其進行教導,希望他能夠成為有用之才。

可是李承乾自己並不爭氣,不僅後來患上足疾影響形象,還寵溺男寵稱心,讓李世民十分無奈,此外,李承乾是一個突厥文化愛好者,經常在宮中扮演突厥,模仿突厥吃飯生活,要知道李世民對突厥人十分反感,所以李承乾的行為也讓李世民十分不滿。

鑑於此,李承乾日益感覺到父親李世民對自己的寵愛減少,而對四弟李泰(長孫皇后所生)比較關心,於是李承乾開始有所行動,聯合李淵第七子李元昌等人試圖發動政變逼宮,無奈還沒開始就被李世民識破,遂將其廢為庶人,後來去世。

長子李承乾去世後,四子李泰在太子之位上很有優勢,可惜他去找李世民大表忠心,說自己願意殺死兒子以後傳位給弟弟李治,讓李世民對他的殘忍行徑有所忌憚,隨後李泰還去威脅李治,不讓李治跟自己搶皇位,被李治找到李世民揭穿,遭到李世民批評,與皇位失之交臂,最後在封地去世。


李泰失去爭奪皇位的機會,接下來就是三子李恪(隋煬帝楊廣之女楊妃所生)與九子李治(長孫皇后所生)之間的爭奪,最後李世民有些難以定奪,前往找到長孫無忌詢問意見,長孫無忌覺得李治最為合適,畢竟長孫無忌乃李治的舅舅。

李世民最終確定李治為太子,李恪因此惹來長孫無忌的忌憚,後來長孫無忌借處理李淵第六子李元景謀反一案,將吳王李恪一起處決,遂去世。

李世民二子楚王李寬(生母不詳)早夭,五子為李祐(陰妃所生),太宗在位期間舉兵謀反於齊州,後被李世民廢為庶人,賜死於長安太極宮內省。

六子為蜀王李愔(與李恪同母),在李恪遭受長孫無忌的清除時,其一併被誣陷廢為庶人流放,最後在流放途中去世。


七子為蔣王李惲(王氏所生),也是在處理李恪時,被張君徹誣告謀反,最後自己擔心遭受痛苦,自行了斷。

八子越王李貞(燕妃所生),武則天繼位後,想恢復李唐王室而起兵與之對抗,最後被武則天壓制,一命嗚呼,與此同時,十子紀王李慎(韋妃所生)、十四子曹王李明(李元吉老婆楊氏所生)因為跟隨李貞一起謀反被牽連,一併被流放,流放途中李慎去世,李明亦被謝佑逼迫自殺。

十一、十二、十三子為江王李囂(燕妃所生,於632年去世)、趙王李福(楊妃所生,37歲於梁州官署病逝)、代王李簡(生母不詳),早夭,無子女後人。

這就是李世民14個兒子的大致結局,其中高宗李治的後代顯然最多,其餘幾人在朝代更迭中,子孫多有死傷,但肯定也是有後人留在世上的。


二、李世民後代現存地方

1、廣東肇慶四會

根據清朝時期李善元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纂修的《四會李氏族譜》刻本記錄:



李之姓原於帝高陽氏,宗隴西,後裔臨淮公者,琅琊王之子,名修珍,貶斥南海,數世不能歸,子孫遂居端州之四會。

根據族譜記載,這些李世民後代在四會已經居住700多年,三十代人,並且世代相傳,其中還有一些名人比如李積中、李大性、李津、李棨等,可以說歷史悠久。

2、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土門保麥峪河黑溝

在鄖西縣一個300多人的村莊李家村,有村民在祠堂發現一本很有歷史年代的族譜,並且上交給國家,這個族譜裡邊記錄了他們的身世,他們是吳王李恪的後代,從那時開始一直輾轉遷徙,最後於此居住。

3、廣東省冷坑鎮

這個地方是目前確定的李世民後代人口最多的地方,大約有四萬人左右,他們《珠堂李氏族譜》上邊對家族來源有清晰記載,其中始祖為明朝時期的李什八,是李世民的三十二代嫡孫。

始祖李什八,原籍福建上杭,乃隴西堂大唐皇帝世民三十二代嫡孫。

此外,他們還有官傘以及一些古老物件作為證據,說明自己乃李世民後代。

4、浙江省金華市蘭溪縣

宋朝宰相李綱是唐睿宗李旦的長子寧王李憲後裔,其後代在浙江金華蘭溪縣一帶居住,並且有族譜《隴西皋門李氏宗譜》記載,當地的李震濤是李綱長子李儀之後代,足以說明其也是李世民後代。

5、胡雪巖、胡適後代

這個版本比較具有傳奇色彩,據說唐朝後期朱溫叛亂大肆屠殺唐昭宗子孫時,昭宗為了留下後代延續香火,將其兒子交由自己身邊可信的太監胡三養育,胡三不負所望,將皇子帶到老家婺源考川,將其取名胡昌翼。


胡昌翼後來考中進士,晚年辭官回家治學,被稱之為明經公,他傳下來的胡氏一門,稱之為明經胡。胡雪巖與胡適隸屬於明經胡一脈,故而其後代也應該屬於李世民後代。


結語

根據一些現存資料總結,我就說這麼多,總而言之,李世民的後代數量龐大,還有李姓本來就是大姓,如今後代數量過多,我們無法準確進行考證,只能大概根據一些民間資料整理得出,僅供參考足矣!

但有一點不可否認的就是,應該全國各地都有李世民後代,只是我們暫時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因為家譜或者一些珍貴的歷史資料,保存實在困難!



嗔痴歷史觀


關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後人,全國各地以及新家坡等海外的李姓,許多都有族譜記載是李世民的後代。但是,歷代族譜大都因年代久遠、戰亂、饑荒災年、遷移變動等因素,幾乎都沒能留傳下來,或許在陵墓考古中會偶有發現。

然而,對於後世存在的族譜,認可的人並不多,特別是明清年間的族譜。因為,在明清那會,有個行當就是“譜匠”,專靠給人造家譜為生。例如:你姓劉,就能把你扯到劉邦身上;你姓楊,就能把你同楊家將拉到一起;你姓趙,就能把你與秦始皇和趙匡胤聯繫起來;你姓李,就算可能沒有成過家的道家學派創始人李耳(老子),也會成為你的先祖等。

同時,在後世也有此類的專門網站,幫一些想要造族譜的人,包裝出與古代帝王將相有關的族譜出來。

因此,李小龍、李嘉誠、李光耀(前新加坡總理)、李登輝(前臺灣地區領導人)等人,都說自己是李世民的後人,但究竟有幾個人相信呢?

再說,李姓畢竟是中國的第一大姓,約佔全國人口的8%左右。所以,認為自己是李世民後人的李氏家族有點多,也就並不奇怪了。

不過,關於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新文化運動先驅胡適等人是李世民的後人的說法,卻有極高的可信度。

2010年,據昭陵考古發現的皇家族譜記載,唐昭宗李曄也是李世民的後人。天佑元年(904年)三月,朱溫(唐僖宗賜名朱全忠,梁太祖)發動叛亂之時,唐昭宗為避免宗族遭到叛逆斬盡殺絕,擔心無人繼承香火,隨將何皇后剛剛所生的小皇子託付給年過花甲的心腹近侍金紫光祿大夫胡清(人多稱胡三公)。

接著,胡三公便帶著皇子悄悄回到了老家安徽歙州婺源縣考水(又名考川),隱居下來。

同年八月,唐昭宗被朱溫指使親信蔣玄暉等人殺死於洛陽。同時,唐昭宗的諸皇子以及德王裕等九個親王也被縊死在九曲池畔。最後,朱溫又將唐朝末代皇帝李柷毒殺。至此,李世民的直系後人幾乎都死於朱溫之手。

逃到老家的胡三公,為了避開朱溫的耳目,隨將小皇子隨身附帶的皇族信物收藏起來,並給小皇子取名為胡昌翼,意為感恩胡三公的翼護之恩。

隨後,胡三公將胡昌翼當成自己的兒孫,精心撫育、傳經授道。

同光三年(925年),到了後唐莊宗李存朂時期,22歲的胡昌翼參加以《易經》為主的“明經科”考,高中第二名進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榜眼”。這時,胡三公才說出了胡昌翼的身世,並將他的皇族信物一併歸還。

此後,胡昌翼不願折節侍奉他國之君,隨退出仁途,隱居鄉間,開設“明經書院”,講學施教,並主攻明經理學和經學研究。最後,成為一代儒宗,人稱其為“明經公”。

不久,鄉里人都知道了他的身份,暗地裡稱胡昌翼為太子。因此,後世有“明經胡”始祖胡昌翼和“李改胡”的說法。

後來,胡昌翼歷經五代十國紛爭,宋太祖、宋太宗兩朝,直到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十月去世,享年96歲。

至今,婺源考水古村外的胡昌翼墓,雖經一千多年的歲月,但依舊完好。

胡昌翼死後,留有三子,延進、延賓和延臻,其子嗣也一直延續到墨業始祖胡天注、紅頂巨賈胡雪巖、著名哲學家胡適等這一代。因此,可以說他們都是“明經胡”的後裔子孫。

只不過,胡雪巖的直系子孫大約有200餘人,幾乎無一人繼承祖業經商,也無一人從政,基本分佈在海外的7個國家,多數從事文教和自然科學領域的工作。如:第五代孫胡筱梅曾獲得陳毅市長簽發的“上海市第一屆優秀教師”、“上海市第一屆三八紅旗手”稱號。

而胡適的長子胡祖望,曾擔任中國航空公司的工程師、臺灣駐美國機構經濟參事等職務;其孫(胡祖望與曾淑昭之子)胡復,1978年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後任美國勞工部爭議司司長。

雖說,在修訂族譜中,有個偉大的先祖,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勵子孫後代的奮鬥動力。同時,一族之人擁有同一個族譜,也能令同族之人攜手共進,合作共贏。但是,這些只不過是表象的形式罷了,歸根到底還是要依靠每一個人的努力,才能壯大整個華夏民族的這個大家庭,而不僅是一家一族的興旺。


祥子談歷史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皆是一代梟雄,那咱們今天要說的就是唐朝的名帝李世民的後代居住地是現在哪裡?想必很多人對於這個問題也比較好奇,對於通過弒兄逼迫父親退位的李世民他在位期間功績也很顯著,吏治一片清明。而對於後代的居住地分為兩種說法,一來是懷集縣冷坑鎮,二來是高淳縣淳溪鎮。

懷集縣冷坑鎮

至於這個地方能夠被稱為李世民後代聚集地,所依靠的是一本《珠堂李氏族譜》,而且記載了自李姓由來後的所有人員,在記載中顯示李世民為李氏的第五十八祖,而至於冷坑鎮作為傳承後代的居所還要從李什八算起,而李什八是元末明初的人物,他作為冷坑的始祖,在此地定居還是因為躲避追兵。



高淳縣淳溪鎮

說起這個地方的李世民的後代要和他第三個兒子李恪有關了,當初他也是有繼承王位的資格的,但因為朝臣關係處理不當,被人誣陷有謀反的罪名,在當時這種罪名是很嚴重的,所以他被處死,而他的子女被貶為庶人,以後他的後人李道得到傳承,但在唐末農民起義的時候卻被抓住,最後趁人不備,偷偷逃離到了這個地方,而且自此李氏一脈開始繁衍生息。


這也是現在比較容易讓人相信的兩個李氏根源所在地,如有不足的地方,歡迎補充糾正。


曉峰來介紹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說起李世民的後代,懷集縣冷坑鎮有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後裔。據《珠堂李氏族譜》記載,唐朝有十四位皇帝,都是李氏老祖宗。從李氏受姓一世祖李利貞開始算起,唐朝第一位皇帝唐高祖李淵、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及至高宗李治、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肅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適、順宗李誦、憲宗李純、宣宗李忱、懿宗李漼、昭宗李曄、哀帝李拀,分別是李氏第五十七至七十世祖,而懷集冷坑開基始祖李什八則是第九十世祖。

“懷集縣冷坑鎮有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後裔!”近日,有讀者向記者報料,冷坑鎮有4萬多李氏後人,而他們很少提起自己是大唐皇帝后裔的身份。冷坑鎮譚福村委會譚拱村民李初愛老先生,是該鎮李氏理事會推選出來的官傘保管人,記者來到他家,他先拿出一本《珠堂李氏族譜》,“祖先有誰,上面全有記載”,李初愛說,唐朝有14位皇帝,都是李氏老祖宗。“如果從冷坑開基始祖李什八算起來,我是第25世,如從李氏受姓一世祖李利貞算起來,則是第115世了”,李初愛說,如從唐太宗李世民算下來,他是李世民的第57代嫡孫。冷坑李氏理事會會長李浩林帶記者來到去年新修建起來的李氏大宗祠,記者見到,祠堂牆上有一大理石雕刻的序言榜,上面清清楚楚地介紹道:“始祖李什八,原籍福建上杭,乃隴西堂大唐皇帝世民三十二代嫡孫”。



高淳縣淳溪鎮有一個村落,這裡聚居了一部分唐太宗的後人,因為家家都姓李,久而久之形成“李家村”。從第一代李氏家族成員定居在此開始,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村民中許多人都知道自己是皇室後裔,唐朝的故事和唐太宗李世民的豐功偉績,讓他們津津樂道。

根據宗譜的記載,漢景帝時李家就出了個驃騎都尉李廣,李廣一生戍守邊關,與匈奴七十餘戰,因為李廣行動快,箭法精,忽來忽去,叫人摸不準他的路子,匈奴人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飛將軍”。 李淵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也是這套家譜中記錄的李家第24世子孫。 宗譜中記載:“諱淵,字叔德,襲封唐公,隋末起兵,受恭帝禪國號大唐,廟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唐高祖在位9年後,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得以立為太子,而後繼帝位。 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他勵精圖治,出現了天下昇平的景象,史稱貞觀之治。 這套族譜對李世民的情況也進行了詳細記錄,宗譜記載:“諱世民,高祖次子,初封秦王。唐得天下,勘定禍亂,削平偕偽,皆其功也。高祖因傳位焉,廟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唐懿宗去世後,太子李儼即位,是為僖宗,在位15年,後唐昭宗李曄即位。 李曄也是懿宗的兒子,僖宗排行老三,昭宗第七。 唐昭宗是一個悲劇性的皇帝,此時的唐朝已經積重難返,迴天無力。昭宗所做的,只能是勉強使大唐多存在了幾年而已。 而高淳李家村人就是唐昭宗的子孫。 想把這些家譜傳下去 從家譜記錄來看,唐昭宗的重孫就是李德鵬。而現在高淳李家村人是以李茂學為始祖的,李茂學的祖先從家譜中可以清楚地查閱到,李茂學的祖宗是唐昭宗的重孫李德鵬。 李茂學是李氏家族的第54代子孫,也是高淳李家的第一代,屬李世民一脈相傳的正統後代分支。 宗譜記載中有這樣的文字:“茂學,行區入遷溧水俞家灘,即今分隸高淳縣老莘圩蓮溪村。”據李建峰解釋,唐滅亡後,李氏家族許多子孫被迫分散,到處都有李家後人。其中李茂學這一支流落到溧水俞家灘,當時高淳和溧水還沒有分開,俞家灘也就是後來的高淳縣老莘圩蓮溪村,因此他們這一支被稱為“蓮溪李氏”,修的宗譜也被命名為“蓮溪李氏宗譜”。 他還解釋,蓮溪村也就是現在的高淳李家村。 李建峰的爺爺李維化在家譜中亦有記載,是作為最終的輩分名單出現的。李維化是第71世,由此算來,李建峰應當為李氏家族第73世。若是以唐太宗李世民算起,李建峰就是李世民的第48代子孫。 從家譜上的記錄看,這套家譜在清朝和民國都曾經重修過。 但從民國以後,家譜就沒有重修過,時間長了,由於紙質問題,已經損毀不少。李建峰覺得,他還想把這些家譜傳下去,但怕這些破舊的家譜保存不了,因此他打算儘快修復這些家譜,並重新複印一份,讓這套家譜一直保存下去。


大老二爺


宋朝宰相李綱是唐朝睿宗皇帝李旦的長子寧王李憲的後裔。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家族修家譜時,根據以往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老家譜,修了新家譜;具體家譜名稱是:《隴西皋門李氏宗譜》,你可以在網上用《隴西皋門李氏宗譜》+李震濤這個名字百度一下,浙江省金華市蘭溪縣的李震濤是李綱長子李儀之的後代.

另外根據岳飛的子女數量以及他們的命運多舛,並且考慮到元宋易代、明清易代對於他們與我們家族的人口數量影響,現在岳飛的後代已經超過了一百萬人考慮,我們李綱後裔家族人口數量只會比這個更多,個人猜測應該有一百多萬人了罷。

“盛唐氣象”,這是中國歷史上的驕傲,也是李姓家族史上燦爛的一頁。但考察李唐宗室,在武周代唐前後的短短30餘年(公元674年-公元705年)時間裡,創造盛唐輝煌的唐太宗李世民的諸子很多則遭到了迫害和殺戮。

唐太宗共有14子。太宗第二子,楚王李寬早卒。太宗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五子李佑,在太宗在位期間因謀反罪被廢為庶人,先後死去,高宗李治即位後,初受制於長孫無忌,後受制於武則天。太宗諸子幾乎被這兩個政治強人屠戮殆盡。

太宗三子吳王李恪,被長孫無忌藉機處死,六子李音被黯為庶人,七子李惲被誣告謀反而自殺。公元655年,高宗廢王皇后,立武氏為皇后,唐高宗自顯慶(公元656-661年)後,患風疾,百官奏事,常令武后參決。這樣,當高宗在世時,實際權力就已經落入武氏之手。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故。臨終遺詔太子李顯(武則天第三子)即位,是為唐中宗。武后被尊為皇太后,臨朝稱制。次年二月,武則天將中宗廢為廬陵王,另立李旦(武則天第4子)為皇帝,是為唐睿宗。此時,垂簾聽政已不能滿足武則天的權勢欲。她重用武氏,並追尊武氏五代祖。武氏將要代唐的意圖已日益顯現。面對此種情況,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貞及其子衝起兵反抗武則天。越王李貞。自幼善騎射,通讀文史書籍。很有領導能力,武則天臨朝,加授李貞為太子太傅,擔任蔡州刺史。然而從那時起,他就迫切感到李氏政權已受到威脅,於是聯合部分高祖之子及長子琅琊王衝等秘密有匡復李唐皇室地位之志。然而,李貞父子及李氏諸王起兵反對武則天,為的是維護李唐宗室的私利,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起兵不久便為武則天派兵正ya而失敗。

越王李貞父子起兵反對武則天失敗之後,李貞在兵臨蔡州城之際,飲藥而死,其長子衝、三子倩,少子規兵敗身亡,子溫減死流放嶺南,不久而死。二子定淮公愷則由蔡州帶極少數隨從往南奔逃至固始南部山區隱匿。因越王貞事件被誅連的還有太宗第十子李慎,第十四子李明,至此太宗諸子中在朝中安全生存的已是廖廖無幾。

越王李貞之子,定淮公愷避難固始南部一事,在《新唐書》及《舊唐書》暫未見明確記載,但在《錫山李氏世譜》及《毗陵李氏宗譜》則有清晰記載:“武后垂拱戌子之秋,與琅琊王衝憤其僭幹天位,欲議匡復,事不成而死。於是屬籍悉見誅竄,而敬王次子定淮公愷析居光之固始”。光緒二十一年,固始南部山區《固陵李氏宗譜》則稱 “華陽李氏,世代淵遠,歷史悠久。其始祖諱重山字仰,出生於上唐肅宗時代,住蓼邑南鄉華陽山阿李家老灣。為人有謀略,才智機敏,家資鉅富,公正爽直,積善好施,以故厚德載福,其子孫綿延,經唐至宋越元及明以至今日,土著於斯,迭歷治亂興衰,滄桑變化而子孫衍椒蕃枝分葉布,號稱華陽望族。相傳黃巢之亂,其裔孫有人遷閩落戶開支發達,戶口段繁。宋元明代時有往來。況且歷千年墓冢尚存。仰山廟茂軒昂,屋舍儼然”。

唐代之光州固始縣,南至大別山山南,北接息縣,據蔡州治所僅100多華里,在武則天派兵圍剿蔡州之時,次子定淮公愷向南跨過淮河,進入固始南部華陽山藏匿避禍當屬情理之事。至唐玄宗時代,由於歷經武韋之亂,玄宗李隆基改變了對宗室的政策,皇子皇孫不再治官臨民,只是提供豐厚的物質待遇而供其享用,故史書不再記載皇室子孫。所以唐肅宗時,愷公裔孫仍住在原地繁衍為固陵之旺族,而不為史書所記.

固始南部屬大別山(古亦稱衡山、石額山)向北綿延的部分,山林茂密,土地肥沃,山水形勝宜於人居。從垂拱四年(公元688年)至黃巢之亂近200年的時間,愷公裔孫已在固始南部(今祖師、陳淋、武廟)發展成李氏巨族,分莊於固始南部方園幾十裡的地方。今固始祖師廟,相傳是李氏祖廟,祖師爺則傳為“李唐宗室”,其側有仰公廟,是為紀念李仰公而建。舊有楹聯“敦睦華陽繁玉柱,隴西閩南衍金童”。祠堂原有南方李氏祭祀贈送的香爐。鑄有“大明宣德”字樣。1938年9月,日軍焚燬仰山廟,香爐亦下落不明。

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王仙芝、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戰爭暴發,並席捲全國。當時,與固始相鄰的壽州王緒等亦起兵自擁。祖居固始東鄉的王潮與第王審邽、王審知以才幹聞名,鄉民稱之曰“三龍”。王緒將“三龍”之母董氏挾持軍中,要“三龍”招眾起義。在“三龍”的號召下,固始鄉民紛紛加入義軍。作為固始旺族的愷公後裔,很多人加入到王審知兄弟率領的義軍,南遷入閩。比較著名的有李泳、李盈、李晦翁、李仁遇等。

以李泳為代表的愷公後裔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得到了迅速發展。據毗陵《李氏宗譜》記載:“泳避亂徙家邵武。迨五季時,有諱光遠者事閩,官尚書。生浚,拜司徙。浚生僧護,贈少保。僧護生太保賡,僑家無錫。賡生中大夫右文殿修撰累封衛國公夔、李綱、宋代名臣,去唐末不遠,上溯唐祖翔實。綱有七子,長儀子,次宗之,三集之,四貴之,五子(早喪,亦說嗣出),六子茂之,七之秀之。

李貴之長子李燔,又名奎公,又名文宿、別名傑,號興隆。官至宋朝樞密副使,因受奸臣陷害,改名李奎。金兵入侵時,攜子孟遷居江西贛州石城。李孟(又稱奇公)又名孟佑,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金德、水德後裔由江西遷至安徽,河南等地,土德公後裔則留居江西,木德、火德後裔由寧化石壁遷居福建上杭,又從福建上杭遷徙廣東梅縣等地,遍佈海內外。

李火德被公認為南方李氏的大始祖,現居於臺、港、澳及東南亞的李姓華人多是李火德的後裔,人口已近600萬人。名人輩出,星光燦爛。據載,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臺灣前地區領導人李登輝、華人首富李嘉誠等都是火德公後裔。

固始,既是愷公避難再生之地,也是火德公祖根之地。宋元之際,固始飽受戰亂,居民向南北遷徒者無數,縣無治所,只是到了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才恢復縣治。遠走他鄉的先民又“還本”、“歸居”。很多愷公後裔又再次回到祖居之地。這在遺存的族譜中可見端倪。如今,固始李姓人口逾14萬人,佔全縣人口的8.5%以上。慎終而追遠,這不能不說是愷公福廕的結果。


星羅大千


李世民一共14個兒子,現在在江西上饒有發現李世民的後代。在廣東也發現持有李世民一脈族譜 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