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地緣格局與四鄰環境


大範圍看,中國獨處世界島的東端,西邊連綿沙漠與青藏高原把主體部分與世界其他文明隔離,又留下幾條不太好走的路與其相連,使之聯繫不至於中斷,所以多數時候中華文化獨自發展,不容易受強外力打斷;而又能與其他文明交流,不至於像美洲那樣與世隔絕,文明發展停滯不前。

我國的地緣格局與四鄰環境

那麼農耕時代,中國最大的威脅就是北方,與西邊不一樣的是沒有完整的地形來抵禦北邊的侵略者,道路很多,隔得又近,使得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或東北的漁獵民沒事就來搶一波,甚至在虛弱的時候補上一刀。現在北方換成了虛弱的毛子,內蒙古和東北已成為熟地,暫時威脅也不算太大。東、東南方向面對大海,遠洋時代擁有很長的海岸線,是非常不錯的,增加了與外界的交流,當然也增加了風險,至於那幾個島鏈,基本可以無視(我們強大的時候不管用,虛弱的時候用不著)。南邊從來沒有哪隻猴子翻不過如來的手掌心,只是很遺憾沒有印度洋出海口。總的來說,中國的地緣算是得天獨厚,靠山面海,弱可自保,強可對其他地區施加影響力。歷史上,中原政權都是自己把自己玩死的,過不下去了,搞一搞王朝週期律。

我國的地緣格局與四鄰環境

和平時期,中國有足夠的平原參與生產,合適的季風帶來足夠的雨水,滋潤著這片土地,使之有巨大的體量的來對沖可能的風險。中國內部大概可以分為十來個板塊,多數板塊容易獨成體系,就像九頭蛇一樣,砍掉幾個頭,問題並不大,除了戰鬥力所損以外,還可以依靠剩下來的頭繼續纏鬥。抗戰很好詮釋了這種地緣優勢。雖然反覆被日本按在地上摩擦,但就是死不了,爬起來再戰。一個落後農業國硬是拖了工業國日本十四年,拖的日本也沒脾氣了。反看法國,戰爭就繞著巴黎打,巴黎失陷再打下去就沒什麼意思了。

我國的地緣格局與四鄰環境

所以從內部看,中國地緣也有很大的地緣優勢,防禦力太強。再比較一下俄羅斯,同樣很大的體量,然而東歐偌大的平原找不出一條山脈,在強大外力下,只有靠血肉長城,每次反侵略犧牲甚大,痛不欲生。總的來說,中國的地緣特點是防禦力太強,體量足夠大。

隨著在全球化的推進,國家之間的聯繫日漸緊密。任何國家,其生存與發展均受周邊地緣政治與經濟的影響。我國的持續發展,需要穩定的周邊環境、繁榮的周邊經濟。瞭解我國周邊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梳理與各國的複雜關係,並結合具體的情況,採取針對性的發展措施,是我國政治穩定、經濟昌盛的基礎。

一、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概況

(一)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概念地緣政治又稱為地理政治學,它主要是指相關的地理與人文要素共同影響國家政治的現象,具體因素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等,只有在此基礎上制定的對外戰略方針才能具有針對性與有效性。根據地緣政治的概念可知,各國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選擇結盟或對抗,以此實現生存條件或空間的獲取。地緣經濟主要是指國家或區域間逐漸形成的有關資源供應、商品市場與技術交流等的競爭、結盟與合作的關係。

(二)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環境下,世界政治與經濟出現了較大的改變。在複雜的國際關係中,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重要性日漸顯著,在世界範圍內,各國為了保證國家的穩定與經濟的發展,在制定各種戰略政策時均以其為主要依據。二者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其一,多極化的地緣政治。自冷戰後,第三世界國家迅速崛起,經濟全球化的特點日漸顯著,在此情況下,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均發生了徹底的改變,通過各地區、各國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新的政治經濟格局,即美國、歐盟與東亞三足鼎立;同時,金磚五國的國際地位日漸提升,而眾多發達國家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在經濟緩慢發展情況下,其國際影響力有所減弱,進而地緣政治發展呈現出了多極化。

其二,局部地區的戰爭與衝突。近些年,雖然未出現大規模的地區戰爭與衝突,但局部戰爭與衝突卻未能避免,如科索沃戰爭、阿以衝突、反恐戰爭、朝核問題等。此類戰爭與衝突的影響範圍相對較小,但作為不穩定因素,直接影響著地緣政治格局。

其三,亞太地區的快速發展。在地緣政治中,亞太地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11年,美國調整了自身的發展戰略,針對亞太地區制定了一系列的策略;同時,歐盟轉移了自身的戰略重點,在對外貿易發展中堅持以亞洲為核心。日本對東亞及東南亞等進行了重點投資。由於中國的崛起與安全直接受亞太地區地緣環境的影響,因此,也十分注重該地區的戰略部署。

其四,地緣經濟的長足進步。在各國發展過程中,面對著日漸激烈的競爭,均注重合作模式,特別是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關係日漸緊密,各國為了預防與控制全球化風險的影響,均積極推進人才、資本與商品的交流,進而有利於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據調查,在世界範圍內,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高達100多個,如歐盟、亞太經合組織與北美自由貿易區等。近幾年,各組織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同時其影響力也逐步增強,在此基礎上,地緣經濟的一體化、區域化與全球化特點愈加明顯。

二、 我國周邊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概況

(一)歷史及特點:

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我國地緣政治環境較為惡劣。由於我國選擇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因此,新中國成立初期便受到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在1950年,美國發動了侵朝戰爭,並對解放臺灣給予武力干預,同時採取了經濟封鎖,在此情況下,我國地緣政治發展困難重重。1960年,美國發動了侵越戰爭,而中國的援越抗美,使我國南部邊界安全備受威脅,同時,此時期,中蘇關係也日漸鬆散,甚至在東北及西北地區發生了衝突事件,在此情況下,我國北部與西北部的安全也受到了一定的威脅[1](P3-10)。這一時期,我國地緣經濟藉助良好的中蘇關係,通過合作,實現了眾多項目的發展,如東北重工業,此時內陸地區在穩定的地緣政治環境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沿海地區發展相對緩慢。

隨著地緣政治局面的變化,為了適應新的環境,我國積極調整自身的發展,制定了相應的戰略:

其一,三線建設,促進地緣政治環境較為安全地區的發展;

其二,內陸項目採取大分散、小集中的發展佈局。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我國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均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其影響因素主要有: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緩解了中美關係,使我國地緣政治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了新的經濟發展戰略,即改革開放;1991年,冷戰結束,國際上更為關注經濟競爭,同時,在現代化科技的支持下,經濟發展傾向於全球化、區域化與一體化,國際合作愈加頻繁。在地緣政治趨於緩和的情況下,我國地緣經濟穩定發展,在改革開放戰略指導下,我國沿海地區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其經濟迅猛增長,為我國現代化、工業化與國際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西部大開放,也促進了西部地區經濟實力的增強,在此環境下,我國地緣政治環境也更加安全與穩定。

(二)當前現狀

我國地緣政治發展呈良好態勢,同周邊國家的關係日漸緊密,在諸多方面均保持著深入的合作,如經濟、科技與文化等。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如美國與日本對中國的威脅,其利用軍事遏制與圍堵戰略,對我國逐漸形成了新的包圍;同時,亞洲地區的宗教極端勢力與民族分裂組織不斷破壞著我國的和平與穩定;再者,南海問題與釣魚島問題等也亟需解決。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各國經濟實現了高度的相互融合、相互依存與相互制約。根據相關數據,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相對較高,基本維持在50%左右,特別是重要戰略資源的集中進口,直接影響著我國的安全與發展,因此,在日後發展過程中,戰略資源的安全性與及時性需要給予高度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