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與郭子儀同為平定安史之亂的興唐名將,為何名氣差一大截?

說起在安史之亂中力挽狂瀾的興唐名將,今天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概只有郭子儀一人。

但閱讀過有關唐史的史籍,你就會發現,真正擁有興唐第一功的將領並不是郭子儀,而是李光弼。

在《新唐書》中,李光弼獨列一傳,這待遇與郭子儀等同,可見其青史地位之高。

《新唐書》中還記載,在唐時李郭二人實際上也是並稱於世,但為什麼在後世李光弼比郭子儀的名氣差一大截呢?

李光弼與郭子儀同為平定安史之亂的興唐名將,為何名氣差一大截?


首先,李光弼由於自身性格原因導致他的生平事蹟不如郭子儀完美無缺

李光弼性格堅毅嚴果,不苟言笑,自幼精於騎射,志向遠大,是因為受他的父親李楷洛影響。

李楷洛是契丹前酋長,武則天時期內附唐朝,在為大唐征戰吐蕃帝國的途中病故,因公殉職被唐廷大肆褒揚,贈營州都督,諡忠烈,從此李家及部落的族人在大唐過上了富足而有尊嚴的生活。

李光弼是英烈之後酋長之子,從小就揹負父親的榮耀與酋長的責任,所以此生不辜負父親之英名、不辜負族人之期盼是李光弼心中不滅的抱負,但同時也是他心中甩不掉的包袱,李光弼那輝煌又黯淡的悲慼人生似乎冥冥之中早已註定。

安祿山叛亂之後,李光弼得到了郭子儀的舉薦,被唐玄宗任命雲中太守、充河東節度副使,率領山西兵馬與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一道收復河北。

李光弼與郭子儀同為平定安史之亂的興唐名將,為何名氣差一大截?


在收復河北戰爭中,李光弼大放異彩,在常山之戰,李光弼一舉擊敗安祿山坐下三大將:大名鼎鼎的史思明、“四猛”之一的蔡希德(蔡希德與史思明、安守忠、李歸仁齊名並稱“四猛”)、未來睢陽之戰的總指揮尹子奇,斬首萬餘,生俘四千,蔡希德和尹子奇被擊潰逃往河南。史思明僅以身免,逃往博陵,雖然依舊率領著安史叛軍在河北的殘餘部隊接著抵抗,但是河北大半郡縣已經光復重新投入唐廷的懷抱。

李光弼因此大功得拜范陽長史,河北節度使,可惜後方失火,哥舒翰潼關敗北,唐玄宗逃往蜀地,大軍被迫退守,河北又重新落入安史叛軍之手。

唐肅宗即位,拜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光弼獨立統軍,臨危受命率奔赴太原。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史思明攜河北眾賊將率十萬餘安史叛軍攻打太原。


李光弼與郭子儀同為平定安史之亂的興唐名將,為何名氣差一大截?


彼時李光弼麾下不到一萬士卒,在面對來勢洶洶十倍於己的安史叛軍時,太原眾將士莫不驚恐,唯獨李光弼信心十足,他那堅定的目光中還夾雜著一絲興奮,他知道再為家族取得榮耀以慰父親在天之靈的時刻即將來臨。

史思明到達太原城外凝望著城牆上的“李”字帥旗,他那陰狠的目光中還夾雜著一絲興奮,他知道把李光弼摁在地上摩擦一雪前恥的時刻已經來臨。

史思明意氣風發,對著眾賊將說道:“李光弼所率弱旅不滿一萬,太原城吾等覆手可取,打破太原城後,咱們一鼓作氣勢如虎,就一路向西殺去,再破河隴、朔方兩軍,吾等從此再無後顧之憂矣!哈哈哈!”

眾賊將:“節帥英明!”

史思明大手一揮,號角聲起,開始攻城了。

李光弼與郭子儀同為平定安史之亂的興唐名將,為何名氣差一大截?

史思明


就在此時,巨大的石塊從太原城頭上飛來,一頓亂轟,頃刻間,安史叛軍有一兩萬人被砸成肉醬。

原來李光弼早就安排能工巧匠打造要二百人才能挽動的巨型拋石車佈置在太原城牆之上。

史思明輕敵吃了大虧,但很快就做出調整,安史叛軍仗著人多器械足開始搭建“飛樓”。“飛樓”的四周用木幔圍起,中間推土成山,士兵站在“飛樓”之上即可利用居高臨下的優勢,對太原城牆上的士兵進行箭雨洗禮。

李光弼聽得探馬來報後,馬上派遣唐軍挖地道,在夜間將安史叛軍所建土山紛紛挖空而倒,史思明最終一個“飛樓”也沒有建成。

此後安史叛軍又組織了幾次攻城,也都被李光弼擊退,史思明這回終於認識到李光弼的過人之處,是個硬茬,再也不提速戰速決的事情了。

圍城還在繼續。

雙方僵持不下。

史思明想出一個計策,打擊守城軍心。安史叛軍在軍營中大擺筵席,敲鑼打鼓,還請幾個戲子假扮逃往蜀地的唐玄宗與太監高力士等人,戲子們在舞臺上矯揉造作,臺下兵士鬨堂大笑,聲震太原城。

李光弼與郭子儀同為平定安史之亂的興唐名將,為何名氣差一大截?


不料,這戲演到一半,舞臺就塌陷了,幾個戲子忽然消失不見——

史叛軍把木板掀開一看,不知何時舞臺下面多了幾個大壕洞,原來這又是李光弼派唐軍挖的。

沒過多大功夫,太原城頭上就出現了幾個人,定睛一看正是之前那幾位戲子,撲通、撲通,一個接一個的都摔死在了城下。

史思明大驚失色,營寨連夜後移。自此以後,安史叛軍在軍營中走動的時候,都特別小心,深怕一不小心就跟那幾個戲子一樣掉進壕洞中。

戰事再度陷入了僵局中。

李光弼與郭子儀同為平定安史之亂的興唐名將,為何名氣差一大截?


李光弼卻察覺到了戰機。

於是李光弼假裝太原糧盡,派遣手下詐降。

史思明大喜過望,按照事先約好的時間碰頭,果不其然看見有唐將出城,史思明開懷大笑,正準備上前迎降,臉上的笑容還沒有消失,就聽見身後一聲巨響,緊接著是陣陣慘叫聲不絕於耳。

史思明回頭一看,地面上突然出現了一個數丈寬的塹溝,許多安史叛軍猝不及防都掉落在了塹溝之中。

這又是李光弼事先挖好,就等史思明士兵集結在此,薄土承受不住重量,然後塌方陷之。

史思明大叫不好,調轉馬頭向軍營馳去,霎時,太原城門悉數洞開,唐軍精騎殺出,跑得慢的安史叛軍紛紛倒在了唐刀之下。

史思明此次是被李光弼防不勝防的“地道戰”徹底打出了心理陰影,把指揮權丟給了叛軍大將蔡希德,自己跑回了河北。

安史叛軍新敗,蔡希德倉促領軍,軍心不穩,李光弼再度抓住戰機,率領敢死之士果決夜襲,結果安史叛軍炸營潰逃,唐軍乘勝追擊,斬首七萬餘級,獲得輜重糧草無數。

李光弼與郭子儀同為平定安史之亂的興唐名將,為何名氣差一大截?


因取得太原保衛戰的勝利,李光弼被唐廷拜為司空,封鄭國公。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郭子儀造到猜忌,唐廷命李光弼代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不久之後,李光弼升任天下兵馬副元帥,成為大唐武將之首。

此後李光弼率領唐軍在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中再度大勝史思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廷加封李光弼為太尉、中書令,位極人臣。

但好景不長,在邙山之戰後,李光弼人生中第一次感到了什麼叫做徹骨銘心的恐懼,帶給他這份恐懼的人,不是叛軍,也不是皇帝,而是一位太監,他的名字叫做魚朝恩。

李光弼與郭子儀同為平定安史之亂的興唐名將,為何名氣差一大截?


正如古羅馬詩人維吉爾所說:“所有的邪中,謠言散播最快。隨著速度的加快,更加激烈;隨著散播面的擴展,更有精力。”

奸相楊國忠曾經利用謠言,逼迫哥舒翰出潼關野戰,使其死於安祿山之手;

大太監邊令誠也曾經利用謠言,讓高仙芝與封常清冤死在劊子手的屠刀之下;

如今大太監魚朝恩也利用謠言,讓李光弼帶著疲兵馬不停蹄地向東都洛陽進攻。

李光弼率領剛從懷州(今河南省沁陽市)戰場上撤下來的疲憊之師,來到了東都洛陽城北的邙山腳下,不得已倉促設陣。李光弼咬著牙做了最後的努力,上奏說:“賊鋒尚銳,請候時而動,不可輕進。”

可惜,李光弼等來的不是暫緩進攻的命令,而是大太監魚朝恩的親自督戰。魚朝恩時任觀軍容使,他端坐在中軍牙帳中,不耐煩地催促著李光弼趕緊出戰。

戰鼓聲起,唐軍出征。

安史叛軍早就窩了一肚子火,終於可以跟李光弼這個“地老鼠”平地野戰了。

兩軍相撞,槍對槍,刀對刀,唐軍被悍勇的安史叛軍打的落花流水,魚朝恩看情況不對,帶頭就跑,唐軍軍心潰散,李光弼無力迴天,帶著殘兵敗將遁走,捨棄軍資器械無數。

李光弼與郭子儀同為平定安史之亂的興唐名將,為何名氣差一大截?


安史叛軍乘勝攻佔申州(今河南省信陽市)、興州(今陝西漢中略陽縣)等十三州,本來一片大好的反攻局勢就此蕩然無存。

邙山之戰後,李光弼面如死灰,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一個個慘死的畫面浮在了眼前,那一刻他明白了,自己拼盡全力想要守護的榮耀,是一個美麗但又易碎的夜光杯,想要像父親那樣完美地功成身隕,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徹骨銘心的恐懼感向全身襲來,李光弼用顫抖著手寫完了請罪書。

他內心嘶喊著:我李光弼可以死,但是我不想帶著汙名死去。

李光弼與郭子儀同為平定安史之亂的興唐名將,為何名氣差一大截?


在謀士李泌的轉圜之下,唐肅宗最終沒有處死李光弼,只是削職。

不久之後,唐肅宗下旨李光弼復拜太尉,兼侍中、 河南副元帥,知河南、淮南東西、山南東、荊南五道節度行營事並出鎮泗州(今安徽宿州市泗縣)。臨行前,唐肅宗還親自賦詩送別李光弼,以示恩寵。

李光弼感激涕零,帶兵出征,馳入徐州,接著李光弼擊敗正在圍攻宋州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的史朝義(史思明之子),爾後收復許州,俘獲安史叛軍大將二十多人。

在李光弼勢如破竹的攻勢下,安史叛軍節節敗退,天下形勢發生逆轉,一直擁兵自重不聽唐廷號令的平叛悍將田神功、來瑱、尚衡、殷仲卿等人忌憚李光弼的神勇,被迫相繼入朝覆命,乖乖聽從唐廷的調遣。

李光弼與郭子儀同為平定安史之亂的興唐名將,為何名氣差一大截?


李光弼立下如此殊功,於是在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唐代宗一即位就進封李光弼為臨淮郡王。

可是大唐郡王爵位的榮耀也洗刷不掉李光弼內心的恐懼。

莎士比亞曾說道:“謠言是一隻憑著推測、猜疑和臆度吹響的笛子”。

從李光弼再次出征起,這“笛聲”就不絕於耳,他常常夜中驚醒,當他想起那“吹笛人”的嘴臉時,李光弼就會不寒而慄。

這個“吹笛人”叫做程名振,他也是一個太監,但更是一個有擁立之功的從龍之臣。

他與李輔國發動政變,粉碎了張皇后的陰謀,擁立唐代宗即位,此後李輔國被他設計趕出朝廷,由此程名振成為唐代宗的首席心腹。

就在數月前,郭子儀在程名振的“笛聲”下,天下兵馬副元帥和節度使職位全部解除,只能在京師賦閒。

李光弼與郭子儀同為平定安史之亂的興唐名將,為何名氣差一大截?


寶應二年(763年)正月,史朝義走投無路,自殺身亡。同年三月,李光弼擊敗了袁晃,浙東平定,歷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平息,大唐在形勢上再次一統。

李光弼自始至終參加指揮大軍,一直是唐軍平叛主將之一,發揮了出色的軍事才能,指揮唐軍殲滅叛軍有生力量,為平息內亂立了頭功,《新唐書》稱讚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亂中,“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唐代宗下詔增李光弼實封食邑二千戶,授其一個兒子為三品官,又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於凌煙閣。

但李光弼依然恐懼,因為就在年初,屢敗安史叛軍、擅長打硬仗、綽號“來嚼鐵”的來瑱,在程元振的構陷下,毫無辯解的餘地,當即就被唐代宗賜死。


李光弼與郭子儀同為平定安史之亂的興唐名將,為何名氣差一大截?


同年十月,吐蕃入寇長安,唐代宗發詔令各地節度使勤王救駕,李光弼懼怕程元振,何況唐代宗身邊還有一個魚朝恩,李光弼一直緩行軍,遲遲不動身勤王。

各地節度使攝於程名振的兇名,加上李光弼帶頭消極應對,以致於唐代宗發出詔令後,長達四十餘日都無人響應,大將之中只有郭子儀一人護著唐代宗從長安逃往陝州。

不久之後郭子儀光復長安,吐蕃退去,獨稱軍功,譽滿天下。

李光弼與郭子儀同為平定安史之亂的興唐名將,為何名氣差一大截?

郭子儀


李光弼因消極勤王而遭受非議,威望大跌,唐廷上下流傳崇郭貶李之風,田神功等悍將也紛紛不遵李光弼號令,李光弼羞愧難當,驚懼成疾,一病不起。

李光弼在臨終前,他對身邊的將佐說道:“我一直為朝廷效命軍前,家有老母不能贍養,未盡孝子之責,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然後李光弼下令將生平獲賜的財帛平分給賬下諸將,很快,他就逝于軍營之中,享年五十七歲。

李光弼的遺言令人嘆惋,他在自嘲自己是個不孝子,他奮鬥了一生,但他努力的結果卻是愧對自己的父親。

相比於父親光明磊落的一生,他認為自己的一生沒有什麼可說的,也沒有什麼可以留下的。

李光弼與郭子儀同為平定安史之亂的興唐名將,為何名氣差一大截?

李光弼


唐廷蓋棺定論,給李光弼諡號“武穆”,武功未成曰穆,岳飛的諡號也是“武穆”。

而郭子儀的諡號是“忠武”,為武將最高諡號,可比之文官諡號的“文正”。

在郭子儀完美無缺的人生光輝印照下,李光弼最終黯淡了下去。



其次,南宋以後漢民族意識空前高漲,李光弼因為契丹血統而被邊緣化

南宋以後,由於屢次被金兵欺侮,漢人的民族意識空前高漲,加上偏安一隅思想逐漸極端化,一改北宋包容的華夏文化,以狹隘為主流,唐朝所有胡人血統的名將皆被淡化弱化有的甚至被趕出武廟。

李光弼因為契丹血統出身,自然而然成為了漢人郭子儀的附庸,失去了與郭子儀並稱的地位。

民間戲曲、演義、評書大肆渲染郭子儀等漢族出身的將領平叛安史之亂的光輝戰績,李光弼等胡人血統出身的將領淪為打醬油的存在,然後朝代更迭,唐史久遠,普通百姓自然而然忘卻了這些邊緣歷史人物。


李光弼與郭子儀同為平定安史之亂的興唐名將,為何名氣差一大截?


再次,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影視劇的影響力極大,李光弼少影視宣傳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誰也不能忽視影視劇的影響力,一部萬人空巷的電視劇可以使一個完全虛構的藝術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數十年,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形象在影視劇的加持下,更能震撼人心。

可惜,在當今宣揚平定安史之亂、中興大唐的能臣奇將的影視劇相當稀少,唯有早年間香港TVB拍的幾部戲說類的唐朝電視劇有宣揚過,而且宣揚的都是郭子儀,沒有李光弼。

比如《醉打金枝》這部劇,講述了郭子儀之子郭曖與唐德宗之女昇平公主的故事,此劇中郭子儀是一個重要的配角,有不少重頭戲份,該劇正面宣楊了郭子儀在唐德宗朝的生平事蹟,但沒有李光弼的戲份;

李光弼與郭子儀同為平定安史之亂的興唐名將,為何名氣差一大截?


再如《空心計》這部劇,講述了唐穆宗至唐宣宗時期中唐後宮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唐穆宗的母親郭貴妃就是郭子儀的孫女、郭曖的女兒,這部劇中也有側面宣揚郭子儀的戲份,但依舊沒有李光弼的戲份。

所以經過影視劇的宣傳,郭子儀被老百姓熟知,而李光弼鮮少人知。

終上三點所述,李光弼的名氣因此比郭子儀差一大截,雖然他倆同為平定安史之亂的興唐名將。

【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轉發、評論與關注,我是羚羊飛渡,中簡堂歷史文化交流群領頭羊,擅長隋唐五代史。中正簡素,立志弘揚歷史文化,羚羊掛角,多元角度解讀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