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為什麼會催促哥舒翰出戰?為什麼不據守潼關等待戰略反攻?

尤尼烏斯seven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的一個分水嶺,從開元盛世向下坡路發展了,承平日久玄宗己沒有當年平武韋滅太平勵盡圖治的朝氣了,內宮貪圖享樂,寵楊玉環及幾國夫人把玄宗搞的暮氣深沉,外用囗蜜腹劍的李林甫,楊國忠為相,朝政日非,排斥異己,忠臣鉗口奸佞橫行。外則藩鎮坐大,安祿山一個胡人竟然做到三鎮節度使,安祿山是一個外貌憨厚內心奸詐的粗鄙武夫,竟然用各種手段取得了玄宗對他的信任,他看到了唐朝內部的腐朽,遂動了奪取天下的野心,漁陽鼙鼓動地來一路上摧枯拉朽,東都洛陽陷落,遂立國號為燕自稱大燕皇帝,直逼潼關,潼關乃西安之門戶自古就有扼潼關以控天下,秦藉此以得六國,如果哥舒翰死守潼關不出,安祿山屯兵于堅城之下再有郭子儀李光弼在外線做戰,則賊不難滅矣其時安祿山後方及內部己經不穩定了,奈朝廷昏庸,楊國忠做梗,逼哥舒翰出關作戰,哥舒翰撫膺慟哭,非懼死,為朝廷悲耳,不出哥舒翰所料,臨時拼湊的孱弱之卒,豈能擋的安之虎狼之兵,大敗虧輸天險盡失,從此長驅直入直搗京師,遂有了馬嵬兵變,西逃入川的故事。謝謝。


韓I949


安史之亂是國力鼎盛的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其實在“安史之亂”爆發初期,大唐的總體實力是要遠勝安祿山的叛軍,而直接導致唐朝形勢急轉直下就是“靈寶之戰”。“靈寶之戰”是潼關之戰的延續及終結。那麼為什麼唐玄宗一直催促哥舒翰出戰潼關,決戰叛軍,導致20萬唐軍灰飛煙滅。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唐軍與叛軍的力量對比呈壓倒性優勢。唐朝在隴右、河西、朔方這三大藩鎮的駐軍原有約21萬。“安史之亂”爆發後,三大藩鎮只留下少量部隊維持地方治安,主力皆趕至潼關,再加上潼關原有守軍及新招募的軍隊,總兵力達到了20萬。值得一提的是,隴右、河西、朔方三鎮將士都是身經百戰的邊防軍,其戰鬥力完全不亞於叛軍(叛軍原為唐朝范陽、平盧、河東三鎮邊防軍),因此唐軍無論是在人數上,還是兵員質量上,都遠勝過叛軍。同時隨著時間地流逝,形勢卻對叛軍越來越不利。一方面,叛軍西進無望,在經過長時間的對峙後士氣開始逐漸低落;另一方面,叛軍分兵攻打南方卻又遭到唐朝地方守將的頑強抵抗,結果也是止步不前。安祿山在叛亂爆發初期帶出了15萬大軍,可是經過戰爭損耗再加上多次分兵,此時潼關的叛軍主力已不足10萬。更讓叛軍感到擔憂的問題是唐朝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率領的軍隊在敵後戰場不斷取得勝利,叛軍時刻面臨著被切斷與河北基地聯繫的風險。

 

其次,自從安祿山叛變後,唐玄宗對將領的信心幾乎坍塌。他任命哥舒翰為潼關唐軍的主帥,但也未必對哥舒翰就徹底放心。 同時哥舒翰與楊國忠有矛盾,楊國忠擔心哥舒翰長時間手握重兵會對自己不利,於是就慫恿唐玄宗給哥舒翰下達命令,要求哥舒翰率軍出關與叛軍決戰,哥舒翰手下有不少人認為宰相楊國忠是造成“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因此紛紛請求誅殺楊國忠。唐玄宗知道哥舒翰手下竟然建議哥舒翰“留兵三萬守關,悉以精銳回誅國忠”(留三萬軍隊鎮守潼關,帶著其餘人馬前往長安要求皇上誅殺楊國忠),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造反逼宮信號。雖然哥舒翰沒有采納手下的這一建議,但要說唐玄宗沒心有餘悸,那顯然是不可能的。無論是誰站在唐玄宗的位置上,恐怕都不會希望這種局面長期保持下去。

最後,作為帝國的統治者,唐玄宗如果長時間對叛軍束手無策,那顯然是有損他的帝王權威。尤其是當大多數人覺得安祿山僅以三鎮兵力,就可以將整個帝國攪得雞犬不寧時。如果讓戰事繼續拖延下去,國內對唐玄宗的質疑之聲將會越來越強烈。所以唐玄宗急於想通過一場決定性的勝利迅速擊潰叛軍,以重新樹立自己的權威。叛軍實力已大幅削弱的消息讓唐玄宗知道後,直接下令讓哥舒翰帶二十萬大軍前去與安祿山決戰,但是結果卻打失人意,二十萬大軍直接魂飛煙滅。



卡拉歐仔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安祿山攻佔洛陽之後稱帝,唐玄宗則在怒斬封常清、高仙芝後起用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哥舒翰進駐潼關之後據險而守,將安祿山叛軍牢牢擋在潼關以東,然而次年六月,唐玄宗卻迫使哥舒翰領兵出關,結果遭遇伏擊慘敗,潼關迅速告破,唐玄宗逃亡蜀地,長安隨即告破。那麼,唐玄宗為何要迫使哥舒翰主動出擊呢?

時代背景:安祿山攻陷洛陽稱帝,唐玄宗換帥內部紛爭再起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起兵叛亂,迅速攻佔河北地區。唐玄宗則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洛陽,並令第六子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

彼時,由於朝廷精銳邊軍尚未趕回,高仙芝、封常清只能在長安、洛陽臨時募兵,非但兵力不足,而且戰鬥力極為有限,安祿山於同年十二月十二日便攻入了洛陽,封常清、高仙芝只得退守潼關不出,而唐玄宗則因聽信監軍宦官的讒言,以“失律喪師”之罪將封常清、高仙芝處斬。

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唐玄宗則起用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令其率兵20萬駐守潼關。哥舒翰雖然能征善戰,但此時已經是個50多歲的老將,而且因嗜酒如命、喜好美色導致身體一直有問題,前一年剛剛因中風落下半身不遂的毛病,雖然皇命不可違,但實在是難堪大任。

哥舒翰被起用之後,因與安祿山有舊怨,便偽造誣告因告發安祿山而免於獲罪的安思順(安祿山弟弟),結果導致安思順和弟弟安元貞全部被殺,家人也被流放。此舉直接引發了楊國忠的忌憚,而哥舒翰的屬下勸說其誅殺楊國忠之事也被告發,此舉直接加深了雙方之間的矛盾。

此外,哥舒翰因身體原因,只得讓行軍司馬田良丘主持大局,田良丘則因資歷不夠而無法服眾,便讓王思禮主管騎兵,讓李承光主管步兵,結果王思禮和李承光又相互不服氣,導致軍隊號令不一。再加上哥舒翰統軍“嚴而不恤”,導致唐軍士氣低落,人無鬥志。

哥舒翰也算是知己知彼,只是閉關固守,從不主動出戰,安祿山屢次攻關均被擊退,叛軍主力被牢牢抵擋在了潼關以東數月。與此同時,在河北攻打史思明的郭子儀、李光弼也認為唐軍只宜堅守,不可輕出。

唐玄宗為何要迫使哥舒翰出戰?其實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從天寶十五年(756年)五月開始,唐玄宗便開始不斷催促哥舒翰出關迎戰,一時間使者“項背相望”,給哥舒翰造成極大壓力。六月初四,哥舒翰無奈之下“慟哭出關”,結果遭到叛軍伏擊,唐軍損失慘重,哥舒翰因部下背叛被俘,潼關旋即告破。

至於唐玄宗為何要迫使哥舒翰出戰,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唐軍急需一場勝利,安祿山示敵以弱。自安祿山起兵以來,唐王朝可謂屢戰屢敗,如果說河北失手有安祿山長期統轄的原因,那麼東都洛陽的失守便是對唐王朝的一次致命打擊,這種打擊不僅體現在軍心士氣方面,安祿山在洛陽的稱帝之舉,更是對唐王朝的正統統治提出了挑戰,此時就算唐軍無法徹底平定叛亂,也至少應該用一場大勝來挽回軍心士氣和統治聲望。而安祿山在攻打潼關失敗之後,則命崔乾佑將老弱病殘的士卒屯於陝郡示敵以弱,而將精銳部隊隱藏了起來,故意引誘哥舒翰棄險出戰,雖然此計被哥舒翰識破,但朝中卻並不知情。而唐玄宗正是在同年五月接到叛軍“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的情報後,才做出錯誤判斷,進而以“賊方無備”為由強令哥舒翰出戰。

△隋唐大運河示意圖

2、洛陽乃是戰略要地,唐玄宗急需收復。對於唐朝來說,洛陽絕非簡簡單單的東都,同樣是極為重要的戰略要地。《新唐書·食貨志》有載“唐都長安,而關中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出不足以給京師、備水旱,故常轉漕東南之粟”,到唐朝時期,關中的產出早已無法支撐都城長安的消耗,而歷經三國以來不斷開發的南方則成為了大唐的重要糧食稅賦供應源,而這條輸送通道便是隋唐大運河,而洛陽則是隋唐大運河的關鍵節點。一旦洛陽長期被叛軍控制,隋唐大運河便等於被攔腰截斷,等於切斷了都城長安的供應。同時,駐守潼關雖然足以抵擋叛軍,卻也等於將大唐堵在了潼關以西,斷絕了與東部半壁江山的聯繫,再加上安祿山建都洛陽,這簡直就成為了東西兩帝並立的格局,唐玄宗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容忍的,因此洛陽必須儘快收復。

3、將相不和矛盾激化,楊國忠讒言不斷。前文說過,哥舒翰被起用之後,很快便與楊國忠爆發了矛盾。當時,哥舒翰的部下王思禮便曾勸說哥舒翰,應該效仿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計策,“留兵三萬守關,悉以精銳回誅國忠”(“七國之亂”時叛軍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漢景帝殺晁錯使其出師無名),雖然哥舒翰沒有采納,但此話卻傳到了楊國忠耳中。為了自保,楊國忠以“抵禦叛軍”為名,在唐玄宗同意之後招募了三千精兵由心腹日夜訓練,又招募一萬軍隊由心腹杜乾運統領駐軍灞上,名為抵禦叛軍,實則防備哥舒翰。哥舒翰則上書請求對灞上軍隊統一指揮,結果以商討軍情為由將杜乾運誘殺,吞併其軍。此事之後,楊國忠與哥舒翰的矛盾已經無法調和,唐玄宗之所以迫使哥舒翰出戰,正是有楊國忠再旁不斷煽風點火的作用,而作為唐玄宗的寵臣,楊國忠的話語還是有相當分量的。

除了以上幾點原因之外,哥舒翰作為領軍在外的將領,本就容易受到朝廷猜忌,再加上他乃是突騎施哥舒部出身,本就屬於異族,朝中對其的猜忌可想而知,這恐怕也是他不敢強行抗命的原因。

此外,從此後事態發展來看,哥舒翰對於部下的掌控力度極為有限,他雖然看出了安祿山的示敵以弱,但部下不僅沒能看出,甚至以為戰功近在眼前,這才導致了主力一戰盡損。因此,部下的強烈出戰願望,恐怕也是導致哥舒翰被迫出戰的一個重要原因。

參考資料:《新唐書.玄宗本紀》《舊唐書.哥舒翰列傳》《新唐書.哥舒翰列傳》《新唐書·食貨志》《資治通鑑》等。


香茗史館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哥舒翰在唐玄宗的再三催促下兵出潼關,二十萬大軍在靈寶遭遇安祿山叛軍的伏擊而全軍覆沒。靈寶之戰的失敗,使得潼關防線崩潰,大唐國都長安岌岌可危,唐玄宗被迫南逃巴蜀。

兵出潼關與叛軍決戰是一步險棋,為什麼唐玄宗不顧勸諫屢屢催促哥舒翰出關呢?小編覺得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平叛形勢轉好,盲目的玄宗以為決戰時機成熟,他渴望這場勝利;二是哥舒翰與楊國忠不和,楊國忠要借出戰的機會陷害哥舒翰。

安祿山四面楚歌

自郭子儀和李光弼出兵河北之後,史思明在他們的打擊之下丟城失地,叛軍洛陽前線與大本營范陽之間的聯絡中斷;東面戰場,叛軍被張巡阻於雍丘(今河南杞縣);南面又被魯炅阻於南陽(今河南鄧州);西面的潼關在哥舒翰的經營下固若金湯,叛軍對潼關發起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延續半年之久,都勞而無功。

此時的安祿山腹背受敵,一度打算放棄洛陽,回老巢范陽固守。焦急憂慮的安祿山曾對唆使他起兵的謀臣罵到:“汝數年教我反,以為萬全。今守潼關,數月不能進,北路已絕,諸軍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鄭數州而已,萬全何在?汝自今勿來見我!”

照此形勢下去,只要哥舒翰能固守潼關,郭子儀和李光弼經營河北,安祿山叛軍指日可定。

唐玄宗急於勝利

安祿山的反叛對於唐玄宗的打擊很大,他沒想到如此寵信的臣子會背叛他。隨著河北戰場的節節勝利,玄宗不斷收到前線的捷報,使他昔日的憂愁一掃而光,對平叛的前途充滿信心。此刻的他,急需一場大勝仗來撫慰受傷的心靈,重振他皇帝的威嚴。

當玄宗收到潼關前線只有幾千老弱叛軍的情報時,就急不可耐的催促哥舒翰出城迎戰。

楊國忠藉機報復

楊國忠是獨掌朝政大權的宰相,哥舒翰是手握重兵的統帥。自古將相和則勝,將相鬥則敗,可惜的是楊國忠與哥舒翰之間矛盾重重,爭鬥不斷,大唐的命運可想而知。

安祿山起兵之時就打著清除奸相楊國忠的藉口,使得楊國忠惶惶不可終日。哥舒翰進駐潼關後,其手下大將王思禮就向他建議誅殺楊國忠以絕叛軍口實。哥舒翰雖認同這個提議卻認為如此行動相當於反叛朝廷,所以沒有采納。可是,這個事情卻傳到了楊國忠那裡,哥舒翰與楊國忠之間由此開始明爭暗鬥。

為自保,楊國忠上奏玄宗從皇宮各部門抽調三千精壯加以訓練,以備不測。這三千精兵由楊國忠的心腹杜乾運率領進駐霸上,名為抵禦叛軍,實為防備哥舒翰。哥舒翰得知後火冒三丈,奏請將霸上軍隊劃歸潼關統一指揮,隨後將杜乾運調到潼關藉口殺掉,併吞並了這三千人馬。

經過此番較量,楊國忠更加害怕憤恨哥舒翰。楊國忠深知玄宗此刻急需求勝的心理,他便謊稱潼關前線的叛軍僅有幾千老弱,應催促哥舒翰出城與叛軍決戰。楊國忠的話正和玄宗心意,使他看到了一雪前恥的希望。

接到出戰命令的哥舒翰一下子懵了,他明白出戰就意味著敗亡,緊急向玄宗上書請求堅守潼關。在楊國忠的忽悠下,玄宗不顧一切地催促哥舒翰出戰,他一心只想著反攻和勝利。在兩三天的時間裡,玄宗接連派出了幾十撥傳詔使者奔赴潼關。往往是前面一撥剛剛宣完詔書,後面一撥緊跟著又到了,《資治通鑑》記載:“續遣中使趣之,項背相望。”無奈的哥舒翰只得率軍出關,之後就是兵敗靈寶的那一幕。

從以上可以看出,唐玄宗、楊國忠和哥舒翰三人對靈寶的兵敗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唐玄宗盲目自大、急於求勝,做出了錯誤的決策;楊國忠與哥舒翰國難當頭卻爭鬥不斷,特別是楊國忠為一己之私利賭上幾十萬將士和大唐的命運。


時光山人


哥舒翰守潼關後,有人就對他說,要不我們“清君側”吧,喝水沒說話。

這件事傳到楊國忠耳朵裡,楊國忠就跟唐玄宗說了,唐玄宗肯定就懷疑哥舒翰了,因為“清君側”跟造反是一個意思,安祿山就是打著“清君側”口號造反的,吳王劉濞、燕王朱棣也是一樣。

《舊唐書》:翰至潼關,或勸翰曰:“祿山阻兵,以誅楊國忠為名,公若留兵三萬守關,悉以精銳回誅國忠,此漢挫七國之計也,公以為何如?”翰心許之,未發。

唐玄宗於是新招募一萬士兵,屯兵霸上,防著哥舒翰,哥舒翰直接殺了將領,收編了這一萬人,這就是造反了吧?

有客洩其謀於國忠,國忠大懼,及奏曰:“兵法‘安不忘危’,今潼關兵眾雖盛,而無後殿,萬一不利,京師得無恐乎!請選監牧小兒三千人訓練於苑中。”詔從之,遂遣劍南軍將李福、劉光庭分統焉。又奏召募一萬人,屯於灞上,令其腹心杜乾運將之。翰慮為所圖,乃上表請乾運兵隸於潼關,遂召乾運赴潼關計事,因斬之。

這種情況下,唐玄宗只能逼哥舒翰出兵了,因為不出兵,隨時都可能回頭滅了唐玄宗,千萬別說哥舒翰是忠誠啊。


南朝居士


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唐玄宗之所以會催促哥舒翰出兵,和當時的局勢有關係,安史之亂突發時,長安一片混亂,讓安祿山攻破洛陽,

但後來唐玄宗委派李光弼,郭子儀為主將,讓哥舒翰,高仙芝等人率軍勤王,這時候局勢剛剛把控制,唐玄宗被盛世養成的好大喜功的性子,便又上了心頭,

當時的局勢對唐軍極為有利,郭子儀,李光弼正面擊敗史思明部,哥舒翰和高仙芝防守潼關,安祿山部將崔乾禮久攻不下,安祿山已經想退回范陽,

可是這時候宰相楊國忠又對唐玄宗說要讓哥舒翰開潼關與崔乾禮決戰,唐玄宗正有此意,便下了命令,

郭子儀與李光弼以為只要堅守潼關,即使叛軍攻佔了河北也沒什麼用,所以紛紛上書,唐玄宗不予理會,反而以“敵軍無備”的理由更加讓哥舒翰出擊,

哥舒翰也曾上書,但均被駁回,哥舒翰無奈,撫膺慟哭,只得出擊,最後被崔乾禮埋伏,全軍覆沒,他本人也被殺死。

這便是唐玄宗為何會催促哥舒翰反攻,而不據守潼關的原因。(哥舒翰不出兵很可能就是高仙芝的下場)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嘴痕


唐玄宗繼位之初,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晚年的他縱情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奸臣,沉迷於盛世的虛幻中。直到安祿山兵臨城下,打破了他心中的美夢。這時的唐玄宗已不負年青時英明神武。

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將史思明,打了幾個大勝仗,進展十分順利,結果唐玄宗輕視敵軍,下令進攻。

安祿山反叛已久,朝廷還平叛不了,顏面何在?這對已經利令智昏的唐玄宗來說是不可容忍的。

安祿山反叛,導致唐玄宗對胡人武將失去了信任,先是殺了高仙芝和封長清,此時哥舒翰不出兵,更是讓他產生了危機感。

以上原因,致使唐玄宗催促出兵。


談史論今100


個人認為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唐玄宗是大唐開元盛世的創造者,但同時也是安史之亂的導致者。所以,在安史之亂時,叛軍相繼攻下許多城池,甚至攻下洛陽,直達潼關,而朝廷軍隊卻節節敗退,玄宗受不了這樣的恥辱。所以,在哥舒翰在潼關擋住叛軍之後,玄宗便令其反攻,覺得是叛軍攻勢已盡,還是想著大唐如開元盛世時一般強大,認為可以一戰可以擊敗叛軍,恢復朝廷的號令和權威。

其次,哥舒翰原本也是胡人,安祿山叛變就是手握重兵,野心爆發才叛亂,而玄宗在看到哥舒翰屯軍潼關,只守不攻之時,擔心哥舒翰引兵自重,甚至有可能會與安祿山暗中勾結。所以,自從安祿山叛變後,玄宗對胡人都不是很信任,對哥舒翰也有懷疑的成分,所以,才會讓哥舒翰出兵,導致潼關失守,長安陷落。

最後,當時大唐軍隊節節敗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許多藩鎮節度使都引兵觀望,望風而降,甚至有些與叛軍勾結。

這時候需要朝廷有一場勝仗來鼓舞天下的臣民和百姓,需要信心。讓更多的有識之士和領軍之將加入到平叛中來,早點結束叛亂,還人民以自由和和平。

綜上所述,玄宗是基於國家的信心,個人的野心,還有疑心才讓哥舒翰出戰潼關的。(個人見解,請大家斧正。)


華夏長河五千年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沒有幾個明白事理的。

哥舒翰也是胡人,能理解唐明皇的心情嗎?

他就像一個賭徒,砸鍋賣鐵籌夠最後一百萬,自己卻沒有賭技。只能委託家裡的廚子拿著這一百萬去跟打上門來的人賭,更加悲催的是廚子跟上門來催命的還可能是遠方親戚。就算不擔心他倆串通一氣黑吃黑,也怕廚子捲款逃跑。又怕輸,又怕夜長夢多。最好的選擇就是趕緊梭哈,聽天由命。

總之,這一百萬不是你們的,你們當然理解不了唐明皇的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