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有什麼錯,為什麼我們要諷刺他?

聖女程心


我想作者真正諷刺的是科舉制度和封建社會人才選拔制度而非范進。

范進的可貴之處在於即能堅持科舉出仕的知識分子理想又能放下腐儒的窮酸氣投身底層勞動人民中去。他沒有孔乙己那種穿長衫站著喝酒的迂腐虛偽。他渴望改變命運,但很務實地掙扎在溫飽線上,沒有畫餅充飢。

如果范進有錯的話,那就錯在他中舉前混的實在太慘了,所以那些嘲諷不屑的目光集中在他中舉時的狂喜失控,手足無措上了。正如一個狗屁不是的人突然大富大貴,世俗人會暗自嘲笑小人得志,心裡羨慕嫉妒恨,表面上卻是阿諛奉承。

當然范進用堅持和知識改變了命運並不說明他是完人,如彩票中獎般的中舉帶著很大投機成分,進入封建仕途官場他將面臨更大風險挑戰。科舉制度折磨了他,改變了他,也可能毀了他。

一朝科考定富貴,從此人生登高處。科舉讓范進很慘淡很狼狽,又很幸運很欣喜,這樣戲劇人生註定他成為反抗科舉制度的利器。


hssk00000000


范進是清代作家吳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他有什麼錯,我們為什麼要諷刺他。由於受幾千年以來孔孟之道,及封建傳統束縛和壓迫,中國歷史上諷刺小說並不多見,有如《儒林外史》這樣高明諷刺手法的作品更是屈指可數。

由於作者的思想在當時社會背景下,不能直接表達出來,他只能通過對人物的精心刻畫,已達到他對當時社會種種醜惡不滿,揭露和批判,看似是對范進的諷刺,實質是無限放大到對整個社會的嘲諷和謾罵,所以,我們在諷刺范進時候,也間接地諷刺了當時社會的醜惡嘴臉。魯迅先生對這種諷刺手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在其作品中運用的靈活自如。





暗香香


吳敬梓所著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一個特色鮮明的經典角色——范進。

范進是一個落魄文人,屢試不第,到54歲時,仍然只是一個童生身份。讀書是一件很費錢的事情,范進讀了幾十年書,將家裡讀得窮苦不堪。在12月的寒冷天氣裡,范進還只穿著一件麻布直裰,凍得乞乞縮縮。

在清朝時期,窮人是談不上什麼人格尊嚴的。范進的丈人胡屠戶,動不動就挖苦他,教訓他。當范進考中了秀才後,胡屠戶便又劈頭蓋臉地教訓了他一通,說:“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個體統來。比如我這行業裡,都是些正經有臉面的人,又是你的長親,你怎敢在我們面前裝大?若是家門口這些種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這就是壞了學校規矩,連我臉上都無光了。你是個爛忠厚沒用的人,所以這些話我不得不教導你,免得惹人笑話。”

那麼,范進真的是一個“爛忠厚沒用的人”嗎?其實,范進的官場交際能力方面相當高,根本不是胡屠戶這種沒見過世面的人所能想象。

張鄉紳是舉人出身,做過一任知縣。現在他雖然已經不做知縣,但依舊有錢有勢,是縣裡的頭面人物,在范進、胡屠戶等鄉下人眼裡,簡直就是神一般存在的人物。因此,張鄉紳來拜見范進的時候,胡屠戶甚至都不敢跟他見面,“忙躲進女兒房裡,不敢出來”。一個“躲”字,將胡屠戶的自卑心理體現得淋漓盡致。

范進在張鄉紳面前的表現,不卑不亢,甚為得體。

當張鄉紳的轎子到了門口時,范進立即“迎了出去”,表示對客人的尊重,給足了張鄉紳的面子。隨後,張鄉紳同范進讓了進來,到堂屋內平磕了頭,分賓主坐下。張鄉紳攀談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親近。”這是在自責自己以前沒有與范進交往。范進連忙回答,說:“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無緣,不曾拜會。”將責任攬過來,表示是自己沒有上門拜會。

接下來,張鄉紳說:“適才看見題名錄,貴房師高要縣湯公,就是先祖的門生;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兄弟。”這是在拉關係了。清朝時期,官場上很注重門生一類的關係,以便在官場上互相幫助,互相照顧。此前,范進並沒有官場經歷,卻一點即通,馬上回答:“晚生僥倖,實是有愧;卻幸得出老先生門下,可為欣喜。”這是在積極回應張鄉紳的拉關係。

拉完關係,兩人進一步展開交流。張鄉紳在家人手裡拿過一封銀子,有50兩,送給范進,還將一座三進三間的房子送給范進:“小弟卻無以為敬,謹具賀儀五十兩,世先生權且收看。這華居,其實住不得,將來當事拜往,俱不甚方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東門大街上,三進三間,雖不軒敞,也還還淨,就送與世先生,搬到那裡去住,早晚也好請教些。”

初次見面,就贈送重金和房子,范進怎麼回應的呢?范進很需要錢和房子,可他知道“無功不受祿”的道理,不敢貿然收下,“再三推辭”。

張鄉紳急了,說:“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見外了。”

范進聽了這番話,這才收下銀子,作揖謝了。

正事談完,張鄉紳送完銀子和房子,達到了目的,告辭要走。范進與他“打躬作別”,結束了他在官場上的首秀。

總體上來說,范進接待張鄉紳的言行大方得體,絲毫看不出一名窮書生的腐儒習氣,更不是他丈人口中“爛忠厚沒用的人”。後來的事實證明,范進在官場上游刃有餘,考取了進士功名,還一路遷升,做到了4品大員,步入人生巔峰。











追夢小卒


范進的行為沒有錯。

范進作為一個讀書人,儒家統治灌輸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把考取功名作為畢生追求,在“八股文”考試的模式下,屢考不中,最後在自已的努力十運氣下,終於考中,理想得以實現,自己也未想到能考中,一至於瘋掉,這是精神得以刺激的結果,實屬正常。

假如,范進這次又未考中呢?請老師們思考情況。

范進是一位老實人,他平時只有讀書,沒有吃喝嫖賭的行為,周圍人為何要諷刺他?難道範進吃過他們家的飯?化過借過他們家的錢?

相反,范進考中後,周圍人的"狗眼看人低"的勢利行為才是受人譏笑的內容。

這就是現實,古有,今更有!

謝謝!請老師賜教。





金都一非書法


我覺得不是對范進的諷刺,而是作者藉助《范進中舉》的故事,對當時科舉制度的抨擊,也是對那種世態炎涼,黑暗的社會風氣的一種諷刺。

《范進中舉》的故事,在當下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縱觀當今社會,道德淪喪,拜金主義盛行;明星,網紅成了人們追捧的對象,那些默默付出的勞動者卻無人問津;醫患關係,師生關係愈演愈烈;網絡暴力肆意橫行,彷彿人們把一切的不滿情緒全都發洩到了網絡中,一些噴子們更是無孔不入,好壞不分,開始亂噴,殊不知這樣做的後果……還有那些溜鬚拍馬的醜惡嘴臉……

我不是怨天尤人,也不是什麼悲觀主義,我們人類之所以稱為高級動物,是因為我們有思維,遇事能理性思考,能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我相信:很多人最終都會變成善良,包容,有道德的人,我也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變得理智,客觀!




古月仙人


范進本人沒有什麼錯,出生貧寒卑微的他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中舉人,也算是成功人士了,哪怕年紀稍大了些呢。《范進中舉》真正諷刺的是兩類人:一是通過范進的案例來諷刺像范進那樣熱衷於功名利祿的讀書人,把入仕為官作為讀書的唯一終極目的;二是諷刺象胡屠夫那樣趨炎附勢、厚顏無恥的小人。胡屠夫本是他的岳父,卻也看不起他,對他總是惡語相向。但是在他中了舉人之後,就開始巴結起范進來,同鄉的那些瞧不起他的名流們,更是輪番的向他道賀,目的無非就是期望以後能夠從范進這位朝廷官員身上得到關照和好處。



男孩叢中唯此一枝獨秀


阿Q有什麼錯?孔乙己有什麼錯?祥林嫂有什麼錯?

范進不是一個人,他是萬千人的集合體

那時,天下讀書人都是范進,都想一朝成名天下知。都想憑藉努力和學問獲得其他人的尊重,並因此改善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階層。從此後就是“老爺”了,可以使喚下人。這樣的改變也不得不讓更多下層人拼盡一生去爭取。

范進是有些極端得了,他是萬千讀書人的代表。就像孔乙己一樣,是窮酸書生的代表。說是諷刺范進,更是對社會現狀的諷刺和科舉制度。

文學作品形象需要有特性,誇張一些也是要的

孔乙己蘸著酒寫回字很經典,也更傳神。范進中舉之後瘋掉也是一個經典,是極端的例子。

“語不驚人死不休”,這就是吳敬梓為我們表現出的“驚人”的地方。不就是中個舉人嗎,竟然瘋掉了。就像現在,一個人買彩票中五百萬不是新聞,中五百萬之後,人激動的瘋了,那就是新聞了。就可以通過這樣的時間把人物形象立起來了。

有沒有人中舉之後瘋掉的?應該有,但肯定不多,這是一種誇張的方式而已。

范進的行為讓人覺得很諷刺,但更讓人覺得可憐

讀了一輩子書,考了一輩子試,終於中了舉人心理竟然承受不住,說明範進還是不具備做“舉人”的能力的,有志無才,有才無能。而人又瘋掉了,更是極盡諷刺。

但細品一下,這樣的人是多麼可憐,在底層受盡屈辱,只為能得到一點點陽光和尊嚴。這是萬千底層社會人的寫照。讓人不禁傷感。

不是諷刺范進

不是諷刺范進,而是諷刺整個荒誕的社會,和對科舉制度的奚落;

不是諷刺范進,而是諷刺愈加固化的階層關係;

不是諷刺范進,是對萬千百姓的可憐和同情,怒其不爭;

不是諷刺范進,是對現實的無奈和悲愴


瘋哥哥l


因為科舉的八股文本是殭屍般的文字,終生將思維投入八股文中能把人的靈性吞噬殆盡,腦筋僵化麻木。范進在科舉的泥潭裡掙扎幾十年,到頭髮花白才中舉,怎不喜極生悲?

有諷刺意義的地方有,范進喜極生瘋;范進瘋後眾人都手足無措,只有報錄人見多識廣,建議找個範老爺最怕的人扇他一耳光,可見報錄人這類節目見多了有豐富經驗;胡老爹對范進中舉前後的態度變化可笑之極;中舉後前來道賀的張老爺讓人見識了科舉果然厲害,不論怎樣的廢物中舉後都身價倍增。



Mr張先森


《范進中舉》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一篇。

范進這一人物形象也是科舉制度下一大批考生的代表。范進開始屢試不中,到後來鴻運當頭又中相公,中舉人,以致發瘋。這一喜劇性的變化反應了科舉制度後期對讀書人的摧殘。

同時也借范進中舉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百態。

范進中舉前:胡屠戶的表現

因沒有盤費,走去同丈人商議,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

范進中舉後:胡屠戶的表現

胡屠戶作難道:“雖然是我女婿,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再看相鄰們的表現

中舉前

到城裡鄉試。出了場,即便回家。家裡已是餓了兩三天。

中舉後

當下眾鄰居有拿雞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了鬥米來的,也有捉兩隻雞來的。

衙門小吏:

捷報貴府老爺範諱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

萬般街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還的中舉!

科舉制度從隋朝執行以來,對選拔人才的確起來一定的作用,推翻了過去氏族把持人才提拔渠道,只看出身,不看能力的消極做法。為後續王朝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積弊日盛,到後來成了讀書人唯一的出路,皓首窮經者比比皆是,也造就了一批不事農桑,只知死讀書的人,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本篇就反應了在已經沒落的科舉制度下眾生百相。


雨落一方


上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范進中舉》這篇文章。這篇文章寫了范進經過了一生的努力,終於在五十多歲那年考上舉人之後高興得發瘋的故事,整篇文章都充滿了諷刺意味。人們經常將范進中舉這個故事當成笑話來看。

帶有諷刺意味的有三點

1、年齡上

從范進考了20多次鄉試,仍然沒中舉,直到50歲才中了舉人,因為後世人所看到的歷史上記載的也好,影視劇的展示也罷都是年紀輕輕便高中進士的,像范進這樣50歲才考上舉人的少之又少。

2、生活上

范進一生將經歷都放在科舉考試上面,很少有時間來從事勞動,因此變得窮困潦倒,經常受人欺負。

3、中舉後的狀態

范進只因為中了舉人之後就高興得發瘋,因此感覺他很是沒有出息。如果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一個人努力了一輩子,最後終於達成自己的目標之後,是個人都會高興得發瘋。

由於大家看到的都是故時候的“天才”少年,年輕高中,高中後神態自若,於是范進便成了一個異類,被大家所嘲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