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800年的技艺,因为他,我们可以重新领略

沉睡800年的技艺,因为他,我们可以重新领略

沉睡800年的技艺,因为他,我们可以重新领略

红中透紫,紫中藏青

青中寓白,白中泛红

青者若天,白者美玉

五彩渗化,相映生辉


这并不是在形容一幅画

而是在说一种瓷器

是的,它就是均瓷

沉睡800年的技艺,因为他,我们可以重新领略

钧瓷始于东汉盛于宋,列于五大名瓷之首,素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令人惊叹的是,这些瓷器入窑前都是素色的,烧制后却能够呈现红、紫、蓝、绿各异的颜色,着实迷人。这就是被世人称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

访

为了揭开钧瓷窑变神秘的原因,我们来到了河南省禹州市,这个曾经叫做钧州的钧瓷发源地,并且有幸地拜访了任星航老师

沉睡800年的技艺,因为他,我们可以重新领略

任星航老师在制作瓷器

出生钧瓷世家的他,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恢复了失传800多年的钧瓷柴烧技艺,烧制出来的作品,被公认为是最接近宋代审美标准的钧瓷。

烧制前的准备总是漫长的,刚上完釉的瓷体似乎与别的窑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这般素色,透着一股与世隔绝的纯净。它们整齐有序的排列着,等待接受大火的洗礼,这抹素又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了。

沉睡800年的技艺,因为他,我们可以重新领略

钧瓷“素颜”

与我们的兴奋劲不同,任老师脸上挂着的更多是担忧,不知道这一件件素坯经历大淬炼会变成什么模样?

沉睡800年的技艺,因为他,我们可以重新领略

烧制前,任星航老师在检查瓷器,成功的就变得波澜壮观,失败的便会被无情砸个粉碎。以御用标准来决定瓷器的去留,这是宋代就留下的规矩。

而成功与失败,是任老师无法左右的。这就是窑变最残酷,也是最大的魅力所在:这世界上最顶级的工匠也无法控制它。

开始烧制了,一把火就这样熊熊烧起。等待瓷器的,是1230°高温烈火的炙烤;等待任老师的,是两天两夜的守候。

沉睡800年的技艺,因为他,我们可以重新领略

任星航老师在窑口守候

他就这样搬个小板凳坐在窑口,每过一段时间就往里添加柴火。这成了几十年来任老师不变的习惯。

他仿佛是窑的守护人,就这样和火、和窑、和瓷短暂的生活在了一起。

这过程,有一个恰当到无法再恰当的称呼——

“住火”

48小时,屏息凝神2880分钟,与钧瓷共同呼吸。这就是匠心所致!

沉睡800年的技艺,因为他,我们可以重新领略

透过小孔观察瓷器烧制情况,两天两夜时间过去,终于到了开窑的日子。透过窑门的“猫眼”,始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

即使有了心理准备,开窑的一刻还是美倒了众人。每一个之前“素颜”的瓷器,都画上了各自华丽的彩妆。

沉睡800年的技艺,因为他,我们可以重新领略

烧制完成的瓷器

那一瞬间,真正体会到我们文字的苍白无力。琳琅满目的钧瓷,就已经比“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八个字生动万倍。

那么,这种特殊的窑变是如何产生的?任老师为我们指出了答案:主要与其特定的生产制作工艺有关

钧瓷使用独有的矿物原料,含有40多种微量元素,本身就带有不同的颜色。

沉睡800年的技艺,因为他,我们可以重新领略

烧制完成的瓷器陈列

这种矿物原料在1200°高温烧制下会发生化学反应,不安分的它们相互“串门”,最终各种颜色混搭在一起。另外,不同的胎质和造型也会对钧瓷窑变产生影响。

沉睡800年的技艺,因为他,我们可以重新领略

任星航老师在给素瓷上釉

在钧瓷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细小工序、每一个细微环节的微妙变化,施釉时釉层厚度的不同

,都会影响到钧瓷的窑变效果。

甚至连装窑时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装窑产品的稠密与稀少、烧窑时所用的燃料,都会使钧瓷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

沉睡800年的技艺,因为他,我们可以重新领略

任星航老师与钧瓷

钧瓷有巧夺天工之美,在于它的纷彩夺目,在于它的晶莹釉质, 更在于它贴近人心的柴烧,和不可预测的特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