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800年的技藝,因為他,我們可以重新領略

沉睡800年的技藝,因為他,我們可以重新領略

沉睡800年的技藝,因為他,我們可以重新領略

紅中透紫,紫中藏青

青中寓白,白中泛紅

青者若天,白者美玉

五彩滲化,相映生輝


這並不是在形容一幅畫

而是在說一種瓷器

是的,它就是均瓷

沉睡800年的技藝,因為他,我們可以重新領略

鈞瓷始於東漢盛於宋,列於五大名瓷之首,素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

令人驚歎的是,這些瓷器入窯前都是素色的,燒製後卻能夠呈現紅、紫、藍、綠各異的顏色,著實迷人。這就是被世人稱為“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

為了揭開鈞瓷窯變神秘的原因,我們來到了河南省禹州市,這個曾經叫做鈞州的鈞瓷發源地,並且有幸地拜訪了任星航老師

沉睡800年的技藝,因為他,我們可以重新領略

任星航老師在製作瓷器

出生鈞瓷世家的他,已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鈞瓷燒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恢復了失傳800多年的鈞瓷柴燒技藝,燒製出來的作品,被公認為是最接近宋代審美標準的鈞瓷。

燒製前的準備總是漫長的,剛上完釉的瓷體似乎與別的窯沒有什麼不同,都是這般素色,透著一股與世隔絕的純淨。它們整齊有序的排列著,等待接受大火的洗禮,這抹素又顯得格外莊嚴肅穆了。

沉睡800年的技藝,因為他,我們可以重新領略

鈞瓷“素顏”

與我們的興奮勁不同,任老師臉上掛著的更多是擔憂,不知道這一件件素坯經歷大淬鍊會變成什麼模樣?

沉睡800年的技藝,因為他,我們可以重新領略

燒製前,任星航老師在檢查瓷器,成功的就變得波瀾壯觀,失敗的便會被無情砸個粉碎。以御用標準來決定瓷器的去留,這是宋代就留下的規矩。

而成功與失敗,是任老師無法左右的。這就是窯變最殘酷,也是最大的魅力所在:這世界上最頂級的工匠也無法控制它。

開始燒製了,一把火就這樣熊熊燒起。等待瓷器的,是1230°高溫烈火的炙烤;等待任老師的,是兩天兩夜的守候。

沉睡800年的技藝,因為他,我們可以重新領略

任星航老師在窯口守候

他就這樣搬個小板凳坐在窯口,每過一段時間就往裡添加柴火。這成了幾十年來任老師不變的習慣。

他彷彿是窯的守護人,就這樣和火、和窯、和瓷短暫的生活在了一起。

這過程,有一個恰當到無法再恰當的稱呼——

“住火”

48小時,屏息凝神2880分鐘,與鈞瓷共同呼吸。這就是匠心所致!

沉睡800年的技藝,因為他,我們可以重新領略

透過小孔觀察瓷器燒製情況,兩天兩夜時間過去,終於到了開窯的日子。透過窯門的“貓眼”,始有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

即使有了心理準備,開窯的一刻還是美倒了眾人。每一個之前“素顏”的瓷器,都畫上了各自華麗的彩妝。

沉睡800年的技藝,因為他,我們可以重新領略

燒製完成的瓷器

那一瞬間,真正體會到我們文字的蒼白無力。琳琅滿目的鈞瓷,就已經比“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這八個字生動萬倍。

那麼,這種特殊的窯變是如何產生的?任老師為我們指出了答案:主要與其特定的生產製作工藝有關

鈞瓷使用獨有的礦物原料,含有40多種微量元素,本身就帶有不同的顏色。

沉睡800年的技藝,因為他,我們可以重新領略

燒製完成的瓷器陳列

這種礦物原料在1200°高溫燒製下會發生化學反應,不安分的它們相互“串門”,最終各種顏色混搭在一起。另外,不同的胎質和造型也會對鈞瓷窯變產生影響。

沉睡800年的技藝,因為他,我們可以重新領略

任星航老師在給素瓷上釉

在鈞瓷生產過程中的,每一道細小工序、每一個細微環節的微妙變化,施釉時釉層厚度的不同

,都會影響到鈞瓷的窯變效果。

甚至連裝窯時產品擺放位置的不同、裝窯產品的稠密與稀少、燒窯時所用的燃料,都會使鈞瓷產生不同的窯變效果。

沉睡800年的技藝,因為他,我們可以重新領略

任星航老師與鈞瓷

鈞瓷有巧奪天工之美,在於它的紛彩奪目,在於它的晶瑩釉質, 更在於它貼近人心的柴燒,和不可預測的特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