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魔幻現實主義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羅》

魔幻現實主義起源於拉丁美洲,是一種以魔幻手法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流派。十五世紀末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標誌著拉丁美洲被殖民史的開始。隨即拉丁美洲土壤上便出現了西方資本主義先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與拉丁美洲本地封建落後的傳統文明,這兩種迥然不同的文明在時間的長河中和諧而統一地相結合,共同形成了拉丁美洲“魔幻”的現實。

從魔幻現實主義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羅》

三角貿易示意圖

二十世紀中期全世界民族獨立運動高潮來襲,客觀上促進了拉丁美洲人民的覺醒,他們對外反抗西方殖民統治,對內反抗專制獨裁壓迫。與此同時,流亡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拉丁美洲作家紛紛拿起手中的筆行動起來,為故鄉變革盡文人的一份力量,就此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應運而生。

從魔幻現實主義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羅》

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影響主要波及繪畫和電影這兩大藝術門類。在電影領域之中,相應出現了魔幻現實主義的電影作品,此類作品多用怪誕、魔幻的表現手法來記錄現實生活,換句話說,“魔幻”與“現實”是形式與內容、手段與目的的關係。《幸福的巴扎羅》正是西方現代魔幻現實主義電影的優秀典範。本文將用魔幻現實主義的相關內容來對該片進行解讀。

從魔幻現實主義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羅》

《幸福的拉扎羅》官方海報

本片講述了生活在意大利與世隔絕小鎮中的少年拉扎羅在意外墜崖後穿越時空的魔幻故事。影片魔幻現實主義風格主要體現在:故事情節、人物設定和影片主題三個方面,接下來將逐一論述:

一、故事情節:荒誕而真實,諷刺意味濃烈

侯爵夫人對因諾拉塔小鎮居民的所作所為在某種程度上像極了《楚門的世界》,小鎮居民生活在“人為真實”的環境中,並且自得其樂。前半部分故事發生在與世隔絕的因諾拉塔小鎮,後半部分則發生在現代化的城市,兩地之間僅有一河之隔,水流緩慢而溫和,卻阻隔了因諾拉塔小鎮祖祖輩輩的人民。侯爵夫人的兒子塔克雷迪和農民拉扎羅在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了“兄弟”。

從魔幻現實主義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羅》

彈弓是拉扎羅和塔克雷迪友誼的見證

當影片故事情節進行到中部時,侯爵夫人的謊言由於“兄弟”二人自編自導的鬧劇而被拆穿,於是因諾拉塔小鎮的人民鼓起勇氣跨過河流,但他們卻遺忘了樂於助人的拉扎羅。與此同時拉扎羅失足摔下懸崖後被狼喚醒,此後時空扭轉,拉扎羅不僅誤入了現代時空而且還青春常在。

從魔幻現實主義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羅》

狼在試圖喚醒拉扎羅

法國社會學家列斐伏爾認為:“空間不僅是物質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是社會關係的容器。”應該從物質領域、精神領域和社會領域三個方面去理解空間。在因諾拉塔小鎮時,居民雖然飽受侯爵夫人的剝削,但是生活其樂融融,流露出農村人民的淳樸與善良。當居民前往城市之後並沒有被現代化的城市所接納,迫不得已以行騙為生。導演通過對因諾拉小鎮居民從農村走向城市的生活狀態的對比,突出強調城市生活的冷漠與社會關係的不協調。

從魔幻現實主義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羅》

現代生活中的老年塔克雷迪與拉扎羅

在空間變化的過程中,因諾拉塔小鎮的居民始終是物質領域匱乏,社會領域底下的狀態,而唯一飽滿的精神領域隨著空間的改變逐漸被解構,這樣的狀態呈現出導演對邊緣人物生存狀態的審視態度:無論在哪個時代,底層人民一直都是被剝削的對象,只不過剝削的方式在漸漸改進罷了。

二、人物設定:“鏡像理論”之下的理想主義人格

由於階級地位懸殊,致使塔克雷迪與拉扎羅之間友情的純潔度非常具有曖昧性,根據雅克·拉康的鏡像理論可知:他者是自我的一面鏡子,是鞭策自我成長向更優方向的動力。筆者認為:塔克雷迪和拉扎羅是本性相似的個體,二者最根本的區別是前者受到教育和社會環境的浸染,導致塔克雷迪的人性在善的基礎之上融入了貴族特有的不羈與頑劣。

從魔幻現實主義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羅》

家庭教育對塔克雷迪有負面作用

塔克雷迪之所以能和拉扎羅成為摯友,是因為拉扎羅身上有塔克雷迪“丟掉的一角”。反觀拉扎羅和塔克雷迪成為摯友的原因,無非是塔克雷迪能夠與拉扎羅溝通,並將二人之間的友情定義為“同父異母的親兄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拉扎羅親情上的空白。二人相互需要,相互補充。

從魔幻現實主義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羅》

拉扎羅與塔克雷迪

在精神層面上,塔克雷迪和拉扎羅的人格是理想主義的兩種體現形式。理想主義是以精神層面為核心的對信仰的追逐方式,起源於十八世紀的啟蒙主義和十九世紀的理性主義。塔克雷迪信仰自由,把彈弓當作武器,把山溝當作月亮,把綁架書當作自由的通行證。老年後窮困潦倒,卻仍然把午飯的邀請當作玩笑,這難道不是失去自由的塔克雷迪為了重新體會自由的最體面的接待方式嗎?

從魔幻現實主義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羅》

與世無爭的拉扎羅

拉扎羅則信仰博愛,因為他博愛一切,所以他內心始終平靜並與世無爭,是至善的最高境界。無論是毫無怨言的幫助居民,還是毫無保留的對待塔克雷迪,亦或是本能地解救被雜草束縛的狗,都顯示出拉扎羅跳脫出世俗的束縛,去追求博愛的高尚人格。

從魔幻現實主義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羅》

拉扎羅在城市中的生存狀態

在影片中出現了相處隱喻性的符號:狼和移動的音樂。兩者相結合渲染出拉扎羅人格中的博愛,是魔幻現實主義在影片的應用之一。其中,前者側重在表現拉扎羅的善良,而後者在影片中因修女拒絕拉扎羅等人進入教堂聽音樂而起,傳遞出導演對宗教權威的懷疑。

三、影片主題:“作者電影”風格的延續

本片的導演愛麗絲·洛瓦赫是意大利影壇女性導演中的主力軍。《幸福的巴扎羅》是洛瓦赫第三部編導合一的劇情片,她作品的影視風格統一,膠片拍攝、畫面粗糲、記錄性強,這些特徵都使她的作品有明顯的“作者電影”風格。

從魔幻現實主義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羅》

本片導演——愛麗絲·洛瓦赫

自由、人性、和平等一直是洛瓦赫導演影片的慣用母題,《幸福的巴扎羅》在沿襲洛瓦赫之前影視作品母題的同時,在影片的構建中融入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故事框架和影像表現形式,以此去探索意大利現代化進程對個體的影響。美籍德國心理學家艾瑞克·弗洛姆認為:“現代社會結構對人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導致了人的異化和對自由的逃避。人的異化表現在人的自私、貪得無厭和缺乏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成了物與物之間的關係。”

從魔幻現實主義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羅》

片中被“物化”的居民

在影片中,“逃避自由”的代表性場景是:因諾拉塔小鎮的居民對跨過小河的恐懼,這種恐懼實則是被奴役者突然得到自由後,對自由的恐懼,自由代表著不確定性,長期被壓迫的人不具備利用自由的能力,從中體現出導演對意大利移民事件的關注和認知以及對底層人民的悲憫和人文主義關懷。

從魔幻現實主義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羅》

拉扎羅為塔克雷迪的遭遇而流淚

除此之外,導演也試圖探討人性中的善與惡,如果說拉扎羅是善的化身,那麼以侯爵夫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和以除拉扎羅之外的大多數居民則是惡的象徵,前者象徵著剝削階級的惡,後者象徵著被剝削階級的惡,也就是“平庸的惡”。

“平庸的惡”是由猶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提出來的,作為哲學術語,是指在意識形態機器下無思想、無責任的犯罪。一種對自己思想的消除,對下達命令的無條件服從,對個人價值判斷權利放棄的惡。

正如影片中侯爵夫人所說“我剝削他們,他們就剝削那個可憐的男孩。”從中反應出導演對於處在集體無意識環境之下人性的深刻思考與理性批評。

從魔幻現實主義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羅》

拉扎羅的幸福只有他自己懂得

本文從故事情節、人物設定和影片主題三個方面論述了魔幻現實主義在影片《幸福的拉扎羅》中的應用。總體而言,整部影片紀實性與魔幻性高度統一,共同作用與本片的主題思想。至於影片題目中的“幸福”頗受異議,筆者認為:對於巴扎羅來講,他終其一生是幸福的,因為在他的價值觀中沒有自我層面的“不幸福”,只有他者層面的“不幸福”,而救贖他者便是拉扎羅一生唯一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