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罗》

魔幻现实主义起源于拉丁美洲,是一种以魔幻手法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流派。十五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标志着拉丁美洲被殖民史的开始。随即拉丁美洲土壤上便出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与拉丁美洲本地封建落后的传统文明,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文明在时间的长河中和谐而统一地相结合,共同形成了拉丁美洲“魔幻”的现实。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罗》

三角贸易示意图

二十世纪中期全世界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来袭,客观上促进了拉丁美洲人民的觉醒,他们对外反抗西方殖民统治,对内反抗专制独裁压迫。与此同时,流亡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拉丁美洲作家纷纷拿起手中的笔行动起来,为故乡变革尽文人的一份力量,就此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罗》

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主要波及绘画和电影这两大艺术门类。在电影领域之中,相应出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作品,此类作品多用怪诞、魔幻的表现手法来记录现实生活,换句话说,“魔幻”与“现实”是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幸福的巴扎罗》正是西方现代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优秀典范。本文将用魔幻现实主义的相关内容来对该片进行解读。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罗》

《幸福的拉扎罗》官方海报

本片讲述了生活在意大利与世隔绝小镇中的少年拉扎罗在意外坠崖后穿越时空的魔幻故事。影片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人物设定和影片主题三个方面,接下来将逐一论述:

一、故事情节:荒诞而真实,讽刺意味浓烈

侯爵夫人对因诺拉塔小镇居民的所作所为在某种程度上像极了《楚门的世界》,小镇居民生活在“人为真实”的环境中,并且自得其乐。前半部分故事发生在与世隔绝的因诺拉塔小镇,后半部分则发生在现代化的城市,两地之间仅有一河之隔,水流缓慢而温和,却阻隔了因诺拉塔小镇祖祖辈辈的人民。侯爵夫人的儿子塔克雷迪和农民拉扎罗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兄弟”。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罗》

弹弓是拉扎罗和塔克雷迪友谊的见证

当影片故事情节进行到中部时,侯爵夫人的谎言由于“兄弟”二人自编自导的闹剧而被拆穿,于是因诺拉塔小镇的人民鼓起勇气跨过河流,但他们却遗忘了乐于助人的拉扎罗。与此同时拉扎罗失足摔下悬崖后被狼唤醒,此后时空扭转,拉扎罗不仅误入了现代时空而且还青春常在。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罗》

狼在试图唤醒拉扎罗

法国社会学家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不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容器。”应该从物质领域、精神领域和社会领域三个方面去理解空间。在因诺拉塔小镇时,居民虽然饱受侯爵夫人的剥削,但是生活其乐融融,流露出农村人民的淳朴与善良。当居民前往城市之后并没有被现代化的城市所接纳,迫不得已以行骗为生。导演通过对因诺拉小镇居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生活状态的对比,突出强调城市生活的冷漠与社会关系的不协调。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罗》

现代生活中的老年塔克雷迪与拉扎罗

在空间变化的过程中,因诺拉塔小镇的居民始终是物质领域匮乏,社会领域底下的状态,而唯一饱满的精神领域随着空间的改变逐渐被解构,这样的状态呈现出导演对边缘人物生存状态的审视态度:无论在哪个时代,底层人民一直都是被剥削的对象,只不过剥削的方式在渐渐改进罢了。

二、人物设定:“镜像理论”之下的理想主义人格

由于阶级地位悬殊,致使塔克雷迪与拉扎罗之间友情的纯洁度非常具有暧昧性,根据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可知:他者是自我的一面镜子,是鞭策自我成长向更优方向的动力。笔者认为:塔克雷迪和拉扎罗是本性相似的个体,二者最根本的区别是前者受到教育和社会环境的浸染,导致塔克雷迪的人性在善的基础之上融入了贵族特有的不羁与顽劣。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罗》

家庭教育对塔克雷迪有负面作用

塔克雷迪之所以能和拉扎罗成为挚友,是因为拉扎罗身上有塔克雷迪“丢掉的一角”。反观拉扎罗和塔克雷迪成为挚友的原因,无非是塔克雷迪能够与拉扎罗沟通,并将二人之间的友情定义为“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拉扎罗亲情上的空白。二人相互需要,相互补充。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罗》

拉扎罗与塔克雷迪

在精神层面上,塔克雷迪和拉扎罗的人格是理想主义的两种体现形式。理想主义是以精神层面为核心的对信仰的追逐方式,起源于十八世纪的启蒙主义和十九世纪的理性主义。塔克雷迪信仰自由,把弹弓当作武器,把山沟当作月亮,把绑架书当作自由的通行证。老年后穷困潦倒,却仍然把午饭的邀请当作玩笑,这难道不是失去自由的塔克雷迪为了重新体会自由的最体面的接待方式吗?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罗》

与世无争的拉扎罗

拉扎罗则信仰博爱,因为他博爱一切,所以他内心始终平静并与世无争,是至善的最高境界。无论是毫无怨言的帮助居民,还是毫无保留的对待塔克雷迪,亦或是本能地解救被杂草束缚的狗,都显示出拉扎罗跳脱出世俗的束缚,去追求博爱的高尚人格。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罗》

拉扎罗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

在影片中出现了相处隐喻性的符号:狼和移动的音乐。两者相结合渲染出拉扎罗人格中的博爱,是魔幻现实主义在影片的应用之一。其中,前者侧重在表现拉扎罗的善良,而后者在影片中因修女拒绝拉扎罗等人进入教堂听音乐而起,传递出导演对宗教权威的怀疑。

三、影片主题:“作者电影”风格的延续

本片的导演爱丽丝·洛瓦赫是意大利影坛女性导演中的主力军。《幸福的巴扎罗》是洛瓦赫第三部编导合一的剧情片,她作品的影视风格统一,胶片拍摄、画面粗粝、记录性强,这些特征都使她的作品有明显的“作者电影”风格。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罗》

本片导演——爱丽丝·洛瓦赫

自由、人性、和平等一直是洛瓦赫导演影片的惯用母题,《幸福的巴扎罗》在沿袭洛瓦赫之前影视作品母题的同时,在影片的构建中融入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框架和影像表现形式,以此去探索意大利现代化进程对个体的影响。美籍德国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结构对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导致了人的异化和对自由的逃避。人的异化表现在人的自私、贪得无厌和缺乏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罗》

片中被“物化”的居民

在影片中,“逃避自由”的代表性场景是:因诺拉塔小镇的居民对跨过小河的恐惧,这种恐惧实则是被奴役者突然得到自由后,对自由的恐惧,自由代表着不确定性,长期被压迫的人不具备利用自由的能力,从中体现出导演对意大利移民事件的关注和认知以及对底层人民的悲悯和人文主义关怀。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罗》

拉扎罗为塔克雷迪的遭遇而流泪

除此之外,导演也试图探讨人性中的善与恶,如果说拉扎罗是善的化身,那么以侯爵夫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和以除拉扎罗之外的大多数居民则是恶的象征,前者象征着剥削阶级的恶,后者象征着被剥削阶级的恶,也就是“平庸的恶”。

“平庸的恶”是由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来的,作为哲学术语,是指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价值判断权利放弃的恶。

正如影片中侯爵夫人所说“我剥削他们,他们就剥削那个可怜的男孩。”从中反应出导演对于处在集体无意识环境之下人性的深刻思考与理性批评。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影片《幸福的巴扎罗》

拉扎罗的幸福只有他自己懂得

本文从故事情节、人物设定和影片主题三个方面论述了魔幻现实主义在影片《幸福的拉扎罗》中的应用。总体而言,整部影片纪实性与魔幻性高度统一,共同作用与本片的主题思想。至于影片题目中的“幸福”颇受异议,笔者认为:对于巴扎罗来讲,他终其一生是幸福的,因为在他的价值观中没有自我层面的“不幸福”,只有他者层面的“不幸福”,而救赎他者便是拉扎罗一生唯一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