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改變“挑毛病”壞習慣!一位外國爸爸的人際教養“智慧”

一位美國爸爸tomy家裡,有一天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弟弟興致勃勃地畫了一幅畫,筆觸笨拙,但他畫得很用心,還塗上了顏色。


幫孩子改變“挑毛病”壞習慣!一位外國爸爸的人際教養“智慧”


哥哥起床後,瞟了一眼弟弟的畫,說了一句:“醜死了,像蟑螂畫的!”


弟弟瞬間被激怒,他立即站起來,衝到哥哥面前,往哥哥臉上打了一拳……就這樣,兩孩子打成了一團。


幫孩子改變“挑毛病”壞習慣!一位外國爸爸的人際教養“智慧”


聽到吵鬧聲的爸爸從房間出來,拉開了兩個扭打在一起的孩子,然後在小黑板上寫下了三個步驟:


幫孩子改變“挑毛病”壞習慣!一位外國爸爸的人際教養“智慧”


積極——具體——下一步。


他說這是給別人提供建議的“三點法”


幼兒說解釋一下,“積極”,就是正面評價別人或事物的亮點;“具體”就是給出具體建議;“下一步”就是在對方行為或事物現狀的基礎上,從“倘若我是你”的角度,給對方提出下一步的方案。


幫孩子改變“挑毛病”壞習慣!一位外國爸爸的人際教養“智慧”


我們以上面哥哥負面評價弟弟的畫作為例,套用tomy爸爸的“三點法”,具體變成了這樣:


“積極”,例如,哥哥可以說:“弟弟,你畫畫很認真,塗顏色也很用心”;


“具體”,例如,哥哥可以說:“畫線條時,如果用力一點點,就更好了”;


“下一步”,例如,哥哥可以說:“如果我是你,我會只是用顏料塗出形狀,而不用鉛筆畫線條……”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哥哥以上面的態度和語氣與弟弟溝通,矛盾就能避免了。當然,幼兒說經常建議,小朋友畫畫時,父母要允許他們天馬行空、自由發揮。不過,這是今兒的題外話了。


值得一提的是,一生氣就打人,也是一種壞習慣


幫孩子改變“挑毛病”壞習慣!一位外國爸爸的人際教養“智慧”


我們常見很多孩子生氣時,輕易地打或罵其他小朋友。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在他們懂得表達,當他們由於憤怒而引發衝動行為時,就建議他們說出內心的感受。這裡,幼兒說仍舊以上面弟弟因為憤怒而打哥哥的故事為例。父母可以引導弟弟對哥哥說:“我很難過,因為我花了一個小時非常認真地畫這幅畫的。”一般來說,其他小朋友聽到這樣的話,會輕易地因為意識到自己的刻薄或不禮貌而心懷愧疚。


所以,說出感受,能減少孩子們之間的人際矛盾。正如談判技巧專家雷.湯普森說過,“說出感受”不僅能給對方帶來行為的提醒,還能幫助對方換位思考,最終也有助於那些被不禮貌對待的孩子,未來擁有更多的同理心以及理性的溝通習慣。


孩子與手足或其他小朋友相處時,父母最好懂得的養育小方法


從孩子的角度:


1、孩子感覺對方錯了,怎麼辦?


幫孩子改變“挑毛病”壞習慣!一位外國爸爸的人際教養“智慧”


隨著孩子的心智成長,他們會變得眼睛“雪亮”,輕易地發現他人身上的毛病或對方的錯誤。“別否定對方”,常常是一種禮貌的人際行為,父母應該經常把這樣的教養理念“灌輸”給孩子。為什麼?父母們可以設想一下,當我們與他人溝通時,第一句話就說出別人的錯誤,會輕易地把“溝通的大門”關上了。因為對方會因為“羞恥”或“憤怒”等情緒而不再交談,最終影響了人際交往。


除此之外,否認對方的行為或話語,對小朋友來說,常常相當於否定這個“人”。所以,當孩子感覺對方錯了,也不要一張嘴就否定對方。


2、孩子感覺生氣時,怎麼辦?


幫孩子改變“挑毛病”壞習慣!一位外國爸爸的人際教養“智慧”


孩子們往往會因為他人的不禮貌或冒犯而怒髮衝冠,從而引發小朋友間的暴力衝突。如果父母能教會孩子:“生氣時,把你的心情告訴對方,而不是指責別人”,說出“我”的感受,而不是負面評價對方,不僅能幫助生氣的孩子抒發感受,幫助他們冷靜情緒,也能把信息傳達給對方。很多時候,不禮貌的孩子會因為他人的“提醒”而停止進一步的冒犯,甚至做出道歉的行為。


從父母的角度:


1、當孩子們鬧矛盾不相容時,暫且把他們分開


幫孩子改變“挑毛病”壞習慣!一位外國爸爸的人際教養“智慧”

我們常見很多孩子由於口角或肢體衝突而鬧矛盾,這時教育孩子可能效果不佳。父母可以先把孩子們分開,讓他們冷靜一下。短暫的冷靜後,有些孩子能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除此之外,父母這時與孩子們溝通也會比較合適。


2、用“yes”取代“no”


幫孩子改變“挑毛病”壞習慣!一位外國爸爸的人際教養“智慧”


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說過,孩子更喜歡“你可以”而不是“你不能”或“你不要”。“你不能打弟弟”,“你不要搶妹妹的玩具”……這是父母們常見的批評孩子的話。我們可以換一個說法,例如,“你可以在弟弟睡覺時才看電視”,“你可以與妹妹一起玩積木”。


3、“角色扮演”式示範


幫孩子改變“挑毛病”壞習慣!一位外國爸爸的人際教養“智慧”


爸媽在平時,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給孩子示範正確的人際相處的做法。例如,找一個休閒的週末,爸爸“扮演”孩子,孩子“扮演”爸爸,然後“模擬”一個孩子常見壞習慣的場景:爸爸扮演的小朋友“搶玩具”,然後被孩子扮演的爸爸“教育”……通過角色扮演,孩子會對自己平時的不良行為有更多的反省。


4、父母以身作則


幫孩子改變“挑毛病”壞習慣!一位外國爸爸的人際教養“智慧”


孩子的人際技巧與方法,常常是毫無保留地複製父母的。所以,在一個家庭中,爸爸媽媽如何相互尊重,同理他人的感受,而不是以苛刻的語言或粗暴的行為對待對方,孩子們也會深受影響,從而慢慢地形成與父母一樣的正向人際行為。


可以說,孩子的“人際大課”,從家庭開始,從爸媽的影響出發……



關鍵字:育兒方法、幼兒人際、親子互動、手足相處、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抄襲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