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曾在河南滑縣堵過黃河決口


漢武帝曾在河南滑縣堵過黃河決口

(漢武大帝)

黃河,作為我們的母親河,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歷史上黃河造成的災難也是舉不勝數的,其中危害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當屬漢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的“河決瓠子”。

漢武帝曾在河南滑縣堵過黃河決口

(黃河)

漢時的黃河,流經今天的河南省滑縣境內,黃河堤自汲縣經延津,綿延百里入滑縣,從馬圪壋村,經老河寨、景莊、孫王莊等村到滑縣城小西關,為南瓠子堤,又稱龍虎堤;從大西關往北,經北滹沱、耿園、苗固、魚池、酸棗廟等村蜿蜒東北,為城北瓠子堤,又稱金堤。據《史記・河渠書》記載,這年五月,“河決於瓠子”,致使下游十六郡盡成澤國。當時,漢武帝命汲黯等發囚徒前往堵塞,未成功。黃河肆意亂流長達二十三年,以至“山東被河災,乃歲不登數年,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

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去泰山封禪,親見黃河水害之甚,下決心堵塞黃河瓠子決口。他命汲仁、郭昌率眾數萬復堵瓠子決口,並親臨現場督促指揮。瓠子決口“廣百步,深五丈”,堵塞工程非常艱鉅,當地堵決口的物料十分缺乏。漢武帝下令盡伐淇園(今淇縣)之竹來堵塞,令隨從官員自將軍以下均加入背竹子的行列。為表達自己對河神的虔敬,他親自將白馬、玉璧沉於河中祭祀河神。

漢武帝曾在河南滑縣堵過黃河決口

(瓠子堤位置圖)

經努力,瓠子決口終於被成功堵塞,漢武帝命人在新修的河提上修建宣防宮以作紀念,並作《瓠子歌》,其詞曰:

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旰旰兮閭殫為河!殫為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鉅野溢,魚沸鬱兮柏冬日。延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方遠遊。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泛溢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滿,久不反兮水維緩。河湯湯兮激潺湲,北渡迂兮浚流難。搴長茭兮沉美玉,河伯許今薪不屬。薪不屬兮衛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御水!頹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萬福來。

詩的大意是:黃河淹沒了一座座村莊,肆意亂流。若不是到泰山封禪,怎知民間苦難?河伯你為何不仁?真是愁煞人。東南方的土地好像是漂在水中,準水、泗水都已滿溢,河水不回故道,在那裡緩緩流動。河水奔流而去,北面故道已經淤塞,疏浚困難。在河中插入竹竿,沉入石頭。堵塞河口的柴草不夠,只好砍下竹子插入水裡,鋪下石料。決口終於堵住,再往瓠子堤上建座宣房宮,從此不會再有災難,福祉就會源源而來。

漢武帝曾在河南滑縣堵過黃河決口

(瓠子堤上廟)

司馬遷也在隨從官員之列,參加了負薪之役,親眼見證了這一歷史事件,很為漢武帝所作的《瓠子歌》感動。他在《史記·河渠書》中寫道:“甚哉,水之為利害也!餘從負薪塞宜房,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書》。”

明代的《河南通志》記載:“宣房宮在滑縣北苗固堤上,漢武帝塞瓠子堤,築宮。”這裡原有漢武帝《瓠子歌》詩碑和一些歷史名人、地方官員描寫瓠子堤、宣房宮的詩文碑刻。

漢武帝曾在河南滑縣堵過黃河決口

(瓠子堤遺址文物保護碑)

是這樣嗎?“老梁趣談古今”歡迎您評論、留言加關注。來吧,讓我們一起趣談古今漲知識。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不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