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我國特有的節日,為什麼不按陰曆而按陽曆算呢?

手機用戶50274725056



到了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規定清明節時間 為公曆4月4或5或6日 。

綜上,清明節是在近代才改為按陽曆的。雖然改為了陽曆,但是按照陰曆推算也是在這幾天範圍之內,沒有大的變動,只是做了統一。

為什麼清明節又稱寒食節呢?這裡面還有一段傳說故事呢

據說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走到了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眼看就要撐不住了,隨從外出找吃的,但都空手而歸,戰亂時期,老百姓自己都沒吃的,哪有糧食給別人吃呢。



正在大家束手無策的時候,隨行的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感激的流下了眼淚。

時間過了十九年後,重耳返回晉國做了國君,他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

晉文公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介子推向君王討賞,但他不屑這樣做人。他打好行裝,回到家帶著老母親悄悄的躲到綿山隱居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晉文公帶著人馬來到了綿山,然而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要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出來。

於是晉文公依言而行,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不止。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這就是最早清明節的來歷。


秉燭讀春秋


清明節最初不是節日,而是節氣。只是因為傳統在這個節氣祭祀掃墓,百姓特別重視,才成為了節日。類似的還有夏至和冬至。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如果留意觀察日曆,基本上都能準確對應公元歷(陽曆這種說法不準確,一會兒說明),但以殷歷(陰曆的說法也不準確,一會兒說明)計卻相差很大。

歷史中外,曆法基本上只有兩種——以月相為週期的叫陰曆,以迴歸年為週期的叫陽曆(以夜空恆星運行為週期的也算)。很多人會誤解,以為陰曆是以月亮運行為週期,而事實上,陰曆是以月相為週期。這二者之間相差一天多。

而殷歷,既不是陰曆,也不是陽曆,而是陰陽曆(以月相為基礎,以迴歸年作修正)。夏曆為陽曆,能夠精確計算每年天數,誤差很小,且不累加。但殷商之後改用殷歷。陰曆以一次月相輪迴為一月,大約29天多一些,一年分十二個月。因此單純以月相計算曆法,誤差非常大。所以殷歷採取閏月的技術手段來彌合誤差。而閏月,事實上是迴歸年為基礎的——因為如果不精確計算出一個迴歸年的具體天數就無法安排閏月。民間俗語“三年兩不閏,三年兩頭潤”,不是特別準確。一般來講,十九年九閏。理論上,平年可以相連,但閏年不可能相連。

具體到閏哪一個月也是有講究的。“節氣”者,分為“節”和“氣”。以“立春”為1依次排序到24“大寒”,單數是“節”、雙數是“氣”。每一個“節氣”相當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15°,因為地球的公轉軌道不是正圓(中國古人並不知曉地球繞太陽運轉,但通過觀察,古人畫了一個虛擬的圓,即“黃道”。完美貼合了近現代以來觀察所得地球公轉軌道面。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所以兩個節氣之間相隔的天數未必一樣,但基本在15天,只多不少。而殷歷一個月要麼29天,要麼30天,因此殷歷一個月就未必能容得下兩個“節氣”。這就是閏月了——如果哪一個月沒有“氣”,就閏那個月(只看“氣”,不看“節”)。


回到題主的問題,節氣本來就是以陽曆——即迴歸年曆法計算得來的產物,所以套到現行“公元歷”上,當然就會比較精確。但是,陽曆並非西方特有。相反,世界上可考的最早的陽曆就是中國的夏曆。而殷歷上計算節氣,也並非參考了陽曆,而是殷曆本來就是陰陽曆,完全可以計算出節氣具體在哪一天。

最後總結一下,殷歷對比公元歷,在節氣、精確度上並不弱,日曆雙顯示,僅僅是互相對應而已。


止0X

清明節既不是按陰曆,也不是按陽曆來計算的,作為我國傳統節日,準確點來說它是按農曆來計算的,而農曆實際上是我國古代一種陰陽合曆的算法。

陰曆的含義:陰曆是以月球繞地球一週為一月來制定的。

陽曆的含義:陽曆又稱為太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週期制定的。現在世界通行的公曆也是一種陽曆,但是並不等同於我國古代所實行的陽曆,公曆只是作為世界上眾多陽曆的一種標準而已。

農曆的含義:農曆是我國的傳統曆法,它並不等同於陰曆,而是一種陰曆和陽曆所結合的歷法。清明節作為24節氣之一,它是根據陰陽合曆制定的,也就是屬於農曆的範疇內。

清明原本是24節氣之一,後來演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它的起源跟介子推的傳說有關。

相傳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逃難在外,來到了一處沒有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大家都找不到吃的,其中一個臣子介子推,就偷偷的在自己大腿上割了一塊肉,煮了湯得公子重耳喝了。公子重耳知道真相之後,感動的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公子重耳當上了晉國的國君,也就是晉文公。晉文公論功行賞當年陪他逃難的臣子們,但是卻忘了介子推的割肉之情。很多人都為介子推感到憤憤不平,勸他親自去找晉文公討賞,但是他卻拒絕了,淡泊名利的介子推選擇到綿山隱居。

這個事情被晉文公聽說後,他羞愧萬分,親自去找介子推,但奈何介子推隱居在綿山。由於綿山太大,很難找到介子推,便有人提出從三面放火燒綿山,然後把介子推逼出來。大火過後並沒有看到介子推出來,只找到了介子推和他老母親的屍體。

晉文公看到此情此景非常的難過,他在介子推的屍體旁邊樹洞裡面發現了一封血書,上面寫有“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1935年中華民國規定4月5日為清明節,這個是按照公曆算法制定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在2007年《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規定農曆清明當天放假一天,後來在2009年改為放假三天。

所以說現在清明節是按照農曆算法制定的,放假也是根據農曆清明當天推算放假時間前後的,並不是按照單純的陰曆或許陽曆制定的,更不是按照現在世界通行的公曆算的。


小凌說史

這個問題問的不對。

說明你不懂陰曆,陽曆,農曆,公曆的區別。

陰曆是月亮歷,由於月亮的陰晴圓缺很容易觀察,一般最早的文明都是月亮歷。

陽曆是太陽曆。根據太陽的南北來回引起氣候變化制定的歷法。一般農耕民族和航海民族較多采用。

農曆是陰陽曆。在中國經歷了很多次變化。從最早的陰曆,後來是陰曆為主陽曆為輔,再後來是陽曆為主陰曆為輔。

公曆是公元歷。是基督教徒人為確定的歷法,但架構是陽曆。

由於農曆和公曆的核心架構都是陽曆,中國人和羅馬人都是北半球看到的同一個太陽,所以記錄日子都差不多。

事實上,清明不一定是公曆4月5號,456都有可能。只是大家為了方便,默認而已。包括冬至夏至這些太陽節氣都是如此。


兔子兔子耳朵長

清明節從來沒有按陽曆推算過,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人按照太陽運行規律制定的獨立系統,它有著相對固定的週期,而陰曆是按照月亮的運行規律制定的歷法,他和按照陽曆制定的二十四節氣在日期上並不能一一對應,即便是在古代沒有引進公曆的時候,二十四節氣和陰曆也是不能對應具體日期的。

因為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的運行規律制定,正好和公曆使用了同樣的規律,所以反倒是和公曆的日期產生對應的關係,公曆每年十二個月,基本上每個月趕上兩個節氣,而且基本上是相對固定的,即便是有偏差也是在三兩天之內,這是一種同規律下產生的必然結果,古人在指定二十四節氣的時候並沒有參照現在的公曆。

如果你有機會找算命先生問問,他們都是用陰曆的,但是他們可以僅憑陰曆就可以推導出二十四節氣對應陰曆的日子,雖然每年都不一樣,但是這中間也有規律可循。中古古人的二十四節氣併為參照陰曆,也未參照公曆,而是按照太陽運行規律制定的獨立系統,與公曆出現日期上的對應關係可以看作是巧合,也可以理解為同一參照系下產生的必然結果。清明節趕在四月的那一天也不是固定的,會有兩到三天的誤差。


山野論史

“24節氣現代化”是個有趣的天文學問題。

(作者@松鼠老孫,天體物理學博士,科學松鼠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清明節、24節氣,既是中國特色節日,也是在普遍規律(一年四季,陰陽曆)之下的共同基礎上產生的,難免有各種巧合,巧合背後是一致性。

  • 關於寒食/清明節日期的說法,體現了中國傳統曆法的特點。

例如唐代王泠然《寒食篇》:“天運四時成一年,八節相迎儘可憐。秋貴重陽冬貴臘,不如寒食在春前。禁火初從太原起,風俗流傳幾千祀。算取去年冬至時,一百五日今朝是。”寒食節規定為從冬至算起的第105天。

24節氣屬於陽曆,總長度即太陽迴歸年,也就是太陽運動週期(地球公轉週期)。制定曆法,比如要知道日月如何運行。而且夏曆把冬至放在11月,然後設置其他月份和閏月。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夏曆是陰陽合曆。這是個相當複雜的計算。

關於清明節,有的說是寒食第二天(冬至106天),有的說是第四天(冬至108天),這些說法其實都是古人的經驗,因為這個日期是並不固定的。我們在清朝以前計算24節氣的時候,是按照平均分成24份來計算的。冬至設置為在11月,然後按時間平均間隔設置小寒、大寒、立春以……此類推。但這樣設置其實有個嚴重問題,它計算出來的春秋分、夏至時刻和日期是不準確的,並不能很好符合天象。當然,這個誤差並不特別大,不會干擾到我們一般人的生活。所以夏曆一直是一種有效的歷法,當然也常常進行調整和修改,以與天象更好地吻合。畢竟老天爺最大是不是……

明末清初,湯若望等西方傳教士參與修改曆法的時候,順手就把節氣的計算改為按照也就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計算(黃經,黃道經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每過黃經15度為一個節氣。我們現在的科普書上都是這麼說的,這是根據西方天文學進行“現代化”的定義。

公曆是陽曆,24節氣也是陽曆,只是選擇的起點和使用規則略有不同。所以24節氣日期總是在某個公曆日期前後一兩天,也就不足為怪了。


松鼠老孫

24節氣既不是按陰曆,也不是按陽曆算的。是按照黃道算的。弄清楚黃道就明白了,這裡就不解釋了。沒有太大意義。

還有那麼多不明白的,就不一個一個回覆了。還是簡單解釋一下黃道。從地心學講,太陽每年運行與地面相對的軌道,就是“黃道”。將運行一個週期確定的24個位置定為24節氣。所以每年24節氣。每一個節點固定不變,陽曆出現的閏年與黃道節點產生誤差,所以按照陽曆計算節氣就會出現偏差。而陰曆是與月亮運行軌道計算,與24節氣無關。再要不懂,找本書學去。


麻辣SC

今天是2018年4月4日,明天4月5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很多朋友疑惑:為何春節、中秋、端午等其它傳統節日都按陰曆,清明卻按陽曆?

一、陰曆、陽曆、農曆的區別: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先介紹一下農曆、陰曆和陽曆的區別。先說陰曆,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歷法,也就是說,陰曆只考慮地球和月亮的相對位置變化,所以月圓總是在陰曆十五十六日。

而陽曆呢,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週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也就是說,陽曆只考慮地球和太陽相對位置的變化。

我國的農曆,其實不是上述的陰曆,而是陰陽合曆,也就是說,每個月的長度按照陰曆,而每年的長度卻是參照陽曆,由於陰曆十二個月的天數和陽曆一年天數有差異,便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來加以調整。

二十四節氣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日期,我國古人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定義為黃道,又將黃道視為一周天,平分成二十四等分,每隔15°的位置就是一個節氣點,總共有二十四個節氣點,始於立春,終於大寒,週而復始。

二、清明節、寒食節和上巳節:

二十四節氣中,就有我們熟悉的清明節氣和冬至節氣,清明節氣的原本定義是:“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這一天,氣溫變暖,降雨增多,適合春耕春種,是重要的節氣,因季節的關係,清明節氣後來也形成了植樹等風俗。

但我們現在過的清明節不單指清明節氣,還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習俗。必須說明的是,古代寒食節是在清明節氣前一二日,不是清明節氣這一天,關於這一點,悟空問答有些朋友的回答出錯了。古代寒食節定在清明節前兩天,直至清初德國傳教士湯若望進行曆法改革後才定為清明前一天。

寒食節源自遠古的改火舊習,初春氣候乾燥,容易引起火災,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必須全部熄滅,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禁火期間以冷食度日,也就是“寒食”,而寒食節真正確定為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晉文公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寒食節有祭掃、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習俗,後來都被融入清明節中。

而上巳節是在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俗稱三月三,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這一天,有春浴、踏青、曲水流觴等習俗。

由於寒食節離清明節氣很近,而祭掃又很難一天完成,所以常會延至清明節氣,白居易就有一首詩叫《寒食野望吟》,其中提到: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三、清明節融合寒食節和上巳節的習俗:

早在唐代,寒食、清明、上巳就有融合的先例,比如王維就寫過一首詩叫《寒食城東即事》,其中有“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而在很多地方,比如廣東,至今還保留在農曆三月初三祭祖掃墓的習俗,而三月初三也被稱為“古清明”。而清明節正式取代寒食節,不會晚於宋元時期,這時的清明節以祭祖掃墓為中心,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成為了我國的重要傳統節日。

明天就是清明節了,六甲番人老家在潮州,潮州人最是重視清明節當天祭祖掃墓,每年清明前幾天,廣東珠三角通往潮汕地區的高速公路必是堵車,高鐵則一票難求。

但是今年國家法定清明節假日卻是4月5-7日,這讓六甲番人們怎麼辦?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中國的民間節日幾乎都是按陰曆的,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可是,讓人疑惑的是,我們中國人的特有節日——清明節,為什麼不按陰曆而按陽曆算呢?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有關【清明節傳說】!

一、清明節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大約始於周代。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因為清明前後,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可見,最開始, 清明只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後來,由於寒食節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且,寒食也成為了清明的別稱,同時,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什麼是寒食節呢?

在夏曆冬至後第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寒食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祭掃、 踏青、 鞦韆、蹴鞠、牽勾、 鬥雞等風俗是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的活動。因比,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而且,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就是寒食節。

可見,清明與寒食合二為一,是由於二者日子太接近了。寒食節為4月4日,而清明節為4月5日,緊挨著的呢!

二、清明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也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來,逐漸地清明寒食合而為一了。可見,隨著時間發展,前後2天2個節日終於合成1天一個節了。但是節日的活動內容並沒有變啊!



山西中部介休就是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

介休一名的來歷

為了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的事蹟,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還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為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上墓”,是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

後來逐漸傳成清明掃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



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發生在清明節前後,過後雨水增多。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此時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古時除了掃墓,放風箏小孩子們常玩的項目。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田蘭地博

清明節是我國特有的節日,當然是按陰曆算了,確切地說是據農曆中的太陽曆(即日曆、太陽黃經)計算。

1. 首先看清明節的時間算法。清明節是我國唯一一個以節氣命名的傳統節日,它的時間節點也自然是按照節氣的規律來排列的,仔細觀察一下日曆,會發現每隔15天就是一個節氣。那麼節氣又是怎麼計算的呢?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由此形成的軌道面稱為黃道,反過來說太陽在黃道面上的位置會

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春分時刻,太陽從黃經零度(此時太陽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就是一個節氣,由此形成二十四節氣。農曆以二十四節氣為基礎,由於農曆為指導農業生產製定的歷法,每年的物候表徵不可能發生在同一時間節點, 農曆的時間也就不固定,清明節在每年的農曆算法中時間前後差距較大,並不是固定的一天。

2. 我們國家現行的歷法是公元紀年,是從西方傳過來的,民國元年時採用,1949年時正式規定下來。而清明節作為傳統節日,

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所以網上流傳什麼清明節按照公曆計算的說法簡直是胡扯一通,只不過公曆、農曆都與黃道有關聯,按照公曆的時間來看恰好在每年的公曆4月4日——4月6日,一般來說4月5日居多,這也造成了不經意的常識誤區,導致很多人都認為每年的清明節就是在公曆歷的4月5日,因而產生了清明節是按照公曆來算的錯誤印象。

2015年清明時間:4月5日 10:39:07,農曆 2015年二月(大)十七

2016年清明時間:4月4日 16:27:29,農曆 2016年二月(小)廿七  

2017年清明時間:4月4日 22:17:16,農曆 2017年三月(小)初八

2018年清明時間:4月5日 04:12:43,農曆 2018年二月(大)二十

2019年清明時間:4月5日 09:51:21,農曆 2019年三月(大)初一

2020年清明時間:4月4日 15:38:02,農曆 2020年三月(大)十二

2021年清明時間:4月4日 21:34:58,農曆 2021年二月(大)廿三

2022年清明時間:4月5日 03:20:03,農曆 2022年三月(大)初五

2023年清明時間:4月5日 09:12:52,農曆 2023年二月(小)十六

2024年清明時間:4月4日 15:02:03,農曆 2024年二月(大)廿六

2025年清明時間:4月4日 20:48:21,農曆 2025年三月(大)初七

3. 總結:

①農曆分太陰、太陽兩部分曆法,二十四節氣是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按農曆中的太陽曆計算。

②農曆其實是陰陽曆,只是日常生活中一般稱為“陰曆”;而公曆其實是陽曆,所以生活中直接稱之為陽曆,由此容易形成訛誤,使得人們以為清明是過公曆中的陽曆。

③清明節在農曆中時間不固定,不同年份間差距還較大;但對應的公曆在4月4日至4月6日,以4月5日的年份居多。

4. 最後其實我們只要觀察一下萬年曆就能看出每年清明的時間不一樣,不說農曆,就單看一下幾年的公曆就可以看出——清明節就是在公曆中有些年份也不是在一個時間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