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為漢武帝霸業準備了一生的"糧草",為何無單獨傳記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一二三產業

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而糧草歸根結底就是錢,所以每一次戰爭,國家財政都會傷筋動骨。

偉大的帝王無不是通過戰爭來作為其帝業的佐證之一,例如西漢武帝,一句話"秦皇漢武"足以說明他的功業,而這些功業無一不是以經濟為基礎。讓漢武帝如此硬氣的背後離不開一個人的運作,武帝的首席財務官桑弘羊。

漢武帝一邊花錢,桑弘羊在另一邊壯大財政,如此鼎助帝業之人,然而翻遍史書卻無一單獨列傳,是被遺忘,還是他人看不穿。


桑弘羊:為漢武帝霸業準備了一生的

桑弘羊


◎時代需要一位經濟學家

桑弘羊是大城市人,而且是頂級大城市人洛陽人,洛陽是能與當時的政治中心長安相提並論的城市。其家庭雖不是什麼達官貴人,但卻是經商之家。

所以成長的環境決定了桑弘羊的起點比一般人要高的多,其經商的家庭也對其影響頗深,從遺傳學的角度看,叫做有經濟方面的天賦。

弘羊,洛陽賈人子,以心計,年十三侍中。

史書的記載突出了桑弘羊的天賦,心算能力特別厲害,屬於特別人才,或許這樣才能解釋他十三歲時就被統治階層所吸納。

桑弘羊進入西漢王朝中央後,恰好遇到西漢皇帝換班,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隨後登上帝位,而漢武帝的雄心正需要一位幫他聚財的人。

公元前一百二十年,在這之前漢武帝已經進行了兩場針對於匈奴的大規模戰爭,河南之戰和河西之戰。兩場戰爭直接將文景之治累計的財富打的所剩無幾,等於前面幾代的所留在短時間內被漢武帝全部用於戰爭中。

打仗之前: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

打仗之後:費數十百鉅萬,府庫益虛。

中央財政日益枯竭,漢武帝將眼光看向了暴利的行業,因為"富商大賈或蹛財役貧,轉榖百數,廢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給",這些富商基本是靠鹽鐵發家的,於是武帝下令鹽鐵官營。而這一政策的具體執行由東郭咸陽、孔僅和桑弘羊負責,所以桑弘羊從這一刻開始完全接觸鹽鐵官營。

於是以東郭咸陽、孔僅為大農丞,領鹽鐵事;桑弘羊以計算用事,侍中。

在這裡提一下,鹽鐵事物開始是由少府管轄的,而少府是專管王室財政的,正所謂"山海地澤之稅,以給供養"。

全國的財政屬於大司農管理,其前身為大農令。大司農與少府的職責很明確,"大司農供軍國之用,少府以養天子也"。


桑弘羊:為漢武帝霸業準備了一生的

少府和大司農


◎一切為戰爭

桑弘羊因為其才能以及漢武帝的需要,在武帝時期不斷升遷,逐漸成為漢武帝事業的首席財務官。並且眾多措施都是圍繞為中央創收來展開的。

措施一:財產稅和處罰

漢代的國家財政主要來源於田租、算賦及更賦,雖說這三項數額巨大,但都是有定額的,不是隨便能增加的。所以那些社會地位低下又特別富有的商人就成為漢武帝的目標。這才有的算緡和告緡,也就是財產稅和隱瞞財產的處罰。

算緡和告暋並不是桑弘羊發明的,但確實在其任職內得到巨大發展。如果說算緡是收財產稅,那麼告緡完全是利用人的心理,所以效果特別明顯。

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賈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屬,皆無得籍名田,以便農。敢犯令,沒入田僮。

算緡和告緡雖然損害了不少商人的利益,但在短時間內緩解了西漢的財政危機。

措施二:國家出租土地

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很大的一個努力就是想盡辦法把農民固定在土地上,因為農民一旦失去土地就成為流民,是統治的威脅。所以統治者經常會將國家的土地以租借的方式租給那些無地的流民。

此舉有兩方面作用,一能穩定流民,二能為國家創收。

措施三:改革幣制

漢朝初期的無為而治思想導致鑄錢放任不管,所以幣制異常混亂。面對此情況,作為財務官的桑弘羊不會忽視,他向武帝建議整頓幣制。

武帝直接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由指定機構負責,禁止地方鑄錢,統一的五銖錢流通於全國。

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

措施三:讓鹽鐵官營走向正規

鹽鐵官營在漢武帝時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舉措,國家財政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來源於此,而這項政策從一開始桑弘羊就參與其中,並且將其正規化。

此項政策也是在昭帝時期召開的鹽鐵會議上,桑弘羊與文學方爭論的重點。

措施四:均輸、平準

均輸簡單來理解就是在各地建立倉庫,本來運抵京城的物資就在當地出售,錢歸中央就可以了。

為什麼實行均輸,那是因為快遞不包郵,"往者,郡國諸侯各以其方物貢輸,往來煩雜,物多苦惡,或不償其費"。

此是桑弘羊在後來的鹽鐵會議所說的原因,此也是國家財政的增收點。

而平準法是桑弘羊為了穩定物價所用的,簡言之就是低買高賣。

措施五:納粟拜爵

此項措施可以理解為花錢辦事,當然不是桑弘羊首創,他只是發揚光大。這是桑弘羊任西漢大司農,也就是財政部長後向漢武帝建議的。

桑弘羊直接將這項措施範圍擴大到普通百姓,也就是他們也可以花錢買官。

措施六:榷酤

這項措施和鹽鐵官營差不多,只不過對象換成了酒。酒水的利潤非常高,這點桑弘羊非常清楚,一切為了創收。

當然桑弘羊為漢武帝所做的還不止以上這些,桑弘羊所做的一切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充實財政,讓漢武帝花起錢來不用擔心。


桑弘羊:為漢武帝霸業準備了一生的

桑弘羊的經濟措施


◎被權臣刮到了

桑弘羊從侍中一直到大司農,一步步進入漢武帝的帝業核心圈,為漢代財政在田租、算賦及更賦外探尋到更多的路徑。

桑弘羊能做到這一切與武帝的信任是分不開的,當然也是武帝的雄心使然。

公元前八十七年,漢武帝走到人生的盡頭,在臨終之前加封桑弘羊為御史大夫,與霍光、上官桀和金日磾一起作為託孤大臣輔政漢昭帝。

上以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日磾為車騎將軍,及太僕上官桀為左將軍,搜粟都尉桑弘羊為御史大夫,皆拜臥內床下,受遺詔輔少主。

雖然同為輔臣,也有主次之分,霍光是頭,桑弘羊和上官桀、金日磾為次。漢昭帝前期的朝政都是由霍光把持,與霍光依靠外戚不同的是,桑弘羊是依靠實幹上位的,所以是看不起霍光的。

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建造酒榷、鹽鐵,為國興利,伐其功,欲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

雖說桑弘羊與霍光不對路,但他不是最先冒出來跟霍光作對的,而是同為輔臣的上官桀,上官桀為對付霍光聯合了桑弘羊。

然而上官桀低估了霍光的實力,在清除霍光之前被其發現,後來直接被殺。桑弘羊作為上官桀盟友也在被殺名單之中,雖然沒有明顯的證據表明桑弘羊也參加了上官桀的行動,但權柄掌握在霍光手中,這就夠了。

為大漢王朝奮鬥一生的桑弘羊,最後死在權力的鬥爭中。


桑弘羊:為漢武帝霸業準備了一生的

戰爭的背後是金錢作為後盾


◎為什麼沒有單獨傳記

桑弘羊的一生是西漢武帝時財政危機的縮影,也是站在漢武帝背後的男人,其軍事功業的首席財務官。可他死後卻沒有單獨列傳,這一點似乎不應該。

從正史看,涉及到桑弘羊的就是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但這兩本紀傳體史書都沒有單獨列傳記載桑弘羊。此點疑問需要回歸那個時代。

其一,比司馬遷活的長

《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至於為什麼沒有單獨給桑弘羊列傳,必須要從他身上找一找原因。司馬遷和桑弘羊是同時代人,都算是漢武帝時期人。

桑弘羊有一點優勢就是活的比司馬遷長,桑弘羊等到了漢昭帝繼位,所以說桑弘羊的人生是沒有結束的,等於故事沒有完。

其二,政見不同

桑弘羊可以說是那時的經濟學家,而恰巧司馬遷對於經濟方面也很在行,並且擁有自己一套經濟思想,而與桑弘羊的卻不同。

司馬遷的經濟思想是一種放任自由主義,而且這種放任是極端的。而桑弘羊的經濟思想則是"故工不出,則農用乏;商不出,則寶貨絕。農用乏,則谷不殖;寶貨絕,則財用匱"。

他強調了工商富國的重要性,也是工商富國的堅定支持者,由國家介入工商業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其三,脫離時代主流的思想

從與司馬遷的思想對比,就能看出來桑弘羊的經濟思想不是那時的主流思想。漢武帝時期經濟思想還有一派是正統的儒家思想,簡言之就是統制的計劃經濟。

而《漢書》的作者班固可是出身於儒學世家,自然而然接受的是正統的儒家文化薰陶,對於桑弘羊之說估計也不會認同。

其四,前半生有功,但死於謀反

桑弘羊的死是因為與上官桀的謀反,除了這一次謀反,他以前的人生基本沒有什麼大錯,不是大奸之臣,也不是權臣,更不是外戚。

所以從班固的角度來看,也許桑弘羊是功與過並存的一個人,而且還不是儒學體系裡的人,自然而然不需要單獨去說明。畢竟史書還是由人去書寫的。

說白了,桑弘羊雖然是個實幹家,但卻沒有什麼特殊的標籤。從上官桀就可以看出,雖然他是謀反的領頭人,但卻因為是外戚,能在外戚傳記中看到其完整故事。

一個不是出身儒學體系中的人,與主流經濟思想相背的人,不是武將,沒有明確的功績,也不是外戚和權臣,除了最後有個模糊的謀反罪名也沒有太大的汙點,的確很難單獨列傳,估計是司馬遷和班固很難去定義他吧。


桑弘羊:為漢武帝霸業準備了一生的

史記與漢書


也許只有漢武帝一人知道桑弘羊真正的價值所在,不然也不會將他放在託孤大臣之列,畢竟他為了漢武帝功業運送了一生的"糧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