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貞革新”:一場被韓愈及正史刻意醜化的利民改革運動

自從唐肅宗平定安史之亂後,許多投降的叛將都被分封到河北的藩鎮中,埋下了割據的隱患。唐代宗時因要對抗吐蕃與回鶻的威脅,無暇東顧,對藩鎮採取姑息的態度。他的兒子唐德宗繼位後,決定要實現中興,為此發動了削藩戰爭,不料卻導致四鎮之亂。在“涇原兵變”後,長安被叛軍佔據,德宗被迫出逃,一直到第二年才得以返還舊都。此後,德宗失去了削藩的勇氣,對藩鎮採取姑息態度,又開始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推行兩稅法,使朝政陷入黑暗之中。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一場名為“永貞革新”的改革運動在醞釀中。這場運動的主要人物有唐順宗、王叔文、王伾、韋執誼以及劉禹錫柳宗元等。改革運動只持續了100多天,以順宗退位、王叔文慘遭殺害、劉禹錫和柳宗元長期被流放而告終。韓愈編寫的《順宗實錄》是最原始的史料,但裡面把王叔文等描繪成揹著順宗弄權的小人,是一場朋黨之禍。他還稱王叔文“詭譎多計”、品行不端,乃至於荼亂朝政。後來的《新唐書》、《舊唐書》和《資治通鑑》也都是據此而作,一致將“永貞革新”描繪成王叔文小集團亂政的插曲。然而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說:“平心考其所為,亦何至此哉!”認為王叔文倒臺後,“永貞革新”明顯被政敵給醜化了。那麼歷史真相究竟如何呢?

“永貞革新”:一場被韓愈及正史刻意醜化的利民改革運動

“永貞革新”發生在唐順宗主政時期

唐順宗是否支持“永貞革新”?

德宗末年,國家積弊日深。順宗當了二十多年的皇太子,此時已經計劃未來登基後要進行改革了。當時東宮有兩個人,一個是擅長書王伾,另一個擅長下棋的王叔文,他們很得到太子的寵信。王叔文知道太子關心民間疾苦,所以常常私底下跟他討論政事。

一天,太子在公開場合表態,說自己將盡力勸父皇革除宮市之弊,眾人聽後都交口稱讚,唯有王叔文一言不發。之後太子私底下問他為何不發言,王叔文則說太子的本分應是“視膳問安,不宜言外事”,以免被皇上懷疑干涉朝政,在收買人心,會有廢立之憂。太子聽後恍然大悟,十分感激王叔文。他們都意識到,德宗在位時是無法通過進諫來實現改革的。只有等到將來,太子登基並擁有權力後,才能興起改革運動。當務之急是一邊保住太子的位置,一邊廣納賢才,為改革進行人員儲備。所以王叔文常向太子推薦說:“某可為相,某可為將,幸異日用之。”在太子與王叔文的謀劃下,形成了包括韋執誼、陸淳、劉禹錫和柳宗元在內的一個改革派團體。

就在改革醞釀的時候,意外發生了。貞元二十年九月,太子突然得了風疾,不能開口說話,德宗派人遍訪名醫,於是天下人皆聞知太子生病了。次年元旦時,太子依然臥病在床,不能入朝慶賀。德宗為此痛哭悲嘆,並因憂傷過度染上了重病。在隨後的二十多天裡,沒有人知道皇上與太子的健康狀況。月底,德宗就駕崩了。

“永貞革新”:一場被韓愈及正史刻意醜化的利民改革運動

唐朝搜刮民財的“宮市”

當時有宦官宣言“禁中議所立尚未定”,百官不敢回答,只有翰林學士衛次公說:“太子雖有疾,地居冢嫡,中外屬心。”認為理應由太子繼位,不應再議擁戴。太子知道人情憂疑,便強支病體出九仙門召見諸軍使,人心始安。次日又出見百官,在太極殿登基,粉碎了宦官另立新君的陰謀。

順宗登基後,依然不能開口說話,所以他只是居住在宮中,垂簾聽政。百官每有奏事,都由宦官李忠信與昭容牛氏送入簾中,順宗看過後,再給予批覆。《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都稱為“自帷中可其奏”。韓愈的《順宗實錄》卻只說:“伾以叔文意入言於宦者李忠言,稱詔行下,外初無知者。”讓人覺得順宗沒有參與決策,一切都是王伾與王叔文勾結宦官,矯詔所為。淡化了順宗在“永貞革新”中的作用。

然而,史書明白的記載著,在“永貞革新”的這100多天裡,順宗並沒有臥病在床或神志不清,相反他雖然不能說話,但尚未喪失行動與判斷能力。他先是朝百官於紫宸門,又登上丹鳳門宣佈大赦天下,開始新政。在看過鄭絪呈上“立嫡以長”的紙條後,點頭表示同意。順宗尚有立誰為太子的判斷力,說明並不糊塗,不可能是受王叔文擺佈的傀儡,也就是說

“永貞革新”的許多政策都是經過順宗批准的,他不僅支持“永貞革新”,而且還是這場運動的主要參與人之一。韓愈的《順宗實錄》淡化了順宗在革新中的作用,把它描繪成王叔文等弄權亂政的事件。

“永貞革新”:一場被韓愈及正史刻意醜化的利民改革運動

韓愈奉朝廷之命,主修《順宗實錄》

“永貞革新”都有哪些內容?

“永貞革新”被正史貶抑,但是通過《舊唐書》的《順宗本紀》,我們會發現在那100多天裡頒佈的決策其實大多都是針對實弊的“善政”。

永貞元年二月之後,在短短的五個月內順宗便將王叔文提拔到翰林學士的高位,主導著改革。這五個月內的善政頗多,大體有:

  1. 二月份,廢除全國各地的雜稅,除了上供外,不得別有進奉,以此來節省民力;
  2. 同月,罷掉害民極深的宮市、五坊小兒等,糾正德宗末年的稗政;
  3. 同月,罷除鹽鐵使月進錢,打擊貪官汙吏;
  4. 三月份,放出宮女三百餘人,又出教坊女樂六百人,全部歸還給她們的親族;
  5. 五月份,以大將軍範希朝為右神策統軍,剝奪官宦對宮廷侍衛及禁軍的控制權;
  6. 六月份,免除百姓所欠的租賦、錢帛等,共計五十二萬六千八百四十一貫;
  7. 七月份,追贈德宗朝的忠臣陸贄為兵部尚書,為他平反;

從這些措施來看,“永貞革新”是惠及人民的改革,獨不利於宦官和藩鎮而已。罷除諸道的進奉,斷了節度使及地方官通過搜刮民財來討好朝廷的後路,不讓藩鎮與朝廷討價還價;取消宮市,完成順宗當太子時的心願,斷了宦官們的財路來源;另置鹽鐵轉運使,將國賦之權收歸中央,不再交予貪官汙吏;釋放宮女,表現出宮廷節儉為上、以人為本的治國原則;用武將來掌控神策軍,能夠削弱宦官對宮廷的控制權;免除百姓租賦,是上利於國,下利於民的大事,搬走百姓肩上的大山,才能使國民經濟得到持續性的發展;最後為陸贄等平反,正是順從民意的表現。

無論王叔文等是否詭譎多計、結黨專權、品行不正,都沒法否定這些改革確實是針對時弊而實施的善政。“永貞革新”的核心就是內抑宦官,外製藩鎮,收天下財賦兵力而歸之朝廷,並適度減輕百姓負擔,輕徭薄役。要想放利於民,就得把權貴們吃進去的財富吐出來。所以革新把矛頭指向了當時最大的兩個利益集團——宦官與藩鎮,結果才實行了100多天,就立即遭受他們的強烈反撲。最終順宗被迫下臺,而王叔文、劉禹錫、柳宗元等或被殺害、或被流放。

“永貞革新”:一場被韓愈及正史刻意醜化的利民改革運動

“永貞革新”僅推行了100多天

“永貞革新”為什麼失敗了?

“永貞革新”僅持續五六個月便草草收尾,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唐順宗的健康狀況出了問題,沒有給予王叔文等有力的支持。順宗手握至高無上的皇權,卻不能親政,惡劣的身體令他感到力不從心,到最後逐漸“厭倦萬機”,在宦官和群臣的請求下,不僅立了太子,而且還退位當了沒實權的太上皇。

順宗在二月登基時就已經身患重病,而且久病不愈,也擔心自己忽然離世而威脅到李唐的統治,有時又會懷疑賦予王叔文的權力是否太大了,會不會有專權過度的危險。因此,四月份時便冊封李純為皇太子。王叔文知道後,面露憂色,口中念起了杜甫的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他意識到改革大業可能就要夭折了。

五月份,王叔文因手握大權,不僅被宦官、藩鎮所恨,而且還遭受朝中百官的嫉妒。當月宦官俱文珍便削去了他翰林院中的職位,叔文為此大恐。這說明冊立太子之後,順宗已經不理朝政了,改革派即將失去後臺。六月,危機之下,王叔文又與韋執誼發生爭議,改革派內部陷入分裂。

不久韋皋持太子箋上疏給順宗,說:“聖上遠法高宗,亮陰不言,委付臣下,而所付非人。王叔文、王伾、李忠信之徒,輒當重任,賞罰任情,墮紀淆綱。”指控改革派竊奪皇權,宜應貶竄。七月,宦官俱文珍屢次請求順宗下令由太子來監國,不久順宗便突然以“積疢未復”為由,將軍國大事傳給太子李純。八月份又宣佈太子繼位,順宗為太上皇,移居興慶宮。順宗僅當了六個月的皇帝,便宣佈退位。三天後朝廷貶王伾為開州司馬、王叔文為渝州司戶,兩人不久便相繼死去。

第二年正月十八日,唐憲宗忽然宣佈父皇順宗病重,第二天順宗就不明不白的駕崩了。

“永貞革新”:一場被韓愈及正史刻意醜化的利民改革運動

“永貞革新”失敗後,柳宗元與劉禹錫也被貶竄

為什麼說“永貞革新”被正史醜化了?

無論是韓愈的《順宗實錄》還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以及兩本唐書,有關於“永貞革新”的評價都是偏負面的。人們大多攻擊王叔文等是朋黨,是專權的小人。而且這場革新只持續100多天,影響甚微,很快就會被後人淡忘了。唐憲宗與宦官都是革新的反對者,在他們的統治下,韓愈編的《順宗實錄》很難做到客觀公正,只是表達當時的官方評價而已。

劉禹錫作為“永貞革新”的當事人,他因為參與了這場運動,導致後半生都被貶竄,抑鬱不得志。在晚年,憲宗已經駕崩之後,他寫了一篇《子劉子》,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說王叔文“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為,人不以為當非。”告知世人當時大多數人並不否定“永貞革新”,王叔文行的是善政。

對於革新失敗的原因,劉禹錫更是說:“東宮即皇帝位,是時太上久寢疾,宰臣及用事者都不得召對。宮掖事秘,而建桓立順,功歸貴臣。於是叔文首貶渝州,後命終死。”認為憲宗繼位後,軟禁了自己的父親順宗,使王叔文等無法與他取得聯絡,而擁立新君的大功便歸於宦官。這是暗示憲宗為桓靈之君,宦官把持著朝政,就是東漢末年一樣黑暗。這樣最終才導致“永貞革新”失敗,並且這些當權者把革新給肆意醜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