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1950年后京剧界仍然是由角儿来挑班组团自负赢亏的演出,京剧到现在会怎么样?

手机用户56495699280


还真不好说,首先你要看京剧的发展历史,清末民初是京剧最灿烂鼎盛的时期,一大批名角数不胜数,像梅兰芳,尚小云更是京剧四大名旦,还有像马连良,高庆奎,余叔岩等等的名角。他们各有各自的唱腔风韵,名家更是自成一脉体系。

如果1950年后京剧还是是民国那样由“角”来养“团”的模式,今天的戏曲曲艺界一定是京剧做旦的。

为什么呢?

如今很多省级的曲艺团都改为自营模式了,因为有钱养着人就会有惰性,有惰性就不能有发展,这样的改革是一种必然。

京剧在清末民初一直是一种物竞天择的竞争环境,也正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才有了如此众多的名角名家。但是如今京剧被冠以“国家”的名号,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被“捧着养”的“婴儿享受”式的环境,失去了竞争,哪里还有璀璨和发展一说。

小可拙见,还请各位高评。


大民趣说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你设想1950年京剧名角儿搭班自负盈亏一直延续到现在,那么基本上可以生存下去。1950年至1965年这15年里京剧传统戏演出还是比较兴旺,票房,单位工会都有组织京剧统戏社,那个时候年代没有对外开放,文学艺术比较单调没有多样化,老百姓只有喜欢国粹京剧艺术,然而为什么京剧艺术断层二代人全然不懂京剧传统戏呢?这里主要因素之一,传统戏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八个样板戏,样板戏的诞生上面有布置我们每一个老百姓都要看后来拍成电影艺术,更加要年年看,月月看,天天看,我们那个时候在学校里读小学,自己出五分钱或壹角钱看一场样板戏或二场样板戏,老百姓对样板戏个个领会贯通从小学生,中学,大学生,工厂里的工人,机关事务公职人员,人人都会唱样板戏。样板戏通俗易懂,用标准普通话说念白,唱腔唱词容易听懂,唱腔音乐优美动听。然后逐渐京剧传统戏恢复上演,老百姓有碰到了大问题对京剧传统戏一巧不通,念白一点也听不懂,不要说;京剧传统戏唱腔了,因而京剧传统戏没有做到普及人们自然而然不懂,许多人把京胡当成二胡。所以说;当今京剧艺术做到继承和传承已经相当不错了,损失二代人只有重新再来做到普及,京剧才有生命力只有这样。


戏迷阿德1


我们不妨分三个时期来分别进行分析。

一、1950年至1965年

人民当家作主,广大艺人的社会地位肯定会得到进一步提高,生存环境也会得到保障和改善。在人们的业余生活还不是很丰富的情况下,虽然是自负赢亏,但在“双百”方针下,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和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都会得到蓬勃发展,整个戏曲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繁荣景象,著名的艺术家和名家应该更多,成就也会更大…… 既然是角儿挑班组团,等级肯定会更严,演出质量有保障,但各班组之间的交流上,无论是传统戏的整理,还是现代戏的创作演出上,肯定会有所保留……

二、1966年至1976年

文革时期,文学艺术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传统戏作为“四旧”而停演,样板戏独大,现代戏一统江湖,而且许多艺术家名家因为受“迫害”、受冲击…… 班组团社的演出会很受影响,繁荣发展肯定谈不上,但基本生活可以保障……

三、1976年以来……

随着各种禁忌的解除,传统戏演出的恢复,戏曲会出现短暂的繁荣景象。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丰富,戏曲演出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其生存会面临毁灭性的严重挑战,后继的人才和演出质量都会受到巨大影响,真正愿意为戏曲艺术献身者会少之又少…… 且看今天的现实,因为有国家财政扶持,各种大赛和拜师活动蓬勃开展……但观满大街的艺术家,艺术是假的,只有钱是真的!如果缺少政府财政的扶持,中国戏曲暂时也许会苟延残喘…… 最后,死路一条!


如義齋人


肯定会比现在多出几个名家,只此而已。首先是票价的问题,像梅兰芳、麒麟童那样的票价肯定不太好卖了,还有就是科班的取消,不让男孩子学旦角等等问题,关键是民国中期,京剧已经发展到巅峰状况了,再想突破已经很难了!袁世海、李少春、王金璐、高盛麟等等老前辈们,造诣都非常高,可是,就是这些大家,也很难再压过四大须生、杨小楼、金少山等人了。这也是很多文化形式的共同点,除非是对京剧进行一次大的改革,太难了。个人愚见,请大家纠正。


八大棍


历史没有假设,如果按你说的那样到现在,京剧会生存下来,也会活得很艰难,有大名角实力雄厚的剧团会好一些,小城市无大名角的剧团很难生存。因为时代不同了,京剧作为一种程式化很强,需要长期苦练成材的表演方式,恐怕很少有青少年去投身其中。京剧节奏大多缓慢,有时一句词吟唱半天,现在年轻人少有耐心去欣赏,现在主要是老观众在捧场维持。演员和观众都越来越少,前景可想而之。


朱老头493


我觉得在面对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大家都不太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去沉下心阅读,欣赏,学习,思考的时代,一个共享信息的时代,许多传统的艺术形式都需要因为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不能永远守着自己固有的形式,就像当年四大徽班进北京才造就了今天京剧一样,京剧也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但在京剧经历了辉煌以后,就再也没有任何进步了,唯一的一次革新还是新中国的八大样板戏,然后就彻底停滞不前了,今天戏曲这种传统的娱乐方式遇到了太多的竞争,影像化,数字化,快餐化,短小化,甚至同为舞台艺术也有话剧,舞剧,音乐剧等等竞争,如果从1950年开始京剧久直面这些竞争,那么今天的京剧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要么就被历史的车轮彻底碾压,要么就蜕变成一个全新的样子和形式。但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要死不活的。


半知先生


肯定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京剧了,五六十年代不要钱白看,去看的人都不多,记得60年邻居一个省厅厅长送给我两张梅兰芳的戏票,我又不爱看在天津中国大戏院门前一元五角一张卖掉了,想多卖几角都没人要,三元钱我买了六七斤螃蟹吃,旧社会艺人比要饭的强不多少,就像现在如果政府不扶持绝大多数艺术都没有好日子


用户55124895149


现在江南的评弹就有国营民营二种,民营不行。京剧也可以参考。再说好的角儿早巳被国营团垄断了。


陈本同1


李少春大师级五十年代曾来长春原大众剧场的前身演出,盛况空前。


赵广信


各院团都想着法子要财政这点钱,那有心思搞业务,不在继程上下力气又何谈创新。照此恶性循环京剧恐怕设有了明天。京剧是传通文化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我是老京戏迷但现在京剧让我迷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