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只描写了张岱与陌生人的一次偶遇,为什么却能成为经典名篇?它精妙在何处?

颚慕格尼讷


最早看到这篇短文,还是在高二的时候,语文老师给了一篇散文《古典的雪》,作为读物来训练阅读。

一口气读完《古典的雪》,心中某个弦被触动,读完后已是泪流满面。

莫名其妙的,就这么满脸泪痕,自己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

或许,就是至情至性之人,才能干出张岱这种事吧。被感动的原因,也就是因为这至情至性,率性而为。

《湖心亭看雪》,这一副极致的自然雪景,本就让人流连忘返,特别是对喜欢雪的人。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万籁俱寂,只有自己的小舟,这是一种心灵的洗礼。

古人喜欢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在景里,而这个画面,就恰好把张岱的感情细致的体现:我就喜欢率性而为,喜欢这自由散漫,不想为功名所累,故国已亡,自己就做一山野匹夫,自得其乐。

能够自由的选择,这也是所有人想要的。所以在不能自由的时候,大家只好拿这种自由来聊以自慰。


无独有偶,东晋的王子猷大雪之夜前往剡县拜访好友戴逵,天明方至戴家门前,却又折身而返,人问何故?王子猷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见不见戴逵又何妨!这种率性,特立独行,真令人钦服。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还有庄子的我愿做一只在淤泥里自由自在爬行的小乌龟。

我也愿意做一个率性纯真的人,能够自由自在,不被世俗所束缚。但是。。。。。。


贰读


这篇古文,名字很有意境,“湖心,小亭,赏雪,”光这三个词,就给人唯美浪漫。但是这篇古文,很多人没听过,尤其作者张岱,更不为人知。

1 先看原文写什么?

《湖心亭看雪》(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拏:na二声,牵引。

毳:cui四声,兽毛。

雾凇song一声沆hang四声砀dang四声:水气凝结,冰花弥漫。

毡zhan一声:毛垫子。

简单来说,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连下三天,湖中寂静无声。晚上初更后,我带着船,穿着毛衣,带着火炉,独去湖心亭看雪。

天、云、山、水,湖光山色一片白茫茫。湖上,只有长堤一道雪中残影,一点湖心亭的轮廓,我的小船一只,船上两三人而已。到亭上,有两个人铺着垫子对坐着,有个小孩正炉上温酒。他们看到我,非常高兴,“湖中怎么还有你这样的人?”拉着我喝酒,我喝了三大杯,告别,问他们姓名,是金陵人,客居在这里。等到下船,船夫喃喃细语:“不要说您痴了,还有和您一样痴的!”

2 经典在哪儿?

兴起而往,兴尽而返,唯有幽人自来去。

是不是有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的影子,二者异曲同工。

大雪下三天,天、地、湖一片白茫茫,夜暮初更,谁还有如此雅兴,冰天雪地走上一回?张岱却雅兴勃发,趁夜色,趁雪景,趁万籁俱寂,趁水光一色,乘舟携炉,夜游西湖。“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无世俗纷扰的幽僻处,这是遗世独立,宁静自处的绝佳时光,“时见幽人独往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洲冷”,这份隐逸,洒脱,怡然自乐,宁静致远,高洁脱俗的情怀不是寻常人能体会?

柳宗元是隐逸的渔翁,而张岱则是遗世独立,不流随俗的孤独。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寥寥数语,写尽西湖雪景。

湖心亭在是西湖水面中央的小亭子,在亭中极目四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称为“湖心平眺”。

雪中西湖,多么让人神往,充满遐想!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湖心亭,漫天雪飞,月辉,雾凇,沆砀,天云相映,山水相连,“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雪中长堤若隐若现,水上孤舟来回摇曳!白描手法,将西湖雪景描绘得令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直到现在,西湖下雪的胜景引得无数游客冒雪观赏,或许就是这篇古文的原因!

酒逢知己,天涯倦客,相逢何必曾相识,

夜游西湖,赏雪景,已是乐事,却不想,遇到相同雅兴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是意外收获,又一乐事。

“见余,大喜”,何尝不是张岱见到他们也大喜,冰天雪地,酒逢知己,强饮三大杯,何需在意是不是认识?沦落天涯,知交零落,他乡遇故知,饮酒作乐,何尝又不是人生快意之事!船夫哪懂酒逢知己的痴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何人不起故国情,

张岱生活在明未清初,早年家境优越,生活富足,游山玩水,不务正业,富家纨袴弟子。明亡,家道中落,生活困窘,落魄公子却不仕清朝,隐居民间,著述立说,此气节可赞。虽一生碌碌无为,仅留著作几篇,但这份气骨与节操,也让人赞许几分。

写这篇古文时,明已亡,清已立,但张岱仍以崇祯记年,是对故国的愐怀,是一种深沉的故国之思,这或许也是张岱雪夜独往湖心亭的原因。


一绿浮芳


《湖心亭看雪》出自《陶庵梦忆》的第三卷,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堪称古今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张岱出身仕宦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这篇《湖心亭看雪》更是晚明散文山水小品中的极品,那么它精妙在何处?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名篇呢?

1、 从意境的角度分析——一幅万籁俱寂的自然水墨画

中国古典美学讲究"意境"。短短的一首古诗中也要创造出曲径通幽、言微旨远、语浅情深的境界,比如说李白的一首赠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湖心亭看雪》开篇对西湖雪景的描写是这样的:"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从表面上看是客观写景,写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实际上却不是。雾气弥漫,人鸟俱绝,天水一片,在视觉上显示出强烈的空间感,俨然苍茫宇宙豁然现于眼前。"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后文的描写更让这种空间广阔的感觉进一步增强。

更为难得的是,作者的妙处在于不以视觉来写大雪,只以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大雪后湖山封冻,人、鸟、各种禽兽都瑟缩着不敢出来,连空气也仿佛凝固了。

这是一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冰天雪地、万籁俱寂之中,使我们联想起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还能使我们联想起《世说新语·任诞》里面的一篇夜雪访戴的故事,王徽之住山阴时,有一天夜里下雪。王徽之半夜醒来,一看野外白茫茫一片,雪光把夜景映照得壮观。王徽之心情很好,叫起家人,备酒来喝。乘着酒兴,他朗读起左思的诗《招隐》。他突然想起了名士戴逵。他立即招人划船,到剡县去找戴逵。天亮时,船到了戴逵家门口,他又叫船转头划回去。划船的人说:"你本来要找戴安道,现在已经到他家门口,怎么不进去了?"王徽之说:"我本来有兴致来,一路上兴致用完,已经达到目的了。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我们仿佛看到庄子《逍遥游》、苏子《赤壁赋》里的那种意境,是无法用语言所描绘的,风流而隽永。

2、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用简洁、隽妙的文字抒写怀抱

俄国19世纪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 "写作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文说》在谈到他的散文写作时说:"吾文如万斜泉涌,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干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地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张岱这篇小品文一共158个字,只写了与陌生人的一次偶遇,但是仍然是绝妙无比的,西湖地处南方,很少能有如此大雪,更何况大雪连着下了整整三天。张岱认为此奇景只有他会独往,没想到竟然有两人铺毡对坐,在茫茫的大雪天里,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兴趣爱好相仿的知己,作者写到及下船之后,舟子喃喃自语了一句话以后就戛然而止,这种余韵是无穷的。张岱的这篇散文与苏轼的一篇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有着非常相似的简洁,《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有85字,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赏景的情景。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自己复杂微妙的心境。

而在《湖心亭看雪》一个段落中写道"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里景象的描写,运用了缩小夸张的手法,壮阔的画面全出。正如学者吴战垒所说的那样,"一痕" "一点""一芥的"一" 字,是形容视像的依稀可辨, 使人感到景物之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

总体而言,张岱与苏轼的两篇小品文都主旨高雅,脉络清晰,表达角度新颖,用语讲究,是小品中的极品,值得文学爱好者字斟句酌进行品赏。

《湖心亭看雪》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往文学


原文很短,可以复制在下面。

《湖心亭看雪》(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这篇文章胜在意境。在中国的古典意境理论中,有有我之境界,有无我之境界。张岱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有我之境界的体现。所谓有我之境界,则物皆染我之色彩 。比如这篇文章,它写的是张岱挐一小船,在西湖上看雪。这是一个场景的移入,"独往湖心亭看雪\

商业风尚人物


能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是言已尽、而意未尽的,它会绕梁三日、余音袅袅,让你忍不住去琢磨作者没有言说、却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是如此。

要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内涵,得先清楚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背景。

张岱出生于明朝末期,仕宦之家,年轻时有过一段悠游自在的岁月,后因乡试不第,没有步入仕途。

明朝灭亡,改朝换代,张岱痛感国破家亡,从此隐居,潜心著述,坚守贫困而终。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在明亡后写下的一篇小品文,回忆了自己在冰天雪地的夜晚,前往西湖湖心亭看雪、然后在湖心亭与陌生人偶遇的经过,一切看似简单,却又并非那么简单。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短短百余字,却处处是“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情感——

开篇交代的看雪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陵谷已变、家国沦陷,重过西湖,“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谢,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张岱《西湖梦寻·序》)记忆里的风月繁华已经远去,执笔为文,不能不带上劫后遗民的感情色彩。因此,虽已身在清朝统治之下,张岱在文中依然沿用了明朝崇祯皇帝的年号,那是他挥之不去的亡国之痛。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可张岱偏要“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这特立独行的狂痴,增加了孑然一身的萧索、和遗世独立的清高。

文中对雪景的描绘,历来为人称道。“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层次分明,从上而下浑然一体,与《红楼梦》中“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感情色彩是极相似的,仿佛世人都失落在了这白茫茫的世界里。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文中的名句,这淡痕墨影,使人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悲怆,茫茫六合,哪里才是自己可以皈依的精神家园?一切令人迷惘。

张岱以为自己狂痴,竟在这样的天气里独自去赏雪,未曾想,湖心亭内已有两位豪客先至。萍水相逢,相遇是缘,他们拉着张岱一起喝酒,好像为这清冷世界平添了一抹温馨。可匆匆相遇,又要匆匆别离,问一句“您贵姓,从哪儿来”,对方回答“金陵人,客居于此”,然后这段相遇便戛然而止。是啊,当问到这句话的时候,就意味着到了该走的时候了,张岱是性情中人,他不追问对方的身份地位、官职爵位,只是带着“难得一知己”的人生惆怅。因此这段相遇,看似温馨,却统一在全文凄清的氛围里,统一在张岱落寞的人生中。

尾声处,船夫喃喃地对张岱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这一“痴”字为全文点睛,也是对张岱似贬实褒的最好评价。他就是这样一个痴人,痴情于山水,痴情于避世,痴情于他的故国。

结语

看似不经雕琢,实则耐人寻味,所以《湖心亭看雪》成为晚明小品文的翘楚。而如此情致深长的文章,却用短短一百余字写就,确实很值得现代人学习。只是,它所流露的孤高和消极避世情怀,是由特定时代造就的,就不宜盲目学习和欣赏了。


无历史不诗词


第一段,是长焦距镜头,人的视角是在长焦距镜头后,远远地看湖心亭。

此时水天一色,冰天雪地,作者看湖心亭是在跳出红尘的遥望视界里看的。通过一段长长的距离,那种琼楼玉宇不胜寒的感觉,扑面而来。

这段文字,其实是诗与画交汇的笔法。看看,大雪、西湖、人鸟声俱寂、小舟、湖心亭、人影三俩。这些意象的组合,不就是一幅经典的国风水墨画吗?意象纯洁,画风简约然而不失大气。

第二段,是短焦距镜头。如果说上段是天上仙界寒宫一瞥;那下段,就是有了人气互动的地上美景展现,而且有着典型的传统文化内涵。

小舟中,煮酒畅饮,客话家常,雪亭热饮,谈笑风生,其乐融融。舟子说:”不要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了。“这句话,温暖异常。人生难得知己,同行不易有伴。此时此刻,冰天雪地之间,却还有同道中人,共赏奇景。可知,世界虽大,有此雅兴之人,却不止一个。作者本孤芳自赏,却难得碰到一个同道中人,这是一种神交惠遇,不可多得,令人畅快。

古世大夫讲究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如此湖心亭看雪,远看清寂,近观温馨。

这篇短文从意象、意境、色彩、背景等来看,真是诗画同源,情景交融,且隐喻出一种清高拔俗之风貌,清新淡雅,琉璃说笑,全被囊于文中。这也就难怪此文成为精品了。


醉余堂主人


先来重温一遍这篇散文极品巜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己。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真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的巜湖心亭看雪》是百读不厌的散文名篇,历代名人名篇众多,为何这篇独让人念念不忘呢?要想读出这篇文章的与众不同,那么得先了解一下张岱。

一,张岱其人

张岱是明未清初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晚明遗老,是个具有魏晋名士风度的人,在他写给自己的墓志铭里对自己的一生有所交待。

幼时家族显贵,家学渊源。前半生鲜衣怒马,过着最豪华的纨绔子弟的生活,爱繁华,热闹。好游山玩水,玩音乐,戏曲。无所不精通。

后半生明朝灭亡后,穷困潦倒,隐居起来专心写书。最擅长写散文,这篇巜湖心亭看雪》就收录在他的散文集巜陶庵梦忆》里。

二:张岱其文

张岱的散文大都记录自己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篇幅短小精练,行文走笔尽显文字的锋芒。

大概知道了张岱的身世和文笔,再读巜湖心亭看雪》便不难看出此文的精妙之处了。

本文一开头便用了明朝的纪年表“崇祯五年十二月”,而此时明朝早灭亡了。

张岱怀着对故国故土的深深眷恋。使得本文起始就埋下了淡淡的愁绪,张岱起笔就埋下了时时刻刻的故国之思。这是作者不着痕迹地表达了自己的家国情怀。

“余住西湖。大雪三日”八个字就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

我住西湖边,雪下了三天,正是冬天最寒冷的时候。

接下来张岱用写意的笔触一个“绝”字勾勒出天寒地冻大雪三日的肃杀,清寒。感受到一种寂寂然的人生寂寞。

“湖中人鸟声俱绝”却不是从惯用的视觉走笔,而是通过听觉来写。

万籁俱寂,天寒地冻的晚上,张岱笔锋一转夜间趁兴去湖心亭赏雪,真乃性情中人。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明明有个摇船的船夫,张岱此处却用了一个“独”字,他是有多寂寞,精神世界里没有一个可以同路的人。

此处一个“独”字也为下文偶遇陌生人引为知己作了一个铺垫。

张岱空灵的笔调从远景开始,白描出一幅水墨画般的湖山夜景图。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的笔就是一个相机,用一个长焦镜头从远处看雪景,念天地之悠悠,怅然独行。

其实张岱此处以自己雪夜独去湖心亭是借笔抒发避世之情怀,暗喻自己宁愿孤独终老,也不愿苟且为生的操守。

论措词造句谁能比得过张岱呢,文笔既简约又传神会意。

镜头拉回来,“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着墨不多,却境界全出。

后人对他运用于此处白描手法赞不绝口,以文作画如此造诣也只有张岱了。从空阔的背景到长堤,亭子,小舟,到舟上的人栩栩如生。

如此唯美的画面张岱仅用了几个数量词就勾勒出来了,生动得就如自己身临其境一般。

张岱行文着墨虽不多,却跌宕流转,山水不过是他所写人事的背景,言有尽而意无穷。

上段一片茫茫冰雪世界的湖景图里,作者置身其中,对自己并无过多着墨,却有意无意一直在衬托自己的心境。

当然看文并不是单一看景,也看出了张岱沧海一粒粟,天地一微尘的画外音,寄情于景正也是张岱一惯的精妙笔法。

张岱写自己独去湖心亭看雪,却紧接着夜深人静,大雪封湖的亭中遇陌生人,是个出其不意的转折点。

有酒有景有知音,真是人生一大快意之事。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本是存避世之心,于夜间来湖心亭孤芳自赏,却不期而遇异外的惊喜。

如张岱自己所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他惊喜之余放下矜持,痛饮三杯。悲喜交加。

酒阑人即散,刚识知己便是离别,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张岱和亭中陌生人交集没有提及自己的只言片语,只是临走前问了姓名,只是来自金陵客居此地的异乡人。

酒后话别便无话,仅此而己。其实不然,张岱以一场开怀畅饮反衬了自己的人生寂寞,以及酒阑人散后的怅然若失。

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人生己没有归属感。在哪里都是漂泊和流浪。

往后余生,生命里偶尔会有不期而遇的惊喜与快乐,但都是不确定的,稍纵即逝抓不住的。

妙就妙在于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我不讲,但你分明已读出来了。

张岱不愧是文学大家,最后借舟子之口点染出本文的高潮,深夜湖心赏雪景除了张岱,原来还有跟张岱一样的痴人。舟子一句喃喃自语,令人回味无穷。

张岱行文的精妙在此文中一览无余,全文对自己仅寥寥数语,却无处不是在点染衬托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

用一个“痴”字将行文推至高潮,升华了作者自己的品行操守,令读文之人有“纵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怅惘。

读完巜湖心亭看雪》,除了西湖夜的雪景,张岱的名士风度,心中当然还留下了淡淡的愁绪,这也是张岱难解的心曲。

正是张岱用笔的空灵与善变,写景而不是景,行文不尽是文。他的遗世独立,卓尔不群一直在文字和景色中时隐时现,交相辉映着。

我们因此也看见了一位避世而居,独抱冰雪之操守的张岱。

而张岱,借着手中的生花妙笔写下巜湖心亭看雪》想要表达的感情后世皆有所悟。

赤子之心 ,名士风流皆深藏在淡淡文字淡淡笔里,任谁读来都意犹未尽。


有书博物馆


1.文章意境阔远,堪称经典,在很多人爱景人心中引起共鸣。

2.有种空幽、孤独之感,触及人们普遍的心理感受。

3.文章简单明了,读来很上口。

4.很有画面感,很能吸引人。


有猫有料


上原文《湖心亭看雪》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何以成为经典名篇,妙在何处?先看怎么写的景

  1. 出自回忆录写于明亡以后的《陶庵梦忆》,所以作者是在清朝写的这篇文。开头的“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直接表达出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

  2.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让人立马有了画面感,寒气迎面而来。从听觉来写雪,用人鸟声俱绝来描述大雪封湖的场景。同时也不得不让人想起柳宗元的《江雪》里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前者是为了暗示后面作者冒大雪也要出来,后者是为了衬托蓑笠翁的孤独。

  3.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cui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更定:夜深人静,寒气倍增之时。“毳cui衣炉火”用御寒之物反衬天气严寒。大雪三日后,有一傻逼夜深人静的时候穿大衣带炉子去湖心亭看雪。由此看出,张岱这个人孤傲以及喜欢雪的那种激情,却不想见别人也不想被人看见,估计是怕别人说他傻,那么冷出门看雪。虽然对于雪现在的南方人还是如此。

  4.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空灵之比写出了一个人走在一片洁白的天地间的画面。天、云、山、水、堤、亭、舟、人,似乎舍不得多用一个字来描述。反而如此更能让人联想到自己在大雪之后出去看到的天地间的样子。大雪过后,似乎一切都静下来了都变小了。以“一”这样的数字形容却让人想到更多,真是妙啊。

妙在何处?再看意外逢知己之妙!

到达亭上的时候,却突然发觉已经有人在了。真是惊喜惊喜啊。立马两人一起饮个畅快。湖中人惊喜还有人和他一样这个时间这个地点看雪。作者本不能饮酒,却勉强饮三大白,毕竟此情此景此人,可见也是非常开心。最后却由舟子之口说出一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不就是我们现在一些驴友一样骑行去西藏,突然在路上碰到有跟自己一样傻的人,拉着一起喝。不得不让几百年后的我们联想连篇啊。这样的天气下,这样的时间点这样的地点,偶逢知己,不得不让人道:“妙哉妙哉!”

何以能成经典名篇?

纵观我国的古文,我们会发现像《湖心亭看雪》这样的描写古人一些傻傻的可爱的痴痴的的叙事文章特别少。尤其又是在明末清初那个时间点,我们可以从此文稍微窥探出晚明江南的一些社会情况。再加之其写作手法也是非常有特色。如此,便成了经典名篇。


落成不落沉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这篇《湖心亭看雪》写的是张岱一次去往湖心亭看雪与陌生人相遇的经历,这是一篇散文,为什么它能成为经典名篇呢?明代的散文虽然没有唐诗宋词那样光芒璀璨,灼灼其华,但也自有一段幽兰般清新脱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行文一开始就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也由此引出下面的到湖心亭看雪一事。这里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明朝的年号,而当时明明已是清朝,体现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三日,所以湖中人鸟声俱绝,与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柳宗元是从视觉来描述,张岱是从听觉来描述,不用看,就呈现出一幅冰天雪地,四野茫茫的雪景图。用一种高度的写意手法来巧妙的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后,晚上八点,在湖中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有人独往湖心亭看雪。体现了看雪人怀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彻悟之感”!而“独”这个字也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高洁情怀。他选在深夜独自前往看雪,大约是不欲被人见,也不欲见人,说明在作者那高洁孤寂的情怀里,还蕴含着隐隐的避世的幽愤。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好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混沌一片浑然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面“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就是一幅简约画,一首朦胧诗,寥寥几笔,人与自然,给人似有若无,飘渺恍惚之感!也表达了一种人生天地间无限渺小的淡淡愁绪!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到得亭上,不料竟已有人先至,然而作者并不自己说,而是对方见他而大喜,拉余同饮。实际是作者的惊叹与意外!学者一语不发,尽得风流,实在妙不可言!“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喝不了,而一定要喝,说明酒逢知己千杯少!一句话表明遇到知己了!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他姓名,却只说是金陵人,他乡游子。作者感慨知己难逢,再难相遇的惆怅!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里借舟子之口,点出作者的痴,金陵客人的痴!痴于山水之乐,痴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全文叙事,写景,抒情熔于一炉,通过使用大小对比,动静对比,冷热对比的手法来烘托文章的意境!全文两百来字,行云流水,笔调淡雅,看似平平无奇,却又耐人寻味,情致深长!不得不说是一篇经典散文,传世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