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精明一世,为何生前不给戚夫人留条后路?

周豪楠


刘邦确实非常的精明,能看出死后好几任汉朝的相国,但是刘邦也不是神仙。

比如刘邦看出了他死后吕雉会做乱,甚至想要杀了樊哙,防止他“助吕作乱”,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甚至一度想要换太子。

但是刘邦这一系列的努力都没有成功,最终吕雉还是成为了第一个临朝称制的皇太后。

所以,想要刘邦提前为她宠爱的戚夫人留好后路,真的是非常的困难。

刘邦想要立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为太子,就是刘邦想要保全戚夫人的一个手段,并且设想的非常好。刘邦觉得太子刘盈非常的软弱,不能撑起汉朝的江山,觉得刘如意最像自己,起了换太子的决心。

当然,吕雉也不是泥捏的。

吕雉为了保住刘盈的皇位,保住自己以后的权力、富贵,知道自己想不出妥善的办法,果断的把张良给绑了,终于逼迫张良出了一个主意,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盈,彻底稳固了太子之位。

刘邦死后,后宫里的妃子下场都很惨。

刘邦死后,吕雉终于掌握大权,那些曾经受到刘邦宠爱的妃子都被囚禁起来。只有没有得到刘邦宠爱,并且与吕雉关系比较好的“薄姬”跟随儿子代王前往封地享福。

最惨的毫无疑问就是曾经最受宠的戚夫人。

戚夫人被关在猪圈里,砍断了手脚,挖掉了眼睛,熏聋了耳朵,毒哑了嗓子,被吕雉称为“人彘”。有一次,吕雉邀请汉惠帝刘盈观看“人彘”,结果把刘盈吓坏了,病了一年多。

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虽然得到了汉惠帝刘盈的庇护,但是吕雉在后宫里面的权势太大了,趁着汉惠帝刘盈不注意,将刘如意杀害了。

其实刘邦为了保护戚夫人和刘如意,真的做出了一些了一些努力,但是对于凶残的吕雉,都成为了无用功。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刘邦已经给戚夫人留了后路,只可惜,戚夫人自己把这条路给堵死了!

刘邦在后宫佳丽之中,最宠爱的就是这个色艺双绝的戚夫人,戚夫人擅长跳楚国的舞蹈,每当万岁爷心情不爽的时候,看见心爱的戚夫人跳上一支舞,心情就会很爽。

相比之下,从项羽囚牢里放回来的吕后,早已经人老珠黄,无人问精。这时候,这个女人心里对跟她抢男人的女人的仇恨,是可以想象的。刘邦越宠爱谁,吕后自然越恨谁!

戚夫人毫无疑问就是吕后最恨的女人。而当戚夫人在刘邦面前吹枕边风,希望废除吕后亲儿子的太子之位,立自己儿子如意为太子时,吕后更是恨之入骨:

抢了我的男人不说,还要毁掉自己儿子的前程。我们吕家把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都押注到刘邦身上,才换回今天的富贵,这个女人仅凭姿色就想夺走我的一切!这个女人如何留得?

刘邦当然知道自己的原配夫人是何等厉害的角色,因此在他提议换太子,遭到重臣反对,尤其是商山四皓出山拥护太子之时,刘邦已经预感到戚夫人和爱子如意的出境不妙了。但是对于这个局面,刘邦已经无力挽回。再说了,以刘邦的实用主义精神,只要是自己的儿子,只要大臣们拥护他,谁当太子,谁继承王位,并不重要。只是将来可能会委屈戚夫人。因此刘邦回来之后就郁闷的对戚夫人说:现在太子羽翼已经丰满,以后吕后就是你的主人了。现在你来跳一支舞,我来为你唱一支歌吧。

刘邦或许想到戚夫人将来会受到冷落,但是没想到她会死的那么惨。但是从他对赵王如意的政治安排来看,刘邦确实给了戚夫人一条生路。

刘邦为了防止吕后在他死后对赵王如意下毒手,特意派遣资深而且有威信的老臣周昌辅佐赵王。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马上就把戚夫人打入冷宫,不仅如此,还让她穿上囚衣去干下人们舂米的苦差事。

要说戚夫人的确是一个没有政治头脑,也没有隐忍能力的女人。天下已经是太后的了,还不消停一点,活着不好吗?

可是戚夫人不,她编歌来发泄不满: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大概意思就是儿子当赵王,老娘却像奴隶一样,和儿子相距千里,谁能给我通个信呢?吕后耳闻之后大怒:贱人莫非还要依靠儿子翻身报仇吗?于是好几次要求赵王如意进京见面,但是都被老臣周昌给硬挡了回去。周昌是老资格,吕后也无计可施。最后只好使用调虎离山之计,先把周昌调回长安,再命令赵王如意进京。小孩子没有一点政治斗争经验,稀里糊涂的就进了皇城!终于被吕后找机会杀死。

杀死了赵王,戚夫人就没有了任何靠山。最后的下场也是凄惨之极的。

回头来看,刘邦至少给了戚夫人两条护身符,第一,告诫戚夫人今后在吕后手底下要听话,认清形势,这个女人是你的新主子。低头才能活命!第二,给了赵王如意一个强势足以抗拒吕后的老臣周昌。如果戚夫人有智慧的话,完全可以在皇宫里面忍耐几年,等到赵王如意长大成人,拥有实权之后,完全有希望母子团圆。

所以说,戚夫人对吕后公开的抱怨,编歌谣,是自己把自己逼到了死路上。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何况那是一个早就想弄死自己的狠女人呢?

戚夫人,是个胸大无脑的糊涂女人。被吕后搞死,几乎是注定的结局。


铁锤文史


刘邦哪有不给戚姬留后路啊,他心力交瘁,想破脑袋了,就是为了戚姬和刘如意的后路,刘邦都险些死不瞑目。

刘邦身体日渐衰弱的时候,很是为戚姬的将来担心,于是多次提出废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张良、叔孙通等人死保太子,吕雉又请来刘邦请不到的商山四皓给刘盈壮势。刘邦感觉到刘盈羽翼已丰,才打消了念头。

太子换不了,伤心的他和戚姬边唱边哭.....

后来刘邦又特意派对吕雉母子都有恩情的周昌去做刘如意的相国,保护他。还在《手敕太子文》中嘱托刘盈,如意还小,你可一定要保护好他啊,不然我可是死不瞑目了啊!病的头昏脑涨时,只是听人说樊哙和吕雉母子勾结,将来会杀戚姬母子,就把樊哙给斩了!

刘邦不是一个昏君,所以他不可能什么都不顾,就为了一个女人直接杀了吕雉和刘盈,而且刘盈也是刘邦的儿子,他也没做错什么,不能因为不像老子就不无辜了吧!吕雉也是他的老婆啊,就算日久生厌,也不至于毫无感情!

所以刘邦为戚姬母子所做的一切对于吕雉母子而言都是留有余地的,而戚姬那么惨的主要原因是刘邦低估了吕雉的恶毒和她多年来对戚姬的怨恨!


历史小板凳凳


刘邦是一个精明的人,不论什么时候都是如此。刘邦生前最宠爱能歌善舞的戚夫人,也最爱他和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刘邦多次想要立如意为太子,都被大臣反对了。这是因为吕雉绝不是吃素的!刘邦也看出了吕雉对戚夫人的不满,对戚夫人他是留了后路的。只不过,令刘邦没有想到的是,事情似乎没有按照他所期望的所进行下去罢了。

后路一:派陈平杀樊哙,欲消灭吕后背后军事力量

刘邦知道自己在死后,吕后是绝对不会放过戚夫人的。樊哙作为吕后的妹夫,军权在握,等刘邦死后,他没有理由不帮助吕后啊。

于是,刘邦便把自己的心腹大臣陈平叫了过来。他让陈平去杀掉樊哙,以防止自己死后,吕后和樊哙合起伙来作乱。但是,这陈平也是个心眼很多的主。他很敏锐地察觉出,在刘邦死后绝对是吕后大权独揽。他在抓到樊哙之后,没有立刻就将樊哙杀死,而是把他押回去视情况而定。

果然,刘邦在陈平回来之前就死了。陈平便把樊哙给放了,因为他知道天下大权已经落在了吕后手里,现在杀樊哙岂不是找死。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刘邦想要尽快消灭吕后身后强大的军事靠山,以免吕后权利更大,到时候加害戚夫人。可惜的是,自己的身体没有支撑住啊!

后路二:封刘如意为赵王,让周昌辅佐

刘邦想要立刘如意为太子,但是遭到了多次的反对。随着他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他知道这件事绝对不可能了。但是,他对戚夫人以及如意的爱绝对是真实的。他后来便立如意为赵王,还让周昌去辅佐如意。

刘邦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想让这娘俩远离吕后这个蛇蝎女人。可是没想到的是,吕后内心对戚夫人的恨太深了。吕后与刘邦本来就是结发的夫妻,当时刘邦绝对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才能追到吕雉。可是,刘邦在功成名就之后,却对貌美的戚夫人更加宠爱,甚至于多次想要立如意为太子。这令吕后对戚夫人的恨更加的深刻。

刘邦一死,吕后便开始收拾戚夫人。后来又设计把年仅十几岁的如意骗到宫中,用毒酒毒死了。刘邦可能做梦也想不到,吕后比他想到要狠毒上百倍。

结束语

刘邦确实对戚夫人是非常的宠爱,同时也为她留了后路。可惜的是,事情的发展和他想的不一样啊。还有就是,戚夫人在刘邦死后,不识时务,还和吕后对着干。这令吕后非常的恼火,于是便把她给“人彘”。


徐聊


戚夫人死相虽然慘状不忍睹,但她的死完全是自己咎由自取,后人提及此时,总认为吕雉太过狠辣,但如果是戚夫人得势,吕雉的死法恐怕也好看不到哪里去?

吕雉隐忍,而戚夫人的蠢无人可敌,刘邦在世就光明正大屡屡挑战吕雉的正宫威严,更是觊觎太子之位!戚夫人这种女流仅仅就是用狐媚之术哄哄刘邦,以色侍人的浅薄无知之辈,与吕雉的智慧隐忍,坚强,自然不是一路人,吕雉是打心底瞧不上这样的女人!可就是这样无脑之辈险些让她一无所有,甚至她的儿子的千秋大业都要被此人所毁,怎能不恨?好在最终熬死了刘邦,等到大权在握的一天!

刘邦宠爱戚夫人,也是贪念美色和年轻,他也是知道戚夫人实在愚蠢,但终究舍不得,还告诫戚夫人要示弱吕雉,无奈戚夫人太过蠢笨,终归把自己母子送上断头台!其实她还是有转机的机会,刘邦死后,吕雉也没有马上弄死她们娘俩,可她偏偏又作歌惹怒吕后,既然对她下了手,怎么能放过她儿子?难道留着她儿子到时报仇吗?所以戚夫人儿子也就送上了断头台,被吕后毒死了!说到底,不是吕雉狠毒,是戚夫人这位母亲愚蠢葬送了自己的儿子!若真狠,薄姬和刘恒也没好日子可过了!


一叶知秋28456


刘邦确实给戚夫人安排了后路,只是他也没想到吕后会那么丧心病狂吧。

  • 刘邦在临终前,想要杀掉的最后一个人是樊哙,理由正是为了保护戚夫人和刘如意母子。

商山四皓事件后,改立太子这件事已经被堵死了。

  • 自此开始,刘邦就着手安排戚夫人的退路。其中一个举措,就包括托付给皇太子刘盈。


虽然刘邦想要废掉刘盈,但刘盈对刘邦的话还是很听从的。

在刘邦晚年,他曾给刘盈写过一封《手敕太子书》,其中有一句:

  •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余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


刘邦很明确的要求刘盈去保护戚夫人母子。

刘盈也确实照办了。你只能说吕后太狠毒,宁愿违背亲儿子的意愿,也要除掉心头恨。但是,不能说刘邦和刘盈没有进行保护。

除此以外,汉高帝十年(前197)刘邦还提拔戚夫人的族亲戚腮为中尉。中尉负责统领北军,算是在朝中给戚夫人安排人吧。


最后说一下樊哙的事。

根据《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的记载:

  •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於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

这里说的很明确:

作为吕后党羽、妹夫的樊哙,在刘邦病重时对外宣称:只要前一刻刘邦闭眼去世,下一刻他就要诛杀戚夫人母子。

听到这话后,刘邦立刻派人去斩杀樊哙。这就不算是保护了?

由此可见,刘邦采取了很多方式保护戚夫人。只是谁也没想到吕后会那么丧心病狂吧。


HuiNanHistory


刘邦精明一世,怎么可能没给戚夫人留一条后路呢?!刘邦当然是留了,只不过戚夫人只是一个“有胸无脑”的花瓶,这种政治斗争对于她来说真的是“太难了”!所以落了个儿子被毒死,自己被做成人彘而被折磨致死的地步!



在刘邦的女人当中,最在意的一个是吕后,另一个是戚夫人。吕后是刘邦的发妻,而且刘邦是靠吕后发家的,所以于情于理,刘邦不得不在乎这个女人。而戚夫人,在刘邦的心中也是不可替代的,当然不仅是因为戚夫人肤白貌美,能歌善舞。刘邦和戚夫人可以说是——“在最美好的时间,遇到最美好的你!”,正当刘邦需要一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增柔体贴的美女时,戚夫人出现了。戚夫人和吕后相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吕后专横跋扈、人老珠黄,似乎形容女人不好的词都能用到她身上。而戚夫人却恰恰相反,男人想要的女人,就应该是戚夫人那样的。一个是老的不能再老的糟糠,一个是美的不能再美的“狐狸精”,两个人进行选择,那么男人会选择什么呢?



刘邦选了戚夫人!刘邦再感觉自己不行的时候,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换太子。刘邦认为太子刘盈太柔弱,既不想自己又不能掌握大权。于是决定立赵王刘如意,也就是戚夫人的儿子。但是不成想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刘邦没有办法只好作罢。刘邦无奈,召来戚夫人,指着“四皓”背影说:“我本欲改立太子,无奈他已得四皓辅佐,羽翼已丰,势难更动了。”而且对戚夫人说“吕后真而主矣”,也就是告诉戚夫人,他死后吕后就是真正的主子了,以后不惹事,就应该没有问题。



刘邦为了保住刘如意,也是煞费苦心了。不仅找来了周昌,而且让刘盈帮忙照顾。按理说戚夫人母子应该是没事的,但是戚夫人太做了,刘邦归天之后,戚夫人被囚禁于永巷,整日以舂米劳作排解苦闷。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她不由自主的唱道:“子为王,母为虏……歌声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呜呜然”,这首歌的名字叫《舂歌》。这是这首歌,才真正的触怒了吕后,使得戚夫人下场如此的惨!

所以说人漂不漂亮无所谓,情商一定要高!


华叔谈谈谈


我不是球迷,但偶尔也看看球。

最近看了几场,又听到了老生常谈的那句话: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我在想,政治生态就像个球,越大的越像。

足球、篮球都是。

戚夫人的问题,犹如现今的国家队,究其原因,还是留给刘邦的时间不多啦。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

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定都洛阳,立吕雉为皇后,立刘盈为太子,时年已经五十五岁。

此时,吕雉才四十岁,刘盈年仅九岁。

在吕后嫁给刘邦之前,刘邦有个相好曹氏,没有正式成婚,但已经有了个儿子刘肥。

刘邦称帝时,刘肥已经二十岁。

但刘肥是庶出,没有资格作为继承人,他也比较明智,没有给刘盈添许多麻烦,吕后也没怎么难为他。

可刘邦晚年宠幸戚夫人,而且认为吕后所生太子刘盈过于软弱,就想废掉刘盈,改立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可想而知,此时吕后压力山大。

吕后二十岁时才嫁给比她大十五岁的刘邦,此时刘邦还有了儿子刘肥。

后来,吕后生了太子刘盈和鲁元公主。

一直以来,吕后中规中矩,帮助刘邦操持家务,是个贤内助。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刘邦立吕雉为王后,但仍然留在沛县。

刘邦想把刘太公及吕雉等家属迎接过来,但由于楚汉战争爆发,被楚军阻挡。

205年,刘邦攻占楚都彭城,将家属一起迁来。

但由于项羽迅速回防,打了刘邦一个措手不及。

刘邦自己逃跑了,刘太公及吕雉等人被项羽俘获。

直到203年,楚汉议和,刘太公及吕雉等人才回到刘邦身边。

此时,刘邦身边已经有了戚夫人。

戚夫人比吕雉年轻,刘邦外出征战,都是戚夫人随从左右,而吕雉常常留守。

没有史料记载赵王刘如意的出生时间,大约就在这段时期出生的。

刘邦称帝后,戚夫人自恃得宠,时常在刘邦面前哭哭啼啼,想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不确知刘如意出生的具体时间,也就不清楚戚夫人从啥时候开始哭哭啼啼。

但这应该是在刘盈在被立为太子之后,否则刘邦直接立如意为太子,戚夫人也就不必哭哭啼啼。

看一下,刘邦称帝后,也就是刘盈被立为太子之后,刘邦忙活了些啥,或许就清楚刘邦为啥没有给戚夫人安排好后路。

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登上皇帝位。

首先要做的就是分封功臣。

但折腾了一年多,才初步拿出了基本方案,原因就是功劳究竟谁大谁小难以确定。最后勉强评定萧何第一,共封赏二十多人,这才算基本搞定。

但其他的人还在眼巴巴的等着封赏,日夜不停的在争抢功劳,一时难以摆平。

这事已经搞得刘邦焦头烂额,不管戚夫人是不是哭哭啼啼,刘邦不敢节外生枝,还顾不上这个事。

其次,消灭异姓诸侯王。

刘邦为了对付项羽,许了很多诺言,分封了许多异姓诸侯王。

在汉朝建立之初,共有八人被封诸侯王。

他们的存在,对刘氏江山是很大的威胁。

现在到了卸磨杀驴的时候,刘邦要给自己及子孙做打算,就开始清除这些诸侯王。

在刘邦称帝之后的七年中,绝大部分精力是用来对付这些异姓王。结果,燕王臧荼最先起兵,兵败后被俘;韩信、彭越被杀;韩王信、陈豨等败后叛逃匈奴,后战败被杀;英布起兵淮南,亦被迅速平定;燕王卢绾逃入匈奴。只有长沙国作为汉与南越之间的缓冲,且势力弱小得以保存,汉文帝后七年,因长沙王无子而国除。

刘邦在位七年,主要精力就是清理这些诸侯王,直到他驾崩也没有完全清理干净。

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反叛投靠了匈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被围白登山,几乎回不来了。

前195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被流矢所中,病得很厉害,之后不久驾崩。

分封功臣和清除异姓诸侯王是汉初刘邦面对的主要政治任务,处理不好将严重威胁汉朝国基。

正是因为刘邦的精明,才清楚孰轻孰重。

这些问题不处理好,将来的江山交给谁都不可能守得住。

但戚夫人哭哭啼啼,也令刘邦决意要废掉刘盈,改立如意。

一开始就遭到了重臣们强烈的抵制。

刘邦自以为身体还凑合,再坚持几年没问题,也不敢太早的确定废立之事。

但在平定英布叛乱被流矢所中之后,刘邦感觉来日无多,决意要做这个事。

可是,留给刘邦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张良劝谏,刘邦不听,张良就托病不再上朝理事;

太子太傅叔孙通直接威胁刘邦,说“如果陛下坚持废长立幼,他就以血污地。”

刘邦就跟叔孙通打哈哈,说是跟他开玩笑。

叔孙通也不含糊,说:“岂有此理,哪有拿国家大事开玩笑的。”

刘邦就假装答应了他。

其实,刘邦才不在乎这个哪,叔孙通的脑袋值几个钱哦。

真正让刘邦打消这个念头的还是吕后。

眼看刘邦要废掉太子,吕后就求救于张良。

张良说:“仅靠嘴皮子已经不能改变太子的命运。‘商山四皓’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都是世外高人,都八十多岁。皇上屡次征召,都没有如愿。如果把他们请出山,辅佐太子,太子的地位就稳固了。

果如张良所言,在一次宴会上,刘邦看到太子身边有四个老头陪着。

刘邦一问,得知是“商山四皓”,立马就意识到太子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

于是对戚夫人说:“这四位高士都来辅佐太子,太子的羽翼已经丰满,难以撼动。吕后才是真正的主人。”

刘邦从此之后,再也不提废立太子之事。

精明一世的刘邦,依赖别人夺取天下,最终也落入别人的套中。

冥冥之中都有定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正如刘邦最后拒绝医者为他医治时所说: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生命如此,命运如何不如此,国运又如何不如此哪?

戚夫人及赵王如意,不能顺天由命,最终得到凄惨的结局,也怨不得别人。



豹眼看历史


刘邦不可能什么都算到,即便什么都算到,也不可能什么都绸缪到。因为刘邦不是神仙,他只能算到某个人能做事,但算不到这个人会怎么做事;他只能算对选择题,但算不了解答题。

1.刘邦能算到谁当丞相、谁主政,但算不到死后的朝堂格局

吕后床前问政,刘邦的答复是萧相国之后就曹参、曹参之后就王陵和陈平,周勃是个粗人但安定刘氏江山必须是他,所以可为太尉。

吕后还想再问,刘邦就回答不出来了。对于身后之事,他只能算到这里。连周勃能当上丞相,他都算不到。

原因是刘邦对功勋集团的几个核心人物了如指掌,他知道谁可以、谁不可以,他做的是选择题。

但是,这些人执政后会怎么玩,刘邦就算不到了,因为这是解答题。这几个人对于大汉江山没问题,都是个顶个的好手。但是对于刘氏皇族的保护、对于外戚势力的牵制,特别是对吕后,他们全部束手无策。

以后的大汉朝堂竟是吕后彻底掌权,这是刘邦算不到的。而且吕后掌权后,大肆屠戮刘氏子嗣,也是刘邦算不到的。

2.戚夫人很惨,刘邦的那些儿子们也惨,刘邦统统算不到

刘如意,戚夫人的儿子,被吕后毒死;刘友,刘邦第六子,被吕后饿死;刘恢,刘邦第五子,被逼得自杀;刘建,刘邦第八子,算是善终、病死了,他刘建的儿子却被吕后杀了。齐王刘肥,刘邦的庶长子,差点儿被杀。甚至,刘邦的嫡长子、吕后的亲儿子,汉惠帝刘盈,也被吕后吓得抑郁而死。

这些都是刘邦算不到的。连亲骨肉的悲惨遭遇,刘邦都算不到,就更不要说戚夫人的命运了。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刘邦没能算到大汉朝堂会成为吕后及外戚一家独大的格局,更没有算到吕后的权力手腕比自己还厉害。

吕后不仅镇住了彪悍的功勋集团,而且把这些人制得服服帖帖。这些人可能不怕刘邦,但统统怕吕后。这可能是刘邦真心算不到的。

3.即便算到戚夫人的命运,刘邦能给他安排后路吗

刘邦给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安排了后路。具体就是刘如意出镇赵国,强臣周昌担任赵相。

周昌原为御史大夫,朝堂三公,副丞相,如果再升一步就是政府领袖、帝国丞相。但是,刘邦却把他派到了赵国,当一个诸侯国相,这地位不知道下降了多少级。原因就是刘邦在为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安排后路。

而且周昌确实发挥了作用,屡次阻止刘如意去长安朝拜。但是,吕后锲而不舍,硬是先把周昌召到长安,然后再派人强召刘如意入长安,最后在宫中毒死刘如意。所以,刘邦即便算到了,也保护不了。

但是,刘邦没有给戚夫人安排后路,真得没有安排。如果刘邦给戚夫人安排后路,就应该让戚夫人跟儿子一起出镇赵国,远离吕后。

刘邦不是傻子。之所以不能这样设计,就是他根本就没打算给戚夫人安排后路,甚至也没有能力安排了。

刘邦也知道吕后是杀伐果断铁娘子,而且报复心极强。戚夫人和刘如意一起出镇赵国,吕后很可能把这母子二人一起干掉。所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那就舍鱼而保熊掌吧,毕竟刘如意是亲儿子,而且差点儿被立为太子。至于其母戚夫人,刘邦就顾及不得了。但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刘邦谁也没能保护住。


减水书生


问题:刘邦精明一世,为何生前不给戚夫人留条后路?

回答:

大家好,我是听月,专注研究古代史,曾经通读过《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今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

  • 一、戚夫人简介

  • 二、刘邦为何生前不给戚夫人留条后路?

回答:

汉高祖刘邦,从40岁开始创业,最后登上皇帝位,成就了大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公元前206年,刘邦灭秦后,随后又开始了和项羽争斗的四年,这四年里基本上是屡战屡败,但就是垓下一战的胜利,消灭了项羽,彻底的取得了胜利。

戚夫人简介

戚夫人,山东定陶人,在和项羽交战,刘邦在行军中经过定陶时,无意间认识了戚夫人,被他的的容貌和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所吸引。纳为后妃,并生下了三子刘如意。

在四年的灭项中,因为吕后长期和刘邦分离,甚至有一大半时间被项羽俘获关押。实际陪伴在刘邦身边的就是戚夫人和儿子刘盈。有容貌姣好,多才多艺的戚夫人陪在身边,对于疲于奔波、屡败屡战的刘邦是一种莫大的安慰,所以一直到刘邦去世,他都一直专宠戚夫人。

吕后和戚夫人的根本矛盾

我们知道戚夫人的下场很惨,被吕后制作成“人彘”,其子刘如意也被吕后害死。我想戚夫人之所以有如此下场,她本人是负有主要责任的,也可以说是她本人的不明智一手造成的。吕后之所以对戚夫人如此恨之入骨,根本原因是:太子之争。

我们都知道,刘邦立的太子是吕后的儿子,也是嫡子刘盈,我想这也是正当的应该的。但是刘盈性格软弱,刘邦很不喜他,甚至说出了“不类我”的话,他的心思被戚夫人窥探到了,戚夫人觉得刘邦专宠她,于是向刘邦提建议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戚夫人这么做,无异于损害了吕后的核心利益和切身利益。她肯定会强烈阻止,同时大臣们也不支持另立太子,吕后在众大臣的支持下,刘盈顺利即位。自己的儿子即位后,本身就阴狠毒辣的吕太后又加之有太子之争这个根本性的矛盾,那么戚夫人和儿子刘如意的悲剧就发生了。

解析:刘邦为何生前不给戚夫人留条后路?

在另立太子失败后,刘邦对二人的斗争心知肚明,知道戚夫人必有危险,其实给戚夫人预留了两条后路:

一、把刘如意封为赵王,以周昌为相国,保护母子二人。御史大夫周昌是一个坚强不屈、十分耿直的人,同时在很多事情上有恩于吕后,刘邦生前紧急封周昌为赵国的相国,意在保护赵王,进而达到保护戚夫人的目的。刘邦死后,吕后想调赵王回京进而寻机害死,周昌看出了吕后的阴谋,坚决阻止。

但吕后却调离了周昌的相国之位,没有了周昌的保护,刘如意的性命也就保不住了,也就进一步殃及了戚夫人。

二、一直教条戚夫人隐忍,加强自我保护。废太子失败,刘邦知道自己去世后,戚夫人的处境肯定不妙,多次苦口婆心的教导戚夫人要承认错误,向吕后认错,甚至说出了“吕后真而主矣”的话,也就是“吕后真的要做你的主人了”。

但是戚夫人依然一意孤行,认不清形式对,这无疑就是进一步刺激吕后,也就为自己的悲剧后果埋下了伏笔。

结论:


刘邦精明一世,为何生前不给戚夫人留条后路?

刘邦生前,在废太子失败后,先后采取两项措施给戚夫人留生路,她都没有理会和珍惜。如果他听了刘邦的话,也不至于最后如此悲惨至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在政治上的单纯与天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