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能造世界一流的航母,為何卻造不出像樣的坦克?

王新阿寶


那時候,中國等遭受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作戰力量非常薄弱,日軍以步兵炮兵足以在戰場上取得勝利,所以日本對於發展坦克的需求和動力都不足。直到在諾門罕戰役中踢到了蘇聯裝甲機械化部隊的鐵板。

日本作為島國,一直以來都將海軍建設放在首位,這也導致了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逐步成長為一個強大的以海軍為本的東亞國家。但在大筆的軍費投入到海軍之後,日本軍方高層逐步發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在二戰時期被證明是日本的一大軟肋:那就是日本陸軍的武器裝備過於落後,除了在中國戰場上欺負軍工體系更為薄弱的中國外,日軍在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軍隊較量時,並不能取得太多優勢。

諾門罕戰役中,日軍的八九中戰車。

在20世紀初,日方曾和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地區較量過一次,而這次日俄戰爭中,日方“慘勝”,意識到陸軍存在的問題後,日本加強了關東軍的訓練和發展。然而日俄戰爭後30年,日本和蘇聯在蒙古的哈拉哈河爆發的諾門罕戰役中對蘇聯的試探,就讓日本軍部意識到,本國陸軍武器已經落後了太多。尤其是在諾門罕戰役中,蘇聯的BT-7和T-34就讓日本關東軍吃了不小的虧,而日本的八九型中型坦克(簡稱八九中戰)的17mm裝甲在蘇聯坦克的76mm L-11坦克炮面前簡直就跟紙糊的沒什麼區別,而八九中戰的九〇式57mm炮一般只作為支援使用,真正用於反坦克的話,穿深幾乎為零,這還是日本軍部和三菱重工協商加強八九中戰火力的結果,早期八九中戰使用的是更差的37mm炮,更為不堪。

諾門罕戰役中蘇聯的BT坦克,無論是火力還是機動都領先日軍一大截。

日本軍部清晰地認識到,僅憑九四輕戰“豆戰車”和其他的八九、九七中戰車是無法在路上對決中取得哪怕一絲一毫的優勢的,在見識到德國的四號坦克、美國的M4謝爾曼和蘇聯的T-34之後,日本認為本國也需要一種火力出眾(是和之前日本本國的小車相比的)的至少不比上述幾款車落後太多的中型坦克,併兼具機動和防護,該計劃以一式中戰為基礎而研發,這就是日本軍方的三式中戰計劃。

日軍的三式中戰坦克

然而三式中戰並沒有達到日本軍方心目中的預期,只能和二戰初期的M4謝爾曼初代M4A1性能差不多,而經過升級改良的量產版M4A3以及之後的76謝爾曼、“巨無霸”謝爾曼還是領先三式中戰太多,於是,1941年,日方的“決戰用坦克”:四式中戰計劃就此提出。

日軍的“九四”豆戰車,僅重三噸,甚至只能算作裝甲車而不是坦克

四式中戰較之三式中戰有了不小的飛躍,首先裝甲厚度從50毫米增大到75毫米,可以防範M4的短75中程距離直射,早期型號的T-34-76也不能輕鬆射穿四式中戰的裝甲,另外四式中戰裝備了一門五型75mm坦克炮,在1000米的距離上可以擁有100mm的穿深,這門炮還不是日本自主研發的,而是仿製於中國戰場上繳獲的國軍用瑞典M1929高射炮,但無論怎麼說日本還是東拼西湊能把四式中戰湊齊了。

日本的四式坦克樣車,但該樣車已經丟失

但四式中戰根本沒有大規模建造,僅僅於1942年到1945年這4年間造出兩輛樣車,至今這兩輛樣車都下落不明,日本一度有希望和盟國“一教高下”的末日坦克就這麼草草收場了。

德國的“末日戰車”:八號鼠式坦克,坦克重188噸,造出了兩輛樣車,僅存的一輛存於俄羅斯庫賓卡博物館,另一輛被炸燬

但四式中戰真的配稱作“決戰用”坦克嗎?先不說美軍後期的謝爾曼大規模升級,蘇聯方面的T-34-85和KV-85、IS-1這些怪物一般的存在任何拉出來一輛都比日本的四式中戰強,軸心國中的德國的末日戰車都是“獵虎”、“鼠”、“E-75”這些上百噸的“鋼鐵怪獸”。另外,決定一輛坦克成功與否還要看其是否能量產,美蘇的坦克都具備上千輛的流水線量產,而反觀日本,僅有2輛的四式中戰只能讓美國和蘇聯看到後“泯然一笑”了。


科羅廖夫


日本為什麼能造出一流的航母,卻造不出一流的坦克?首先:根本原因是,日本沒有這個需求。打一群游擊隊用的著坦克?有錢燒的?裝甲車就夠了。

第二日本是一個島國身為島國,日本必須優先發展海空軍(陸航)至於陸軍,則處於最末。因為島國要和別人在自己的領土上打陸戰的,那已經涼了。


第三點,日本資源主要依賴進口優先供給的海軍了那陸軍之間只能是砸鍋賣鐵勉強活著了。

第四日本內部也有過南下還是北上的爭論,但是因為,被蘇聯打得臉疼。南下的海軍,那又是各種高歌猛進的,所以說日本打個毛的蘇聯啊,那不是給自己找罪受嘛。


第五點,海軍打向哪裡,至少能給日本本土帶來一些利益,但是日本陸軍佔領的地方,那就是各種的游擊隊,各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且再加上日本陸軍那種愚蠢的屠殺政策,也導致了被佔領區民眾反抗非常激烈。

然後,日本陸軍不但無法為日本本土帶來利益,反而會讓日本本土大量輸血,那麼日本本土更偏向誰?結果不必明說。


嘯鷹評


有網友問:二戰時日本能造世界一流的航母,為何卻造不出像樣的坦克?其實,日本在二戰早期和中期,不製造中型坦克的原因非常簡單。沒有這方面的急迫需求。

日本是海權國家,日軍要想在太平洋戰爭獲得勝利,必須的是三樣裝備,第一就是海軍軍艦,第二就是大航程飛機,第三就是運輸船,而且排名不分先後。日本就是有10萬輛虎式坦克如果軍艦,大航程飛機和運輸船這三樣裝備弱小,同樣沒有絲毫用處。

沒有足夠的航母,驅逐艦和大航程飛機,制海權和制空權都搶不到,你憑什麼在太平洋島礁和東南亞戰場部署虎式坦克部隊?讓坦克部隊游泳去塞班島,硫磺島,還是游泳去菲律賓?

其實,就是德國也沒有能力在遠海部署虎式坦克。德國海軍連附近的地中海制海權都拿不到,而且,德國運輸船也沒有能力運輸虎式坦克。

首先德國的船用起重機,運輸船甲板等等,都不無法承載虎式坦克這樣的重量。日本運輸船其實也運輸不了這樣的坦克部隊。原因除了制海權和制空權以外,同樣是運輸船起重機和甲板無法承受。

一直到1944年塞班島戰役以後,日本發現很有可能要爆發所謂的本土決戰了。才開始發展中型坦克,因為沒有運輸能力限制,也不需要艦隊護航了。直接就製造了18.8噸車重,配備75炮的三式坦克,全部部署在九州島準備反登陸。

隨後又匆忙研發和製造了,30噸車重,使用75高炮的四式坦克。本來這種坦克還要安裝世界上第一種自動裝彈機,但是時間緊迫,才取消了自動裝彈機。

到了1945年,美軍登陸已經迫在眉睫,日本又匆忙研發了5式坦克。重量為35-37噸,使用88炮。這種炮其實就是德國的88炮,是日軍根據從我國繳獲的88炮仿造出來的。還有一個版本是75炮加半自動裝彈機。

日本在二戰是有能力研發中型坦克的,但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武器優先級裡,坦克的排序非常靠後。只有本土決戰迫在眉睫的時候,才匆忙研發了3式,4式和5式坦克。


深度軍事


作為二戰的策源地之一和邪惡的軸心聯盟之一,日本在二戰時期建造了637艘戰列艦以及25艘航母,其實力比起美國來也相差不遠,這說明它的工業實力以及相關的配套實力還是不錯的,甚至還能造出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大炮鉅艦,七萬噸的大和號。

這一切都說明了日本還是有相當強的工業實力的。

但這樣的工業實力就僅僅只造出了全重只有15噸,裝甲厚度只有25mm的二戰最寒酸之中型坦克嗎?

其實原因很多,主要的幾點我們來看下。

首先,日本是一個島國,四面環海,這樣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日本是一個海權國家。因此,二戰時期,日軍主要發展的是大型水面艦艇,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的水面艦艇總噸位甚至超過美國。

其次日本在陸地上主要面對的是東亞、南亞地區,諸如中國、緬甸等重武器缺乏的國家,這些國家很多沒有裝備坦克,即使有也是少量輕型坦克,日軍的坦克也能應對,而且很多國家連反坦克武器都沒有,日本的坦克在這些戰場上足夠使用。

最後就是其工業實力因為其整體國策而有一定傾斜導致的工業體系匱缺,日本造大和號的鋼材用的是德國進口的酸性平爐和水壓機。造坦克用不上。其日本陸軍火炮和裝甲板的製造水平過差,其坦克製造技術比歐美落後了幾乎一個時代,比意大利都差了一大截。為了走捷徑,日本從德國進口了先進的坦克製造工藝,但由於工藝跟不上,日本根本造不出來,只能望著圖紙興嘆。同時也依然是國策的原因,所有的國力物力都拿來去造軍艦了,根本沒有資源給陸軍,日本曾在97式戰車基礎上研製出比較先進的“一式”、“三式”和“四式”戰車,水準接近美國的謝爾曼坦克,但這些坦克只做了幾輛樣車就下馬了,根本沒有批量生產,主要原因就是沒資源。由於缺乏資源,日本都到了用木板做飛機,把院子裡鐵柵欄拆了鍊鋼的地步。資源短缺是日本的短板,日本沒有多餘的資源給陸軍打造坦克,即使研製出先進坦克也只能停留在紙面上。


關河南望


看了許多歷史大v又在胡說八道,筆者還是決定站出來闢謠了。

首先說這個所謂的日本是島國,所以只注重發展海軍的那個謬論。事實上,日本陸軍到後來戰敗前,發明了三四五式坦克。其中有那麼一種說法,好像是四式坦克吧,有美國人說,如果四式坦克早點投入太平洋戰爭,那歷史就要改寫了。雖然筆者不清楚這話的可信度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後來造的坦克,還是可以上臺面的。

而且早在侵華戰爭以前,日軍的裝甲部隊就向軍部代表提出要求,希望造更大,裝甲更厚的坦克給裝甲部隊。這就是日本97式坦克的起因了。而這時的日軍的獨立坦克部隊,實力不強的(筆者在8月3日回答的問題,為什麼抗戰時日軍很少出動坦克部隊裡面,就有筆者的回答,讀者請自行檢索)。

在二戰爆發前,事實上,世界各國都不怎麼注意坦克。比如歐洲國土最大的波蘭,雖然發展了坦克部隊,但還不如一些裝甲車好。再比如製造了老虎,黑豹,虎王,獵虎一系列坦克的德國。在攻擊波蘭的時候,德軍一共出動了2650輛坦克,這其中後來被淘汰的二號坦克高達1127輛。而且在攻擊法國的時候,德軍後來裝甲兵主力的四號坦克,這時候的其威力就和我們知道在蘇德戰爭中的一樣。

除了日本陸軍在時間不對頭上的客觀條件以外。另外就是資源分配的問題了。有那麼一種說法,昭和天皇在中日戰爭時候,或者說比較長得一個時間段內,天皇更傾向的是日本海軍,所以日本海軍可以得到鋼鐵資源。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日本陸軍內部的兵種矛盾才是日本坦克滯後的原因。

比如前文說到的坦克部隊申請這件事。軍部代表還好是梅津美治郎,他當時同意坦克部隊進行實驗。也就是同意將陸軍的一部分預算給裝甲兵了。如果換東條和阿南惟幾,一個八嘎呀路罵完,鬼管裝甲部隊用什麼坦克。

日本陸軍將領山下奉文在太平洋戰爭前,去歐洲考察了閃電戰的威力,回國後,也希望集中使用坦克部隊。在太平洋戰爭前,關東軍的對蘇作戰大演習中,關東軍,甚至是日本陸軍唯一的一個機甲軍出現在了中國東北(就是裝甲軍團,雖然和德軍不能相提並論,但可以看作是類似的部隊),存在時間也很短。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歐洲戰場被德軍打成路上神風敢死隊的m3斯圖亞特,在被日軍俘虜後,日軍裝甲部隊搶著要這個戰利品。會發生這個歷史,和日本陸軍內部的打壓是分不開了。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圖為二戰時的日本“瑞鶴號”航母

作為世界上較早研發航空母艦的國家之一,日本從1922年建造的“鳳翔”號航母開始,到二戰結束時,日本共建造了25艘航空母艦,可謂是聲勢滔天了。反觀日本陸軍武器系統,遠遠落後於美蘇英德等軍事強國,甚至不如意大利。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來簡單探討一下:

首先,作為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國,日本本身資源匱乏,底子薄弱。雖然經過明治維新日本國力飛速增長,但仍然擺脫不了國小資源少的特性。在這一特定限制條件下,不管是經濟發展還是資源儲備,日本都無法和歐美列強相比。因為,戰前的日本既沒有英法那樣遼闊分佈全球的殖民地,也沒有美蘇那樣自身擁有廣袤的本土,日本的資源尤其是鋼鐵、石油、橡膠這樣關乎軍工建設的戰略性資源幾乎全靠進口。

此外,日本是一個島國,欲侵略他國,必先跨越茫茫大海,因此海軍是日本優先發展的軍種。日本資源本來就少,又都給了海軍,陸軍能得到的非常有限,因此資源只能省著用。日本使用步槍和薄皮坦克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節省資源。如果日本像蘇聯和德國那樣大規模發展自動化武器和裝甲部隊,估計用不了一個月軍工生產就會出現無資源何用的尷尬局面,日本很可能就會不戰而敗,早就破產了。因此,日本國力的限制和自身國小資源少的尷尬國慶是日本陸軍武器落後甚至造不出中型和重型坦克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二,日本工業水平發展不如美英蘇等國。二戰前的日本雖號稱世界第五大工業強國,但工業實力比歐美差了一大截。且不說日本和歐美工業產能的差距,單說技術水平,日本就沒法和歐美相比,甚至落後於意大利,意大利的很多武器裝備比日本要先進,所以二戰中日本進口了不少意大利武器。此外,很多德國先進技術意大利可以直接引進生產,而日本卻不能直接拿來生產,只能進行借鑑,因為日本科技發展相對滯後,根本造不出來德國的先進裝備。舉個例子,二戰時日本造的汽車和坦克就像拖拉機,只能說解決了有無的問題。假如德國把本國最新研究成果-虎式坦克的設計圖紙給日本,日本也造不出來,因為沒有精密度機床和加工製造工藝。因此,工業發展水平落後是日本的一個軟肋。

第三,二戰時日本軍事思維落後。明治維新後日本建立了現代化的軍隊,在多次對外作戰中,日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獨有的戰術。例如,日俄戰爭中,日本嚐到了拼刺刀的甜頭,所以非常迷信刺刀,把拼刺刀看成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說日本比較看重個人的拼刺,而不是像德國、美國、蘇聯那樣,依靠裝甲部隊的集群衝鋒。

縱觀整個二戰,日本陸軍的戰術基本就是先用大炮轟炸,然後步兵端著刺刀衝鋒,最後白刃戰定勝負,用德軍的話說就是日本陸軍水平仍然停留在一戰時期。二戰時期當各國都開始向機械化部隊發展的時候,日本仍然是步兵加刺刀,完全沒有現代化戰爭的意識。日本的坦克和裝甲車只是步兵支援武器,運輸仍然主要依靠騾馬而不是汽車,其陸軍現代化水準連一戰時期的德國都達不到。所以,在二戰後期,日軍陸軍與歐美強國遭遇很快被美蘇英打成了狗,即使換裝的中國遠征軍都在緬甸狠狠的教訓了日本人。武器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前提是沒有代差。如果讓日本人拿著木棍去對付美英的飛機大炮,日本再勇敢也沒用。

第四,日本作戰需要。日本是亞洲唯一也是第一工業強國。其作戰對手基本上都是落後的亞洲農業國,即使與英美開戰後,其依仗的也是海軍和航空兵部隊,因此,二戰時日本沒有必要大規模發展先進的陸軍裝備。就如日軍的薄皮坦克在中國戰場耀武揚威,中國拿他一點辦法沒有,但在二戰後期,中國軍隊接收了美蘇裝備後,不僅可以與日本裝甲部隊一戰,甚至可以在局部取得勝利,因為日本薄皮坦克在美蘇裝備前就是一堆垃圾。再說日本的九二式步兵炮和擲彈筒在中國戰場已經算是先進的裝備,日本根本沒必要去製造虎式坦克生產複雜,且費錢費資源的新裝備。

二戰後期,日本本土遭遇盟軍特別是美軍轟炸

其實二戰後期,由於各戰場局勢危急,日本大本營科研單位也憋出了不少先進陸軍武器,不過已經為時已晚,因為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轟炸機已經開始轟炸日本本土,許多兵工廠及資源儲備地均遭到轟炸,根本來不及造出與應美蘇等國相對應的自動火器,尤其是造不出重型坦克,因此,二戰結束時的日軍只能拿著三八大蓋繼續戰鬥。


獨舌視界


二戰時期日本能夠製造出,瑞鶴,翔鶴,赤城,加賀等世界著名的航空母艦,但是卻沒有能力製造出一款合格的中型坦克,實在是令人惋惜。但是事實上日本的這種現狀其實僅僅是日本海陸矛盾的冰山一角罷了,日本軍隊長時間處在一個,海軍造坦克陸軍造航母的尷尬階段,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匱乏所以說在資源的使用上面一定會對一方進行傾斜,而日本也明白自己可以沒有陸軍,但是一旦沒有海軍就只能被困死在海島上面,所以說日本才會全力發展海軍。

所以日本在二戰期間製造的坦克都是一些噸位輕火力差的輕型坦克,和謝爾曼坦克戰鬥力接近的四式中戰直到日本投降都沒有批量生產,這個年日本陸軍接受的資源少有很大關係,反觀德國和蘇聯,這裡兩個國家都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到坦克的研發生產上面,所以才會生產出數量眾多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在大平原上面馳騁。

更何況日本面對的是中國,一個幅員遼闊但是工業薄弱的國家,這個國家所有的坦克都依賴於進口,而中國也僅僅擁有數量不多的德國一號坦克、英國維克斯六噸半戰車和後來蘇聯援助的T-26坦克。所以說對付中國完全沒有必要生產坦克,也完全沒有必要研發坦克,這也是日本坦克技術薄弱的一個原因。

而且日本的所謂120噸實驗戰車(就是坦克世界裡面那個),從始至終都是海軍設計生產的產物,和陸軍沒有半毛錢關係,甚至膛線的纏繞方向都是和陸軍相反的。這樣一個海陸割裂的國家怎麼可能生產出優秀的坦克呢?


雙馬尾班長


這是有以下幾點原因造成的:

第一,受到國家資源的限制

日本要往外發展,必先跨越茫茫大海,因此海軍是日本優先發展的軍種。島國面積不大、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本來就少,又都給了海軍,陸軍能得到的非常有限,因此資源只能緊著急的先用。日本從1922年建造的“鳳翔”號航母開始,到二戰結束時,日本共建造了25艘航空母艦。反觀日本陸軍武器系統,遠遠落後於美蘇英德等軍事強國,甚至不如意大利。

第二,工業發展水平限制了大噸位重型坦克的研發和生產

雖號稱世界第五大工業強國,但日本工業水平發展 ,但工業實力比歐美差了一大截。因為沒有精密度機床和加工製造工藝,二戰時日本造的汽車和坦克就像拖拉機。假如德國把本國最新研究成果-虎式坦克的設計圖紙給日本,日本也造不出來。

第三,在武器優先序列中坦克排不上。

日本的能力只能研發中型坦克。但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武器優先級裡,坦克的排序非常靠後。只有本土決戰迫在眉睫的時候,才匆忙研發了3式,4式和5式坦克。這些坦克應該安裝世界上第一種自動裝彈機,但是時間緊迫,裝自動裝彈機也來不及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滿足大家,我關注日本及二戰時期日本問題,喜歡的話可關注我每日更新的文章。






浩瀚北斗星


因為無需大規模發展機械化部隊。

日本陸軍面對的大部分是東南亞和中國的落後軍隊,基本處於一戰水平的實力,本來就資源匱乏的日本無需建造大量坦克。

這裡有人會說了?抗戰中國軍隊怎麼就落後了?幾十個德械美械師吃乾飯的?


沒錯,軍閥割據,號令不一,搞山頭,軍隊素質差,不懂保養武器,後勤不足,內訌,保存實力,讓軍隊很難強起來。

軍閥軍隊不是經過裝備更新就能成為現代化武裝的。

日本資源匱乏,不如把金屬武資去製造軍艦用來對抗美國。

日本二戰坦克產量只有數千,比起英美蘇德都是過萬甚至幾萬的產量是在不值一提,但是日本陸軍對坦克需求並非必須,海戰主要是制海制空權的爭奪,軍艦和飛機才是當務之急,坦克在島嶼爭奪戰中作用就被弱化了很多。



而且你把德國放在日本那個位置拿中國也沒轍。

德國在歐洲佔領的基本都是先進工業國,有現成的公路運輸線和完備工業區,而我們那時候工業落後,交通線不發達,一旦堅壁清野,德軍機械化部隊和兵力運行就非常困難,最後也會被拖成持久戰


歷史區總柴


地理限制

日本是一個島國,這就註定了它優先而且是必須側重發展海軍,因為資源貧乏,有多山地,像樣的中型重型坦克很難成批量生產更別談展開大規模部署。在二戰中後期,資源完全消耗殆盡,及時出現類似四式戰車那樣可以媲美謝爾曼的設計也很難真正對戰場造成影響。畢竟,你剛醒悟人家那邊已經上千輛的規模和各種改進型號外加各種空海打擊,怎麼打?

日本當時統帥部應該是權衡之後,寧願把有限的鋼鐵用在海軍身上來的更實際。只能說曾經的東鄉平八郎的榮耀讓他們過度迷信海軍單兵作戰,陸戰思維仍處於一戰水平。

心理因素

日本地處東亞,經過日清,日俄戰爭之後可以說基本上處於其在國內吹噓的無敵論一樣。外物強敵,本身就是對軍備發展的一種潛在制約。在一開始,陸軍的科技研發就已經落伍世界,一戰可以說大大加強了歐美列強對於新兵器尤其是裝甲軍團的認識,而日本在這裡就已經先天不足。再加上兩次所謂賭上國運的戰爭都是以海軍的大勝促成的,雖然日俄戰爭時期日本陸軍搶佔高地炮轟龜縮在港內的俄軍軍艦乃是最重要的一環,但當時由於傷亡太大,不久就被東鄉殲滅俄軍遠征艦隊的喜悅掩蓋了。

這體量,汽車都鄙視

別人家的孩子

二戰時期的日本過於迷信所謂精神力量,天皇制度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刻意貶低武器的作用。輕視世界軍事發展,尤其是陸軍在戰爭初期的勢如破竹,讓日本滿足與當前,不思進取。

而日本海軍的大步發展得益於大量戰爭賠款外,還有的就是美軍太平洋艦隊的時刻壓迫。讓日本人不得不持續點亮海軍科技樹,可以說日本海軍在前中期在世界上絕對算是一流的。


國貧,目空一切

前面也說了,日本錯失一戰的學習機會,在心理上以及知識層面就先天不足。進而影響的就是上層決策,大幅度傾斜海軍。但是當時初期的歐美列強還都是三號坦克,Bt系列等小傢伙,並不比日本好多少。


日本由此沉浸在東南亞戰場節節勝利的喜悅中,當諾門坎戰鬥以及德國出現頹勢之後,其大本營或是有些醒悟,擴編了一些裝甲師團。但是日本所謂的20噸以上重坦克,呵呵,在美國那裡還是輕型坦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