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美國人應對史上第二致命瘟疫比咱狠多了:不戴口罩會被打

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二致命的超級瘟疫,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最終在1920年春天悄然退去,距離2020年武漢新冠肺炎爆發恰好過去了100年。


當年美國人對抗“西班牙流感”疫情的做法,和今天的人們居然殊途同歸。尤其美國老百姓的偏方土法,竟然和中國醫學有些許偶合。遠隔重洋的東西方,竟然如此異曲同工,實在令人拍案驚奇。


100年前美國人應對史上第二致命瘟疫比咱狠多了:不戴口罩會被打


可怕的“西班牙流感”


有據可查的全球第一號病例是美國人阿爾伯特.基切爾,這位堪薩斯州賴利堡小鎮新兵訓練營的廚師在1918年3月11日突發嚴重感冒,潘多拉魔盒於是被打開,感冒迅速傳遍整個小鎮,進而跟著參戰的美國遠征軍傳播到了歐洲。由於西班牙政府及時公開相關疫情,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西班牙流感”由此而來。


疫情隨後蔓延到了俄羅斯、印度、中國和非洲,截至1918年7月底,第一波“西班牙流感”在感染全球之後退去。1918年8月底,第二波“西班牙流感”開始,傳染性更強,致死率更高。各地醫院人滿為患,不得不臨時搭起帳篷收治病患。1918年11月11日,一戰結束。人們走上街頭歡慶戰爭結束,第三波“西班牙流感”又開始了,再次傳遍全球。不過,由於和平到來,人們對第三波疫情的關注度大幅降低,“西班牙流感”逐漸淡出視線。


100年前美國人應對史上第二致命瘟疫比咱狠多了:不戴口罩會被打

▲ 1918年9月28日,美國費城“自由公債遊行”,導致流感大爆發。


“西班牙流感”患者往往會遭受巨大痛苦,最初症狀為極度疲勞、發燒和頭痛,幾小時內臉色就會發青發黑,很難看出原來的膚色。病人咳嗽時用力很大,甚至會撕裂腹肌。嘴和鼻子裡流出泡沫狀的血,耳朵也會流血。有些人上吐下瀉,消化道出現嚴重不適等症狀。


尤其可怕的是,與以往的流感不同,“西班牙流感”彷彿專門跟年輕人過不去,重症患者往往是20-35歲之間的年輕人,越是身體強壯、免疫力好的,越容易被感染和死亡。


100年前美國人應對史上第二致命瘟疫比咱狠多了:不戴口罩會被打

▲ 一個女孩患上“西班牙流感”,她母親和兒童福利院的護工無助地站在床邊。


“西班牙流感”發病突然,症狀嚴重,許多患者出現第一個症狀後幾小時就死了,還有些人意識到生病後一兩天就死了。由於死的人太多,很快超過了醫院的處理能力,屍體就像木柴一樣堆在太平間的走廊裡。殯儀館和醫院緊密配合,力爭以最快速度把屍體搬出醫院,以便騰出病床供後來者使用。由於沒有足夠的棺材盛放屍體,也沒有足夠人力去挖單獨的墳墓,只好挖出無數的萬人坑,把大量死屍埋進去。


100年前美國人應對史上第二致命瘟疫比咱狠多了:不戴口罩會被打

▲ 抬著擔架嚴陣以待的醫護人員。


五花八門的防控措施


美國政府出臺了許多防控措施。


首當其衝就是口罩。政府要求所有人在公共場合必須戴口罩(就連遠征歐洲的美軍也不例外),口罩成了檢驗人品端正、素質高低的最新標準,禁止不戴口罩的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否則就會被群起而攻之。更甚的是,據說美國舊金山的衛生官員曾經開槍打死一名拒絕戴口罩的人,舊金山市長呼籲老百姓“戴口罩,活下去”。


還有關閉學校、教堂、劇院等人群密集場所,禁止公共集會,隨地吐痰和大小便,不準在人多地方咳嗽、打噴嚏(能不能憋住很難說),不要隨意和人進行無防護的聊天(最好戴口罩),醫院的病床用簾子圍起來防止病人之間的交叉感染,電話、門把手等公用設備定時進行消殺滅,對確診和疑似人員堅決進行隔離......所有這些措施,是不是很眼熟?沒錯,從SARS到新冠肺炎,如今人們所能採取的措施,也無過於此。


不過,真正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美國老百姓的防疫土法,和食療方案結合起來,簡直讓人三觀盡毀。比如喝40度以上的杜松子酒,大吃特吃生洋蔥,大蒜也必不可少,食用桉樹油,有事沒事就在口袋裡揣上幾個土豆,或乾脆就在脖子上掛一袋樟腦招搖過市......這些奇思妙想的招數,除了讓人由衷讚歎群眾腦洞真大之外,並沒有什麼用,根本扛不住“西班牙流感”的攻擊。據說,美國僅在1918年10月就死亡了20萬人,人均壽命硬是被拉低了12歲。


100年前美國人應對史上第二致命瘟疫比咱狠多了:不戴口罩會被打

▲ 1918年10月16日,一名戴口罩的郵差走在紐約大街上。


100年前美國人應對史上第二致命瘟疫比咱狠多了:不戴口罩會被打

▲ 1918年12月,西雅圖警察們戴著紅十字會製作的口罩。


100年前美國人應對史上第二致命瘟疫比咱狠多了:不戴口罩會被打

▲ 口罩成為民眾出門的必備品。


100年前美國人應對史上第二致命瘟疫比咱狠多了:不戴口罩會被打

▲ 西雅圖公交車的乘務員不允許未戴口罩的乘客上車。


部分資料參見《突擊:步兵戰的戰略和戰術》


100年前美國人應對史上第二致命瘟疫比咱狠多了:不戴口罩會被打



《突擊:步兵戰的戰略、戰術和戰例》


100年前美國人應對史上第二致命瘟疫比咱狠多了:不戴口罩會被打

出版社:軍事誼文出版社


本書研究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隨著徒步戰場逐漸發展成為機械化戰場。步兵戰術所發生的重大變化。如今,步兵已經不再需要在戰場上率先衝鋒陷陣,而只需要保護己方坦克所獲得的戰果。儘管.如此,步兵仍然是所有國家陸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坦克無法到達的地區,如太平洋的叢林地帶以及後來的越南戰場,步兵再次成為戰場上的主要作戰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