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生態保護的當務之急?一部豆瓣9.1分的BBC紀錄片揭示了答案

只在口頭上呼籲生態保護,就是耍流氓!

何為生態保護的當務之急?一部豆瓣9.1分的BBC紀錄片揭示了答案

在西太平洋一隅,有一片珊瑚三角區。這裡不僅有豐富的水產資源。也生活著這顆星球上與海洋最為親近的人。


他們因為捕鯨行為備受外界詬病。而現代文明又一步步摧殘著當地搖搖欲墜的傳統文化。


這裡究竟是天堂還是地獄?


為了一探究竟,作家威爾·米勒德深入島民生活。以西方人的視角重新審視了這片區域的人民······


何為生態保護的當務之急?一部豆瓣9.1分的BBC紀錄片揭示了答案

最後的捕鯨人

威爾的第一站——拉瑪萊拉。這裡的村民因捕鯨而臭名昭著。


鯨,作為海洋霸主,是人類挑戰自然的“首敵”。早在兩個世紀前,赫爾曼·麥爾維爾就曾寫下《白鯨》——展示了捕鯨這種古老而艱險的人類活動。


捕鯨,是為了獲得其油脂製備肥皂等各種工業產品。但人性的貪婪導致的過度捕撈使得鯨魚種群一度瀕危。因而,國際捕鯨委員會(IWC)於1982年發佈了“商業捕鯨禁令”。


何為生態保護的當務之急?一部豆瓣9.1分的BBC紀錄片揭示了答案

▲南喬治亞島廢棄的捕鯨船


然而,IWC始終只是一個經濟合作組織。當各方的利益發生衝突時,IWC內部便產生了決裂。1994年,挪威重新開啟商業捕鯨。2006年,冰島退出“商業捕鯨禁令”。2019年,日本宣佈正式退出IWC。


大多數中國人對日本的捕鯨行為深惡痛絕。這要歸功於2009年美國人推出的紀錄片《海豚灣》。影片的取景地在日本“鯨魚鎮”太地町的海灣中。漁民對海豚進行慘絕人寰的捕殺後,海面上留下一片血紅。


同樣,拉瑪萊拉的漁民在威爾面前摘下了面具。他們將漁矛對準了自己看到的一切大型生物。包括海豚和鯨。


何為生態保護的當務之急?一部豆瓣9.1分的BBC紀錄片揭示了答案

▲外界的現代捕撈船入侵也導致這些南海獵人無魚可捕


然而,威爾在經歷這一切後,情感卻動搖了。原本,他和所有西方人一樣,堅決抵制捕鯨行為。可這些人,並未將鯨作為謀財的工具——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填飽肚子。為了獲得這種食物,有時竟需要賭上村民的性命。


可這與日本以“科研”為由進行的商業捕撈有本質的區別嗎?


戰後,為了增加國民蛋白攝入,日本開始捕鯨食肉。同樣的問題,中國卻有著不同的選擇——“四大家魚”照樣能解決國民的蛋白供應。


如今,鯨魚的工業價值已經遠不如從前。日本在政府介入下重啟捕鯨業,更多是為了文化認同。[1]同樣,冰島的鯨肉也大多銷往了國外或者出售給了遊客。[2]


何為生態保護的當務之急?一部豆瓣9.1分的BBC紀錄片揭示了答案

▲《海豚灣》中被海豚鮮血染紅的海面


人類不是上帝,只是食物鏈的一環。文明的發展,使得人類從狩獵者變成了飼養員。我們仍吃肉,但已經不再需要向野生動物索取。


我們而今堅決擁護“捕鯨禁令”。一方面,是為了彌補我們祖先不負責任的行為;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我們的後人仍有多彩的世界。


對於拉瑪萊拉這樣的原住民,國際社會應該提供更切實可行的經濟援助,而不是一味地道德譴責。


對於日本冰島這樣的守舊者,我們則更傾向於行動上的抵制,比如不購買相關元素的旅遊紀念品。


變味的旅遊業

【庫拉文化】:在美拉尼西亞的特羅布裡恩群島,島民會佩戴貝殼綴成的裝飾,乘坐最原始的木帆船航海至附近島嶼,將裝飾送給當地的勇敢者並與之結為“庫拉”關係,後者則需要戴上貝殼裝飾進行回訪。


在過去,這種海上冒險對於促進原始貿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今,“庫拉文化”已經接近一種傳說的存在。當地的島民幾乎放棄了這種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取而代之的是——


在這個偏遠的島鏈居民來說,唯一的取款機是遊客的口袋。為了將遊客的錢變成自己的,他們將庫拉文化作為噱頭,生產著文化血液之外的手工藝品。


何為生態保護的當務之急?一部豆瓣9.1分的BBC紀錄片揭示了答案

▲旅遊業打破了特羅布裡恩群島居民的平靜生活


滿載外國遊客的大郵輪,僅在這裡停留8個小時。遊客們欣賞著“原汁原味”的部落表演,花錢購買紀念品。拍照留下他們與“庫拉文化”的邂逅。


外界文明如此強烈地衝擊著特羅布裡恩群島居民的生活。“庫拉文化”也給了路過的遊客全新的文化體驗。所以,很難說究竟是誰利用了誰。


但終究,傳統的“庫拉之魂”已經丟失。人們追逐的是金錢而不再是海洋探險的精神。特羅布裡恩群島最終也淪為資本家的後花園。


何為生態保護的當務之急?一部豆瓣9.1分的BBC紀錄片揭示了答案

▲遊客與原住民的關係說到底不過是相互利用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口號總代表著價值正確,卻很少揭露現實的無奈。綠水青山往往導致工業阻滯。當地區由農業文明直接跨越至第三產業,根基總是淺薄。


有限的資源到底無法滿足所有當地人的發展。而傳統的生活節奏已經被打破,工業化的道路又被封死。一部分人轉型服務業致富,更多的人陷入絕境。


而那些抓住機遇的人也在文化融合中,逐漸迷失。為了換取金山銀山,他們只能一味迎合別人的口味。結果那些堅守下來的綠水青山總是留做了別人的嫁衣。


這是自然風景區最常見困境。他們的現代化進程一般是被動的。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很容易就丟失了文化認同。最終變成了千篇一律的商業街與手工藝品。


何為生態保護的當務之急?一部豆瓣9.1分的BBC紀錄片揭示了答案


1962年,《寂靜的春天》面世,西方世界才開始關注生態保護。彼時,某些西方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卻在生態問題上對發展中國家“一視同仁”。


某工程院院士曾提起他去參加“國際碳排放大會”時,某些西方國家一味譴責中國碳排放總量過多。面對無可抵賴的事實,他上臺後反駁道:“中國碳排放總量確實大,但人均碳排放量卻不及你們的1/10!”對方啞口無言。


所以說,生態保護,停留在口頭上的呼籲就是耍流氓。那些已經“先發展,後治理”的國家和地區,要想留住地球的最後一片綠色,錢呢?



[1] 《不怎麼吃鯨肉的日本人,為何要堅持捕鯨?》三聯生活週刊,2019-01-10.

[2]《冰島人到底吃不吃鯨肉》澎湃新聞網,2018-06-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